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ppt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概念(一)产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论;首次提出;(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实际生活中各种事务要求儿童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二)一般理解 课程目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相关概念,教育目的:总目标、总要求;普遍、总体、长期、终极教育目标: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多样、短期,相关概念教育目的:总目标、总要求;普遍、总体、长期、终极,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体系,二、课程目标功能,(一)美国学者麦克唐纳观点教育目标的功能随着目标水平的不同(宏观、中观、微观)而各异;共同的功能是:通过明确教育活动的目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的内容和方法,并且成为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标准。,二、课程目标功能(一)美国学者麦克唐纳观点,(二)一般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调控功能4、标准功能5、投射功能,(二)一般功能,三、课程目标取向,(一)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学科价值;学科结构和逻辑顺序为核心;2.学生本位价值取向个体成长价值;学生需要和特点为核心;3、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社会发展价值;社会问题为核心,三、课程目标取向(一)价值取向,(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表述形式差异)1、普遍性目标取向(1)涵义:总括性和原则性地规范与指导的目标,表现为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2)价值取向:普遍主义价值观(3)特点:普遍、模糊、随意、规范(4)评价:适用范围广;经验性强、逻辑性不够、歧义,(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表述形式差异),2、行为目标取向(活动前提出)(1)涵义:用具体可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对教育结果表述,;(2)构成要素:ABCDA指学习者Audience,B核心的行为(Behavior)C行为产生的条件(Conditions)D行为表现标准(Degree),2、行为目标取向(活动前提出),例子分析: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的未完成句子(C条件),学生(A)能在15分钟内(D程度)分别写出形容词(B动作谓语和宾语)以完成句子,例子分析: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的未完成句子(C条件),学,(3)价值取向技术理性(4)特点:精确、具体、可操作(5)产生和发展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目标”;活动分析法查特斯工作分析法;泰勒目标来源;行为目标表述(行为和内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梅杰 行为目标三个组成:行为、条件、标准,(3)价值取向技术理性,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知识 识记知识;领会指理解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应用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综合将各种要素和部分组合成整体;评价对材料做价值判断;,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知识 识记知识;,情感目标分类五个层次,接受或注意觉察、选择 反应参与活动 价值判断 确认价值,偏好某种价值 价值观的组织 比较、克服、接受重要的,家伙子观概念化价值观念个性化 融入个人品性;指导个人行为,情感目标分类五个层次 接受或注意觉察、选择,动作技能目标领域,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动作信息 准备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 反应教师指导下表现相关的动作机械动作反应形成习惯,熟练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复杂动作的熟练操作适应根据情景需要纠正动作技能创作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动作,动作技能目标领域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动作信息,(6)评价A、优点 便于控制教学;便于教学交流;便于准确教学评价;B、缺点 机械化;肢解;忽视高级复杂活动,(6)评价,3、生成性目标取向(过程中提出)(1)涵义: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2)价值取向:实践过程取向(3)特点:过程性;非预期性(4)发展A、渊源:来自杜威的教育即生长,3、生成性目标取向(过程中提出),B、发展:英国斯腾豪斯(课程论专家)的过程模式训练、教学、引导C、发展顶峰人本主义课程论(5)评价:A、优点:活动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实现统 一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利于终身学习,B、发展:英国斯腾豪斯(课程论专家)的过程模式训练、教学,B、缺陷 师生对话困难;教师工作量大;学生学习有盲目性;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B、缺陷,总结:生成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总结:生成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4、表现性目标取向(1)涵义: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2)价值取向:对解放理性的追求(3)特点:参与性;创造性;多元化;(4)产生和发展: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5)评价:A、优点:回归人性;利于个性发展;利于人的整体性发展;表述方式灵活适应性强,(5)评价:,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思考题:表现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什么异同?相同点都反对课程目标技术化;都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根本取向;都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目标表述都采取一种开放形式,思考题:表现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什么异同?,区别:切入点不同:实践入手和评价入手追求的教育价值观不同:实践理性和人性解放,区别:,5、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关系(1)历史地位比较:普遍性目标最古老;行为目标随着课程领域科学化和独立而产生的;生成性目标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的思想中诞生,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表现性目标是最新的,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课程领域,5、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关系,(2)价值取向比较普遍主义价值观、控制本位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实践理性 生成性目标解放理性 表现性目标(3)内在统一性体现课程发展方向;相互继承和发展,(2)价值取向比较,6、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的形式(1)涵义内部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在心理的变化 外显行为为了能间接测量和观察这些内在心理变化,需要举例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表现,6、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的形式,两者结合表述,举例1:1、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1.1描述优秀和不良文学作品的区别1.2区别优秀和不良的文选1.3提出分类优秀和不良文选得重要理由1.4在自由阅读时间内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1.5说明为何喜爱某些优秀的文轩(第一层次是内部过程,第二层次是外显行为),两者结合表述举例1:,举例2: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1.学生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1.1能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大概意思;1.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批判现实中破坏环境的思想和行为1.3对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例子的材料,能指出这些例子并批判和评述,举例2: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1.学生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2)评价保留了行为目标表述的特点弥补行为目标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适合于认知目标的表述,也适合于情感目标的表述;,(2)评价,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一)学生需要1、为什么?课程促进学习者发展为最终目的 2、学生的需要是什么?(1)理想发展水平(应该怎么样)完整的人;(2)现实水平(实际怎样的水平)(3)两者的差距课程填补的部分3、怎么了解学生的需要泰勒:调查其健康状况、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生活、职业生活、娱乐活动等不同方面,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一)学生需要,(二)社会生活的需求1、为什么?学生是社会的人:生活在当前社会;将要进入未来社会;2、社会生活的需求是什么?时间上:当前社会生活和将来成人生活需求;空间上:社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需要;课程目标部分:学生当前水平和社会要求水平之间差距,(二)社会生活的需求,3、怎么将社会生活确定为课程目标?第一,民主性原则第二,民族性与国际性结合第三,教育先行原则,3、怎么将社会生活确定为课程目标?,(三)学科发展需求1、为什么?学科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对个体价值:学术、一般发展、精神知识是课程文化传递的主要对象;,(三)学科发展需求,2、怎么将知识确定为课程目标(1)思考三个问题知识有什么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怎么将知识确定为课程目标,(2)从学科知识本身的传递与发展需要中推导出课程目标自然科学知识:描述性知识、概念符号和数量、反映自然界事实和事件 社会科学知识:规范性的知识或策略性知识、理论传统和价值立场、社会事实和社会事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人文科学知识:反思性的知识、历史上与亲历的价值实践、人生意义的体验,(2)从学科知识本身的传递与发展需要中推导出课程目标,(3)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课程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之一,(3)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课程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之一,四、课程目标的设计(一)内容要点1、明确学生能做什么(行为表现)2、明确学生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个人特质),四、课程目标的设计,(二)主要步骤1、确定价值取向(1)可能性筛选确定来源(2)价值性筛选确定价值取向2、确定教育方针教育发展方向,(二)主要步骤,3、确定教育目的培养人的总目标4、制订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具体规格要求及其结构体系 5、确定课程领域或科目一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3、确定教育目的,6、确定课程目标(针对每门学科)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一起参与7、确定教学目标学习机会或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学生学习结果,6、确定课程目标(针对每门学科),举例:几个步骤的关系如下:教育方针培养四有公民教育目的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教育目标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课程领域或科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知道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法条款教学目标能正确回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方法和程序具体教学目标能说出分配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给各地机构的依据;能说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力和职责,举例:几个步骤的关系如下:,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二)四个筛子:教育哲学(办学宗旨)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二)四个筛子:,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构成,1、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构成1、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目标的水平层次,(1)知识与技能: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的水平层次。,目标的水平层次(1)知识与技能: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2)过程与方法:分为经历、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次。,(2)过程与方法:分为经历、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次。,(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感受(经历、注意)、反应(体验、认同)、领悟(内化)等不同的水平层次。,(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感受(经历、注意)、反应(体验、认,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行为目标以学生发展变化的外显的行为来表述目标的达成。行为动词+内容,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行为目标,二、展开性目的(形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二、展开性目的(形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三、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三、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2、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构成是怎样的?5、什么叫做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选择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观点一:各门学科中的知识、技能;观点二:学生获得的各种经验;观点三:学生在学校里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所凭借的基本材料。(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本的、超文本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所凭借的基本材料。,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取向,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社会取向;,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取向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三、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1、合目的性。2、整体性。3、适切性。4、结构性。5、多样性。,三、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1、合目的性。,案例 某校初中一年级主题班队活动,主题:我和我的集体目标:1、感受集体的力量,知道集体的的重要性;2、能针对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间:1课时,案例 某校初中一年级主题班队活动主题:我和我的集体,活动内容及程序:1、导入部分(1)教师演示:折筷子;(2)学生游戏:拔河(单人对抗,单人与多人对抗)(3)唱歌小结。2、自主探究:个人发表意见和看法。3、结束部分:教师总结归纳。,活动内容及程序:,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组织,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含义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是指教育性经验的排列、秩序和统整。,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组织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含义,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形式:(一)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1、垂直组织:是指课程与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关系。(纵向结构)2、水平组织:是指课程与教学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横向结构),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形式:,(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1、逻辑顺序 科学知识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逻辑联系。2、心理顺序 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心理活动顺序。,(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1、逻辑顺序,三、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关系,(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 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会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三、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关系(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2、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2、地方课程 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门机构开发的课,3、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3、校本课程 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课程开发者: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涉及的课程范围: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全部课程;开发的程度:新编(全新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课程开发者: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践,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性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的学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只能由校本课程来实现。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指南,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践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现代化、健康、坚毅,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论证规范:目标指向、教师条件、学校资源学生选课,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如:垂钓技巧与实践理由(1)目标指向“闲暇技能”、现代人高雅休闲方式之一;(2)学校特色:江南农村中学;(3)课程资源:江南水乡,河湖密布,如:垂钓技巧与实践,(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1)含义:从科学领域中选取某些知识组成学科,分门别类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的课程类型。,(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2)优点:(1)纯净简约、高效便捷;(2)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及其结构、形成认知结构。,2)优点:,3)缺点:(1)加剧学科分割、不利于理解世界的完整图景;(2)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3)缺点:,2、活动课程,1)含义: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类型。,2、活动课程1)含义:,2)优点:(1)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2)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2)优点:,3)缺点:(1)条件要求高;(2)课程的组织、实施难度较大;(3)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可能是零散、片断的。,3)缺点:,4)当前活动课程开设的情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中的活动、与课外活动混淆;活动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有待提高:(1)目标的针对性(针对内容、针对学生);(2)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性;(4)效果检测的科学性。,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并列关系主辅关系,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2、综合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几种类型,1)关联课程: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2)融合课程:同一个科学领域中的若干门分支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综合课程的几种类型1)关联课程: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3)广域(跨域)课程:不同科学领域的数门学科内容合并在一起。4)问题课程: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将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加以重新组织和安排。,3)广域(跨域)课程:不同科学领域的数门学科内容合并在一起。,(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正式课程,计划中的课程)2、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潜在课程)1)含义: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教育性因素的总和。,(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正式课程,计划中的课程,2)特点:教育因素的弥散性;影响过程的隐蔽性;教育结果的非预期性。,2)特点:,3)潜在课程设计,微观层面教室内部保加利亚,洛札诺夫“暗示教学理论”无意识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3)潜在课程设计微观层面教室内部,通过音乐、色彩、光线、游戏等暗示手段,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无意识活动能够对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音乐、色彩、光线、游戏等暗示手段,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使,宏观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宏观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观念形态层:学校师生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与校风传统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制度层: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物化层:校园物质环境、丰富多彩文体娱乐活动,观念形态层:学校师生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苏苏霍姆林斯基,公寓楼:校训“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门厅:“现在做好身边的小事,长大才能做好国家大事。”报架:“小小窗口,大大世界”,“点点滴滴,知识成海”,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操场边黑板墙:“这里是你们的天地。画吧,写吧,给想象插上翅膀,给智慧扬起风帆!”花园:“谢谢小朋友对我们的爱护。”餐厅:“农民伯伯,炊事员叔叔多辛苦呀,我们绝不浪费粮食。”,操场边黑板墙:“这里是你们的天地。画吧,写吧,给想象插上翅膀,(五)必修课程、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五)必修课程、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2、选修课程 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1)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公平发展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1)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个性发展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个性发展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时,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义”,不至于使公平发展落空;个性发展只有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水平),才不至于根据受教育者的自然差异提供教育内容上有本质差别的、分轨式的教育。,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时,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内容?2、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3、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具体形式: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内容?,4、思考以下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思考以下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一、课程实施的含义(一)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将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目标实现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一、课程实施的含义,(二)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1、有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2、有利于完善课程理论。3、有利于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二)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1、有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一)忠实取向,1、课程实施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2、课程是指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内容。3、课程变革是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制定课程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课程变革计划。4、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5、量化研究的方法。,(一)忠实取向1、课程实施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二)相互调适取向,1、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课程不仅包括有计划的内容,而且包括是学校和社区中的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系统。3、课程变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4、教师是主动、积极的课程实践者和改造者。5、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二)相互调适取向1、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三)课程创生取向,1、课程实施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课程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3、课程变革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4、教师是课程开发者。5、强调“质的研究”方法。,(三)课程创生取向1、课程实施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一、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二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2、四因素:指与尝试课程改革有关的特性、地方条件、地方策略和外界因素改革本身的特点、学区层面的特点、学校层面的特点和学校系统外部的情况,第二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一、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革新方案的特征(方案的明确性、方案的复杂性);实施策略(教师在职培训、资源支持、反馈机制、参与机制);实施单位的特征(实施过程、组织氛围、环境支持、人员因素);宏观社会政治环境的特征(设计的观点、激励系统、评价、政治复杂性)。,革新方案的特征(方案的明确性、方案的复杂性);,3、五因素:指使用者本身的因素、课程计划特性、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预兆变量、背景变量、计划变量、过程变量、评价变量,3、五因素:指使用者本身的因素、课程计划特性、交流与合作、课,使用者本身的因素(所谓的使用者,主要是指课程实施的最基层人员:教师)课程因素(课程的需求及兼容性、明确性、复杂性)实施策略的因素(包含在职进修、资源支持、参与决定及给予回馈四方面)实施机构的因素(实施机构乃指采用课程改革方案的学校)大的社会政治单位因素(指学校以外的机构),使用者本身的因素(所谓的使用者,主要是指课程实施的最基层人员,二、课程实施的模式,(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课程变革是技术化、理性化的过程:研究开发传播采用(二)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以相互适应过程为特征的,课程变革的动因是课程专家、校长、教师等方面的相互适应: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二、课程实施的模式(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三)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三个假定(1)课程知识包括情境知识,是教师在从事“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2)课程变革是个体在思维和行动方面成长与变革的过程;(3)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其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三)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论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1、特殊认识说。2、发展说。3、认识-发展说。4、双边活动说。5、多重本质说。6、教师实践说。7、情知说。8、适应发展说。9、审美过程说。10、价值增值说。11、认识实践说。,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所谓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交往的特点1、交往内容的明确目的性和系统性2、交往形式的多样性和网络性(师生间、同伴间;直接的、间接的)3、交往气氛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所谓交往是,(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来进行的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是唯一的、终极的目的,以认识为基础获得全面发展才是教学的目的,(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学生的认,(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学科知识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学科知识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所谓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集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既是教学的对象,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集体中的竞争与合作集体的舆论与规范集体的凝聚力,所谓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小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求知、提高认识的过程,也是以认识为基础、在提高认识的过程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小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统一活动的,第四节 教学过程中的常用原则与方法,一、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含义:提出的依据:教育目的,教学的教育性原理基本要求:(1)保证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第四节 教学过程中的常用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什么实际?(科学知识运用的实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怎样联系实际?(实践性的教学环节),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什么实际?,3、直观性原则,直观的三种类型:(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直观是手段而非目的(考虑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特点、办学条件)注意发挥语言直观的作用,3、直观性原则直观的三种类型:,4、启发性原则,-含义: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如何启发?*从问题入手(1)教师置疑:什么样的问题?向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2)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其他策略:展示思路,指导方法,激发兴趣等。,4、启发性原则-含义:-如何启发?,5、循序渐进原则,1、循序渐进中的序指的是什么?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2、“序”在哪里?两种顺序主要是通过教材的序而呈现的。3、教材的序与教学的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5、循序渐进原则1、循序渐进中的序指的是什么?,6、巩固性原则,-为什么要坚持巩固性原则?-如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给方法(尝试记忆、支点辅助、整分结合)*养成习惯(复习、新旧知识联系)*学会运用,6、巩固性原则-为什么要坚持巩固性原则?,7、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1)意义(2)措施教学目标分层次;课程的弹性化(同科目分层次,选修课,弹性作业);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目标教学、分类指导、小组教学);评价标准合格+特长。,7、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1)意义,二、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同类的方法归属到一起,把不同的方法区分开来,从而清楚地认识各类方法的特点、作用和使用条件。,二、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的不同主张,1、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划分2、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划分3、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划分4、教学方法的功能划分,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的不同主张1、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划,(三)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划分,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讲解、谈话、讨论、讲读、讲演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发现教学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社会实践法、研究性学习法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划分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四)按教学方法的功能划分,(1)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一类的方法美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方法”苏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法”(2)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类的方法中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美布鲁纳的“发现法”,(3)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一类的方法中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美合作学习法(4)注重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一类的方法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中“分类指导、分层达标”教学法,(四)按教学方法的功能划分(1)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一类的,(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启发式教学是选择使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1、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身的特点学校办学条件 2、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启发式教学是选择使用教学方法的指导,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课程实施?什么是课堂教学?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2、比较几种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3、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5、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课程实施?什么是课堂教学?二者之间是怎样,6、模拟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有关教学原理,写出自评报告。7、现场听课,完成听课记录,运用教学原理对其进行评价,写出评价报告。,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补充学习: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概念“模式”模型,本意是尺度,样本和标准。1、实物模型2、理论模型或理想模型3、功能模拟P535,补充学习: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1)诸要素的组合;(2)教学活动展开的逻辑流程。,注意教学模式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2)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组合;(3)教学模式即教学组织形式;(4)教学模式类似教学设计(二者关系);,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1)诸要素的组合;(2)教学活动展开的,教学模式的结构,1、指导思想(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3、操作程序;4、操作策略;(5、评价)二、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1、概括性;2、操作性;3、针对性;4、整体性;5、有效性,教学模式的结构 1、指导思想(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3、,三、几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一)先行组织者模式1、理论依据:人的认识过程依照先整体后局部再综合的顺序进行的。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2、教学目标:尽可能有意义并有效地传递大量信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三、几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一)先行组织者模式,3、操作程序:先行组织概念的呈现 学习任务或学习材料的呈现 增强认知组织,3、操作程序:,4、操作策略(1)教师对学习材料(内容)的组织加工;(2)学生将当前学习材料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4、操作策略,(二)范例教学模式,1、理论基础:从个别到一般,带动学生理解掌握基础性和普遍性知识。2、教学目标:减轻教学负担,以点带面,实现迁移,促进学生独立学习。,(二)范例教学模式1、理论基础:,3、操作程序,范例性地阐明“个”范例性地阐明“类”范例性地掌握规律范例性地获得世界与生活的经验,3、操作程序范例性地阐明“个”,4、操作策略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目标与内容);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主体与客体(教师、学生与内容),4、操作策略,(三)社会调查教学模式,1、理论依据:学校教育要关注社会的改良2、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创造性复兴,(三)社会调查教学模式1、理论依据:,3、操作程序:问题定向建立假说定义假说开展探索搜集证据总结概括4、操作策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3、操作程序:,(四)讲解接受模式,1、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四)讲解接受模式1、理论依据:,3、操作程序:准备阶段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运用阶段4、操作策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重点、难点等。,3、操作程序:,(五)探究发现教学模式1、理论依据学生是发现者,与科学家的发现有着同样的性质2、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及创新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归纳思维的能力),(五)探究发现教学模式,3、操作程序创设情景或举出实例搜集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整理交流4、操作策略教学准备、关注过程、及时指导、思路与结论的多样性等,3、操作程序,(六)自学辅导模式1、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理论,现代学习观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3、操作程序提出要求进行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小结4、操作策略必备的各种学习资料,教给自学方法等,(六)自学辅导模式,(七)情知互促教学模式1、理论依据认知、情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情感协调发展,(七)情知互促教学模式,3、操作程序调整情绪、以备认知情境开路、认知相随以情启思、以思促情知情并进、情知双获4、操作策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进入角色、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等,3、操作程序,(八)掌握学习模式,1、指导思想乐观主义的教学思想2、教学目标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八)掌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