保险学教程.ppt
风险管理与保险理论,课程内容:第一讲 风险与风险管理第二讲 保险与保险合同第三讲 保险专题之一:保险定价机制第四讲 保险专题之二:商业保险市场第五讲 保险专题之三:社会保险体制第六讲 保险专题之四:农业保险模式第七讲 保险专题之五:银行保险第八讲 保险专题之六:再保险第九讲 保险专题之七:保险风险证券化第十讲 保险专题之八: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文献综述与课堂讨论第三讲 保险定价机制保险价格形成机制、方法与模型,费率市场化问题等参考文献:1、祝向军著保险商品价格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徐景峰、于瑾著利率与寿险产品定价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祝向军、刘明东,“寡占模型与我国保险市场价格竞争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3(3)4、邵学清,“保险定价发展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3)5、李有祥、张国威,“不完全信息条件下SARS保险定价的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3(10)6、祝向军,“道德风险与保险商品价格形成的博弈分析”,财经研究2004(3)7、施建祥、苏为华,“建立企财险费率测算模型的初步设想”金融研究96(8)8、施建祥、赵钱波“车辆险费率测算模式初步设想”中国保险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6),第四讲 商业保险市场商业保险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与风险,车辆险的道德风险问题,健康险的逆选择问题参考文献:1、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裴光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2、竞争力: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选择吕宙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3、人寿保险的经济分析引论卓志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国寿险经营的风险研究 封进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5、保险公司治理研究,郑飞虎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经济研究2004(1)7、叶朝晖、张恒,“中国寿险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1999(6)8、潘正彦,“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实证分析”,改革2004(1)9、赵壁,“中国保险市场分割模型研究”,经济科学2004(4)10、粟芳,“保险规模的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0(2),第五讲 社会保险体制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隐性债务弥补、个人账户实账化,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参考文献:1、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朱青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养老保险基金形成机制、管理模式、投资运用李曜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3、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经济研究2001(5)4、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1(5)5、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经济研究2001(5)6、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模式的偏差及其矫正”,经济研究2001(2)7、郑婉仪、陈秉正,“企业年金对我国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3(11)8、封进,“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4(2)9、朱玲,“从建立传染病社会医疗保险起步”,金融研究2003(7)10、张亚东,“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的纵向一体化研究”金融研究2003(7),第六讲 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农业保险发展模型探讨参考文献:1、中国农村保险制度论纲刘京生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庹国柱、王国军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龙文军等,“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5)4、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金融研究2004(4)5、孙立明,“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践与理论反思”,经济科学2003(4)6、庹国柱、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金融研究2003(9),第七讲 银行保险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模式选择。参考文献:1、银行保险尧金仁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朱文胜,“银行保险的动因分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保险研究2003(12)3、黄金财,“欧洲银行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保险研究2002(7)4、宋明岷、朱旭东,“欧洲各国银行保险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意义”,金融研究2000(11)5、施建祥,“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保险研究2002(4),第八讲 再保险 保险企业承保能力的确定,最优再保险比例的测算。参考文献:1、保险经济学(挪威)卡尔H博尔奇著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刘裔宏等,“一类最优再保险的策略分析”,系统工程1997(6)3、何树红等,“再保险对时间盈余风险模型破产概率的影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杨瑞成等,“比例再保险模型的最优控制策略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4(1)5、吴礼斌,“基于损失分布的再保险精算模型”,统计与决策2004(2)6、程兰芳,“确定最优比例再保险决策模型研究”,管理科学2003(3)7、肖艳颖等,“再保险研究现状综述”,北京航天大学学报2003(1)8、张琳、王刚,“最优再保险的两类定价模型”,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3)9、肖艳颖等,“用组合投资理论确定最优比例再保险的一个方法”决策借鉴2002(4),第九讲 保险风险证券化 国外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发展状况,我国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具体保险期权或巨灾债券的设计。参考文献:1、周伏平,“巨灾风险证券化研究”,财经研究2002(2)2、邵学清,“保险定价发展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3)3、李勇权,“论保险证券化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保险研究2003(5)4、肖文、孙明波,“西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运作方式”,保险研究2004(3)5、徐为山、谢跃,“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前景”,保险研究2004(7)6、栾存存,“巨灾风险的保险研究与应对策略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第十讲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 国外偿付能力监管方法与指标,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量化模型。参考文献:1、栗芳著,非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戴稳胜著 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建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李秀芳著 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裴光著 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5、孟昭亿著 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6、傅安平著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7、王福新著中国寿险业偿付能力风险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彭雪梅,“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金融研究2000(1)9、林宝清、施建祥,“西方国家保险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保险监管模式选择”,金融研究2003(7),2004年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 2004年我国实现保费收入4318.1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089.9亿元,同比增长25.4%;人身保险费收入3228.2亿元,同比增长7.2%。人均保费(保险密度)332元,同比增加45元。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保险深度)为3.4%,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保险公司总资产1185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其中内资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情况如下:,第一讲 风险与风险管理 本讲主要阐述风险的含义、风险类型、风险度量和风险汇聚,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识别与风险融资等内容。,第一节 风险含义与类型一、风险的含义(一)不确定性和风险1、不确定性 人们当前行为所造成的将来结果不可确切预测时,不确定性便产生了。2、风险 是指相对于某个期望结果可能发生的变动情况。即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期望结果(也称期望值)可理解为当个人或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不断面临同样的风险时,在这一段时间内所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平均值。,(二)人类对于风险的态度1、风险回避:基于经济行为是理性这一原则。总的来说,风险回避的个人倾向于较低水平的不确定,因此他们愿意为能够使不确定性水平降低的信息和他人的工作付出金钱,而购买保险是风险回避的最好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趋于回避风险呢?答案很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遗传、宗教信仰都会影响对待风险的态度。,2、行为心里学研究结果: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维斯卡(A.Tversky)研究发现:理性经济行为与人类实际行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下面是他们研究的结论:人们倾向于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经过较长时间后,好运气和坏运气带来的收益和损失会趋于一个中间值。感情会破坏理性决策。人们通常不具有足够的信息以供进行理性的经济决策。人们的选择往往是不充分的抽样(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具有代表性)。同风险回避相比,人们更加注意回避损失。人们常常高估低概率但高影响的风险,而低估高概率但低影响的风险。某一风险问题的存在形式会影响人们对该风险的态度。对某一风险获得较多的信息,人们会倾向于参与该风险。,(三)有关风险的其他概念1、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可能而没有收入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可能又有收入可能的风险。纯粹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1)纯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可能是巨大的。(2)纯粹风险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降低损失频率或减小损失程度。(3)纯粹风险是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或损失融资。(4)纯粹风险导致的损失通常不会同时为其他的团体带来利益。,2、可分散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一个风险可以通过联合协议或者风险分担协议来减小。不可分散风险是指一个风险通过联合协议后,联合的参与者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减小。,二、风险类型,(一)实物资产风险暴露(risk exposure)实物资产风险暴露是指由于实物资产的受损或毁坏导致的风险暴露。1、实物资产风险暴露的原因(1)物质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2)社会风险:有两方面,一是违反个人行为准则,二是群体的越轨行为(3)经济风险: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2、实物资产风险暴露的后果(1)直接后果:是指风险原因作用于真实物体,引起物体价值的改变。(2)间接后果:是指直接后果的后果。(3)时间后果:一般来说,财产受到直接损失后不能投入使用的一段时间就会发生时间因素损失。,3、实物资产风险暴露的估价方法(1)、市场价值法:动产或不动产的市场价值是指在评估财产价值时,卖方愿意接受的和买方愿意支付的财产价格(2)重置价值法:是指用新财产替代受损财产的费用。(3)实际价值法,即替代成本减去物理折旧和经济折旧法。,(二)人力资本风险暴露1、估算雇员的风险:损失频率(1)死亡率(2)健康状况恶化:致残率,同医疗保健机构的接触率(3)年老和退休(4)失业率,2、估算雇员的风险:损失程度(1)生命价值法:即通过计算在员工继续工作的情况下能得到的收入来估计员工的家属遭受的损失数量。第一步:预测员工在退休前每年能得到的税后收入。第二步,由于死亡是损失的原因,因此,要减去用来支付员工自身消费的那部分收入。第三步,把每年的收入折为现值。最后加总得到的值,也就是员工每年的税后收入减去员工自身的消费后所剩余额的现值,称为员工的生命价值(human life value),下面列表计算。,表:40岁员工的生命价值,年利率为5%,2、需求法:是雇员家属为保持当前的生活水平所需收入的现值。需求法不需要考虑雇员的收入,家属能使用的部分所占比例,它只需要考虑家属的正常支出,以及这种正常支出如何受员工死亡的影响。主要有三项支出(1)短期内适应新环境的需求;(2)子女成长到18岁自立的需求;(3)配偶在剩余生命中每月的需求。,(三)责任风险暴露1、因所有、使用与占有土地而产生的责任问题(1)对非法入侵者的责任;(2)对被许可者的责任;(3)对被邀请者的责任。2、因损害他人或公众利益的经营行为而产生的责任问题 3、因销售制造与分发商品或服务而产生的责任问题4、职业责任问题 5、代理责任问题6、保管责任问题,这里分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为他人利益保管;二是完全为保管者自己利益保管;三是为双方利益保管。7、合同责任问题 8、雇佣责任问题,第二节 风险度量与汇聚一、风险度量(一)损失估计的内容1、损失频率估计。通常风险经理把风险发生的概率分为四种:(1)几乎为零;(2)微不足道的。虽有可能发生,但至今未发生过(3)中等。意思是该风险曾经发生过一次,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还有可能发生。(4)很显然。该风险在过去经常发生,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会经常发生。,2、损失程度估计。美国风险管理专家阿兰弗里德兰德通过考虑消防系统的可能效果来估计建筑物遭受火灾后可能的损失幅度。他提出了四种估计可能损失幅度的方法。(1)正常损失期望(2)可能的最大损失(3)最大可预见损失(4)最大可能损失,(二)最大可能损失的概率估计风险经理首先必须了解损失分布的概率。1、损失的概率分布1、正态分布,是一个双参数分布,一旦知道正态分布的期望值和标准差,那么我们就能给出任意一个值所对应的概率。下表是正态分布的一部分。,由于正态分布是关于期望值的对称,因此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计算变量落在某两个值之间的概率。如,变量值大于563150元的概率是0.2,它就是变量超过某一阈值(期望值加0.842倍标准差)的概率。根据对称性,变量值低于另一阈值(期望值减0.842倍标准差)的概率也是0.2,该阈值的数值为500000元-0.84275000元=436850元。变量的值大于563150元或者小于436850元的概率为各自的概率之和,即0.2+0.2=0.4。变量的值小于563150元且大于436850元的概率为1.00 0.4=0.6。因此,值563150元和值436850元是该变量60%置信区间的边界。,2、二项分布,也是一个双参数分布,可以用来描述总体中某事件发生的次数,该总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是相互独立的。二项分布的公式是:r事件出现的概率P=其中,n为个体的数量,r是损失的数量,p为遭受事件的概率。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例:一家公司把成品运到顾客手中,该公司面临的风险是:运输过程中产品可能受损。产品一旦受损就认为是全部损失,而且每个产品受损的概率均为0.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二项分布来描述产品损失的个数。如果考虑的总体值包括两个产品,那么n=2,p=0.1。可能的损失数量为0,1和2,它们的概率可以直接计算出来:损失0个产品的概率=损失1个产品的概率=损失2个产品的概率=对于二项分布,损失个数的期望值是np,标准差是,3、泊松分布,是一种离散分布,用于描述事件发生的次数。它是一种单参数分布,这个参数就是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其计算公式是:r事件的概率P=其中,m表示均值,即期望损失频率,r表示概率估计所需事件的数量,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约为2.718),r!=r(r-1)(r-2)(2)(1)并且0!=1 泊松分布中的均值m就是它的方差。因此,它的标准差是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例:假设某公司拥有10辆卡车,通常一年发生1辆卡损失,因而P有可能估计为0.1。那么,一年中2辆以上汽车发生损失的概率是多少?3辆和3辆以上汽车发生损失的概率是多少?(1)发生0辆损失的概率=(2)发生1辆损失的概率=(3)发生2辆损失的概率=(4)发生3辆损失的概率=,二、风险汇聚(一)损失具有相互独立性的风险汇聚安排 汇聚安排(pool arrangement)是指多个人同意平分风险损失,每个人支付平均损失。当损失是独立(即不相关)的时候,汇聚安排可以降低风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王某和张某两人在明年都有遇到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假设每人都有20%的机会遇到意外,并导致2500元的损失,有80%的机会没有遇到意外。下表给出每个人事故损失的概率分布,并假设两人的事故损失是不相关的。,现在我们来分析如果王某和张某同意平分两人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故成本,将会出现什么结果,也就是他们同意平分损失,每个人支付平均损失,这就是风险汇聚。,因为王某和张某各有20%的可能意外事故而导致2500元的损失,不进行风险汇聚安排时,每个人的期望成本和标准差如下:期望成本=(0.8)(0)+(0.2)(2500)=500元标准差=1000元 现在两人同意平分损失,进行风险汇聚,结果又会怎样?下表描述两人汇聚后的可能结果。如果两人都未发生意外事故,总事故成本为零,每人支付为零;如果两人之一发生了意外事故,总事故成本为2500元,每人支付1250元;如果两人都发生意外事故,总事故成本为5000元,每人支付2500元。,从上表可以看出,两个人都不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下降了,两个人都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也下降了。因为风险汇聚安排减少了极端结果的概率,王某和张某支付事故成本的标准差(风险)减少了。但汇聚后的期望成本不变。标准差=707元期望成本=(0.64)(0)+(0.32)(1250)+(0.04)(2500)=500元 总之,风险汇聚安排不改变每个人的期望成本,但将成本的标准差由1000元减少到707元,事故成本变得更易于预测了,汇聚安排降低了每个人所面临的风险(不确定性),当更多的人加入汇聚安排时,每个人事故成本的概率分布将继续改变。因当风险汇聚安排的参加者数量增加时,出现极端结果(非常高的平均损失和非常低的平均损失)的概率不断降低,换言之,接近损失期望500元的平均损失的概率增加了。另外,随着参加者数量的增加,每个人支付的平均损失成本的概率分布更接近于钟形曲线。总之,汇聚使每个人必须支出的事故损失额的风险减小了,这是因为汇聚减小了所有参加者平均损失的标准差,从而减小了每个参加者支出额的标准差。,总结:当损失是独立的时候,风险汇聚安排对每个参加者支付的事故成本的概率分布有两个重要影响:第一,平均损失的标准差减小了,结果是使得参加者面临极端结果的概率减小了。第二,平均损失的分布更加接近钟形。即正态分布。,(二)损失具有完全相关性的风险汇聚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王某发生意外事故,张某也会发生;如果王某不发生意外事故,张某也不发生。完全正相关意味着无论王某发生了什么,张某也会发生什么。结果两个人都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与二者之一发生事故的概率是一样的(均为0.2),两个人都不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与二者之一不发生事故的概率也是一样的(均为0.8),如果这样,汇聚不能抑制风险,因为无论一个参加者发生了什么,所有其他参加者也会发生,平均损失的标准差不随参加者数量的增加而改变。,第三节 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与目标1、含义: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各种风险的认识、控制和处理的主动行为。2、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企业风险成本最小,从而实现价值最大。企业的风险成本主要有:(1)期望损失成本(expected cost of losses)(2)损失控制成本(cost of loss control)(3)损失融资成本(cost of loss financing)(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cost of internal risk reduction),二、风险识别方法(一)风险源的识别通常有七大风险源:1、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如地震、干旱和过度降雨可能导致的损失。2、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不断变化的道德信仰、价值观、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结构与制度是风险的另一个来源。3、政治环境(political environment),一个国家政治环境(主要是政策)的变化可能是非常重要的风险源。,4、法律环境(legal environment),在国际领域,国与国的法律标准大相径庭,如有些国家并不保护知识产权。5、操作环境(operational environment),如生产过程可能使职员面临人身伤害,企业的生产活动可能危害环境等。6、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如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萧条、利率与汇率波动等。7、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如一位风险经理可能不具备良好的发现、理解、估算和测定风险的能力。认知环境会给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带来巨大的挑战。,(二)风险识别的方法1、财务报表法 2、流程图法 3、现场视察法 4、与企业内其他部门交流法 5、同外部供应商以及专业组织交流法 6、合同分析法 7、损失统计记录法 8、事故报告法 9、危险因素分析法 10、风险链技术法,三、风险控制方法 1、风险回避(Risk Avoidance),是个人或公司不参与导致风险发生的活动而避免了风险。尽管风险回避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通常只有在其他管理手段无效或成本太高,并且自留额不可行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这种手段。2、风险自留(Risk Retention),是指风险的自我承担,即企业或个人自我承受风险损害后果的方法。风险自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型风险管理对策,但风险自留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没有其他处理风险的方式可以利用;二是企业遭受的最大损失不会影响其财务稳定;三是损失可以较准确预测。,3、风险预防(Risk Prevention),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工程物理法和人类行为法。4、风险抑制(Risk Control),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时或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范围或损失程度的行为。有分割风险单位和复制风险单位两种。5、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是一方(转移方)向另一方(受让方)转移支付行为,从而把风险转嫁出去的一种方法。有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风险管理矩阵,低 高 损失频率,高低,损失程度,四、风险融资安排(一)风险自留的融资安排企业自留风险的决定因素:1、损失是能够预测的。如频率较高而严重程度较小的损失属于可以预测的损失。2、企业有损失承担能力。因为损失程度相对较小,一旦发生,不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稳定。3、风险转嫁成本的大小。,(二)自留风险的融资计划1、无预备基金。对于损失程度较低的自留损失可以作为当期费用在收入中开支。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细节,但如果年与年之间损失波动太大,那较大的损失就会使企业财务陷入困境。2、专用责任账户。即建立一个专用责任准备金账户来化解未投保损失的影响。公司每年给该账户补上当年的损失额。3、专用资产账户。企业可以持有一定的流动性资产,如现金、国库券,一旦发生损失,这些投资可以很快变成现金。,4、设立自保公司。自保公司是一种所有权属于投保人的保险公司。母公司成立一家保险公司作为自己的子公司,而子公司为母公司的风险提供保险。团体的或联合的自保公司是由资助团体或协会的会员为了给自己提供保险而成立的保险公司。自保公司也可以为母公司或资助团体以外的组织提供保险。自保公司可以为母公司提供保险交易中的某些益处,并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自保公司可以减少母公司向不熟悉保险公司投保时所需的成本,同时,母公司从子公司购买保险时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三)风险转移的融资安排 1、担保成本保险:投保人从保险合同生效之日起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险费,作为回报,保险公司赔偿投保人的损失。担保成本保险的保险费是以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同行业的损失的估计值为基础的,保险公司根据类似的损失情况估计投保人损失的预期值。对于中小型企业、公共组织和非盈利组织而言,担保成本法可能是惟一可行的风险转移方法。,2、经验比率保险:经验比率保险的保险费是以投保人自己的损失经验和它所在行业的一般损失经验的加权平均数为基础的。经验比率保险与担保成本保险的主要区别是:投保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控制自己的保险费,投保人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不但可以减少损失发生的次数,而且可以据此减少交纳的保险费。大型企业自己的损失经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因此,可以对他们运用经验比率保险。,3、回溯比率保险:使用回溯比率的保险计划是以保险期间投保人所受损失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事先并不确切知道保险费,只在保险期间结束时才能决定应交的保险费。从理论上讲,保险期间发生的额外损失会直接引起保险费的增加,但实际上保险费只能在预先规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变动。在保险期间不论投保人是否发生损失,投保人都必须缴纳最低保险费。,第二讲 保险与保险合同,本章主要阐述保险与风险的关系,保险的含义及有关学说,保险的收益与成本,保险的分类,保险原则,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保险与风险的关系一、存在风险下的期望效用与保险购买决策一般来讲,效用就是从经济商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函数描述了特定的财富水平和与之相对应的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风险规避的效用函数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上的:(1)财富数量的增加导致满足程度上升。(2)财富增加时其边际效用却是降低的。,我们同样可以用期望效用理论来分析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保险的做法是,人们通过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现在我们可以用期望效用方法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应该通过支付保险费来避免有风险的结果。假定李明有一幢价值15万元的房屋位于地震多发地区,此外,还有5万元的现金资产。假定每年发生地震的概率为10%,地震时房屋全毁。李明可以在某保险公司投保,一旦发生损失可以获得全赔。某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等于损失的期望值,我们可以用公式计算:,EV=0.11500000.90=15000 李明是否应该投保呢?他有两种选择:(1)花15000元投保屋主财产综合险,把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某保险公司。(2)不投保,自己承担全部的风险。如果李明选择了投保,无论该年是否发生地震,年底时他的资产都是185000元,因此他的期望效用是:EU1=0.1U(185000)+0.9U(185000)=U(185000),如果李明选择不投保,不缴15000元保费,那么年未时他的财富要么是200000元(无损失),要么是50000元(全损),因此,他的期望效用是:EU2=0.1U(50000)+0.9U(200000)=U(185000)下图中AB代表李明不投保时,两个效用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点的所有线性组合,称为效用期望线,效用期望线与财富期望线相交的点P代表不投保时的期望效用,Q代表投保时的期望效用。,A,B,P,Q,EU1,EU2,5万,18.5万,20万,二、存在保费附加时的保险需求 前面我们假设保险公司按公平精算保费承保,可是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保险公司使用这种费率。由于有保险附加,实际保费通常比公平精算保费高出10%50%。保费加成包括有签单费用(承保费用和佣金)、经营费用(索赔和管理费用)、以及税收和利润。以前述例子来看,假定现在保费包括50%的加成费用。新保费为22500元,如果李明现在投保,最终财产剩下177500元,从下图可以看出,与该水平的财富相对应的效用高于未投保时的效用。因此,即使保费中包含了附加费用,李明仍然比没有投保时的境况要好。,如果保险公司进一步提高保费加成,李明选择投保后的期望效用就会由于保费的增加而继续下降。在图中的D点上,李明认为投保与否已无关紧要。做一条到横轴的垂线,我们就能确定出李明为转移地震损失的风险愿意将财产从200000元降低到什么水平。此时他愿意付出50000元。我们把风险保费定义为一个人愿意付出的超过公平精算保费的最大金额。李明的风险保费是35000元。,B,A,D,20,18.5万,18.5万,17.75,15,5,三、存在道德风险时的保险需求1、道德风险的概念 是指个人行为由于受到保险保障而发生变化的倾向。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保险可能会对被保险人的防损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叫做事前道德风险。损失发生后,保险可能对被保险人的减损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叫做事后道德风险。,2、道德风险对保险市场的影响 假设小王有12万元现金和价值10万元的车。假设一起事故就会导致汽车的全损。小王出车祸的概率取决于他开车的谨慎程度。如果他开得快,出事的概率是50%,如果开得慢一点,出事的概率为20%。小王估计,如果开得慢,他就得支付1万元的额外费用,因为他要在路上化费更多的时间。,假设小王的效用函数是其财富的平方根。我们运用期望效用规律可能预测小王是否选择谨慎开车。谨慎开车的期望效用是:EUC=0.8U(220000-10000)+0.2(220000-10000-100000)=0.8+0.2=432.94 不谨慎开车的期望效用是:EUNC=0.5U(220000)+0.5(220000-100000)=0.5+0.5=407.73,因此,尽管有额外10000元成本,小王仍会理智地选择开慢车,因为这样期望效用更高。现在假设小王可以按公平精算费率购买足额保险。但公平精算费率更难以决定。如果保险公司认为小王会选择谨慎开车,公平精算费率就是20000元,但如果认为小王不会谨慎开车,公平精算费率就是50000元。保险公司会按哪一种费率收取保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小王谨慎开车的动机。,如果小王投保了足额保险,他能立即得到任何损失的全额赔偿。如果他购买了20000元的保险,为什么还要支付额外的10000元而开得慢一点呢?受益的是保险公司,又不是他自己。保险公司知道小王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不会谨慎开车,所以会按按照他的期望损失大小收取保费。换句话说,保险公司会假定他不谨慎开车,收取50000元保费。,假设小王不谨慎开车,则购买足额保险的期望效用EUINC是:EUINC=U(220000-50000)=412.21显然,E UC E UINC E UNC 这意味着小王宁愿谨慎开车,也不愿按照公平精算费率购买保险了。,3、保险人对道德风险的反应 保险公司在市场存道德风险时可以采取哪些改进措施呢?不要忘了正是由于把谨慎开车的利益从被保险人那里转移给了保险人,而被保险人承担了额外的谨慎开车的成本,才出现了道德风险。为解决这个问题,保险公司试图使谨慎开车的边际收益或不谨慎开车的边际成本为正值。要使谨慎开车的边际收益为正。(1)在设计合同时,通过免赔额或共保条款使保单持有人承担一定的损失费用。(2)奖励采取防损行为的保单持有人,即优惠费率,或享受无赔款优待等。,四、存在逆向选择时的保险需求1、逆向选择的概念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逆选择。保险购买者往往试图利用其更多的知识,以低于精算出的合理保费的价格获得保险,这种倾向称为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使保险人无法判断每种人适合什么水平的保费。,2、逆向选择对保险市场的影响 有两个投保人,其中一个是高风险者,另一个是低风险者,如果保险是根据每个人的公平精算费率收取保费的话,二人都会投保。由于保险人通常无法区分高风险者和低风险者,保险人会对每个被保险人收取同样的公平平均保费,即两个被保险人的公平精算保费的算术平均值。这样,高风险者会愿意投保,因为保费低于期望损失。但低风险者不投保时的期望效用更高,所以低风险者实际上补贴了高风险者,因此,低风险者会理智地放弃投保。出现“高风险者驱逐低风险者”的现象。,3、保险公司对逆向选择的反应(1)收集足够的与潜在被保险人有关的信息,帮助保险公司建立合理而准确的风险分类体系。(2)设计不同的合同,鼓励风险类型不同的个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风险种类的合同。,第二节 保险的本质与分类一、理论界关于保险定义的不同观点1、从金融角度:保险是对不可预计的损失重新分配的融资活动,即单位或个人将损失风险转移给一个风险共担组织,然后在组织成员中重新分摊损失的经济活动。2、从法律角度:保险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契约性规定。,3、从经济角度: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它通过收取少量保险费的方法承担被保险人约定的风险。当被保险人一旦发生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而遭受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时,保险人给予经济补偿。4、从精算角度:保险是一种复杂和精巧的机制,它通过对损失的数理预测,将风险从某个个人转移到团体,并在一个公平基础上由团体中的所有成员来分担少数人的损失。,5、从社会保障角度:保险是一种社会工具,这一社会工具可以进行损失的数理预测,并对损失者提供补偿。补偿基金来自于所有希望转移风险的社会成员所做的贡献。,二、保险的含义 保险是一种将意外损失的成本重新分配的融资手段。它需要借助于一个法律契约,并依据此契约,保险人同意在被保险人遭受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时给予补偿或给付。(1)保险本质是经济补偿或给付(2)保险技术是数理预测(3)保险关系是契约规定(4)保险目的是风险转移,三、西方有关保险学说(一)有关财产保险的学说 1、损失说(1)损失补偿说 该学说以英国的马歇尔(SMarshall)和德国马修斯(EAMasius)为代表,他们认为:“保险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一种损失补偿合同。”可见,该学说是从合同的角度阐述保险的性质,并认为损失补偿是所有保险的共同特征。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保险不完全等同于合同,保险是经济关系,而合同是法律行为,是经济关系的实现形式,而且私法上的合同概念,只能解释商业保险关系,而不能解释公法上强制成立的社会保险关系;二是随着人寿保险、年金保险的发展,这种学说难以概括保险的涵义了。,(2)损失分担说 该学说是德国华格纳(AWagner)首倡,他认为:“从经济意义上说,保险是把个人由于未来特定的、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事故在财产上所受的不利结果,由处于同一危险之中、但未遭遇事故的多数人予以分担以排除或减轻灾害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并强调:“所有的保险都是损害保险。”可见,该学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阐明了保险的作用机制,这是对保险学的一大贡献。但对分担损失是否是保险最本质的属性这一点仍有很大争议,而且他着眼于事后的补偿。,(3)风险转移说。该学说是以美国学者魏兰脱(AHWillet)和克劳斯塔(BKrosta)为代表,魏兰脱认为:“保险是为了资本的不确定损失而积累资金的一种社会制度,它是依靠把多数人的个人风险转移给他人或团体来进行。”克劳斯塔认为:“被保险人转移给保险人的仅仅是风险,也就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是可以承保的。保险人把这种共同性质的风险大量汇集起来,就能将风险进行分摊。”可见,该学说是从风险处理的角度来阐述保险的性质,认为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个人或企业可借此以支付一定的代价为条件将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可能遭遇到的各种风险转移出去。,2、非损失说(1)技术说,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费芳德,他主张以保险的技术性质为保险性质。即重视保险的数理基础。保险技术说认为,无论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均得由全体被保险人交纳伯净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保险基金要与保险价值在总量上保持相互平衡,同时各个被保险人的净保险费应有所差异。,(2)欲望满足说,以英国的马纳斯和德国的阿尔福雷德门斯为代表,该学说以保险能满足经济需要或金钱欲望来解释保险的性质。认为保险的目的是当意外事故发生时,以最少的费用满足该偶发欲望所需要的资金并予以充分可靠的保障。著名保险学家门斯认为:保险者,受同样威胁之多数经济单位,相互补足对于可预想之偶然事件,所发生金钱上的需要。,(3)相互金融说。该学说是以日本学者米谷隆三和酒井正三郎为代表,他们把保险视为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金融机构,与银行、信用社一样起着融通资金的作用。该学说从资金融通的角度来阐述保险的性质,强调保险是一种金融机构。这一学说容易把金融与保险混淆起来,保险虽具有金融属性,尤其是投资储蓄型人寿保险的发展和保险基金大量投放到金融市场,但保险的保障功能是金融所不具有的。这一学说偏重于解释人寿保险,而不能涵盖整个保险。,3、二元说(1)择一说该学说是以德国的爱伦贝格(Vehrenberg)为代表,他认为保险合同不是损失补偿合同,就是以给付一定金额为目的的合同,二者只能择其一,因此称为择一说。择一说对各国保险合同法有广泛的影响,我国保险法中的合同部分也是对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分别加以定义的。,(2)否定说 该学说是以德国的埃斯特(LElster)和科恩(GCohn)为代表,他们认为人身保险不体现保险的性质,它是和保险不相同的另外一种合同。埃斯特也认为:“在人身保险中完全没有损失赔偿的性质,从国民经济来看,人身保险不过是储蓄而已。”科恩则认为:“因为在人身保险中,损失赔偿的性质极少,它不是真正的保险而是混合性质的保险。”该学说是从人寿保险中的储蓄成份来否定人身保险的保险性质,人寿保险是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