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优质课评比ppt课件.ppt
以文为本 比对异同 论述类文本阅读,1,1.明确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论述类文本的解题技巧。2.提高学生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学目标,2,考纲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4、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题目设置不变与变,4,原题再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证明了恢复原状要优于金钱赔偿。原文比对:原文前两段运用对比,最后一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恢复原状”的好处。,5,解题思路,一、初读:通读圈点 圈点论点、分论点、论据 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 是”“然而”等)关注修饰词(如“凡是”“全”“将”“已经”“也许”“可能”等)、表层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例如”等)二、再读:文题比对 比对词语看词义是否一致 比对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 比对依据或结论看推理是否成立,6,【通读圈点】,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第一个分论点,副词,7,文章的第二个分论点,关联词,文章的第三个分论点,指示代词,8,文章的第四个分论点,通读后可以发现,这篇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系统的说明了甲骨文发现的重大影响。,9,【细节攻坚】文题比对,比对词语看词义是否一致如范围、程度词(如:全部、所有、可能、似乎),时间结果词(已经、将要、完成),指代词(此、其)等比对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最常考的是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其次是递进和转折关系比对依据或结论看推理是否成立比对依据或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论述类文本是议论文,命题者会在分析文意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10,-11-,扩大范围。原文信息是“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而不是“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实战演练】比对词语,2016年全国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实战演练】比对关系,2017年全国卷3.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前半句的假设应该是结果的充分条件,根据原文可知:其目的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代表后代需求就一定可以得到保证。所以B项结果过于绝对。,12,【巩固训练】比对结论,2017年滨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美学的比较,主要论证了中西方美学精神特质的不同。原文比对:古代西方的审美旨趣是从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出发寻求美,西方美学更注重美的逻辑和形式,对美涉及的历史、杜会、政治等问题采取隔离态度。中华美学精神特质是与西方美学相对而言的,可以从追溯中华美学思想的源头找到基因。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和庄子是中华美学思想的鼻祖,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创造了把“审美放到整个杜会文化、宇宙自然、人伦道德的大视野中加以观照阐释的好传统”。中国美学精神追求真善美融会贯通的人生情致和审美旨趣,注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人格修养,把追求真善美作为人生的永恒价值,这恰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要义所在。中华美学的精神是什么?概括地说就是追求在“真、善”之上的美。比对结果:根据本段对内容的概括,得出结论,本段主要论证的是“中华美学的精神特质”。,13,小结,一、初读:通读圈点圈点论点、分论点、论据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修饰词及表层次的词语二、再读:文题比对看词义是否一致、看逻辑是否严密、看推理是否成立,结论、关键词句,找准原文仔细比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