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隋朝,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公元220589年),1、历史线索:,南 朝420589.,北 朝386-581,2、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公元220589年),1、北魏的崛起,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崛起: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拓拔珪的汉化改革: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措施:(政治、经济、文化)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意义 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统一黄河流域 统一:439年 意义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 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北魏的政治体制,4、北魏统一后面临的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混乱的赋税制度,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4、北魏统一后面临的社会矛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5、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极力推动 冯太后(公元 441 490 年),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467499)聪慧早熟,姓冯名有,汉族人,是北燕君主冯弘的第二子冯朗 之女,北魏文成帝之后。她在文成帝死后的献文帝(466471)和孝文帝(471499)时期两朝亲政,推动了汉化改革,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阶级矛盾:(2)民族矛盾:(3)统治危机:,2、可能性:政治条件:社会条件:主观条件:,1、必然性:北魏统一后,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阶级矛盾:政治制度的欠缺,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 重,矛盾日益激化;(2)民族矛盾: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激发民族矛盾尖锐;(3)统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2、可能性:政治条件:统一黄河流域(年);社会条件: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主观条件: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前人改革奠基();,1、必然性:北魏统一后,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畜牧迂徙射猎为业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冯太后,孝文帝,建立新制,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配合,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前提:,1)主观目的:,3)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均田制的局限性,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2、三长制,2)内容:,3)影响:,1)原因:,宗主督护制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农民,宗主,北魏 政权,农民,北魏 政权,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 一定数量的粮食;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作用: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北魏,南齐,(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迁都洛阳的意义,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整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A、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汉化;B、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汉族文化,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整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A、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汉化;B、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汉族文化,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整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A、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汉化;B、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汉族文化,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整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A、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汉化;B、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汉族文化,A、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整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A、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汉化;B、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汉族文化,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整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A、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汉化;B、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汉族文化,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主要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主要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主要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本单元线索:,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探究1: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调整问题;,探究2: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原因:(1)顺应时代潮流;(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统治者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的推动。启示:顺应时代潮流;讲究灵活的策略;坚定不移的意志;切实可行的措施。,探究2: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原因:(1)顺应时代潮流;(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统治者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的推动等。启示:顺应时代潮流;讲究灵活的策略;坚定不移的意志;切实可行的措施。,探究2: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原因:(1)顺应时代潮流;(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统治者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的推动等。启示:顺应时代潮流;讲究灵活的策略;坚定不移的意志;切实可行的措施。,1、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B,2、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两地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C,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A 推行均田制 B 实行三长制 C 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C,5、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缓解这个问题 A汉武帝 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 均田制 C宋太祖 设通判 D明太祖 废丞相,B,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句),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74,材料二:高祖日:“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一中国社会史,(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措施: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基础,材料一: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资治通鉴,(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材料一: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资治通鉴,(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2)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商鞅变法:顺应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潮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 措施的不同原因。,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井田制崩溃;孝-土地兼并严重。,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2)材料一、三 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再见,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