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惩罚ppt课件.ppt
第五章:惩罚,一、惩罚的含义与类型二、惩罚物的分类与选择 三、惩罚的使用,第一节:惩罚的含义与类型,一、惩罚与惩罚物 二、惩罚的类型正惩罚与负惩罚,一、惩罚与惩罚物,(一)惩罚与惩罚物的基本含义(二)对惩罚与惩罚物的科学认识,(一)惩罚与惩罚物的基本含义,所谓惩罚,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研究表明,厌恶刺激和厌恶活动的承受、积极刺激和积极活动的撤离,都可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所谓惩罚物,就是指其呈现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概率的事件。厌恶刺激和厌恶活动,都是惩罚物。当个体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做出某一行为后,若及时使之承受惩罚物(厌恶刺激或厌恶活动),或撤除正在享用的强化物(积极刺激或积极活动),那么个体在今后类似刺激情境中,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将会下降。,(二)对惩罚与惩罚物的科学认识,就像在行为之后出现积极刺激,不一定会起到强化作用一样,大量的生活经验也表明,在行为之后呈现厌恶刺激,也不一定会起到惩罚作用。1、判断一个刺激是不是惩罚物,不仅要看其性质是否是消极的,是否具有厌恶特性,而且要看这一刺激是否导致了今后的行为发生概率下降了。2、在界定惩罚和惩罚物时,要考虑的另外一点就是: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其结果是导致该行为的暂时减少(如往哭泣的孩子嘴里塞饼干),还是长久下降。只有导致行为长久下降的才是惩罚。,二、惩罚的类型,(一)正惩罚与负惩罚根据惩罚的实施,惩罚可以分成:正惩罚与负惩罚。正惩罚:行为的结果导致厌恶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从而使行为发生概率下降。负惩罚: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或积极活动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从而使行为发生概率下降。,(一)正惩罚与负惩罚,二者的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降低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持续的时间或强度)的过程;二者的不同之处,就是如果行为的结果导致厌恶刺激或厌恶活动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就是正惩罚。如果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或积极活动的撤离或丧失,就是负惩罚。,(一)正惩罚与负惩罚,负惩罚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隔离:指维持行为的强化物暂时停止,一旦个体的行为恢复正常,强化物又可以再次出现。(如:有的孩子通过哭闹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隔离就是在他哭闹的时候绝不给他想要的东西)反应代价:指伴随行为出现的其他强化物(不同与维持行为的强化物)的丧失。,(二)无条件惩罚与条件性惩罚,无条件惩罚:高温、严寒、恶臭、疼痛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有机体的生物需要密切相关,因此称它们所产生的惩罚作用为无条件惩罚。相应地,高温、严寒、恶臭、疼痛等是无条件惩罚物。,(二)无条件惩罚与条件性惩罚,条件性惩罚:一些刺激或事件,在与无条件惩罚物或其他已有的条件性惩罚物多次配对之后,或与强化物的丧失多次联系之后,成为具备惩罚作用的刺激或事件,人们称它们所产生的惩罚作用为条件性惩罚。相应地,把这些能起到惩罚作用的刺激或事件成为条件性惩罚物。如:否定性的表情、语言、动作等。,三、强化与惩罚的关系,三、强化与惩罚的关系,都包含三个基本因素:行为、行为结果、产生的影响负强化是以正惩罚为前提的,没有惩罚物的消除,就没有负强化。负惩罚是以正强化为前提的,没有强化物的消除,就没有负惩罚。,第二节:惩罚物的分类与选择,一、惩罚物的类型二、惩罚物的选择,一、惩罚物的类型(p104),(一)体罚(二)斥责(三)隔离(四)矫枉过正(五)体力劳动,二、惩罚物的选择(P110),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当需要对个体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时,我们应优先考虑隔离、反应代价等方式,再考虑施加厌恶刺激和从事厌恶活动的方式。如果必须使用惩罚物,则应优先考虑矫枉过正,然后考虑斥责和隔离、最后再考虑体力劳动和体罚。,第三节:惩罚的使用,一、惩罚过程的特点二、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三、惩罚的误用及有效运用的原则,在行为矫正过程中,用来降低行为发生概率的方法很多,如惩罚、消退、差别强化等。与其他方法相比,惩罚过程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立即性惩罚的效果在惩罚后随之产生,反应频率降低。其中,电击效果最明显。(二)情境性惩罚的效果之局限于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惩罚执行者,即只在接受惩罚的特定情境中有效,无法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具有“时过境迁”性。但是通过扩张惩罚的一致性和加强惩罚的条件化等措施,也可将惩罚效果迁移到其他情境中。,一、惩罚过程的特点,(三)复原性惩罚的效果不会持久,当惩罚的一致性被撤离后,被惩罚的行为就可能复原。是否复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惩罚的方式。电击的效果持久,而温和的惩罚方式容易复原。其次,对惩罚的适应。人们有可能对之适应,从而使惩罚失去效果。再次,是否对相反的良性行为进行强化。当惩罚的一致性撤离后,被强化的反应比被惩罚的反应有较高的出现率,从而取代原先的受罚行为。,一、惩罚过程的特点,二、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p112),(一)惩罚的一致性(二)惩罚的延缓性(三)惩罚的连续性(四)惩罚的变化性(五)惩罚的时机(六)机体的先前状态(已形成事件)(七)对替代行为的强化。,三、正惩罚的使用,(一)正惩罚的副作用(二)误用的表现(三)有效运用的原则,(一)正惩罚物的副作用(p115),1、强烈的惩罚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甚至逃避惩罚情境。3、容易导致儿童模仿成人的惩罚行为来对付别的同伴。4、惩罚可能导致使用者上瘾。5、容易导致惩罚升级 6、容易使惩罚者产生心理困扰,1、惩罚良性行为2、将惩罚等同于体罚3、孤立使用斥责4、延缓实施惩罚5、滥用惩罚6、惩罚过于轻微,(二)误用的表现,1、选择的行为应为具体行为而非一般性行为2、选择好惩罚物3、程序实施前的准备要充分:(1)尽量为替代行为的产生创造条件;(2)尽量控制产生不良行为的情景;(3)成人执行惩罚的态度要一致。,(三)有效运用的原则,4、科学实施惩罚:(1)惩罚必须及时;(2)实施惩罚时必须保持平静;(3)连续实施惩罚;(4)尽早实施惩罚;(5)惩罚不良行为与强化替代行为相结合;(6)对问题行为进行惩罚不能伴随强化;(7)变化使用惩罚;(8)公平实施惩罚。5、安全结束惩罚在惩罚的效果比较稳定后,可以考虑将连续惩罚更换为间歇惩罚,并将人为的惩罚物转换成行为的自然结果。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满意的替代行为,以安全结束惩罚过程。,四、负惩罚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