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情报史分析ppt课件.ppt

    • 资源ID:2092855       资源大小:173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情报史分析ppt课件.ppt

    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Moder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Theories and Methods),刘细文20110908,第一章:情报学历史和理论学派,一、情报学贡献与历史,从情报学的贡献谈起美国学者的看法中国学者的看法情报学研究的历史中国学者的情报学史西方学者的情报学史现代情报学的内涵与架构(讨论),情报学的贡献,问题的由来美国科学理事会要求美国情报学会前主席Trudi B.Hahn 回答“What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seminal five to seven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represented by your professional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问题可以分解为:What are the mos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unique to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past 100 years?Who are the individuals who were responsible for each one?Just what constitutes our field as separate from other fields such as computer science,librarianship,chemistry,engineering,medicine,management,law or education?How do our research methods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social sciences,operations research,linguistics and others from which we have obviously borrowed?Trudi B.Hahn and Michael Buckland,eds.,Historic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Information Today,Inc.,1998,Trudi B.Hahn归纳的5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提出并测量了信息爆炸。开创了“文献计量学”。探讨了文献计量学的诸多规律,包括文献耦合、引文和共引等方式以及其他统计规律对科学交流和学术生产率的影响,对创新扩散的作用等方面。第二大贡献:情报学工作者遏制了信息爆炸。情报学家在索引系统作出了开创性的创新。这与传统图书馆的主题编目完全不同,它包括自动索引和文摘、上下文内关键词(KWIC)和上下文外关键词索引(KWOC)、引文索引、关键词索引和后控索引(post-coordination)、文本分析和自然语言检索系统。还为不同的领域和学科专业开发了同义语词表。,第三大贡献:情报学工作者在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方面最早将计算机用于处理文献和文献记录。这项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刚起步时就开始了,真正起飞是在60年代第三代计算机诞生之后。在出现了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检索功能完成和大规模机读数据库后,情报学工作者开发了联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最大贡献是将形式逻辑(布尔算子)用于数据库检索。第四大贡献:情报学家研究了用户信息查寻、需求、爱好以及诸如关联和实用评估等,硕果垒垒。第五大贡献:阐明和制定国家信息政策法规,包括隐私、安全、规范化传播和获取、知识产权、合理使用以及其他等等。制定了信息加工和交流的标准,监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人力、技术、材料和财政),确保信息系统和有关公众利益的服务得到维护。,梁战平研究员归纳的中国情报学贡献,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情报学大体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将文献与科技相结合,形成科技情报;60年代,重点研究信息处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提高传统情报工作效能;70年代,重点研究计算机信息处理、刊物编辑出版自动化、联机编目、计算机检索、情报研究;80年代,重点开发联机系统、办公自动化、区域网络化、现代情报研究与决策支持;90年代,重点发展互联网网络服务、竞争情报和全球网络化。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到来,数字革命导致情报学发生深刻变革和飞跃,朝着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中国情报学研究的7大贡献,第一项贡献是:为重大决策、重要工程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发挥“耳目、尖兵、参谋”的作用,为四个现代化提供情报服务。例如为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决策者提供规划、计划、立项、评估等决策服务;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情报服务,诸如长江大桥、两弹一星、首都机场、武钢1米7轧机、载人航天等等;最早开展“中国2000年研究”,1981年开题,1982年完成,研究了中国人口、能源、矿产资源、耕地、森林、交通、食物、经济等等,美国防部全文翻译,作为大学教材;最早介绍国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传统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发展战略,富国裕民发展战略等;出版了现代情报研究方法论,使决策研究更科学、更上层次;出版了竞争情报系列丛书,为企业决策和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第二项贡献是:推动了文献计量学在中国的发展。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动了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出版了有影响的专著、论文,开始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美国SCI开展学术榜研究,随后开始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此后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形成中国四大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我国科学研究和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提供了科学、客观的评价工具;2003年8月,国际文献计量学大会在中国召开,显示了中国文献计量学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实力。中信所、中科院、社科院、南京大学等开展了“中文引文数据库”建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三项贡献是:建立起中文数字资源。1984年,情报界最先推出中国第一个中文数据库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情报界最早汉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的CDSISIS数据库软件系统,在中国图书情报界普及率达到90以上,使情报界的数据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率先组织了中文数字资源加工基地,使信息资源开发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无销、有销无利的顽症基本上得到缓解。,第四项贡献是:情报学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自1958年中科院开始创办中国科技情报大学以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已经有40多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有一系列配套的情报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以及相应的实验室;为硕、博士学生设计出版了情报学前沿丛书和情报学进展(已经出版六卷)。2006年,情报学教育面临新的调整时期,管理类学科教育不设本科教育。,第五项贡献是: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科技情报机构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早在国内建设信息资源文献库;20世纪90年代初,最先在国内建立互联网网络服务平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先在国内建立分布式信息服务网,在信息资源加工、处理、存贮、传播与服务方面实现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2000年6月,北京8家科技情报机构共同成立虚拟式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以“集中采购、分别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为原则,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获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设立科技文献保障体系专项。,第六项贡献是:跟踪报道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各专业情报机构和各省市情报所都有一批有专业背景的翻译人才,专门从事查找国外科技文献资料、翻译有关文献,传播先进科技成果;最早出版专著各国科技要览,介绍世界各国科技体制、科研经费和人员、科技政策、科技特长、主要成就以及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科技情报界最先报道国际上新技术革命的种种议论,并且以新技术革命论坛形式大张旗鼓地、成篇累牍地大量报道世界新技术革命产生的背景、特征、影响和发展趋势,新学科、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概况,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影响,应采取的对策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和掀起讨论热潮;1985年,出版了一系列国外高新技术专题报告。,第七项贡献是: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科技情报机构就开始对国内科技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并采取各种形式,介绍、交流、推广给全国各相关行业。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中文书面形式,以政府行政手段无偿提供;20世纪70年代,书面形式发展成为展览会、报告会、技术交流会、音像放映和实物样本等形式;20世纪80年代,由单纯的行政手段,逐步增加到市场性的有偿服务;20世纪90年代,市场运作已成为主要手段,政府行为仅为辅助性手段,内容不仅包括科技成果,而且包括科技计划及其进展情况,特别是增加了技、经、贸信息等。新世纪,出现了成功的情报分析服务企业(竞争情报),如安邦咨询、新华社、蓝波公司、百度竞争情报系统等,中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情报学史,1 我国情报学发展的简要历程标志:1945年7月,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Vannerar Bush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As We May Think一文,标志着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并步入科学之林。该文也被视为情报学创立过程中最富有影响的文献。,中国情报学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我国情报学的初创时期,主要是开展实际的科技情报工作,研究具体的情报工作方式。在实践的同时,也引进国外的情报工作理论与方法,并交流国内的情况和经验。195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即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成立;1955年,周总理向中国科学院领导提出建立情报机构,开展情报服务的指示;随后,在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其中规定了科技情报工作的主要内容;1956年l0月,中国科学院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情报中心 科学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前身),开创了我国正规的科技情报事业;1957年12月,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办科学情报工作杂志(科技情报工作、中国信息导报前身),标志着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开端;1958年,中情所建立情报大学,1959年并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一个情报专业。,(2)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7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情报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研究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情报检索系统及与之相应的处理技术。但是在国内,由于经历了十年动乱,情报学研究遭到了破坏,学术研究萎缩。这一时期成为我国情报学发展的停滞期。文革之后,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开始逐渐复苏。1978年,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成立;1979年,科技情报工作复刊,而后情报科学(1980年)、情报学刊(1980年)、情报学报(1982年)等学术刊物相继出版。情报教育也在这个阶段开始兴起,1978年,情报学教育得到恢复,武汉大学首先在全国设立了科技情报专业。,(3)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是国内情报学研究的全面复苏时期。情报学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国内学者开始注重情报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并引进多门学科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统计学,行为科学等),对情报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这一时期,情报技术开发进展显著,作为分支学科的情报计量学研究进展明显。国内第一个情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就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1984年,武汉大学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武汉大学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情报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内还与国外开展了活跃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至1986年6月,中国已与65个国家建立了科技情报交换关系,参加了9个国际情报组织和情报系统。,(4)20世纪90年代这是我国情报学发展的转折期。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为情报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学科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和延伸,由传统的“情报”扩展到“信息”,并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了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而也就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对于情报学学科的大讨论,包括学科的名称、属性、性质,定位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如信息科学、信息管理)的关系,等等。这种迷茫和阵痛,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致。,西方人文环境下的情报学史,参考文献:形成于二战硝烟中的情报科学,王崇德,1995年,Histor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R.E.Wyllys(Austin Univ.,LIS)Information Science Is:The science that investigates the properties and behavior of information,the forces governing the flow of information,and the means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 for optimum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The processes include the origination,dissemination,collection,organization,storage,retrieval,interpretation,and use of information.The field is derived from or related to mathematics,logic,linguistics,psychology,computer technology,operations research,the graphic arts,communications,library science,management,and some other fields.Robert S.Taylor(1963)Organizational History in U.S.1937 National Microfilm Association1946 American Documentation Institute1966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A Partial Chronology of IS1910s-1920sElectric accounting machine(Hollerith punched card)techniques develop to include handling of alphabetic materials.1930s Work on microfilm,microcards,and microfiche prompts study of the problems of retrieval from massive collections of records.Electric accounting machinery(EAM)is further refined.Numerical analysis machines(based on EAM and telephone machinery)begin to approach what we now call computers.,1940s-1950sEarly development of computers:vacuum-tube era.WWII.Cold war starts;Federal funding of research.Activity in:computer retrieval,use of Boolean logic,aperture cards,optical coincidence cards,edge-notched cards,KWIC indexing.Transistor(invented in 1948 by Bardeen,Brattain,and Shockley)is first used in computers in 1958.Machine translation initiates a revolution in linguistics and recogni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natural language.Automated indexing and abstracting.First formal course in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Robert M.Hayes and Joseph Becker(1959).,1960s-1970sEra of transistor computers ends;era of integrated circuits(invented in 1959 by Kilby and Noyce)starts;ICs reach computers in 1971.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places machine translation as a fad.Mass storage devices:Harvest(first cassette tapes),Walnut(massive photograph store),optical storage(H.P.Luhns glass disk).Becker and Hayes publish first book on ISR(1963).ASLIB Cranfield Research Project.Projects MARC and MARC II.Gerard Salton starts SMART project.Doug Engelbart invents mouse and GUI at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and Xerox PARC.MITS computer kits;Apple computers;Osborne and other computers.High-reduction micro images.,1980s-1990sIBM PCs and clones;Macintoshes;workstations by Alpha,Sun,Silicon Graphics,etc.(LucasFilms).Development of mass digital storage media.Digitization of images and electronic storage.OPACs.SLSs become SLISs.Online information services:DIALOG,Orbit,BRS,Lexis-Nexis,Dow Jones,Time,CompuServe,etc.Relational databases.Non-Boolean retrieval logic.Expert systems.Networks;distributed databases.The Internet,including the World-Wide Web(1993).2000sIncreases in the size of data stores and in the speeds of computers and telecommunications-increases that we can foresee-will bring many changes that we cannot foresee.,情报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孕育期探索期徘徊期发展期机遇期,情报学发展的孕育期,从传统文献工作中分化人物与贡献Vannear Bush“As We May Think”in Atlantic Monthly(1945)布什的memex构想对后世的影响,王知津、王金花 Claude E Shannon,Warren Weaver“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in 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事件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会议,讨论议题科学出版物形式编辑出版政策文献传播与科学传播期刊主题分类情报的存取性文摘方法与文献机构间的合作检索情报工作,特点情报需求发生了变化开始了情报交流工具的探讨开始出现了情报职业,情报学发展的探索期,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加快科技文献急剧增加科技竞争态势逐步凸现交流渠道增多,1958年的科学情报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支持:NSF、NAS、NRC、American Documentation Institute讨论主题科学家的文献需求文摘和索引服务的功能与效果情报机构的作用情报服务的类型与服务手段信息检索:存储和检索技术情报研究系统的建设:政府、机构、个人的职责政府推进情报研究与服务的作用情报理论研究需求明确提出:需求、技术、渠道、体系,人物与贡献Jesse Shera、M.Egan穿孔纸带在科学和工业上的应用系统介绍了情报研究领域计算机化的前景;原理与方法Mortiner Taube书目组织的功能与方法协调书目、自然语言系统Hans Peter LuhnKWIC、SDI,Robert M.HayesHayes had a lifetime influ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He was an expert on information systems.He co-authored with Joseph Becke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the most comprehensive text in the field at that time(1962).,Hans Peter Luhn(July 1,1896 August 19,1964)was a computer scientist for IBM,and creator of the Luhn algorithm and KWIC(Key Words In Context)indexing.He was awarded over 80 patents.His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of documentation/information science came in 1947 in IBM that involved searching for chemical compounds recorded in coded form.Luhn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storage faced by libraries and documentation centers,and pioneered the use of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in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Luhn was the first,or among the first,to work out many of the basic techniques now commonplace in information science.included full-text processing;hash codes;Key Word in Context indexing;auto-indexing;automatic abstracting and the concept of 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SDI).A 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automatic method to provide current awareness services to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ho needed help to cope with the rapid post-war grow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Joseph Becker,Robert Hayes情报存储与检索:工具、要素和理论韦恩伯格科学、政府与情报(1963年)Two main themes dominated:first,that handling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was,or ought to be,an integral part of science,and second,that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was not the same as retrieval of documents.Transfer of information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美国科学院、工程院科技传播,Weinberg report:Recommendations to technology community:(1)The technical community must recognize that handling of technical information is a worthy and integral part of science;(2)The individual author must accept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subsequent retrieval of what is published;(3)Techniques of handling information must be widely taught;(4)New modes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retrieval must be explored(5)Uniformity and compatibi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re desirable.Recommendations to Government agencies include:(1)Each Federal agency concerned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t accept its responsibility for information activities in fields relevant to its mission;(2)Each agency should establish a focal point of responsibility for information activities;(3)The Feder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keep all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under surveillance;(4)The various systems should be articulated by information clearinghouses;(5)Each agency must maintain its own system,特点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如:索引、检索)提出了理论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检索理论交流与传播理论情报系统建设没有脱离图书馆学的传统框架,情报学发展的徘徊期,70-80年代社会背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开始意识到量化的重要性信息产业开始出现苗头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应用,人物与贡献Lancaster联机情报检索建设无纸情报系统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基于三大文献情报定律的发展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图书馆管理和信息管理问题,Lancaster,Frederick Wilfrid(1933-)American information scientist.Immigrated to the USA in 1959;Worked as information specialist b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Bethesda,Md.,1965-68;professor,U.Ill.,Urbana,1972-92 prof.emeritus,U.Ill.,Urbana,1992-.F.W.Lancaster is in particular known for his work on online retrieval including evaluation studies of the MEDLARS-system.He has,however,an unusual broad and comprehensive authorship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Baker,S.L.a condensed course.Paris:GeneralInformation Programmeand Unisist,Unesco.,Lancaster,F.W.(1986).Vocabulary control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2nd.ed.Arlington,Va.: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s.Lancaster,F.W.(1988/1993).If You Want to Evaluate Your Library.Champa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st ed.1988,2rd ed.1993).Lancaster,F.W.(1991/1998/2003).Indexing and abstrac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1st ed.1991;2nd ed.1998;3rd.ed.2003).Lancaster,F.W.(Ed.).(1993).Libraries and the future;essays on the libra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Haworth Press.,Lancaster,F.W.an introduction.Arlington,Va.: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s.,特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联机、检索技术电子出版技术信息机构自动化技术理论研究基本停滞研究人员:图书馆学家、计算机专家研究经费:注重应用研究,情报学的发展、开拓期,社会背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信息产业成为主导力量科学技术全面推进: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计算机应用到各个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情报学发展的机遇期,90年代社会背景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人物与贡献信息资源管理霍顿(F.Horton),1985年,信息资源管理主要观点:信息资源是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职能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管理的效益,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起源于管理学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管理人们想法的观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知识型企业”的概念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是对一个组织取得成功所需要的知识进行确认、创造、获取、共享、调配的过程知识管理的内涵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管理,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 55(5),1999Centu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Brain Vickery,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情报史分析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