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 课件.ppt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2018 ANNUAL CONFERENCE AND AWARDS CEREMONY,2.1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2.1.1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萌芽形成发展深化,1、萌芽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叶(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后工厂手工业兴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2)分工形式: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分工(3)商品结构:奢侈品 奴隶 工业原料、食品,2、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后半期(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工形式: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工业国与殖民地/农业国的分工(3)商品结构:从奢侈品-大宗产品。丝绸、香料、茶叶比重下降,纺织品、煤炭、钢铁、农业原料增长。,英国成为国际分工中心,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资源的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傲德赛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地海的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可在澳洲牧羊;我们可在美洲牧牛;秘鲁把他们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其他国家获得棉花。”【英】史丹莱杰温斯,3、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工形式:a、一组(英、法、美、德)宗主国/工业国与殖民地/农业国的垂直分工;b、宗主国间的水平分工(3)商品结构:工业品与工业原料的贸易;工业品之间的贸易,4、深化阶段,二战后至今(1)原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2)分工特点:,(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猛发展,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细分和现代工业品的高技术要求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部门的分工是“脑”和“手”的分工。发达国家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中国从芭比娃娃中获得贸易收益,(二)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产品内部的国际分工内部分工更加精细产品的差异化导致同一类产品的内部交易,8家日本厂商生产机身、机门和机翼;1家新加坡厂商供应机头和起落架3家意大利公司供应机翼阻力板,波音777飞机有500个零件,由全球545家供应商生产,40年前,为了打破美国垄断世界航空制造业的市场格局,欧洲四国联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Airbus)。2003年空中客车在全球的交付量首次超过竞争对手,跃居成为世界头号民机制造商。,法国航宇公司生产含驾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并负责最后总装;英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德国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生产机身其余部分和垂尾;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现福克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客舱门、起落架舱门和平尾。,在这个欧洲最大的工地上,至少有1万人在工作,2004年5月7日,在法国西南部城市图卢兹空中客车公司总部,法国总理拉法兰在空中客车A380总装庆祝仪式上发表讲话。当天,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客A380开始总装。该公司称,空客A380将于2005年首飞,2006年投入运营。,世界上最大的客机开始总装,大块头A380从中国起航,南京金陵造船厂正在建造一艘用于A380部件运输的滚装船,2011年2月底为该船举行了命名仪式,该船于2011年4月交付。空中客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空中客车公司总裁博龙说:“世界各地的供应商积极参与了A380的研制,中国也为此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中国参与A380项目,为空中客车与中国的工业合作开启了新篇章。”,中国为A380制造运输船,2.1.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3.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推进或延缓的作用 4.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5.跨国公司的发展是推动当代国际分工的重要力量,因素1、社会生产力,它是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4)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资源性产品初级加工品工业制成品 零部件技术服务,因素2.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材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分工具有互助互利的基本特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则必然存在剥削、掠夺和不平等交换。,因素3.上层建筑,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的力量。发达国家有时会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各种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影响一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因素4、自然因素,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地、矿藏等)它是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例如:中东的石油,沙特阿拉伯,因素5、跨国公司,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状况,促进新的生产部门和新产品的出现跨国公司资产雄厚,规模巨大,控制着国际市场上的不少重要行业,2.1.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国际分工的三种类型:1、垂直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 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第二节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理论(按历史顺序)重要的国际分工理论如下:,绝对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赫俄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三节&第四节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一)产生背景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简称国富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时代: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评价: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自由企业的守护神”,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二)主要内容原理: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他认为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假设前提,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绝对优势的来源: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 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来表示,其中Qj是j产品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表示。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示例 国际分工前,按照判断绝对优势的方法,我们判断两国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两国的劳动生产率(Qj/L)国家 酒(人均产量)毛呢(人均产量)英国 1/120=0.008 1/70=0.014 葡萄牙 1/80=0.0125 1/110=0.009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前一页表结果(单位产量投入的成本:L/Qj),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英国在生产毛呢上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国际分工后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人/年)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人/年)英国(120+70)/70=2.7 190葡萄牙(110+80)/80=2.375 190,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贸易利益1.分工后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增加了,这显然是生产水平提高的结果。2.提高了消费水平。假定英国用1单位毛呢换葡萄牙1单位酒,则英国酒和毛呢的消费量分别为1单位和1.7单位,葡萄牙酒和毛呢的消费量分别为1.375单位和1单位,都比分工前增加了。3.节约了社会劳动。,(三)理论评价(科学成分+非科学成分)积极意义 亚当斯密第一次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深刻地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局限性 该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不一致。,历史典故:田忌赛马,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一)产生背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8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评价: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9世纪初叶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二)主要内容原理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比较优势的衡量 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减少的产品B的产量 产品A的机会成本=-增加的产品A的产量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机会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示例 国际分工前 如果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两国似乎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现在,让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确定两国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商品。,(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 两国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由此可见,三种方法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能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其结果如下表:国际分工后,贸易利益 分工后贸易利益(各自产量均1),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三)理论评价积极意义 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局限性 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是以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从而大大削弱了比较成本理论的适用性。,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由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得到解释的。,要素禀赋理论创立者: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Ohlin,1899-1979)。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并因此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俄理论(H-0理论)。,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相关概念: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要素禀赋:指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丰裕度: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衡量方法有二:(1)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总量来衡量。假设A、B两国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分别是Ka/La和Kb/Lb,若Ka/La Kb/Lb,则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2)以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来衡量。假设A、B两国资本要素价格为r,劳动要素价格为w,两国的利率工资比分别是ra/wa和rb/wb,若ra/wa rb/wb,则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部分国家的要素禀赋,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如果某一要素投入比例大,可以称该产品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假设两种产品A、B,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其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的投入比例分别为Ka/La和Kb/Lb,若Ka/La Kb/Lb,则可以称A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B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1)两种生产要素(2)两种可贸易产品(3)两个国家(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生产与贸易模式,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分析,(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不同国家的同种商品用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不同的。商品总是由价格低的国家向价格高的国家流动。当两国的价格差额大于运输成本时,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利益。,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尽管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但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赫俄理论认为,交易双方国内商品价格(成本)的比例不同(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国际贸易才会发生。,(三)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所谓要素价格,是指要素的报酬,即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所获得的相应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收入。假定各国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但各国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由于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乘以相同的生产函数,因此各国的商品价格比例则不同。,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赫俄理论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的要素供给不同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要素供给丰富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低廉,要素供给稀缺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昂贵。因此,一个国家应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需要大量使用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要素供给比例不同,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Samuelson,1915年-)在1948、1949、1953年先后在三篇论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作了数学证明,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故这一理论合称为赫-俄-萨(H-O-S)原理。,他们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国际间要素的流动,从而抵销了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比如,甲国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故利息率较低、工资较高;乙国的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故工资较低、利息率较高。在自由贸易中,甲国扩大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就使甲国的资本需求量增加,而劳动需求量减少,从而使甲国的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相反,乙国扩大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资本需求减少、价格下降。由于同一种生产要素价格在两国的反向运动,最终导致两国的同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并不能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收入相等,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是,国际贸易减少了同质生产要素如工资和利率的国际差异,而不是将其完全消除。,第六节 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假设结果证明: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这在当时形成了一大反论,后来的经济学家也根据这个论点延伸出了很多相关理论,使得该反论成了一个相关学说。,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需求偏好论劳动高效率论要素密集度倒转论自然资源缺乏论关税结构论,第七节 新要素禀赋论,一、人力技能论二、研究与开发论三、技术差距论四、其他要素论,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第八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它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美国学者弗农(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对技术差距理论的总结与扩展。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将贸易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国家,如美国等,它们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二类是一般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它们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主要观点,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1.产品创新阶段,技术特性:创新国企业垄断新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生产地特性:创新国产品要素特性:技术密集型成本特性:无竞争者,还不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产品的价格特性:生产商数目少,没有相近的替代品,产品价格较高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世界市场,国外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该产品,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2.产品成熟阶段,技术特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生产地特性: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产品要素特性:资本密集型成本特性:东道国的制造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产品的价格特性: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厂商只有降价才能扩大销路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有规模经济效应,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当然出口增长率要减慢,3.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特性:产品完全标准化生产地特性: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在不断扩大产品要素特性:劳动密集型成本特性:成本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产品的价格特性:较低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其他国家产品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取代,创新国开始由出口转变为进口,(二)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P42图,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第一阶段,新产品创新阶段。美国生产全部新产品,并向欧洲出口。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始生产新产品,美国扔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第四阶段,新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美国成为净进口国,欧洲国家成为新产品的供给者,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第五阶段,产品完全标准化,欧洲竞争优势下降,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者。至此,制成品贸易完成了一个周期。事实上,在第二、三阶段时,美国又开始其他新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了,一个新的周期早已开始。,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式推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其动态含义表现为:1.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 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要素随其生命周期不断变化。在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造新产品所投入的要素比例是变动的。在新产品阶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到了成熟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进入标准化阶段,价格竞争成为能否占领市场的关键(劳动密集型)。,2.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要素密集型的特点,比较优势将发生国与国之间的转移。就不同类型的国家而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比较优势是不同的。美国在开发新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发达国家生产某些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一方面可以把处于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产品出口到欠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处于后期阶段的产品出口到比他们发达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半熟练劳动资源丰富,在生产标准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一种产品在它的生命周期的运动过程中,比较优势是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第九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与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二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影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重要贸易形式。,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易分为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2)生产区位不同:(3)制造时间不同。如:水果、砖,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垂直差异产品: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 水平差异产品: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特色(Characteristic)或特质不同的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