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10章面向软件行为和视点的需求建模与检测方法ppt课件.ppt

    • 资源ID:2103636       资源大小:451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0章面向软件行为和视点的需求建模与检测方法ppt课件.ppt

    1,第 10 章 面向软件行为和视点的需求建模与检测方法,2023/1/10,2,第10章 面向软件行为和视点的需求建模与检测方法,目的(1)试图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能较好的结合;(2)将需求分析与需求验证阶段的活动通过一个实际的方法给予有机地结合;(3)在综合和分析现有需求建模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新的需求建模方法。,2023/1/10,3,第10章 面向软件行为和视点的需求建模与检测方法,10.1 基本原理10.2 视点表示模型和视点管理10.3 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10.4 需求模型的检测方法10.5 基于行为模型的需求可视化10.6 需求建模方法的特点10.7 进一步的研究,2023/1/10,4,10.1 基本原理,复杂系统:是一个抽象概念,通常指规模大且内部逻辑关系复杂、涉及相关人员较多的软件系统。特点:相关的问题域复杂 利用分解策略;涉及人员较多 根据不同用户建立相应视点。需求建模方法应提供的内容:使用该方法的步骤 从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行为模型;描述问题的手段 视点表示模型和行为描述语言(BDL)。,2023/1/10,5,10.1 基本原理,软件的行为:指主体施用一个服务、操作或动作于客体。为什么研究软件行为软件行为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软件能否满足用户需求 软件特性如可信特性也是通过软件行为来验证的 可以从自然语言抽取和描述与软件行为相关的细节,2023/1/10,6,10.1 基本原理,研究软件行为的方法(4个如何)(1)如何根据自然语言描述的需求,建立相应场景信息;(2)如何根据场景信息抽取与行为相关的信息,并利用行为描述语言建立行为表达式;(3)如何建立行为描述语言的语义模型,为检验复杂系统的各种特性奠定基础;(4)如何利用模型检验方法和技术检测复杂系统的一些特性。,2023/1/10,7,10.1 基本原理,基本概念(1)视点 一个观察者(视点源)根据其关注点和某个问题域而提出的需求信息的集合构成一个视点。(2)视点模板 视点模板是视点信息的存放形式,并由一些信息槽构成。每个信息槽记录了视点某方面的信息。,2023/1/10,8,10.1 基本原理,(3)视点间关系 视点间关系是指两个视点之间在问题域或者需求信息方面的联系。重叠关系:指两个视点的视点源的观察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其包括两种情况:部分重合和完全重合。顺序关系:指两个视点在行为方面存在着先后关系,如两个视点间存在着传递信息的行为等。无关系:指两个视点在观察领域上不存在重合,并且不具备行为上的先后关系,如两个并行的视点等。当且仅当两个视点是重叠关系或者顺序关系时,它们具备依赖关系。,2023/1/10,9,10.1 基本原理,(4)软件行为 软件的行为是指软件运行时作为主体,依照自身的功能对客体的施用、操作或动作的过程,或主体施用一个服务、操作或动作于客体。软件的行为由行为主体和客体、操作或动作、行为输入/出和行为属性等组成。(5)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可以是用户或者问题域中的实体或概念。行为主体可以是复合主体,即一个行为可以有多个主体,且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确定的。(6)行为客体 即行为的受体,通常指人或问题域中的实体或概念等。行为客体可以是复合客体,并且也可以是未确定的。,2023/1/10,10,10.1 基本原理,(7)行为的分类:目标行为:为实现目标需求而施行的行为。功能行为:直接面向功能需求的行为。目标行为可 以分解成一系列的功能行为,目标是通 过这些功能行为达到的。复合行为:由功能行为分解出的行为,且功能行为 也可视为复合行为。每个功能行为可分 解为一系列的复合行为,功能是由这些 复合行为完成的。每个复合行为还可进 一步分解为原子行为。原子行为:不能再被分解的行为,具体为某个动作 或操作。,2023/1/10,11,10.1 基本原理,(8)场景:(见第3.7节的介绍)此处场景是指软件系统在某一执行期间内按顺序出现的一系列行为。场景描写的范围并不是固定的,既可以包括系统中发生的全部行为,也可以只包括由某些特定对象的行为。软件需求可被描述成一系列场景,而每个场景则由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行为所组成。,2023/1/10,12,10.1 基本原理,(9)行为描述语言 用于描述软件系统行为的语言(10)行为的操作语义 行为的操作语义是行为描述语言的语义模型,其又分为静态操作语义(用于定义行为表达式)和动态操作语义。动态操作语义是以动作作为对象来研究在给定环境中行为状态的变化。,2023/1/10,13,10.1 基本原理,基于软件行为和视点的需求建模方法,2023/1/10,14,10.2视点表示模型和视点管理,视点表示模型,2023/1/10,15,10.2视点表示模型和视点管理,划分问题域的具体步骤(1)开发人员与客户、应用(问题)领域专家等对问题 进行交流;(2)确定待开发系统问题域的边界;(3)将系统按照合理的方式划分成多个问题子域;(4)在系统中新建或增添问题子域名。在问题子域名被建立后通常不允许再被修改,否则必须修改所有与该问题子域相关的信息。,2023/1/10,16,10.2视点表示模型和视点管理,标识视点的具体步骤(对于每个问题域:)(1)分析并确定出该问题子域中存在的需求源即视点源;(2)确定每个视点源对问题子域的关注点;(3)根据关注点创建视点,生成视点模板;(4)填写视点基本信息,如视点标识、视点责任人等;,2023/1/10,17,10.2视点表示模型和视点管理,视点管理问题域管理 术语表及行为表管理 视点的创建视点的修改 视点的删除视点的查询,2023/1/10,18,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1.描述手段:行为描述语言(BDL:Behavior Description Language)作用:主要用于描述复杂系统的行为,以建立视 点行为模型和系统行为模型(或需求模型)由于系统特性与系统行为密切相关,描述行 为有利于检测系统特性,2023/1/10,19,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系统行为模型的结构 系统名:视点ID1的行为模型;.视点IDn的行为模型。视点行为模型的结构 视点ID:VPBEGIN 视点内共享数据存储池ID;场景ID1 的行为模型.场景IDn的行为模型 VPBehID=视点行为表达式=场景的BehID 场景间关系符 场景的BehID VPEND,2023/1/10,20,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视点行为模型的结构 场景ID:BEGIN ABEH:ABehID:原子行为1.ABehID:原子行为n.BEH:BehID=场景行为表达式.BehID=子行为表达式1.BehID=子行为表达式m.END,2023/1/10,21,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BDL的语法结构定义原子行为假设ABehID为原子行为标识,BehID为行为标识原子行为:5)CALL(场景ID),2023/1/10,22,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复合行为1)顺序行为:(a)(b)(c)2)确定选择行为3)非确定选择行为,2023/1/10,23,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4)并行行为,2023/1/10,24,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行为描述语言的动态语义,2023/1/10,25,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2023/1/10,26,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构建行为模型的具体过程确定系统的所有行为和主体 确定有效行为和主体 建立行为间的关系 建立场景 使用行为描述语言描述场景(1)用BDL描述场景内的原子行为(2)建立场景内行为之间的关系(3)建立视点行为模型内场景之间的关系部分异类需求模型,2023/1/10,27,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实例说明(银行自动取款机系统)具体的需求描述见5.4.4节(1)划分问题域 将与该系统相关的问题域划分为三个:ATM,总行,分行(2)确定系统中所有的原子行为 直接提取动词短语得到行为:ATM、中央计算机、分行计算机及柜员终端组成的网络系统;总行拥有多台ATM;分行负责提供分行计算机和柜员终端;ATM分别设在全市各主要街道上;。,2023/1/10,28,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问题中隐含的行为:总行由各个分行组成;分行保管账户;总行拥有中央计算机;。(3)标识视点 假设每个问题子域有一个视点,并分别标识为:ATM视点(VPATM);总行视点(VPHeadBank);分行视点(VPLocalBank)。,2023/1/10,29,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4)建立场景 将ATM系统划分为如下4个场景 ATM场景:ATM在显示屏上显示问候信息:顾客将磁卡插入ATM;ATM读出磁卡上的代码,并检索该卡能否使用;如果磁卡能使用,ATM要求顾客输入密码。ATM等待密码输入;总行的场景:.分行的场景:.柜员终端的场景:.,2023/1/10,30,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5)使用行为描述语言建立行为模型,根据划分出的视点和场景分别建立各视点的行为模型(其中一个视点包含2个场景)。ATM系统的行为模型(ATMSBM)ATM视点 VPATM:/ATM的视点行为模型 VPBEGIN/ATM场景 BEGIN ABEH/可以在此不写原子行为,而在BEH中写出。BEH BehATM=ATMdisp1:显示(ATM,屏幕)OUTTo(屏幕)(提示信息=欢迎使用ATM).ATMidle1:idle./ATM等待插入磁卡 Incard:插入(用户,磁卡).GetCardInfo:读(ATM,磁卡)/ATM读取磁卡信息;OUTTo()(卡信息).ATMdisp2:显示(ATM,屏幕)OUTTo(屏幕)(提示信息=请输入密码).。,2023/1/10,31,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图形化输入主要功能 以图形的方式输入行为模型,定义原子行为、复合 行为、行为表达式;检查图形文法;将图形化的行为模型转换为BDL语言描述的行为模型。图形化表示(1)视点表示(2)场景表示(3)行为表示(4)行为间关系表示,2023/1/10,32,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BEHHeadBank/总行场景BEGIN ABEH/略BEHBEHHeadBank=Hbank1.Hbank2.Hidel.If(响应类型=ATM请求)Then Behhbank1.Else Behhbank2.Fi.Returnto.Behhbank1=Hresponse.If(验证请求=正确)Then Hreceive1.Discern.TranRequest1.Else/中央计算机接收ATM传来的事务请求 Hreceive2.TranRequest2.Fi.Behhbank2=If(回答验证请求=正确)Then/中央计算机将验证结果发送到ATM机RecRespon1.Tranresult1.Else/中央计算机将分行答复发送到ATM机 RecRespon2.Tranresult2.Fi.END.,实例,2023/1/10,33,10.3需求模型的具体构建方法,异类视点需求模型的转换实现,背景UML状态图状态符号与BDL结构的对应关系 转换实现的流程,2023/1/10,34,10.4 需求模型的检测方法,1.监测内容(1)行为表达合法性 指一个行为表达式能满足行为描述语言的语法。(2)含输入/出行为的一致性 分为视点内的与视点间的含输入/出行为的一致性。(3)行为的完整性 指在一个行为模型中行为与行为之间至少存在一条执行路径,即行为间存在可达关系。(4)视点间行为一致性 指在一个由多个视点构成的系统行为模型中,如果其中两个视点出现重叠,则对于重叠部分中相同行为的理解和描述应该是相同的。(5)行为有效性 表示一个行为模型总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行。这里指的预期的方式就是一组行为踪迹的集合,也可以用时序逻辑公式表示。,2023/1/10,35,10.4 需求模型的检测方法,模型检测的基本思想,2023/1/10,36,10.4 需求模型的检测方法,系统行为模型的检测过程,2023/1/10,37,10.4 需求模型的检测方法,3.各检测方法的具体实现行为表达合法性 根据行为描述语言的语法,设计等价的LALR(1)文法,利用辅助工具(FLEX,BISON)设计一个语法分析器,检查行为表达式是否满足描述语言的语法。含输入/出行为的行为一致性 根据行为表达式构建行为树,然后遍历行为树,搜索相关行为的输入与输出。行为连续性 遍历行为树,记录所有可达的行为,然后与行为表达式中定义的行为比较,判断是否有行为不可达。,2023/1/10,38,10.4 需求模型的检测方法,检测视点间一致性的基本步骤,2023/1/10,39,10.4 需求模型的检测方法,检测系统行为有效性的基本步骤,2023/1/10,40,10.5 基于行为模型的需求可视化,基本原理(1)建立基于软件 行为的需求建模 方法和描述语言(2)建立动画描述模型(3)建立动画执行引擎(4)提供辅助动画制作的机制,2023/1/10,41,10.6 需求建模方法的特点,(1)创新的需求工程建模方法(2)柔软的视点表示模型(3)易于理解和使用的需求建模语言BDL(4)多样化的和严格的需求模型检测方法(5)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2023/1/10,42,10.7 进一步的研究,方法的实现 本系统的实现是在Microsoft公司的Visio 2007工具上进行二次开发。利用visio的图形界面接口,实现了建模过程的可视化。有待研究的问题(1)高层次的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易于与软件实现阶段之 间脱节(2)由于上述的脱节,也导致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对需求模型的检测与软件实现阶段对源程序的测试工作脱节,导致需花费很多精力和成本来重复设计测试用例。(3)如何将需求模型有效地应用于软件实现工作中,即能否根据需求模型来进行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注意事项

    本文(第10章面向软件行为和视点的需求建模与检测方法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