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t课件.ppt
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41,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三、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城市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1、城市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2、其它城市环境问题,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及教材分析:在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在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耕地的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二是城市居住地环境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如果管理不当的话,城市居住区内的环境状况会变得恶劣,这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影响,比较适合使用统计资料和其他现成资料,而城市化对城市居住区内环境的影响则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或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展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的内容,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图片、影像资料等各类素材,展示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实例,指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感受城市化对生活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的内容,城市学校可以采用调查法、问题探究法。农村学校则宜采用案例教学法,师生共同收集相关案例,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城市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三维目标,教学重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教学难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逆城市化。课时安排:1课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影响城市人们的衣、食、住、行、游等,城市文明影响农村人们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等,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原因: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1、城市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A公汽或电车,B小轿车,C地铁,D摩托车,【P41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的交通工具?】,当前为什么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策略?,主要针对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提出来的。小汽车对个人来说改善了交通条件,提供了舒适的交通环境,但小汽车过多会造成交通阻塞,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小汽车低速行驶还造成能源浪费和尾气污染。实行“公交优先”,公交车的大容量可提高社会效率,减少交通阻塞,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河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3、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景观的改变,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改变了就业方式,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提出,“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将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到2005年为止,广东省已经有1500万名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未来五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000万人,约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七成。为此,省委省政府将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就业竞争力,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阅读P43“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1、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现象的主要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城市人口膨胀等。2、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表现,二、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病,二、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产生了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P44活动第一题】,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烟尘,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最严重的时间为一天中的中午前后,卫星引起的虚惊 1990年冬季的一天,某西方大国情报人员照例将卫星拍摄到的胶片输入计算机,当地形复员图在屏幕上显示时,一张照片引起了专家的主意。原来是我国内陆城市兰州的俯瞰图,兰州在图上奇怪的不见了。经计算机反复甄别,程序无差错,调整卫星运行轨道,再次拍摄,城市依然不见踪迹,情报人员向有关部门报告:“中国兰州突然消失。”一时引起种种猜测,最后认为是中国正在试验一种城市伪装新方法。,原来,兰州市西北地区的大工业城市,废气排放量大,地形上是个盆地,尤其在冬季,兰州上空形成逆温层,烟雾笼罩整个城市上空,很难飘散,以至从空中俯瞰时,偌大个城市好像伪装起来,竟使先进的侦察卫星都没能发现。,大气污染,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发生在英国伦敦市,因居民用烟煤取暖,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粉尘,又遇逆温天气,浓雾不散。烟雾吸入肺部,发生胸闷、咳嗽、喉痛、呕吐等症状。5天内死亡4000多人,以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人死亡。,这办法怎样,能解决问题吗?,固体垃圾污染,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北京每天废弃的快餐饭盒是120万个,上海每天扔掉的一次性餐具垃圾是200多吨。据资料统计我国方兴未艾的快餐业,每年要消化掉50亿个快餐盒,120亿个饮料杯,而这些垃圾即使深埋后降解也要200多年。,水污染,19551972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流域。因铅、锌冶炼厂排放出含镉废水污染水体。居民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居民使用含镉的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中毒。出现关节痛、神经痛、全身骨病,最后骨骼软化萎缩直至死亡。死亡207人。,1953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市,该地在生产氮肥中,将含甲基汞的毒水排入水体,使鱼中毒。人食毒鱼后,造成居民中枢神经中毒,面部呆痴,耳聋眼瞎,全身麻木神经失常。死亡60人。,水俣病,骨痛病,水俣病,噪声污染,1994年9月6日,新华社上午专电报道:有噪声危害而引起他杀和自杀事件正席卷大不列颠,噪声环境中生活的儿童,其智力发展要比在安静环境中降低20%,日本人把交通事故与噪声公害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大城市中车祸频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噪声导致一些司机的视觉功能障碍造成。,科学研究表明,噪声会破坏体内某些维生素的平衡,损伤眼睛,降低视力的清晰度、敏感性和稳定性。,噪声,电磁波污染,1、城市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2、其它城市环境问题,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住房困难,2、其它城市环境问题,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补充】,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是上海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的有效途径)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合理规划各类用地)。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以上海为例),P44,又叫城市郊区化,大城市,郊区、卫星城,推拉理论,4、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1、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3、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做到: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要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的安全。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P45活动“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6、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三、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P46,城市现代化:生态化和特色化,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生态化【P46阅读:昆明构建“生态春城”】,生态化【合肥市环城公园一瞥】,1、集国内外第一流的专家,设计出一种高水平的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模式,先搞试点,再在全国大力推广。,探讨以下议题:,不切实际。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都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并形成城市特色。,2、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强调城市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合理。,特色化【P47活动】,特色化,说一说它们的建筑风貌及形成原因,欧陆风情,城堡,草地,花园,美国现代化城市,摩天大楼,发达的交通,绿地,中国丽江古城,雪山,民居,古瓦,阿拉伯风情,清真寺,古塔,平顶屋,特色化【你能猜出下列图片是在哪里吗?】,【看谁快】,C,D,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双选)A.扩大城市规模 B进行合理规划 C制订相关城市法规 D转移城市人口,1一城市铁路与街道交叉处总是发生交通拥挤现象,正确解决的措施是:A增加汽车B实行计划生育C修建立交桥D修路改线,2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角度考虑,下列城市规划合理的:A有污染的工业企业集中布局 B交通线尽量能通过人口密集的城区 C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私人小汽车 D加强绿化,扩大城市绿地面积,BC,B,C,D,【看谁快】,4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占主导地位的是()A石油型污染 B煤烟型污染 C光化学污染 D总悬浮颗粒污染,5当前,造成“白色污染”的污染物是指()A白色烟雾 B化肥和农药 C塑料袋、塑料饭盒等 D废旧书保护,6以城市的交通拥挤会导致的严重浪费是()A城市交通设施的浪费B人才、资金的浪费C城市空间和人力的浪费D时间和能源的浪费,7现在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的是()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 B提高公共汽车公司的经济效益 C抑制私人出租车 D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D,【看谁快】,D,8城市住宅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在()A发达国家的中小城市 B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城市 C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D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据此回答6-7题。,9上海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A在原市区扩大规模和经济再生产 B向高层建筑方向发展 C向黄浦江西岸的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发展 D建设新城区,D,【看谁快】,10上海建立卫星城,开发浦东新区的目的是()A扩大城市用地面积 B将市中心区的污染企业外迁 C控制市中心区的人口规模 D建立新的工业和金融中心,C,A,B,D,【看谁快】,11、同时能造成城市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的生产部门是()A、工业 B、商业 C、运输业 D、服务业,12、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不应该()A、加强城市管理 B、制约经济发展 C、进行全面规划 D、扩大绿地面积,13、控制大城市中心区的规模,主要是控制()A、住房高低的规模 B、工厂大小的规模C、公共设施的规模 D、人口和用地的规模,【看谁快】,14.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原因是:A.城市“热岛效应”时的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流C.沙尘暴时的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大D.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出废气(尾气)及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D,15.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能改善城市交通,还可以()A.改善城市的景观B.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C.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D.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C,【看谁快】,16.对大城市交通民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A.煤烟、粉尘B.工业废水C.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D.酸雨,C,17.改善地区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 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 大力推广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A.B.C.D.,C,18、解决交通拥挤最有效、最科学的办法是()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D、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进城,A,【看谁快】,19.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A.抑制私人出租车 B.优先发展公交车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D.减少就业压力,C,20.下列关于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可行性办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小汽车取代自行车B.将现有道路全部改建成高速公路C.增加交通线路的用地面积D.建造多层高架道路和立体交叉道路,D,CG,AD,I,H,【看谁快】,在上海市进行的部分工程建设项目中,请选择能改善城市环境工程的选项,填入下表中相应空格内。选项代号:A地铁一号线;B新客站中央商场设施;C河流污水治理;D快速高架内环路;E国际金融大厦;F建立水上运动场;G数十个低噪音控制区;H浦东新区绿化园林;I每年竣工住宅500万平方米;J在余山风景区内建设“世界风光”缩微景区,【看谁快】,材料一: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组织1997年年会发布的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的研究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材料二:2001年7月13日,对亿万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北京申办奥运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材料三:根据城市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铁路约450千米;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铁路约900千米;到2050年,将建成4500千米共300条的城市轻轨铁路。阅读材料,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下列问题中的()环境污染 绿地面积少 交通拥挤就业困难 社会治安差A.B.C.D.,B,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的日益扩大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日益增多,不但扰乱了城市区域正常的水循环,而且还导致了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原有的透水地区(农田、森林、草地)不断被混凝土建筑物及沥青路面所取代。城市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的扩大,减少了雨水向下的渗漏,增加了地表径流流速,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2)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城市化不断加速,导致绿地迅速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使得地表及树木的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相应减弱。,(3)对地下水收支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地下水收支量的失衡,地下水支出量远大于其收入量,结果导致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即通常所说过分的地下水开采,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4)对水质的影响: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指生产、生活、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的污染。,目前,发达国家均已采取了十分严格的排污控制手段,加之兴建大量的一级、二级污水处理厂,从而使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已得到控制。但城市河流BOD(生物化学耗氧量)水平仍远高于非城市河流。与发达国家城市水质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不同,发展中国家城市水质污染却十分严重,甚至于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经济承受力有限,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下水道系统不完备,其污染处理能力有限,先经济发展、后环境治理的方针,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水质日趋恶化。,图6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例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解析:从图6可看出,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变化为:蒸发量减少了,由40减少到25。地表径流增加了,由10增加到43。所以答案为D项。,D,例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C,乡村变为城市后,地表植被被破坏,地面被硬化,水流阻力变小,水流速度变快,地下径流量将减少。城市地表由于缺少植被覆盖,原来疏松表面变为水泥路面,地表水存在形式主要是通过下水道,因此地面蒸发将减少。如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可得以下结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1、城市建设将会使地面径流增大,原因是地面硬化后下渗量大大减少;2、城市建设后地面蒸发量大为减少,是由于地表水通过下水道流走,地面积水少,蒸发就少,还与缺少植被覆盖有关;3、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量变少,是由于地表水通过下水道迅速流走,来不及下渗或无法下渗,而使得地下径流相对减少,地下水位将下降;4、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增快,汛期洪峰量加大,而且相对于城市建设前,洪峰出现要提前。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下渗量减少;,结论: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案例分析:下图为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过程曲线,读图回答。,1、关于甲、乙两条曲线 的叙述正确的是()甲代表城市化前的地 表径流曲线 乙过程 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甲的长期后果可能 造成城市水荒 乙过程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 B C。D2、甲曲线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A天然调蓄能力强 B城市热岛效应 C下垫面透水能力好 D植被覆盖率降低,C,D,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A3.1T3.9B2.5T3.5C1.7T2.OD2.9T3.0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人口集中工业发达汽车数量多建筑物密集A B C D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AA点BB点 CC点DD点,逆城市化,归纳,原因:,1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2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1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2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3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4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创新156第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