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8版有机化学 卤代烃ppt课件.ppt
卤代烃(RXn)烃类分子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官能团 卤素原子,第七章 卤代烃(halohydrocarbon),第七章 卤代烃,7.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7.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7.3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7.1.1 卤代烷的类型,卤代烯烃,卤代芳烃,X与sp2碳相连性质特殊,7.1.2 卤代烷的命名,普通法和俗称:,IUPAC命名法,选取含卤素的最长碳链为主链,7.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1.沸点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大氯甲烷、溴甲烷、氯乙烷、氯乙烯等为气体大多数为液体含同碳原子卤代烃(RX)与烷烃(RH):RI RBr RCl RF RH(分子间作用力)2.密度一般大于水3.溶解度 难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氯仿、二氯甲烷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7.3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7.3.1 亲核取代(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SN)由亲核试剂对显正电性的碳原子进攻而引起的取代反应7.3.2 消除反应(elimination,E)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X、H2O等,形成不饱和结构的反应7.3.3 与金属反应(Grignard试剂)可与Li、Na、K、Mg、Al等反应生成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烃基卤化镁(Grignard试剂),7.3.1 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SN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反应通式,底物(substrate),负离子型亲核试剂,分子型亲核试剂,亲核试剂:至少含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对,与负离子型亲核试剂的反应,(接下页),(接上页),与分子型亲核试剂的反应,同时充当试剂和溶剂溶剂解反应,取代反应小结,RX为重要有机中间体(intermediates),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旧键的解离与新键的形成同时进行(一步机理),分析:存在两种可能的取代过程,反应一步完成,不经过任何其它中间体,构型转换型反应,CX 键先解离,再与亲核试剂成键(二步机理),反应经过碳正离子中间体。第一步应为决速步骤,碳正离子,消旋型反应,平面型(Sp2杂化),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小结,卤代烷亲核取代的两种机理:SN2 和 SN1 机理,SN2 机理:双分子取代,一步机理 反应速率 kRXNu-手性底物反应发生构型转换 SN1 机理:单分子取代,二步机理 反应速率 kRX 手性底物反应发生消旋化 有碳正离子生成,1.底物结构对机理的影响,SN2 机理,SN1 机理,CX键强度:F Cl Br I,R 的空间位阻小a-碳正电性大CX键易解离,有利因素,生成的正碳离子稳定CX键易解离,有利因素,SN2机理与烷基的结构,相对速率,相对速率,空间位阻效应 电子效应,SN2机理与取代基体积,主要原因:空间位阻效应,SN1机理与烷基的结构,相对速率,相对速率,正碳离子稳定性空助效应(消除X减少基团拥挤),SN1,3o,苄基,烯丙基,2o,1o,BEST,WORST,(fastest),BEST,(fastest),WORST,总结:R结构对取代机理的影响,甲基,苄基,烯丙基,甲基,3o,2o,1o,乙烯,乙烯,p键对碳正离子的稳定作用,pp 共轭,苄基碳正离子,烯丙基碳正离子,p轨道对碳正离子的稳定作用,pp 共轭,(共轭)给电子,2.亲核试剂对机理的影响,亲核能力 浓度,亲核试剂,SN2 机理,SN1 机理,亲核能力强浓度大,有利因素,亲核能力、浓度与决速步骤无关,SN2速率 kRXNu,SN1速率 kRX,3.溶剂极性对反应机理的影响,极性大:对极性大(电荷密度集中)体系有利。极性小:对极性小(电荷密度分散)体系有利。,SN2 机理,SN1 机理,电荷密度集中(极性大),电荷密度分散(极性减小),极性较小,极性增加,低极性溶剂对稳定过渡态有利,极性溶剂对稳定过渡态有利,各种影响亲核取代机理的因素总结,对SN2有利的因素,对SN1有利的因素,典型的SN2,典型的SN1,4.离去基团对取代反应的影响,离去基团Leaving Group,好离去基团的条件:是稳定的弱碱,碱性顺序,强,弱,离去相对速率,10-2 1 50 150,好离去基团,7.3.2 消除反应(elimination,E),b-氢的卤代烃在强碱醇溶液中加热消除,脱去HX,强碱醇溶液,发生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叔卤代烷 仲卤代烷 伯卤代烷,不对称消除反应,查依切夫规则(Saytzeff Rule)消除反应产物以生成双键旁取代烷基多的烯烃为主,由生成物(产物)的稳定性决定,取代基越多烯烃越稳定,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机理,实验证据:存在两种类型的消除反应,(1)E2机理(双分子消除机理),旧键的解离与新键的形成同时进行(一步机理)符合动力学特征 V kRXB:,五中心过渡态,影响E2消除反应机理的一些因素,E2机理,有利于E2机理的因素:RX:3o RXB(碱):强碱、大浓度有利溶 剂:弱极性溶剂有利(过渡态电荷分散,极性减小),先消除 X,再消除 H+(分步机理)第一步是决速步骤,符合动 力学特征 VkRX,(2)E1机理(单分子消除机理),碳正离子中间体,E1机理,过渡态,有利于E1机理的因素:RX:3o RXB(碱):对E1反应影响较小,但弱碱或低浓度碱,可减少E2的竞争溶 剂:大极性溶剂有利(过渡态电荷密度增加,极性加大),影响E1消除反应机理的一些因素,消除反应的取向(消除反应的区位选择性,Regioselectivity),Zaitsev 消除取向,E2 机理,E1 机理,烯烃的稳定性,为什么?,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烷基结构:RCH2X中,R体积增加,消除比例上升。,碱性和亲核性:碱性强(NH2,RO,OH等),浓度大有利于消除。,温度:高温有利于消除。溶剂:低极性溶剂对E2更好。,取代,消除,有利,有利,例:合成甲基叔丁基醚,分析:醚类化合物可由亲核取代制得Williamson 醚合成法,切断(disconnection),合成举例Williamson 醚合成法,用反合成分析(Retrosynthetic analysis)法描述:,(Target molecule),TM,目标分子,表示有机反应的逆向,E.J.Corey(1928),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90),甲基叔丁基醚的反合成分析,有两种切断方式,TM,哪一种更有合成意义?,合成路线的选择,请注意合成路线的书写表达方式,7.3.3.卤代烯烃的分类,(根据双键和卤原子的位置)孤立型卤代烯烃(R-CH=CH-CH2n-X)(n2)彼此相距较远,影响不大乙烯型卤代烯烃(R-CH=CH-X)烯丙基型卤代烯烃(R-CH=CH-CH2-X),性质类似于卤代烷,卤代烯烃的取代反应,卤代烯烃同时含有双键和卤原子,是双官能团化合物卤代烯烃的分类结构反应活性,结构,乙烯型卤代烯烃(R-CH=CH-X)双键与卤原子直接相连,形成p-p共轭体系,乙烯型卤代物不易发生水解、醇解、氰解、卤素交换等亲核取代;消除反应亦较难;生成格氏试剂,但须在THF中稳定存在。,电子离域,键长平均化,键能增大,极性减小,结构,烯丙基型卤代烯烃(R-CH=CH-CH2-X),SN2,SN1,中间体或过渡态稳定,易反应,过渡态,中间体,反应活性,反应活性:无论单分子取代或双分子取代,RCH=CHCH2X RCH=CH(CH2)nX RCH=CHX(n2),孤立型卤代烯烃,烯丙基(苄基)型卤代烯烃,乙烯(苯)型卤代烯烃,卤代烯烃与硝酸银反应,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条件(SN1)烯丙基(苄基)型卤代烯烃(R-CH=CH-CH2-X)孤立型卤代烯烃(n2)(R-CH=CH-CH2n-X)乙烯(苯)型卤代烯烃(R-CH=CH-X),室温,不反应,与卤代烷类似,室温立即,加热,室温放置2min,AgNO3,EtOH,7.3.4 与金属反应(Grignard试剂),Grignard试剂,Grignard试剂:强亲核试剂,可产生碳负离子,用于碳链的增长,卤代烷的活泼次序:RI RBr RCl RF,贵,迟钝,Grignard试剂(Grignard reagents),遇活性氢转为烃,可放出H,丙酮中卤代烯烃与碘离子的取代反应,卤代烃与NaI的丙酮溶液(SN2)烯丙基(苄基)型卤代烯烃(R-CH=CH-CH2-X)孤立型卤代烯烃(n2)(R-CH=CH-CH2n-X)乙烯(苯)型卤代烯烃(R-CH=CH-X),很快,不反应,与卤代烷类似,NaI,丙酮,室温立即,50C 3min,50oC长时间,反应活性比较,1)与硝酸银乙醇溶液 A.2-溴丁烷 B.溴乙烷 C.2-甲基-2-溴丁烷2)与碘化钠丙酮溶液 A.2-甲基-3-溴戊烷 B.2-甲基-1-溴丁烷 C.叔丁基溴,(伯),(仲),(叔),C A B,(伯),(仲),(叔),B A C,命名,1234,3r-2-甲基-3-氯丁烷,2-甲基-1-氯戊烷,3-氯丙烯(烯丙基氯),(CH3)3CCl,2-甲基-2-氯丙烷(叔丁基氯),与卤原子相连的碳原子不同,分为伯、仲和叔卤代烃。,(伯卤代烃),(仲卤代烃),(叔卤代烃),(伯卤代烃),卤代苯的取代,卤代苯与乙烯型卤代物类似,不易发生水解、醇解、氰解、卤素交换等亲核取代,反应须在强烈条件(高温、高压、强碱)下;消除反应亦较难;氯苯生成格氏试剂须在THF中,溴苯则可在无水乙醚中生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