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机械性损伤病人的护理课件.ppt
机械性损伤为临床上最多见的损伤,可分为两大类:,1、闭合性损伤:皮肤或黏膜仍保持完整2、开放性损伤:皮肤或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坏,有伤口和出血,因深组织与外界相通,易被污染。,1,闭合性损伤,挫伤扭伤挤压伤爆震伤,2,挫伤,3,挫伤,4,扭伤,5,爆震伤,6,开放性损伤,擦伤刺伤切割伤撕裂伤撕脱伤火器伤,7,擦伤,8,撕脱伤,9,火器伤,10,创伤护理评估,11,一、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疼痛、肿胀和瘀斑、功能障碍、伤口与出血。2.全身症状:发热、生命体征变化。,下肢开放性损伤,12,大腿开放性损伤,小腿开放性损伤,钢锭坠落后压砸下肢致伤,13,3.并发症防治 1)局部并发症:伤口出血,伤口感染,伤口裂开。2)全身并发症:急性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4,4.伤口分类:1)清洁伤口:通常指无菌手术切口。2)污染伤口:指被异物或细菌沾染,但未发生感染的伤口,一般指伤后8h以内的伤口。3)感染伤口,15,清洁伤口,污染伤口,16,感染伤口,17,二、辅助检查,1)诊断性穿刺:包括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用以判断有无内脏损伤,如血气胸、消化道损伤、腹腔内出血等。,胸腔穿刺,18,2)实验室检查:除按临床诊疗规范要的检查外尤其要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对部分伤后全身改变或并发症的伤员,还要检查电解质相关项目等。3)影像学检查:X线、CT、MRI、超声检查、血管造影、导管术等。,19,三、治疗要点,首先处理可导致死亡的原因,如气道阻塞,再处理其他较轻微伤势,如骨折、出血等;1.闭合性损伤:如无内脏合并伤,多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2.开放性损伤:及早清创缝合(清创术应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但对污染较轻、头面部的伤口、早期已应用有效抗生素等,时限可延长至伤后12小时),20,创伤护理诊断,21,病例分析,赵先生,32岁,2小时前在回家路上被车撞伤腹部,左上腹痛,心慌,出汗,查体:神志清,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左上腹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不明显,肠鸣音减弱,血压10.6/6.67kPa(80/50mmHg),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的血液。提问:请对该患者提出护理诊断?,22,答案:疼痛:与脏器损伤有关。体液不足:与创伤后失血有关。焦虑和恐惧:与机体创伤及强大的精神刺激有关。,23,疼痛 与损伤刺激神经末梢、炎性物质刺激有关;,闭合性损伤腹部疼痛,24,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开放性伤口、皮肤的防御和保护功能受损等有关;,下肢开放性伤口,25,体液不足 与组织出血、体液丢失有关;,休克,26,潜在并发症休克、挤压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下肢挤压综合征,27,创伤急救护理,28,提问:车祸现场急救时发现一中年男性有窒息、腹部内脏脱出、股骨开放性骨折,病人低血压,脉搏细速。对于该男性多处损伤,护理人员首先处理什么情况呢?,29,现场急救,1.抢救生命:必须优先抢救心跳及呼吸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或张力性气胸、休克、腹部内脏脱出等特别危急的情况。,心肺复苏,30,2.判断伤情3.呼吸支持:维持呼吸道通畅 4.维持循环功能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31,5.包扎伤口及止血:保护伤口、减少污染,防止失血性休克。使用止血带时一般每隔1小时放松2-3分钟。用敷料或器具保护腹腔脱出的内脏。,上臂止血带止血,封闭开放性气胸胸壁伤口,32,立即用大块敷料覆盖伤口,用三角巾作一环行圈,圈的大小以能将腹内脱出物环套为宜,用环行圈环套脱出物。,腹腔内脏脱出急救,33,然后用饭碗或茶缸将环行圈一并扣住,三角巾腹部包扎,34,6.妥善固定骨折:减轻疼痛、防治休克,木板固定下肢骨折,两把伞临时固定下肢骨折,35,7.安全转运病人:背、夹、拖、抬、架,36,创伤护理措施,37,一、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的护理,1.一般护理:抬高患肢,受伤关节处用绷带或夹板等包扎固定。,下肢绷带包扎固定,患侧下肢抬高,38,2.病情观察:局部症状、体征的演变,生命征变化,挤压伤需观察尿量、尿比重,注意是否发生急性肾衰竭。,护士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9,3.治疗配合:小范围软组织创伤后早期局部冷敷,以减少渗血和肿胀。24小时后热敷和理疗,促进吸收和炎症消退。,受伤后尽快冷敷,莫乱揉,乱涂药,受伤24小时后可酌情热敷化淤,40,二、软组织开放性损伤伤的护理,1.对污染伤口进行清创缝合术,术后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尽早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预防感染,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下肢污染伤口清创缝合,41,2.感染伤口应加强换药,积极控制感染。(1)伤口换药顺序:先清洁伤口、再污染伤口、最后感染伤口。(2)换药次数:一期缝合伤口术后2-3日换药1次,如无感染至拆线时再换药;分泌物不多,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伤口,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脓性分泌物多,感染重的伤口,每日1次或数次。,42,三、健康教育,1.加强安全防护意识。2.受伤后及时就诊,开放性损伤要尽早清创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积极进行功能锻炼。,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