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岩石磁性ppt课件.ppt
磁法勘探,第二章 岩石的磁性 第一节 物质的磁性 第二节 岩(矿)石磁性特征 第三节 岩石的剩余磁性 第四节 地质体磁化的消磁作用,位于地壳中的岩石和矿体处在地球磁场中,从它们形成时起,就受其磁化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磁性,其磁性差异在地表引起磁异常。研究岩石磁性,其目的在于掌握岩石和矿物受磁化的原理,了解矿物与岩石的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关岩石磁性的研究成果,亦可直接用来解决某些基础地质问题,如区域地层对比,构造划分等。,各类物质,由于原子结构不同,它们在外磁场作用下,呈现不同的宏观磁性。一、抗磁性(逆磁性)在外磁场H作用下,这类物质的磁化率为负值,且数值很小。抗磁性物质没有固有原子磁矩,受外磁场作用后,电子受到洛伦茨磁力的作用,其运动轨道绕外磁场作旋进(拉莫尔旋进),此旋进产生附加磁矩,其方向与外磁场相反,形成抗磁性。抗磁性磁化率很小,约为10-5数量级。,第一节 物质的磁性,二、顺磁性顺磁性物质受外磁场作用,其磁化率为不大的正值这类物质中原子具有固有磁矩,当无外磁场作用时,热骚动使原子磁矩取向混乱。有外磁场作用,原子磁矩(电子自旋磁矩所作的贡献)顺着外磁场方向排列,显示顺磁性。,三、铁磁性(1)磁化强度与磁化场呈非线性关系在弱外磁场的作用下,铁磁性物质即可达到磁化饱和,其磁化率要比抗、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大很多。它具有下述磁性特征:,铁磁性物质的磁滞回线,对未磁化样品施加磁场H作用,随H值由零增至Hs,而后减至零,反向由零减至-Hs,再由-Hs增至Hs,变化一周,样品的磁化强度M,沿O、A、B、C、D、E、F、A变化,诸点所围之曲线,称磁滞回线。表明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随磁化场变化,呈不可逆性。其Hc称为矫顽磁力,不同铁磁性物质它的变化范围较大。,(2)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居里魏斯定律。即式中C是居里常数,T是热力学温度,Tc是居里温度当TTc,铁磁性消失,转变为顺磁性.一般铁磁性的很高,例如铁为1 043K,钴为1 388K。但是,随着低温测量技术的发展,又发现了一些稀土元素低温下会转变为铁磁性,如铒(Er)、钬(Ho),其均为20K。,(3).实验室结果说明,铁磁性物质的基本磁矩为电子自旋磁矩,而轨道磁矩基本无贡献。实验证明,铁磁物质内,包含着很多个自发磁化区域,它叫做磁畴。在无外磁场作用时,各磁畴的磁化强度矢量取向混乱,不呈磁性。当施加外磁场时,磁畴结构将发生变化,随外磁场增加。通过畴壁移动和磁畴转动的过程,显示出宏观磁性。由于磁畴内原子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原子磁矩排列情况有别,铁磁性又分为三种类型。,各种铁磁性原子磁矩的排列示意图(a)铁磁性(b)反铁磁性(c)亚铁磁性,铁磁性:磁畴内原子磁矩排列在同一方向,例如铁、镍、钴即属于此。反铁磁性:磁畴内原子磁矩排列相反,故磁化率很小,但具有很大的矫顽力。亚铁磁性:或称铁淦氧磁性,磁畴内原子磁矩反平行排列,磁矩互不相等,故仍具有自发磁矩。此类物质具有较大的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第二节 岩(矿)石磁性特征,不同岩石的密度,一、表征磁性的物理量(一)磁化强度和磁化率 均匀无限磁介质,受到外部磁场H的作用,衡量物质被磁化的程度,以磁化强度M表示,它与磁化场强度之间的关系为式中,是物质的磁化率,它表征物质受磁化的难易程度,是一个无量纲的物理量。实际工作中,磁化率仍注以单位。SI单位制它用SI()标明。CGSM单位制,它用CGSM()标明。两者的关系是,在两种单位制中,磁化强度的单位,分别是A/及CGSM(m),二者的关系是A/m=10-3 CGSM()在国际单位制中,磁化强度和磁场强度量纲相同,都为安培/米(A/m),在CGSM制中,磁化强度用高斯(GS)磁场强度用奥斯特(Oe),(二)磁感应强度和磁导率在各向同性磁介质内部任意点上,磁化场H在该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磁通密度)为:式中:B以特斯拉(T)为单位,是介质的磁导率H/m(亨利/米)。,若介质为真空,则有:式中0是真空的磁导率(0=4x10-7 H/m)。令r=/0(相对磁导率),可得上式为物质磁性与外磁场的关系。显然,在同一外磁场H作用下,空间为磁介质充填,与空 间为真空二者相比,B增加了H项,即介质受磁化后所生产的附加场,其大小与介质的磁化率成正比。磁介质的r=1是一个纯量。与0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三)感应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位于岩石圈中的地质体,处在约为0.510-4(T)的地球磁场作用下,它们受现代地磁场的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叫感应磁化强度,它表示为式中:T是地磁场总强度,是岩石矿的磁化率,它取决于岩、矿石的性质。,岩、矿石在生成时,处于一定条件下,受当时的地磁场磁化,成岩后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所保留下来的磁化强度,称作天然剩余磁化强度M,它与现代地磁场无关。岩石的总磁化强度M,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磁法勘查中,表征岩石磁性的物理量是(M)、M及M。,岩、矿石受当时地磁场的作用 经历了构造变动,剩磁的方向变化,现代地磁场作用 总磁场强度是Mi与Mr的合矢量,二、矿物的磁性矿物组合成岩石,岩石的磁性强弱与矿物的磁性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一)抗磁性矿物与顺磁性矿物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属顺磁性与抗磁性的。对于其中几种常见矿物的磁化率,见下表。,矿物的磁化率,抗磁性矿物,其磁化率都很小,在磁法勘探中通常视为无磁性的。顺磁性矿物,其磁化率要比抗磁性矿物大得多,约两个数量级。,(二)铁磁性矿物自然界中不存在纯铁磁性矿物,最重要的磁性矿物当推铁钛氧化物。地壳中纯磁铁矿少见,大多由不同比例的铁、钛、氧组成复杂的固熔体,它是典型的亚铁磁性。在我国鲁、冀、鄂、苏、皖等省的铁矿区,磁铁矿的磁化率一般为(0.0020.2)SI(),其剩余磁化强度一般为(2.2 2325)A/m。可见,磁铁矿不仅有较强的磁化率,且具有较强的剩余磁性,其变化范围较大。,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率,Brennand11.6K,Koppio11.34K,Greenpatch20K,Bald Hill24K,Charlton Gully,Oolanta14K,White Flat,Iron Mount9.66K,南澳大利亚Greenpatch,Bald Hill,Koppio,Brennand,Iron Muont,Oolanta 等矿区,南澳大利亚Carrow矿区,测井磁化率统计,磁铁矿BIF平均磁化率较高,而被风化剥蚀的BIF磁化率较低,只有17.5110-3SI。上覆第三系的泥土、残余土磁化率仅0.3410-3SI,可视为无磁性,花岗岩和大理岩也可视为无磁性。,(二)火成岩的磁性依据火成岩的产出状态,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1、侵入岩的不同岩石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超基性岩等),其平均值,随着岩石的基性增强而增大。它们的磁化率,均具有数值分布范围宽的相同特征。2、超基性岩是火成岩中磁性最强的。超基性岩体在经受蛇纹石化时,辉石被分解形成蛇纹石 和磁铁矿,使磁化率急剧增大,可达几个SI()单位。3、基性、中性岩,一般来说其磁性较超基性岩次之。4、花岗岩建造的侵入岩,普遍是铁磁顺磁性的,磁化率不高。,三、各类岩石的一般磁性特征地壳岩石可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一)沉积岩的磁性一般说来,沉积岩的磁性较弱。沉积岩的磁化率主要决定于副矿物的含 量和成分,它们是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以及铁的氢氧化物。其造岩矿物如石英、长 石、方解石等,对磁化率无贡献。沉积岩的天然剩余磁性,与由母岩剥蚀下来的磁性颗粒有关,其数值不大。,地壳岩石的磁化率和天然剩余磁化强度,5、喷发岩在化学和矿物成分上与同类侵入岩相近,其磁化率的一般特征相同。由于喷发岩迅速且不均匀的冷却,结晶速度快,使磁化率离散性大。6、火成岩具有明显的天然剩余磁性,其Q=Mr/Mi称作柯尼希斯贝格比。不同岩石组的Q值范围,可在010或更大范围变化。,(三)变质岩的磁性变质岩的磁化率和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其变化范围很大。按其磁性变质岩可分为铁磁顺磁性和铁磁性两类,与原来的基质有关,也与其生成条件有关。由沉积岩变质生成的,称水成变质岩,其磁性特征一般具有铁磁顺磁性;由岩浆岩变质生成的,称火成变质岩,其磁性有铁磁顺磁性与铁磁性两组。这和原岩的矿物成分,以及变质作用的外来性或原生性有关。具有层状结构的变质岩,表现有磁各向异性。,四、影响岩石磁性的主要因素岩石的磁性是由所含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颗粒大小与结构、以及温度、压力等因素决定的。(一)岩石磁性与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关系根据实验资料和理论计算,侵入岩的磁化率与铁磁性矿物含量之间存在统计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岩石中铁矿性矿物含量愈多,磁性也愈强。,(二)岩石磁性与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结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外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不变,其颗粒粗的较之颗粒细的磁化率大。可用于衡量剩磁大小的矫顽力HC,与铁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的关系恰相反。,表明HC随铁磁性矿物颗粒的增大,呈减小的相关关系。喷发岩的剩磁常较同一成分侵入岩的剩磁大。,此外,铁矿性矿物在岩石中的结构,对其磁化率也有影响。当磁性矿物相对含量、颗粒大小都相同,颗粒相互胶结的比颗粒呈分散状者磁性强。(三)岩石磁性与温度、压力的关系,高温与高压,对矿物和岩石的磁性会产生影响。顺磁体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已由居里定律确定。,铁磁体磁化,同时发生机械变形,其形变与晶体大小变化有关。铁磁体变化时,其形状和体积的改变称为磁致伸缩。岩石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由于铁磁体的磁致伸缩,其磁性大小会有变化。比如在弱磁场中,当磁铁矿受到400kg/cm2的单向压力时,其磁化率减小2030%,且其减小与磁化场强度还有关系。同样,岩石磁化率随着所受机械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垂直于受压方向所测得的磁化率,对压力的相依关系较弱。岩石的剩余磁化强度,亦随着岩石受压的增大而减小。,第三节 岩石的剩余磁性,一、岩石剩余磁性的类型及特点(一)热剩余磁性(TRM)在恒定磁场作用下,岩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逐渐冷却到居里点以下,在通过居里温度时受磁化所获得的剩磁,称热剩余磁性(简称热剩磁)。应当注意,热剩磁并非全都是在居里温度时产生的。如将岩石自居里点逐渐冷却至室温,且只在某一温度区间施加外磁场,由此得到的热剩余磁性,称部分热剩磁。,热剩磁具有如下的特点:(1)强度大 在弱磁场中,其热剩磁强度大致正比于外磁场强度,并同外磁场方向一致。因此,火成岩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方向,一般代表了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2)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剩磁随时间衰减的现象,叫做磁性弛豫。热剩磁的稳定,表现为其弛豫时间很长。实验表明,外磁场的变化,温度在200300内的热作用,很难影响热磁的变化。(3)实验证明,总热剩磁是居里温度至室温,各个温度区间的部分热剩磁之和。即热剩磁服从叠加定律。,(4)若将已具有热剩磁的标本,在零磁场空间内,从室温加热到某一个温度t1,然后再冷却至室温,则标本中温度t1以下的部分热剩磁全部被清洗掉,称部分热退磁(或热清洗)。此过程可能通过不断提高加热温度来重复进行,最终得到一个热剩余磁化强度,说明热退磁过程也服从叠加定律。(5)热剩磁的方向与外场一致。因此,火成岩的天然剩磁方向一般代表岩石形成时期的地磁场方向。(6)在弱磁场中热剩磁的强度正比于外磁场感应强度B:JTRMCTB式中,CT为比例系数。(7)热剩磁主要在居里点附近获得。,(二)碎屑剩余磁性(DRM)沉积岩中含有从母岩风化剥蚀带来的许多碎屑颗粒,其中磁性颗粒(磁铁矿等)在水中沉积时,受当时的地磁场作用,会沿地磁场方向定向排列,或者是这些磁性颗粒在沉积物的含水孔隙中转向地磁场方向。沉积物固结成岩石,保存下来的磁性称为碎屑剩余磁性(沉积剩余磁性,简称碎屑剩磁)。,碎屑剩磁具有如下的特点:(1)它的强度正比于定向排列的磁性颗粒数目,其强度比热剩磁小得多。(2)形成碎屑剩磁的磁性颗粒大都来自火成岩,这些颗粒的原生磁性来自热剩磁。因此,碎屑剩磁比较稳定。(3)等轴状颗粒,其碎屑剩磁方向和外磁场(地磁场)方向一致。,(三)化学剩余磁性(CRM)在一定磁场中,某些磁性物质在低于居里温度的条件下经过相变过程(重结晶)或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所获得的剩磁,称化学剩余磁性(简称化学剩磁)。化学剩磁具有如下的特点:(1)在弱磁场中,其强度正比于外磁场的强度;(2)有较高的稳定性;(3)在相同磁场中,化学剩磁强度只有热剩磁强度的几十分之一,但大于碎屑剩磁强度。上述二种剩余磁性,统称为原生剩磁。,(四)黏滞剩余磁性(VRM)岩石生成之后,长期处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随时间的推移,其中原来定向排列的磁畴,逐渐地弛豫到作用磁场的方向,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剩磁称黏滞剩余磁性。黏滞剩余磁性具有如下的特点:(1)强度与时间的对数成正比。(2)随温度增高,黏滞剩磁增大。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昼夜及季节温差变化的热骚动影响,随时间增长会形成较强的黏滞剩磁。具有较大黏滞剩磁的岩石样品,不宜用于古地磁研究。,(五)等温剩余磁性(IRM)在常温没有加热情况下岩石因受外部磁场的作用(比如闪电作用),获得的剩磁称等温剩余磁性。等温剩磁是不稳定的,其大小和方向随外磁场变化。上述第(四)、(五)两种剩磁,是在岩石生成之后,因受某此外部因素的作用获得的,因此称它们为次生剩磁。,二、各类岩矿石剩余磁性的成因 岩石的天然剩磁,其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由成岩至今,各种地质作用、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都会影响剩余磁性。不同类型的岩石原生剩磁,其形成的原因不同。1.火成岩剩磁的成因 热剩磁是形成火成岩原生剩磁的原因。熔融岩浆由高温冷却,通常当温度降至1073K时开始凝固,形成各种固熔体。铁磁性矿物的居里点一般在673-853K以下,当火成岩由高于居里点温度,下降到铁磁性组分的居里点以下,受地磁场的磁化作用,磁性矿物磁畴排列到地磁场方向上,而获得强的磁性。随着温度继续下降,磁畴热扰动能量减少,不够使磁畴体积变化和使磁畴转向,从而保留下来剩余磁性,即热剩磁。,2.沉积岩剩磁的成因沉积岩的生成与火成岩完全不同,没有高温冷却过程,沉积岩的剩余磁性,是通过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两个过程形成,前者形成碎屑剩磁,后一者成岩作用经氧化和脱水过程,获得化学剩磁。因此,沉积岩的剩磁系碎屑和化学剩磁。3.变质岩剩磁的成因变质岩的剩余磁性与其原岩有关,由火成岩变质生成的正变质岩,它可能有热剩磁,由沉积岩变质生成的副变质岩,它可能有碎屑剩磁与化学剩磁。,三、研究岩石剩余磁性的地质意义,岩石的剩磁Mr对于解释磁测资料是必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当剩磁较强,且与现今地磁场方向又不一致,在解释磁异常时若只考虑Mi,则可能导致错误结论,例如可能使推断矿体的产状出现错误。在火山岩地区,研究岩石剩磁,对于区分矿与非矿的异常也有重要意义。古地磁研究是地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通过测定岩石或古代文物(砖瓦、陶器和古冶炼炉等熔烧粘土制品)的原生剩磁,来研究地质史期和人类文明史期的古地磁场方向、强度及其演变规律。它已发展成为地学中重要的一门分支科学古地磁学。,我国东部著名的郯城庐江深大断裂,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左旋平移断层。但是,对平移的时间和距离,却有不同的看法。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对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寒武纪、侏罗纪地层进行的古地磁测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如图所示,在断裂带东侧,复县早寒武世磁偏角338,五莲晚侏罗世磁偏角7,说明后者是相对前者顺时针旋转了29。断裂带西侧宿县早寒武世磁偏角42,霍山晚侏罗世偏角17,则后者较前者逆时针旋转25。上述表明,断裂带两侧地壳各自有着独立的运动方式,至少在侏罗纪前,两侧地层已发生过相对运动。,郯城庐江断裂带两侧古地磁偏角图,第四节 地质体磁化的消磁作用,关于退磁、磁各向异性的影响1、退磁计算强磁性矿体磁场常常需要考虑退磁作用引起的非均匀磁化,以及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不均匀或各向异性等复杂情况。对于均质不规则强磁性体,只考虑退磁作用引起的非均匀磁化时,可以用解积分方程方法;对于更复杂的情况可以用有限单元法正演。图1磁性体上部磁场剖面图1未计消磁作用;2计消磁作用图1是用解积分方程方法计算的倾角为的板状体的磁场,考虑退磁作用的计算结果大约减小20%。综上所述,退磁作用是有一定影响的。按非均匀磁化计算其影响不超过20%,在资源评估时予以考虑。2、磁各向异性磁各向异性是指磁性体由于受构造变动因素影响,各个部分的剩余磁化方向不一致。例如,沉积变质铁矿受构造影响,当含矿的沉积地层发生褶皱时,各部分的剩余磁化方向会发生变化。当剩磁很强时,就会影响总磁化强度的方向,造成反演解释结果的误差。,1未计消磁作用;2计消磁作用,当磁性体的磁化率(或),视磁化率与真磁化率的误差大于1%,消磁作用不能忽略,这时候必须考虑消磁作用的影响。如图4.3.1所示,设均匀有限磁介质受外部磁场(地磁场)T0磁化,则其两端表面将有面磁荷分布,它在其内部产生与磁场T0方向相反的磁场Te,成为消磁场。则有限体内部的磁场为对于均匀磁化磁性体,其消磁场为式中N为消磁系数,它是与磁性体的形状有关的常数,负号表示Te与M方向相反。Mi与Mr表示感应磁化强度与剩余磁化强度。,图4.3.1有限物体消磁作用示意图,则在消磁作用下,有限体受磁化后,其感应磁化强度为或记为,当,称视磁化率,它是一个与形状有关的物理量,当 时才有,常见规则形体的消磁系数,消磁对 的影响,除球体外,同一形体不同方向的消磁系数不同。因此消磁作用不仅会影响的大小,还会影响它的方向。若有一个长度很大的水平圆柱磁性体,受倾角为45的地磁场磁化。设磁性体讨论其由消磁作用引起的 大小和方向的变化。由图可见,由于 则沿轴分量为,得a=31.6。消磁作用使Mi偏离磁化场T0,而且接近长轴达13多。一般来说,k愈大,Mi偏离T0的方向愈大;而且总是偏向磁性体的长轴方向。,发展趋势Thompson等(1980),Oldfield等(1985)提出了应用岩石矿物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测量方法,阐述不同来源大气尘埃的磁性特征及其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1986年Thompson和Oldfield出版了第一部环境磁学专著Environmental Magnetism。此后20多年来,国际同行在世界许多城市对河流湖泊海洋沉积物、土壤、道路尘埃、大气悬浮物及植物茎叶等环境物质载体进行了大量磁性测量,探讨污染物质磁性变异特征在环境评价和监测中的应用。近年,人们也研究沉积物磁性与气候变迁的关系。,1979年,Donovan等发现Oklahoma州 Cement 油田上方近地空间存在高频低幅度的磁异常,并推断油气藏渗漏引起的次生磁铁矿是这种异常的源,即所谓“烟囱效应”。此后大量研究证明,油气藏附近磁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异常与烃类微渗漏作用之间具有直接联系。,图2-5-1.Oklahoma州 Cement 油田上方部分航磁异常图(Donovan,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