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敲门都不应苏轼课件.ppt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首小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期间。元丰四年,友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黄州城东荒地数十亩,让他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东坡”。,苏轼又在这里修建了雪堂,作为游息之所。此词就是记叙某一个深秋夜晚,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回临皋时的所见所感。,上片记事,下片抒怀。上片侧重于客观描述,交代了作者雪堂夜饮归临皋住所的客观环境氛围,作者自身的主观精神状态。,“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开头两句,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饮酒的时间、地点、状态,以及酒后由雪堂返回临皋住处的整个过程。,“醒复醉”寥寥三字深刻揭示了作者借酒买醉、以酒浇愁的痛苦心理。饮酒的乐趣荡然无存,满腹的苦楚挥之不去。在极度空虚、失意中,作者以酒来麻醉自己消磨这无奈的时光。,“仿佛三更”写出了作者恍恍惚惚、醉意朦胧的酒后状态。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作者一个时期以来沉重的思想压力,精神上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使作者能以超然、豁达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遭遇,梳理自己的情绪。,“仿佛三更”还与下句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相照应,点明已是夜深人静,三更时分,整个大地在家童的“鼻息”声中酣然沉睡。作者仿佛独处于天地之间,他品味着这份属于自己的难得的宁静,浮躁不安的心渐归平静。,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因为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作者从深层次上去探究导致自身痛苦的根本缘由,也是作者对自己半世奔波的清醒认识。从表面上看,痛苦好似来自于宦海风波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的种种不幸,究其实质,作者之所以时常感到身非自己所属,陀螺一般疲于奔命,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感受不到生活的欢欣,实是因为自己心为外物所役,没有忘却“营营”,始终不曾从尘世的功名网中挣脱出来的缘故。,一个人若太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名利地位、宠辱得失,就会陷人痛苦的深渊。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能似老子一般,参透人生,看破世事,在仕途上真正做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又何来这无边的烦恼呢?,“夜阑风静縠纹平”。作者的思想进人到一个宁静、空明、祥和、安适的境界中去。夜静、江静、风静、心也静,这既是作者对现实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作者在这一瞬间心境完全趋于平静的真实写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此语,“隐然有出世之意”。这只“小舟”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舟,它是作者经过痛苦的蜕变,摆脱尘世的羁绊,获得精神自由的心灵之舟。驾驭着这只小舟,作者就能自如地行驶在充满惊涛骇浪的人生江河之中。,据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记载:“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江边,孥舟长啸而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斯如雷,犹未兴也。”是的,苏轼睡着了,心无芥蒂的他睡得真的很香。,苏轼一生,虽然挫折与打击始终与他相伴,但他总能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地调解心态,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做到“处顺则行天下兼济之志,处逆则超然自解,不为物伤”,这种进退自如、兼收并蓄的人生哲学,为后世的知识分子开拓了一个身心兼顾的广阔的精神空间。,下片写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之遐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身,何等悠游洒脱。,本词形神互补,熔铸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情主人公,表现出苏轼超人的旷达和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体现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的生命哲学。,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