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广铁路某合同段双线大桥线性控制测量专项方案.doc
-
资源ID:2194912
资源大小:211.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贵广铁路某合同段双线大桥线性控制测量专项方案.doc
老寨双线大桥线性控制测量专项方案编制:审核:批准: 中铁隧道集团四处有限公司贵广铁路2011年6月目录1、工程概况32、编制依据33、线性控制测量职责34、线性控制测量小组人员、仪器配置45、线性控制测量内容及控制要求45.1、线性控制测量内容45.2、线性控制测量控制要求46、线性控制的原则47、线性控制测量技术方案57.1 梁部线形监控实施技术方案57.1.1观测点的布置57.1.2测量的内容及注意事项57.13立模标高的计算67.14监控测点的保护67.15质量保证措施67.2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77.2.1 沉降观测的内容77.2.2 观测标的设置原则77.2.4 观测技术要求98、线性控制测量109、线性控制测量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1110、线性控制测量计划和时间1211、线性控制测量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1211.1、线性控制测量安全保证措施1211.2、线性控制测量质量保证措施12线性控制测量专项方案1、工程概况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站前工程老寨双线大桥,施工里程DK147+950.798DK148+315.885全长365.087m。老寨双线大桥施工里程界为DK147+950.798DK148+315.885,桥全长365.087米,本桥为跨越山沟而设,桥位于R=9000 m的圆曲线、缓和曲线及直线上。坡度为6。孔跨式样为:10孔32m+1孔24m。钻孔桩承台基础,空心桥台,矩形实体桥墩。钻孔桩共888m/90根。2、编制依据、贵广铁路公司2010 年4 月16 日召开贵广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技术交底会议纪要2010年第13期、铁建设2006158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下称评估指南)、工管技200977 号文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及条文说明。、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贵广铁路相关设计图纸。、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3、线性控制测量职责(1)、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贵广公司的要求采集原始数据,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精确性负责;(2)、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3)、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使用固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线性控制与沉降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真实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线性控制测量小组人员、仪器配置根据我项目部的实际情况,我项目部成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组长的线性控制测量小组。线性控制测量小组人员配置序号姓名组别职称职务备注1工程师总工组长2助理工程师工程部长3助理工程师测量主管4测工5测工线性控制测量小组仪器配置序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指标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日期1电子水准仪DS050.3mm7316502010年6月2011年6月2铟钢尺2米2010年6月2011年6月3沉降板50cm×50cm4剖面沉降管5、线性控制测量内容及控制要求5.1、线性控制测量内容梁体的挠度、中线的偏移、箱体的扭转、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5.2、线性控制测量控制要求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大于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大于5mm;线性控制以梁体长期收缩徐变完成后,桥面达到设计要求的线形为标准。6、线性控制的原则6.1上拱度设置表。6.1.1扣除自重影响后预应力产生的上拱度如下表。 项目跨中强度安全系数跨中抗裂安全系数跨中下缘混凝土压应力(MPa)扣除自重响后预应力产生的上拱度(mm)理论计算跨中反拱值(mm)理论计算残余徐变拱度值(mm)竖向自振频率(HZ)有声屏障22214514011601680554475无声屏障224147143109016715974916.1.2静活载挠度:6.77mm,为跨度的1/4594,梁端竖向折角0.70%。,梁体横向挠度比为:1/312152。6.2反拱的设置为保证线路在运营状态下的平顺性,梁体应设置反拱,理论计算跨中反拱值见上表,其它位置按二次抛物线过渡,实际施工中反拱的设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收缩徐变的影响以及预计二期恒载上桥时间确定,本桥二期恒载上桥时间按预加应力后60天计算。7、线性控制测量技术方案7.1 梁部线形监控实施技术方案7.1.1观测点的布置(1) 梁体标高控制基点在每跨梁端部顶面混凝土中,预埋钢质测点桩(以下简称:钢桩),即为梁体标高控制基点,各梁体标高控制点标高由此进行推算。钢桩在垂直方向与顶板的上下层钢筋点焊牢固,并要求竖直。测点钢桩露出箱梁混凝土表面5cm,将测头磨平并用红油漆标记。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保护钢桩,不得随意破坏钢桩。(2) 梁体标高控制点(以下简称:测点)在每跨梁端部及跨中部位左右侧各设置一个测点,共设置6个测点。7.1.2测量的内容及注意事项(1) 为了保证测量质量,应选用有经验的专职测量工程师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和精度应符合相关测量规范的要求。(2) 每跨梁标高测量及模板调校的时间,均应安排在清晨日出之前进行。(3)每一跨梁混凝土灌注前,应进行模板标高测量。(4) 在全部钢束张拉完成后,应对各梁段钢桩进行全桥联测。7.1.3立模标高的计算各梁段立模标高按下式计算:Hn=hnh1+h2其中:Hn为n截面立模标高hn为n截面设计标高h1为本节段的理论调整值h2为移动模架的弹性变形值注:h1,h2均按向上为正。移动模架弹性变形值h2由施工单位对移动模架进行压重试验,提供压重曲线,根据梁体重量及施工荷载来确定。7.1.4监控测点的保护在检测设备及元件的安装后,由于监控的测试数据必须连续、可对比,特别是埋设测点损坏后不具可恢复性,因此突出强调要求测点的保护措施,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测点的保护,具体措施如下:(1)在测点布置位置附近粘贴醒目的警示标记;(2) 几何测点在注意保护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和测站及后视点的通视。7.1.5质量保证措施为保证线形监控的质量,在混凝土施工中需采取以下保证措施:(1) 注意混凝土施工圆顺连接,减小台阶,使整个梁顶面顺直,梁底连接圆顺。(2) 尽量减小模板缝隙,提高模板及支撑的刚度,对移动模架各部分容易影响模板下沉的各因素进行检查,减小非弹性变形,以便准确预留立模拱度。(3) 对移动模架进行压重试验,消除非弹性变形,实测移动模架的变形曲线,并按变形曲线,换算每一节段位置的弹性变形值。(4) 在每一梁段灌注混凝土前后、钢束张拉前后、移动模架行走前后,实测每一跨梁的高程变化。(5) 观测每一梁段混凝土灌注前后模板不同部位标高的变化,以便对移动模架非弹性变形及模板吊带系统下沉有一个合理的估计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也可用于检查梁截面实际高度。(6) 调整立模标高时,预设一个略低标高,待钢筋及预应力体系就位后,提升模板调至设计立模标高,确保吊带体系为张紧状态。(7) 测量墩顶高程,检查其是否有沉陷,以免影响梁顶高程。(8) 及时汇集施工中混凝土弹性模量、容重、摩阻、工期等实际参数值,如变化较大,立即重算理论挠度,及时整理分析实测结果,修正立模标高。7.2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 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 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7.2.1 沉降观测的内容桥梁(梁体、桥墩、桥台)、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桥梁、涵洞的水平位移监测根据工点具体要求确定。7.2.2 观测标的设置原则(1) 梁体观测标 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 观测标的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 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详见图7.1.46、图7.1.47。图7.1.46 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图7.1.47 简支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3)桥面铺装完成后的梁体徐变观测点的设置位置 设计图纸有明确指定位置的,按设计图纸指定位置布设;设计图纸没有规定的,梁体徐变观测点的设置:横向在防撞墙内侧10cm处,纵向仍在梁中及两端支座处。 梁体徐变观测点的埋设要求在桥面铺装施工时,按评估指南附录A 图A.0.2 规定进行埋设。已完成桥面铺装,打入6mm 膨胀螺栓,端头打磨成圆弧形。为保护防水层卷材的完整,不应在预应力梁梁体制作阶段预埋桥面铺装完成后的梁体徐变观测点。(4)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详细要求。7.2.4 观测技术要求(1) 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7.2.42所示,其中测点1,2,3,4 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 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图6.2.42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2) 观测精度要求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3)观测频次要求 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4 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表4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终张拉张拉前、后各1 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 天张拉完成后第3 天张拉完成后第5 天张拉完成后13 月,每7 天为一测量周期1 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 次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 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第03 个月,每1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424 个月,每3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4)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8、线性控制测量8.1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8.2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8.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8.4 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1)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处理错误。(2)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的特殊问题,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8.5 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8.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8.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8.8 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9、线性控制测量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9.1、准备阶段提供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测量仪器检定证书、人员及测量仪器台帐,提供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同步提交。9.2、测量阶段要求提供所有沉降变形观测处理文件,原始数据文件(从电子水准仪上的观测数据导入计算机当时)及处理相关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9.3观测数据处理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原则上每个月提交1 次,观测手簿文件除电子文件外还需提供纸介质文件,一般每3 月提交1 次。具体文件如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控制点文件、观测手簿文件、高差文件、平差文件、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平差计算文件及平差成果文件、测点编号与简化点号对应文件、观测过程中异常情况说明文档9.4所有的数据管理注意及时备份电子水准仪每次观测完成后,必须将数据及时导出,存入计算机并且利用U盘及时备份,原始数据编制时必须带观测名称及年月日以便对观测数据进行区分。原始数据每天提供一份电子文件10、线性控制测量计划和时间线性控制测量从2010年6月开始,到2013年8月结束.11、线性控制测量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11.1、线性控制测量安全保证措施、变形观测前,注意用电安全,以防铟钢条码尺触碰带电设备。、变形观测前,注意四周的车辆情况,确保人员及测量仪器的安全,以防碰撞。、变形观测时,测量仪器必须专人负责守护。、在桥梁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观察四周情况以防高空坠物伤人。、在桥梁墩身观测时,注意人员安全,防止高空坠落.、在路基和桥梁观测时,带好仪器防雨伞,保护测量仪器.、架设仪器前,观测周遍边坡稳定情况.11.2、线性控制测量质量保证措施、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支持线性控制测量工作。、配备高素质的专职人员及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加强对现场观测人员的培训。、编制各项目部的线性控制测量方案及实施细则。、重视对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和复核,实行换手测量。、变形观测工作应根据线下工程施工的开工时间、工程进度以及工程的需要适时开展。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二次观测,并以平均值作为首期观测值。、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固定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固定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观测人员要稳定;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固定;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贵广公司将线下工程信誉评价纳入质量信誉评价及劳动竞赛,加强动态检查和专项检查,及时解决和处理现场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