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韩非子介绍课件.ppt
,先秦诸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23年(秦始皇14年)。喜刑名法术之学。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乃著书十馀万言说明治国之道。秦王见书而悦之,因发兵攻韩,目的在取得韩非。非奉使入秦。李斯、姚贾二人妒忌他的才能,进谗言,秦王杀之。,韩非其人,司马迁:“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 少恩。”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非思想,1、“以法为本”的法、术、势论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1、“以法为本”的法、术、势论,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认为三者都是君主手中的工具,缺一不可,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君主专制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大一统服务。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三者结合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治,须“以法为本”,颁成文法,“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八说)“畏其威而归其利。”“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术”是实现法治的手段,“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难三),掌握权势是统治的前提,“势者,胜众之资也。”(八经)“主之所以尊者,权也。”(心度)“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此思想继承商君书而来,把人类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世。上古之世指传说中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中古之世指鲸、禹治水的时代。近古之世指汤、武征伐的殷、周之世。当今之世,指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发展的历史观,“今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历史观结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3、“好利恶害”的人性论,韩非的人性论,并非完全继承荀卿的性恶论,因为荀卿认为人性好利是恶,需要改恶从善。韩非认为人性好利,无需改变,而君主可以用赏罚的手段来利用它。因此,韩非的人性好利思想,也是韩非实行“法治”的理论基础。,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备内)“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八经),韩非影响,政治上,秦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建立是韩非政论的具体表现。在促进历史前进、促使天下统一和制度变革中,韩非是作了卓越的贡献的。韩非君权绝对化的言论仍对二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消极延缓的作用。,思想上,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思想奠定了封建王朝统治术一个方面的基础。后世帝王明用儒,暗用法,软硬兼施,杂王霸之道而用。,文学上,韩非的散文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其篇幅长者如五蠹,近七千言,代表着先秦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