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ppt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材料:,秦国时期,法家大行其道,但儒学仍旧在秦国有一定的位置。秦统一六国之后,儒家地位下降,政治地位边缘化。私学被禁,典籍被焚。部分儒家向统治集团靠拢并进而相应改造儒家学说。,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材料:,汉立政之初,社会上层普遍出自平民,平民意识凸显,因而黄老之说流行并被选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指导思想。,随着社会上层新一代的贵族化演变,随着汉初历史进程的推进,儒学开始复兴。借黄老清静无为政策提供的宽松思想环境,儒学日益被知识精英所了解和接受。,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材料:,汉初鉴于秦亡教训,已有人提出用儒学思想统治。但汉高祖刘邦不喜儒学。惠帝时,废除了“挟书之律”。文帝、景帝时,积极搜集遭秦火之后所残存的古籍,包括儒家经典。同时,开始立诗、书、春秋等儒学经典的博士官。,一、从“无为”到“有为”,对以上背景材料小结:,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出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无为而治,原因,表现休养生息,影响积极影响,“有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一、从“无为”到“有为”,与民休息,消极影响,汉初的百废待兴,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可能性:,必要性:,边境问题王国问题土地问题,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一、从“无为”到“有为”,回忆我们学过的必修和必修教材,汉武帝的“有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何表现?,汉武帝的“有为”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表现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经济:军事:,布衣为相,中朝,察举,推恩,币制,盐铁,治黄河,代田法,大败匈奴,西域问题,刺史,1、董仲舒生平,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教授公羊春秋。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晚年著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学体系。,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3、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的目的,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新儒学“新”在何处?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4、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面临问题,新儒学,解决之道,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诸侯割据,边境不宁,缓和矛盾制定规范,限制兼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纲五常”,限田、薄敛、省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4、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汉武帝面临边境不宁、王国威胁、土地兼并、阶级矛盾等大量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根本原因),原因:,4、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影响:,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尊儒,1、原因,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表现,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政治上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新儒学被独尊。,(2)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而新儒学的神学色彩浓厚。,(3)先秦儒学与入仕不挂钩,而新儒学则“学而优则仕”。,(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的新儒学则长期被当作“圣经”。,1、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的新内容是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 D、大一统,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C杜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这则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矛盾心态?简析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