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58p.ppt

    • 资源ID:2223556       资源大小:5.16MB        全文页数:15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58p.ppt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年7月,目录1.规划研究2.市域规划3.中心城区规划4.远景X年概念规划5.专项规划,1.规划研究1.1 规划背景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1.3 规划重点1.4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1.1 规划背景1.1.1 发展环境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焦点;铜陵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铜陵的制造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但产业结构偏重工业;铜产业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也造成了较大的环境代价。,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5.31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59:67.11:30.30。,1.1.2 区域竞合促进铜陵城市功能提升,十一五以来国家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在2009年以来集中出台了一系列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城市群为主要空间形态的国土开发格局正在形成。,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是区域竞合格局中提升铜陵城市地位的关键。,2009年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迄今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安徽省以皖江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启动新一轮发展。,“铜池一体化发展”(江南集中区),一轴双核两翼布局 沿江发展轴: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 合肥、芜湖双核 滁州、宣城两翼,1.1.3 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区位条件,沿江、跨江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将对铜陵新一轮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铜陵是皖江地区区域性交通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随着区域交通建设的加快,将极大改善目前铜陵的交通区位环境。,1.1.4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特征,铜陵既处在空间规模快速增长时期,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乃至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调整。,2003年与2008年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比较,城市空间拓展受到“山、水”限制,污染工业布局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长受到空间门槛限制,区域交通与城市布局的矛盾突出铁路分割城市,城市近期拟建的大型项目趋向“边缘化”,路网结构与产业布局关系脱节,交通功能混杂。,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单中心结构与发展重心转移存在矛盾。工业类型和主导风向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用地受限,空间发展重心逐步向北、东偏移,生活与产业在使用空间资源时缺乏协调、同步。未能形成具有凝聚力和独特形象的新的城市中心区。跨越式发展动力不足。,工业用地2010年近期规划与08年现状比较,2010年近期规划与08年建设用地现状比较,1.1.5 城乡社会经济转型,中部崛起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强调资源永续和生态保护,对于皖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1.2.1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优势与不足),十一五期间,铜陵的经济规模连续跨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台阶,2005年以来GDP保持17%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全省第一位。2010年GDP总量相当于2005年的2.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8.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铜陵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2)制造业对经济贡献大,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低。,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但产业结构偏重工业,而重工业结构又以中低端资源型产业为主,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弱。“三个独大”特点:城市经济中工业独大,工业中重化工独大,重化工中有色独大。,皖江城市经济带各城市之间主导产业比较大部分城市都以制造业为主,铜陵比重较高;制造业各城市之间有专业化分工,但尚未形成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皖江是一个多中心区域,铜陵有可能成为皖江地区的专业中心城市。,2007年中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分布,中国铜矿资源储量主要城市分布,3)有好的铜产业基础,产量较大,但铜矿储量相对不足,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矿产资源种类多,但储量相对有限,最重要的铜矿资源频临枯竭,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或企业的铜产品构成相似,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和铜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4)新兴产业成长快,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业独大的格局并未根本变化。,工业结构呈现“一/四/三”阵型。有色金属一枝独秀。铜陵有色公司在全国同行业占据重要地位,连续6 年保持电解铜产量全国第一。电力、化工、电器、建材为四大支柱产业。通用设备、黑色金属、纺织业为三大主要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电力、电热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有较快增长。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逐年下降。,重工业比重大,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带动能力不强,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局限性。具有较大就业吸纳能力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2008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比较:产值比例为 2.6:67.1:30.3 就业比例为 22.1:36.3:41.6,5)铜产业支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造成较大的环境代价,并增加了就业压力。,6)多方面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产业层次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发展成本高、层次低。,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名第4,全国排名第88。发展成本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在全国的排名位186,省内排名倒数第二。产业层次竞争力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排名第7,全国排名第146。第三产业规模小,业态单一,物流、咨询、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7)行政区划范围小,经济集聚程度高,但与周边地区联系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基础尚不能支撑中心城市功能的发展。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人均经济指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中心城区集聚了经济总量的90%,是全省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城市。,基于企业关联的安徽省城市网络:安徽省是合肥独大的单中心区域,基于企业关联的安徽省城市网络,8)在安徽省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但处在多个功能层次的边缘和过渡地带。,处在长三角边缘、皖南旅游区的边缘、安徽省南北经济分区的过渡地带、皖江城市群东西过渡地带。需要组合好内外部资源,提升经济区位和增长活力。,9)城市化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呈现“大城区、小郊区”的特点。,铜陵县人均GDP 仅为9394 元,不到全市的三分之一,市区的五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995年的1:3,扩大到2007年的1:4,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趋势。,铜陵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是安徽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水平、非农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需要走一条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道路,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10)资源相对丰富多样,但比较优势不明显。,铜陵市有多种资源条件:旅游资源独特,但缺乏核心资源优势。长江岸线,但水深条件不突出。山水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但未融入城市结构。区域交通资源,但比较优势不明显。形成组合优势应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小结:城市发展优势与制约,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采取 资源整合策略 双轮驱动策略 错位竞争策略,1.2.2 发展战略,1)区域协调: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环境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组合优势,放大经济区位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强化区域交通地位促进区域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形成综合交通联运优势;加强对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布局的协调;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门户地区的功能开发。,铜陵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地区,在内部发展诉求和外部竞争压力下,如何在融入区域发展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地位,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在于中心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四个抓手:,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着重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消费经济(商务服务、休闲旅游、专业市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内生动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城市品牌形象优化城市形象,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铜陵,以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增强对高素质劳动力和新经济元素的吸引力。铜陵2030:我心目中的宜居城市,本次受调查者对铜陵市建设宜居城市的综合满意度大部分人(53.25%)认为一般。不满意度达到18%。在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城市的六个方面,受调查者对环境健康最不满意(30%),其次是空间舒适度和社会保障。其余的公共安全、生活方便和交通便捷均相对满意度较高。,2)产业多元: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增强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铜精深加工前沿技术的研发,促进资源、冶炼、加工、贸易、研发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形成、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铜产业链。双轮驱动,提升产业能级工业和服务并重,经济和社会共荣,生产和消费并举,发展和环境共赢。全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多业融合,完善产业结构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并重,重型工业与轻型工业并重,扩大城市就业,提高城市空间发展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由单一资源型产业主导转为多元产业推动,由工业主导转向工业、服务业综合协调发展,促进由量的快速扩张转向质的全面提升。,3)生态立市:营造高质量城市环境,建立环境友好的工业生产体系,优化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调整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适时搬迁扫把沟和横港地区污染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突出自然山水格局,营造生活环境特色凸现山水环境特色,突出沿江滨湖城市风貌。塑造宜居城市,增加城市吸引力 城市生活形态的宜居化;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城市服务能力和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同城区居民对宜居性评价:1)居民对宜居城市的综合满意度评价为一般;2)公共安全、生活方便度、交通便捷度满意度较高;3)环境健康、空间舒适满意度较低;4)环境健康的总体不满意度最高,其次为社会保障;5)铜陵县居民对各项指标的不满意度均为各区居民最高;6)狮子山区居民对宜居总体满意度较其他城区居民要高,主要原因为,该区居民对环境健康、生活方便的满意度高于其他区。,4)空间集约:控制发展边界,调整空间结构,整合空间结构要素注重紧凑发展,提高空间生长结构和效率之间的协调。强化地域增长极核的带动作用培育空间增长极核,以重点地区功能开发带动区域发展。增强规划的调控能力协调处理好用地配置的弹性和空间管制的刚性,积极应对发展需求的不确定性。,在空间增长中注重集约化发展,提高空间发展的效率、保持整体结构的协调和发展的弹性。,5)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合理、均衡配置城乡发展的公共资源 基于“镇/乡/矿”组织模式,构筑市域城乡整体发展的空间网络 基于不同的秉赋条件,强化不同空间单元(城、镇、乡、矿)的发展特色,以“差异”化解“差距”适应地区特点,探索城乡统筹的创新机制,针对“大城区,小郊区”的地域分布特点和“镇/乡/矿”地域组织模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统筹道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1.3 规划重点,1)上一轮规划要点 城市性质: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市域人口:2020年,110万人 城镇化水平:2020年,80 城市规模: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3平方公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用地布局:采取“北扩、东进、南整、西跨”的空间发展策略,城市由主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构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1.3.1 上一轮规划(2003-2020)评价,2)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基于当时发展需求,上版规划具有较强指导作用 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与上版规划基本吻合 存在用地结构失调和用地布局失衡的问题 由于城市发展宏观环境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发生较大变化,需要目标和问题导向的策略研究,加强基于宏观背景下区域协调的战略思考和应对,2002-2008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与上一版规划控制指标比较,1.3.2 新一轮规划的基本思路,抓住三个重点:促增长:确保城市平稳较快发展的土地和其他资源 调结构:调整城市发展定位,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惠民生: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处理四个关系:城市发展与区域竞合的关系 规模刚性与生长弹性的关系 产业布局与生活空间的关系 发展目标与空间策略的关系落实五个方面:1)区域关系2)功能定位3)城市规模4)城镇体系5)城市布局,1.3.3 城市发展目标,国际铜都、山水城市、宜居家园、休闲胜地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区域中心城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为主要工作内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空间的全方位转型发展,构建,规划期限:2009年-2030年,近期2009-2015;远期2016-2030;远景展望规划区范围:全市域范围,1.3.4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1.4 城市性质与规模,83版总规:以有色冶金、化工、建材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并积极发展电子、轻纺工业。93版总规:全国有色冶金基地之一,安徽省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之一。03版总规: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1.4.1 历次总规中提出的城市性质,国家层面:国际铜产业基地和铜基材料产业基地,安徽省层面:皖中南地区中心城市 铜池一体化服务基地 皖中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皖中南地区商贸中心皖江地区:新兴服务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之一 皖江地区商务服务和休闲旅游基地(九华山北大门)市域层面 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4.2 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国际铜产业基地,皖中南中心城市,皖江地区商务服务和休闲旅游中心。,皖江地区中心城市职能:旅游+商务+贸易+文化,安徽:单中心省份,皖江城市带:多中心区域,城市发展范式,资源禀赋型,概念强化型,山水资源、交通枢纽、产业基础,旅游(休闲消费)商务(会展经济)贸易(专业市场)文化(铜文化产业),资源支撑,强化概念,(供给导向型:生产),(需求导向型:消费),阿联酋迪拜:从石油王国到世界消费之都,西班牙毕尔巴鄂:从钢铁工业基地到欧洲文化之都,上海新天地:从破旧里弄住宅到时尚消费场所,市域人口现状2008年市域总人口84.4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60.42万人,中心城区人口为58.85万人,外围乡镇人口约为1.5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02008年末铜陵市域人口状况(单位:万人),1.4.3 人口规模,根据安徽省住建厅批复的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专题研究报告 市域人口规模:2008年底为84.41万人,预测2015年100万人,2020年110万人,2030年13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2008年底为71.6%,预测2015年77%,2020年80%,2030年为85%。市域城镇人口:2008年底为60.42万人,预测2015年77万人,2020年88万人,2030年11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008年底城市人口规模为58.85万人,规划2015年为70万人,2020年为80万人,2030年为100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2008年底现状建设用地为61.9平方公里,规划2015年为73平方公里,2020年为82平方公里,2030年为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2008年底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为105 m2/人,规划2015年为104m2/人,2020年为102m2/人,2030年为100m2/人。,附 城市研究专题与相应内容的对应关系,专题1.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专题2.资源与环境容量专题,专题3.城市产业研究专题,专题4.区域与功能定位研究专题,专题5.中心城区功能布局研究专题,专题6.区域基础设施影响研究专题,专题7.城乡协调策略研究专题,专题8.城市形象与特色研究专题,专题9.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专题,专题10.居民意愿调查专题,铜陵市的机遇和挑战,铜陵市的优势和劣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土地使用,城市开发和建设,2.市域规划 2.1 市域发展战略 2.2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与结构 2.3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 2.4 区域协调和铜池一体化建设 2.5 城乡统筹与居民点规划 2.6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2.7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8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2.9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规划,2.1 市域发展战略,2.1.1 市域发展现状,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处于全省领先地位。铜陵市包含三区一县,呈现“大城区,小郊区”的特点。,20002008年末铜陵市域人口状况(单位:万人),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乡、矿,乡镇发展基础与特点,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南北两翼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大,地域特征明显:以差异化解差距。,2.1.2 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外部区域整合战略:与省域结构、皖江城市群结构实现多层面的整合。中心城市促进战略:促进中心城区的发展,培育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空间结构集聚战略:以市域资源分布特点为依托,强化城乡统筹的整体关系,培育集聚性空间结构。加强沿江开发的整体性和布局协调,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区域空间关系的整合,区域性交通走廊建设和节点的功能开发。,城乡发展空间布局:“一带两翼、城镇两级”,“一带”:即城市发展带,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轴,是市域产业和城镇建设空间集约化发展走廊。“两翼”:包括北翼的滨江农业生态区和南翼的山林生态经济区。“城镇两级”:强化中心城市,统筹市域发展,确立“中心城区+专业乡镇”的两级发展结构,在一带和两翼之间形成城乡统筹发展轴。,2.2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与结构,2.3.1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2030年,铜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00万人;周边专业城镇人口规模在0.2-4万人。,2.3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职能结构,2.3.2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2.4.1 区域协调的主要内容,(1)城市功能与产业政策的协调(2)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3)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2.4 区域协调和铜池一体化建设,2.4.2 铜池一体化建设,(1)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2)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3)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4)增强区域协调的保障,2.4 区域协调和铜池一体化建设,2.5.1 城乡发展现状,空间上形成了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沿长江和交通轴发展的T字型城市空间特征。其他乡镇呈散布状态。村镇人口规模分级明显,大于500人的村庄有70个;100200人的村庄有470个;100人以下的村庄有243个;200500人的村庄有304个。200人以下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66.6。现状村庄分布较为零散。,2.5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5.2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相结合,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地域性产业的特色化(2)统筹城乡空间发展,推进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空间布局的集约化(3)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公共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4)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2.5.3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根据铜陵的农村居民点现状,规划按照“一般镇/乡/矿-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级体系进行设置。,村庄发展控制策略,(1)重点发展村庄规划设置的中心村和行政村委会所在地。(2)不再保留村庄一类为规模偏小的村庄,撤并;一类为划入城市发展范围或产业园区建设范围的村庄。(3)限制发展村庄除上述两类村庄以外的其他村庄。,2.6.1 产业布局现状,1)农业:农业产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铜陵北部平原以及南部山区部分地区。2)工业:现状工业布局主要沿江、沿山分布,主要的工业片区有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金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狮子山综合经济开发区。3)服务业:铜陵的第三产业现状发展水平较低,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2.6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6.2 布局原则,1)农业要走产业化、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道路。2)工业向园区集中,降低工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3)第三产业空间布局要突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滨水景观资源相结合。4)利用各镇的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第三产业。,规划形成两个农业产业片区,五个工业集中区以及五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两个农业功能区”: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胥坝乡、老洲乡、西联乡;南片包括天门镇和新桥工矿区。“五个工业集中区”:包括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狮子山经济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金桥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等五个产业集中区。“五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新城商务中心区、老城商业中心区、东站商贸服务区、大通旅游服务中心、北站商贸服务区。,2.6.3 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一带、三圈、四区”的旅游业整体格局。,一带:长江风光带。三圈:大通古镇历史风貌圈、天井湖休闲观光圈、西湖文化休闲圈。四区:东湖度假区、凤凰山风景区、铜官山森林公园和天目湖-白浪湖风景区。,积极发展旅游业,2.7.1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1)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为完善,教育设施基础集中,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市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分布标准明显高于市域平均水平。2)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相对滞后。,2.7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7.2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按中心城区和郊区两部分配置;中心城区分为“城市、片区、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郊区分为镇、中心村、一般村三级进行配置。,2.7.3 乡镇社会服务设施配置,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2.7.3 乡镇社会服务设施配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2.8.1 资源现状,(1)土地资源(基本农田范围)(2)水资源(3)矿产资源(铜、硫铁、石灰石三大类)(4)自然风景资源、湿地资源、森林资源(5)历史文化资源,大通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近现代铜产业遗址,2.8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基本农田、水资源、湿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自然风景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存在问题,煤矿产量低,开发利用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 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深入 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保护不足,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偏低;飞地较多,土地权属关系复杂。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现状水资源局部恶化,污水排放总量仍较大。铜矿濒临枯竭,进口依赖度高。,铜陵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生态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保育区和生态环境控制区。(1)生态环境敏感区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分布的区域,包括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两种类型。(2)生态环境保育区城市建设区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包括平原农业发展区和生态过渡控制区两种类型。(3)生态环境控制区城市建设区域与资源开发区域,包括城市生态建设区和生态修复控制区两种类型。,2.8.2 生态功能区划,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调整矿山开采规模,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监测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矿山生态恢复。对现有的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天然与人工湿地实施湿地保护。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污水收集设施建设,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生态林建设工程,分期分批改造公益林,建设城市森林体系。对各类遗址和历史文化街区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保护区内人文景观资源。,2.8.3 资源利用规划,禁止发展区:包括地质灾害易发区、南部山林自然保护区、西北部沿江湿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主要的基础设施廊道和生态廊道。限制发展区:包括连片生态绿廊和部分城市发展备用地。适宜建设区:城乡建设优先选择的地区,分为中心城区和外围乡镇建设地区。已经建设区:现状城乡建设用地。,2.9 市域空间管制,3.中心城区规划3.1 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增长边界3.2 城市总体布局3.3 道路交通规划3.4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3.5 城市建设控制3.6 近期建设重点规划3.7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3.1 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增长边界,3.1.1 城市发展方向,铜陵中心城区采取依托中部城区的“北拓、东扩、南调、西联”空间发展策略。在本次规划期限内,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以向北为主、向东和向南为辅,但东部是城市远景发展的战略性空间方向。,用地条件评价 区域性交通设施 区域主要联系方向,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1)刚性门槛长江山体行政边界,3.1.2 空间增长边界,长江、行政边界,山体,行政边界,1)刚性门槛防汛堤坝交通走廊地质灾害高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防汛堤坝,交通走廊(现状),交通走廊(拟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地质灾害,3.1.2 空间增长边界,2)生态环境保护湖泊湿地森林,3.1.2 空间增长边界,3)基本农田,3.1.2 空间增长边界,长江,3.1.2 空间增长边界,防洪堤,山体,地质灾害,交通走廊,湿地,森林,基本农田,向西,以长江为界(不包括河洲地区);向北,以钟仓河-顺安河-长江为界;,向东,以京福高速铁路线为界;,向南,以铜芜铁路-铜九铁路线为界(含狮子山矿区);,确定外围增长边界;,扣除该范围内的山体、生态廊道;,综合考虑现状建成区和拟建项目;,确定增长边界内可利用空间.。,行政边界,向东,以京福高速铁路线为界;向南,以铜芜铁路-铜九铁路线为界(含狮子山矿区);向西,以长江为界(不包括河洲地区);向北,以钟仓河-顺安河-长江为界;同时,扣除该范围内的山体、生态廊道。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76平方公里,3.1.2 空间增长边界,3.2 城市总体用地布局,2002-2008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3.2.1 城市土地使用现状铜陵中心城区的“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结构尚未形成,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用地结构失调和用地布局失衡。,居住用地现状,公共设施现状,工业仓储现状,绿地系统现状,3.2.2 规划布局原则,以空间资源条件作为布局的前提,合理判断城市空间生长趋势,强化城市空间布局特色和对结构要素的整体控制。,1)刚性门槛的制约长江铁路高速公路山体/湿地防汛堤坝行政边界,2)交通条件的引导铁路高速公路深水岸线,3)环境条件的基础山水景观环境品质,空间结构突出:四个导向 依托既有城区,形成有机生长的空间分布格局依托既有城区,在提升中部的基础上,贯彻“北拓、东扩、南调、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时空协调的有机生长过程。强调交通条件,形成高效便捷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各个部位的综合交通条件,合理布置相应的城市功能,使之达到高效便捷的空间效率。突出山水景观,形成富有特色的空间分布格局强化自然山水景观的主导地位,促进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注重环境品质,形成绿色健康的空间分布格局搬迁或关闭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确保城市环境品质达到较高标准,提升土地和山水资源的发展价值。,工业向运输区位集聚。,空间布局中注重:四个集聚,商务向中心区位集聚;商贸向门户区位集聚。,生活向滨水区位集聚。,德国汉堡:环湖城市的经典案例,铜陵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两辅,两核两轴,山水相嵌”的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结构,规划用地平衡表,3.2.4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3.2.5 居住用地规划,居住功能向滨水区位集中。居住用地分为10个居住片区。各个居住片区分别依托既有城区、面向滨水景观、接近公共设施,形成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用地规模总用地面积:32.37平方公里每个居住片区规模:10万人左右。,3.2.5 居住用地规划,保障性住房规划规划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农民动迁安置)、公租房和廉租房。至2015年,保障性住房占住房建筑总量的比例不小于20%。经济适用房和动迁安置房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分布模式,单处建设规模不宜过大。公租房和廉租房均衡分布在中心城区。,公共功能向核心区位集中。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建立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的公共设施分布体系。在城市层面上,形成两个综合性公共中心和两个专业性公共中心:,3.2.6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环天井湖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环西湖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依托铜陵东站,形成以商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依托大通古镇,形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专业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工业/仓储向运输区位集中。在中心城区形成“一大两小”的工业用地片区。适时搬迁扫把沟和横港的环境污染工业,进行生态环境修复。,3.2.7 工业仓储用地布局,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在中心城区建设三处物流园区,包括横港物流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物流园区、车站新区物流园区。,红线宽度主干路:30-50米次干路:24-30米支路:9-24米,3.3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形成十橫十纵的主干路网,重点解决主城区与东部和南部城区、交通门户节点(高铁站、铜陵东站、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快捷联系,并保持工业园区与高速公路良好可达性。,路网结构,快速公交系统(BRT)规划建设“一轴一环”快速公交系统(BRT)。中心城区的快速公交轴线贯穿主城区、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东端连接京福高铁车站和南端连接位于池州境内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主城区的快速公交环线串连环天井湖城市公共中心、环西湖城市公共中心、专业市场集聚区和铜陵东站。,3.3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规划设置6处公交枢纽,分别位于3个城市公共中心(环天井湖城市公共中心、环西湖城市公共中心、专业市场集聚区)、1处对外交通门户(铜陵东站)、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公共交通规划,3.4.1 绿地系统规划 以自然山水为依托,构筑连续的城市绿地系统。围绕长江、自然山体,保护大片生态结构绿地;结合天井湖、西湖建设城市核心绿地;在各个居住片区集中布置公园绿地;沿城市干道设置防护绿带。形成点、线、面的多层次绿地系统。,3.4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三轴五廊,城市与山水交融;四区五点,自然与人文辉映。,规划策略 规划依托“一江两山四湖”的自然景观本底,通过横向的景观廊道串联纵贯南北的自然生态绿轴,体现山水相嵌的城市格局;强化环湖片区的自然景观风貌特征与历史古镇的人文景观风貌特征;结合滨水区位、核心区位与门户区位塑造三类标志性景观节点。,3.4.2 景观系统规划,3.5 城市建设控制,住宅用地和商办用地的开发强度分区:一级强度分区分布在直接面湖傍山的一线地区,三级强度分区分布在城市公共中心地区、快速公交系统沿线地区、景观节点部位,其余地区以二级强度分区为主。一般工业用地(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容积率不低于1.0。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应按照有关技术规定,合理确定开发强度。,3.5.1 中心城区强度分区规划,3.5 城市建设控制,3.5.1 中心城区强度分区规划,住宅用地强度分区,商办用地强度分区,3.5 城市建设控制,旧城改造划分为更新(包括生态环境修复等)、整治、保留三个策略分区,在用地功能、开发强度、空间营造、设施配置等方面推行不同的发展策略。,3.5.2 旧区改造,3.5 城市建设控制,(1)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将高层建筑、广场、绿地等的地下空间开发,以及城市中心、片区中心和门户枢纽的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地区。(2)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人防系统布置相结合。(3)分层和分区开发利用。根据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特点,将地下空间开发分为三类地区,商业商务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大型居住社区以及其他一些区域。,3.5.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3.5 城市建设控制,城市绿线规划控制(1)城市绿线的标定1)在长江、铁路、国道、高速公路沿线控制生态防护绿带,形成中心城区主要的结构性绿地;2)划定环天井湖、西湖、东湖的绿带和铜官山的保护范围线;3)划定中心城区内主要城市公园的控制范围;4)划定主要城市道路沿线绿化控制范围,其中主干道沿线绿带宽度控制不小于10米;5)划定污水处理厂周围、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高压线走廊沿线的防护绿带控制范围。,3.5.4 城市绿线与蓝线规划控制,3.5 城市建设控制,城市蓝线规划控制(1)城市蓝线标定中心城区内主要河流湖泊有长江、顺安河、天井湖、西湖等,规划河道蓝线应按照铜陵市水利主管部门提供的蓝线标定。,3.5.4 城市绿线与蓝线规划控制,3.6 近期建设重点规划,(1)依托既有城区的有机生长原则(2)突出交通导向的高效便捷原则(3)强调要素整合的时空协调原则(4)体现山水景观的地域特色原则(5)注重环境品质的生态健康原则,3.6.1 原则,(1)新区建设围绕西湖区域建设博物馆、会展中心、职教园区等重点项目,打造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以政务、文化为主的西湖片区,成为主城区居住、商业、文体等功能的拓展区;(2)旧区改造积极提升城市核心区。有序推进步行街等区域的旧城改造,合理布局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重视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集聚区。(3)城市道路以联系三个城区的“四纵三横”主次干道为重点,继续实施畅通工程,建设城市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过街通道与停车场,构筑综合城市路网体系,形成立体化、便捷化城市交通网络。(4)生态绿化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连接三个城区组团,以山体、水体、农田及风景林地和生态湿地相间隔,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5)市政设施加强水源地的环境治理,加快市域主干供水管网和沟通各供水区域的环网建设;完善电网骨架,形成220KV高压送电网双环网络布局;推进“川气东送”建设,实现多气源供气格局;继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雨污分流治理。(6)综合防灾加快建设和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环境治理和河湖生态保护体系,重点推进铜陵河段综合治理等重点骨干工程建设。,3.6.2 主要内容,3.7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建立区域协调下的规划弹性机制 加强规划管理,建立规划推进机制 推进公共参与,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 强化部门协调,保证实施的合法、公平和效率 加强区域环境协调,建立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 推进城乡统筹,建立市、镇、乡、矿的城乡网络,4.远景X年概念规划4.1 城市发展愿景4.2 空间增长边界4.3 空间布局结构4.4 时空发展策略,4.1 城市发展愿景,2030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将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全国总人口不再增长,城市化也进入缓慢发展时期。铜陵城市发展的愿景假设是,铜陵将会成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和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将会吸引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流入,导致城市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远景X年概念规划,空间增长边界,空间布局原则,刚性门槛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交通因素环境因素,时空发展策略,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交通、绿地系统,制约因素,动力因素,在现状建成区基础上,向东,以京福高速铁路线为界;向南,以铜芜铁路-铜九铁路线为界(含狮子山矿区);向西,以长江为界(不包括河洲地区);向北,以钟仓河-顺安河-长江为界;同时,扣除该范围内的山体、生态廊道。,4.2 空间增长边界,2)区域交通设施未来京福高铁站的建设,为城市远景向东发展提供了动力。,4.3 空间布局结构,1)区域联系方向向东与芜湖市、向南与池州市建立区域联系。,3)山水生态环境良好的山水景观和环境资源,为城市生活空间布局提供了基础。,4.3 空间布局结构,X年的城市空间结构东西双城,环抱绿心沿江面湖,山水相嵌,4.3 空间布局结构,X年的城市功能布局,以增长边界为前提,依托各类动力因素,确定城市远景空间布局。,4.3 空间布局结构,东部城区的时空发展策略,4.4 时空发展策略,X年的居住功能布局4个大型居住片区(中部老城、西湖新区、顺安片区、东部中心片区)2个小型居住片区(大通片区、扫把沟片区),4.4 时空发展策略,X年的公共设施布局3个综合性公共中心(环天井湖、环西湖、东部城区)2个专业性公共中心(车站新区的商贸服务中心、大通片区的旅游服务中心),4.4 时

    注意事项

    本文(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58p.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