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基础整合,考点突破,热点聚焦,基础整合 基础梳理网络构建,基础梳理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中华文明,重要标志,一脉相传,文明时代,辨别区分准确区分汉字和文字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原因在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 的过程。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2)要求坚持 和 的指导。立足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衰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其精华,时代性,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历史,地理,个性,共性,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1)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共同 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和强大的。,瑰宝,骄傲,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熔铸,强烈认同感,归属感,文化底蕴,民族凝聚力,辨别区分区分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内涵:即 和。2.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作用(1)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2)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别提醒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但并不是说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坚持辩证的观点,吸收和借鉴其积极成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交流,理解,认同,网络构建,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典题例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考点透析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易错易混1.(2016天津卷,11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提示: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2015广东卷,31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提示: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3.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提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4.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的成果。提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的成果。,命题探究命题角度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典例导引(2017北京卷,25)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辩证思维的体现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A.B.C.D.解析:A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由材料可知,中国水墨画中的“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正确;即使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可见,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排除;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考点二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透析1.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易错易混1.(2013新课标全国卷,19)台湾风物图卷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提示:海峡两岸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化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2.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提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提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4.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各自特色逐渐消失。提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命题探究命题角度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典例导引(2017河北邯郸质检)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消融彼此之间的隔阂,加强心灵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是因为()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文化认同是凝聚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基中华文化是由海峡两岸文化组成的A.B.C.D.,解析:A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这是因为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文化认同是凝聚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正确;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本身说法错误。,考点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透析1.图示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静止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动态交流、借鉴和融合。(2)包容性,不是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是融入其他文明,更不是全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3)文化的包容性,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即对历史的包容,也包括对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即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包容。(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中华文化的繁荣,最终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5)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易错易混1.(2015山东卷,31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提示: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通过史书典籍看不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2015江苏卷,21)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提示: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渐趋融合,又保持自己各自的特色。3.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应该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提示: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吸收和借鉴其积极的、精华的东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命题探究命题角度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典例导引(2017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包容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故A正确;B材料未体现;C中的“动力”、D中的“集中体现”均说法错误。,热点聚焦 关注时政拓展视野,热点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民族文化。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等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2019年备考工作应该重点关注我国的文字、史书、文化遗产、风土人情、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等。,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汉字文化,热点预测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017年8月21日,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在西藏拉萨市哲蚌寺拉开帷幕。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因此雪顿节又称为酸奶节。雪顿节每年藏历6月30日开始,为期一周。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民族性包容性区域性A.B.C.D.,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2017年召开的“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A.B.C.D.,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解析与答案】1.A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确;雪顿节又称为酸奶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正确;材料未体现。辨别区分区别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2.B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这说明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正确;“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正确;材料未体现。3.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型试题,限定知识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要树立文化自信就需要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坚持包容性,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点击进入 课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