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ppt
3.重文轻武的政策,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第6课 北宋的政治,1.北宋的建立,3.重文轻武的政策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第6课 北宋的政治1,一、北宋的建立,1.宋朝建立,“黄袍加身”,新课探究,时间:建立者:都城:方式:,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东京(今开封),陈桥兵变,夺取政权,2.统一中原和南方 方针:,先南后北,一、北宋的建立1.宋朝建立“黄袍加身”新课探究时间:960年,北宋地图,北,二、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军事上控制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权力,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军事上控制兵权解除禁军将领,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 的弊端重现。2表现:(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继续采取 的政策 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3)担任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 将。武将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的牵制(4)注重 事业,改革和发展了。,武将专横跋扈,文臣统兵,文官,抑制武将、升文官地位,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发展文教,科举制,影响:1.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2.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3.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清朝学者赵翼,诗中评价的是谁?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赵匡胤,诗中评价的是谁?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赵匡胤,强化集权 削兵权,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杯酒释兵权,夺取手下大将的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强化集权 削兵权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强化集权 削兵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个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把地方的财政收归中央。,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重文轻武 社会安,材料三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重文轻武,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重文轻武 社会安材料三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北宋,建立,巩固,960年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北宋建立巩固960年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D,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D,3.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D,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5.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的肱骨之臣。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扩大宰相额权力 C加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4.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A刺史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D,A,5.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措施:军事方面:解除将领对军队的控制权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和地方官的权力在地方:任用文官并通过分化事权的方法制约地方官。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赵匡胤 960年,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措施:军事方面:解除将领对军,2.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材料三:,(1)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重文轻武政策,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课本31页,2.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1)前两则材料共,1.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2.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的肱骨之臣。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扩大宰相额权力 C加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D,A,1.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3.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A刺史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4.宋代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是()A文臣 B武将 C手工业者 D商人,D,A,3.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制衡知州的权力,设置的是4.宋,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3.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A,C,随堂训练,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