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古代科举制度专题讲解PPT文化史专题教学培训PPT.ppt

    • 资源ID:2205219       资源大小:2.78M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科举制度专题讲解PPT文化史专题教学培训PPT.ppt

    中国文化史专题,古代科举制度,系统的科举制创设于隋,以分科取士而得名: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置进士科。,唐承隋制,除进士科外,增设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明经科:贴经、墨义进士科:策论、贴经、诗赋身、言、书、判(吏部铨试)。,一、科举制度的形成隋唐,古代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清流(进士科出身)浊流(明经科出身),流内(科考入仕)流外(其他途径入仕)不入流(有才学未能入仕),古代科举制度,浊流狄仁杰(630700):明经科出身,官至宰相。,“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古代科举制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流外:李白(701762)天才自居,不屑科举。,古代科举制度,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流外:杜甫(712770)汲汲功名,屡试不第。,清流:白居易(772846)少年得志,官至太傅。,古代科举制度,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唐代进士雁塔题名帖,古代科举制度,元稹(779831):先明经、后进士科出身。,昔日龌龊何足嗟,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古代科举制度,唐代科举制度中的“行卷”习俗。善于作秀的陈子昂白居易的“行卷”,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古代科举制度,影响之一:因其不计出身,唯才是举,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古代科举制度,影响之二:科举的吸引力,使文人士子走上“读书考试做官”的人生轨迹,削弱了对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体制的批判意识和抗争力量。“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李世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古代科举制度,影响之三:促进了文学与文化的繁荣唐代诗人中的进士:王维、孟郊、贺知章、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宋之问、韩翃、张籍、韦庄。宋代文学家中的进士: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柳永、司马光、朱熹、文天祥。明、清文化名人中的进士:海瑞、汤显祖、王阳明、严嵩、袁崇焕、刘墉、纪昀、郑板桥、张之洞、洪钧、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蔡元培。,古代科举制度,二、科举制度的完善宋代1.通过完善科举制,确立文官政治一是取消了唐五代的“公荐”、“纳公卷”(行卷)作法,创立了“糊名”、“誉录”别头、锁院制度。二是废止唐五代的吏部铨试。进士考试合格后无需再经吏部考试就直接授给官职。三是建立三级考试制。在原唐代取功名的州试、省试两级考试外,增设殿试。四是改革考试内容。王安石变法后偏重考试经义和策论,注重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代科举制度,五是将进士分列等级。宋初分一至五甲,每甲人数不定。宋太宗时,将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元顺帝以后,规定一甲只限3人(延续至明清)。六是简化省试科目,扩大取士名额。王安石变法后将多科考试合并成进士一科,省试、殿试录取者一次少则二三百,多达五六百,加上词科、明经、明法等科目,录取人数远超隋唐时期,使科举出身成为各级官员最基本的来源。,古代科举制度,七是设立制科和童子举选拔特殊人才。制科是特殊考试,难度极大,无定期,官民都可参加。制科考中,有官者可以提升,无官者可以给官。童子举是对天才儿童特设。例:苏轼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162)参加制科考试列为最高等第三等(第一、二等空缺),其弟苏辙列为第四等。,古代科举制度,八是拓宽应试渠道,避免遗漏人才。对于省试中多次落选的人,宋朝另立名册上奏皇帝,称“特奏名”。批准后,以“附试”的名义直接参加殿试。这类人有时比正式考生还多。九是施行“三舍法”,学校教育承担官员培养与选拔的重任。,古代科举制度,三舍法:王安石推行的一种严格的考试升级制度,开始时仅在太学实行。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王安石整顿太学,扩充名额,将学生按成绩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经过考核,外舍生成绩优异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优异者可以升入上舍。上舍生两年后毕业考试优等的可以不经科举直接作官(与科举考试之进士相同),中等者免科举制省试,下等者可免解试(州试),不及格者除名。限定名额:外舍2000人,内舍200人,上舍100人。,古代科举制度,三舍法的推行,就把养士和取士的职能都归之于学校教育。三舍法在宋哲宗时用于州县教育,州县学学生成绩优异的,上舍生可升入太学内舍,内舍生可升入太学外舍学习。至宋徽宗时期(1101-1125),三舍法大力推广至州县,当时解试、省试停废18年,学校考选一度代替科举考试成为取土的主要途径。,2.在文官的考试、任用、督察、奖惩、俸禄、退休等方面,都有详尽的制度性规定。例如:改唐五代的军镇之制为商镇之制,导致市镇经济的萌芽;以文官出任方镇,以文臣知州,以通判、转运使强化中央对地方权力及财政的监察力度。弊端:州郡军力疲弱,国家军事不振。导致“靖康之祸,金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制度,3.实行优渥文官的制度在标榜“右文”的宋代,文官待遇之高,地位之隆,为中国历史之罕见。赵翼二十四史札记载“俸禄之制,京朝官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月二百千,绫十匹,绢三十匹,绵五十两。其下以是为差。此正俸也。其禄粟,则宰相枢密使月一百石俸钱禄米之外,又有职钱。御史大夫、六曹尚书六十千,翰林学士五十千,其下以是为差。,第二节 文官政治及教育兴盛,俸钱职钱之外,又有元随傔人衣粮,宰相枢密使各七十人衣粮之外,又有傔人餐钱,朝官自二十千至五千凡七等,此外又有茶酒厨料之给,薪蒿炭盐诸物之给,饲马刍粟之给,米麦羊口之给。其官于外者,别有公用钱,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之制。两京大藩府四十顷,藩镇三十五顷,”“此宋一代制禄之大略也,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制度揭密:抗金英雄岳飞何以被文臣秦桧牵制?,明清科举考试的进士科最为重要,分为三级四次考试。,古代科举制度,三、科举制度的成熟明清,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明清科举考试一览表,古代科举制度,预考县、府试:士子在参加院试前,必须依次通过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及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的身份,才有参加院试的资格。,第一级考试:院试。考府县的童生,考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这是取得功名的第一步。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少年时曾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得中秀才。,第二级考试:乡试。考一省的生员,考取者为“举人”。举人已具备做官或候补的资格,第一名俗称“解元”。因三年一考,多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因发榜在桂花盛开的9月,故称“桂榜”。蒲松龄屡应乡试不中;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古代科举制度,范进原型明万历三十五年状元黄士俊,古代科举制度,第三级考试:会试。考全国的举人,由礼部主持,在北京举行,考取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可以授予官职。因三年一考,多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因发榜时正值杏花怒放的季节,所以又称作“杏榜”,殿试。在四月举行,考会试中选出的贡士。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另有阅卷大臣、读卷大臣等,殿试考中者统称“进士”。,古代科举制度,进士又分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称“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又叫殿元)、榜眼和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取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会试后的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监考。此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地紫禁城保和殿,殿试后皇帝赐诸进士宴,朝廷还要赐给银两、彩花等,他们的名字,都立石刻在国子监内。明代殿试后即给官做。清代殿试后除一甲3名外,其余人还要参加一次考试叫朝考,才能授予官职。朝考头名叫朝元。,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的时间一般为三天,一天一场,以乡试为例,三场的名称为“经义”、“释论”和“史册”。科举考试的内容在明清以前多为诗、赋和策论,明清则为八股文。,古代科举制度,明代开始采用“八股取士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其特点是专门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要求解释经书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文章字数严格规定(550700字),形成八股。,古代科举制度,八股就是全文中的八个段落,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前股、中股、后股、束股。其中后面四股是全文的中心。应试人必须按照题意,写出上述八个段落,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句子,都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古代科举制度,内容方面主要揣摩孔子、孟子及其门徒的语气,所谓“代圣人立言”,不需要联系社会实际,更不允许发挥自己的见解,成为明清两代读书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古代科举制度,科考后的官职授予: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凡进士及第者,均授予大小不等的官职如给事、御史、中书、太常、国子博士、知州、知县等。,古代科举制度,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出身的官员,是最正牌、最响亮的。参考科举考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国子监的学生(监生)也要通过会试才能取得进士身份做官。,古代科举制度,关于科场舞弊明清时期科场舞弊极为严重。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曾卷入晚清科场舞弊案(1894年恩科,为绍兴五家富人子弟与自己儿子周用吉考举人贿赂主考官1万白银)。,清代科场作弊小抄本,古代科举制度,清代科场作弊内衣,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制度,末代状元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宣布废止科举。,小结:科举制度的影响,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传统经文教育与八股取士僵化士人思想,难以形成与官方意识形态抗衡的文化成分;促进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繁荣;选官制度与教育制度的结合,形成中国古代的文官政治(考试为官、异地赴任、月给俸禄、致仕系列制度);明清之际,由传教士带回西方,直接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建立。,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科举制度专题讲解PPT文化史专题教学培训PPT.ppt)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