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成衣产业概况.docx
第一章 服裝成衣產業概況紡織成衣業四十年來造就大量的就業機會,一直是台灣主要出口產品,創造巨額的外匯,是帶動台灣的經濟起飛的功臣之一(見表1-1)。如今電子資訊業雖然替代成為台灣的重點產業,但紡織成衣業在全世界性的激烈競爭下還能繼續生存,出口值相當於資訊與通信產品(見表1-2)。這要歸功於我國紡織成衣業上、中、下游與週邊相關工業發展得非常齊全完備。台灣從纖維、紗、布、染整至成衣、花邊、配件等業的發展無不俱備。雖然台灣的成衣、毛衣業者有許多被迫不得不將生產工廠外移,帶動近十餘年來中游成品布之大量出口,但這些外移工廠的企劃、設計、行銷等環節仍由國內操控,營運總部在台灣,故縱然生產工廠外移,把生產觸角延伸至海外各地,而實際上卻維持了下游成衣業者的競爭力。1 從統計數字來看,長久以來紡織產業的創匯產值每年均維持在100億元或超過100億元水準以上,其中,出口的項目如表1-3所示。此外,我國的化纖產量更是佔全球排名第二。因此,大家絕對不能小覷紡織產業的實力。表1-1 紡織工業對貿易之貢獻度 (單位:百萬美元)年度紡織品出口值紡織品進品值紡織品貿易順差全國總貿易順差199615,668.03,630.812,037.213,572199716,660.53,654.513,0067,656199814,545.93,163.611,382.35,917199914,172.72,873.811,298.910,901200015,217.12,896.912,320.28,309200112,630.11,358.611,271.515,629200212,149.72,470.19,679.618,067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表1-2 台灣主要出口項目創匯狀況(單位:百萬美元)年度全國紡織品電子產品機械資訊與通信產品塑膠橡膠及其製品1996115,942.015,668.016,631.69,482.312,545.97713.81997122,080.516,660.518,024.19,651.514,441.67716.31998110,582.414,545.916,900.67,807.313,757.86870.11999121,591.014,172.721,832.57,921.115,141.77524.32000148,320.615,217.131,673.79,665.519,561.99055.82001122,866.412,630.123,601.18,348.115,668.17992.82002130,596.812,149.725,838.09,258.416,039.08798.6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表1-3 台灣紡織出口項目狀況單位:百萬美元年度紡織品紡織品出口成長率成衣出口成長率項目紗布成衣其他紡織品合計199611,015.82,286.12,366.215,668.00.3%-2.7%199711,741.52,450.72,468.316,660.56.3%+7.2%199810,244.22,337.81,964.114,545.9-12.7%-4.6%199910,121.72,119.91,931.114,172.7-2.6%-9.3%200010,847.02,213.42,156.915,217.17.4%+4.4%20018,981.71,768.71,879.912,630.1-17%-20.1%20028,654.11,543.01,952.812,149.7-3.8%-12.8%第一節 紡織成衣產業結構紡織成衣產業就結構面上涵蓋纖維、紡紗、織造、染整、成衣暨服飾、紡織品設計等製程。其中,人纖製程屬上游產業,其原料來自石化工業下游的中間石化產品,其代表廠商有:遠東紡織、華隆紡織、中興紡織等。中游則為紡織產業的核心生產過程,分為紡紗、織布、染整三大部分。代表廠商有:大宇紡織、遠東紡織、南洋染整等。下游則包含成衣傢飾等日用紡織品製造業,其中較為知名的成衣商如:吉甫龍馬、嘉裕西服、遠東紡織、中興紡織等。圖1-1-1 紡織各分業之關聯表資料來源:袁國榮以供應鏈管理模式分析產業競爭優勢以紡織成衣業而言,其生產流程長、原料及產品的種類複雜,使得分工生產步驟綿延。而且紡織品依其特性有其不同的產品流程。例如原色產品毋須經過染整階段。而國內紡織成衣業亦多為早期創設之傳統產業,在產品製造的選擇上,多以自身專業為主,而擴廠時新增產品線亦以單一製程領域為主要考量,因此紡織成衣產業的生產流程往往缺乏一貫性。另外,就紡織工業的結構比例來看,以中游的紡織業(紡紗、織布、染整)所占比重最高,其次為上游的人造纖維業、下游的成衣及服飾品業。由於我紡織工業整體而言具有完整一貫生產體系及完善的行銷通路;充裕及低廉的人纖供應來源;中上游產業規模大、資金雄厚、自動化生產;以及重視新纖維素材的研究開發、中下游產業重視新產品設計等發展優勢,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根據中央大學范錚強教授的研究調查報告,台灣紡織產業的產業架構沿革可用以下三張圖加以表示。早期台灣紡織產業架構,如圖1-1-2,成衣以出口為主,採購過程經由各種中間商和貿易商,供應鏈拉長。而有時待成衣廠接到成衣訂單後,才向布料供應商下布訂單,交貨時,又先交至中間商,再給國際成衣採購商,既費時又耗成本。圖1-1-2 早期台灣紡織產業架構中期台灣紡織產業架構,如圖1-1-3,國際成衣採購商透過中間商,能同時下布料和成衣的訂單,且,交貨時能由海外成衣廠直接交至際成衣採購商手中。雖然布料供給成衣廠按訂單製作衣物,卻未能先按照訂單加工,無法直接因應成衣流行的趨勢。圖1-1-3 中期台灣紡織產業架構未來理想紡織產業架構,如圖1-1-4,國際成衣採購商或中間商向織布廠下布料訂單(減少中間的貿易過程),布料俟下單後再染整,花色、加工處理直接符合訂單需求(織布廠能因應時裝流行趨勢生產布料),再由海外成衣廠製作成衣,海外台商直接交貨至國際採購商。圖1-1-4 未來理想紡織產業架構由於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的價值鏈中所具備的大都是在生產製造方面的競爭優勢,因而成為許多世界級大廠的代工合作對象(何薇玲,1998)2。然而隨著全球追求“專業分工”的供應鏈合作潮流下,企業程序間的串連與產銷合作也因此成為企業追尋國際化的另一途徑。在生產與製造的競爭優勢下,台灣企業若積極地參與其他國際企業的供應鏈合作,更可以加速企業國際化的腳步、增加許多國際合作的機會與提升生產的經濟規模等。技術導向的全球化競爭是永無止境的,台灣精英企業若要在下一波競爭中繼續取得領先地位,對下一波的策略轉型也應盡早規劃,以目前之競爭優勢為出發點,快速發展企業的核心能力,以確保全球的競爭地位(徐作聖,1999)。第二節 服裝成衣產業環境一、 產業特性(姜林杰佑,2002)3(一) 屬於勞力密集產業。(二) 天然原料成本高,化纖原料受制於上游之石化產業。(三) 加工製程複雜而冗長。(四) 產業垂直分工,以至於多屬中小企業型態,進入障礙變得較低。(五) 不管是開發中國家或先進國家都不會放棄紡織業。二、 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一) 產品供應更具國際化(吳偉欽,2003)4因全球供應體系的改變,產業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使得產品供應更具國際化,網際網路的普及與流行時尚品牌的加入,影響消費者品味亦具備國際化。多元化的發展、流行週期的縮短,促使產銷體系產生變化,導致零售端淘汰率提高,競爭更為激烈,產品更加便宜。由於價格向下調整,帶動已開發國家尋求國外更低廉的供應成本以保持既有的利潤,成為採購商既定的政策。(二) 勞動成本隨國民所得而提高近年來,勞動成本隨國民所得而提高,導致勞力密集型紡織業者紛紛出走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等工資低廉之國家。根留台灣的業者勢必轉型以技術密集為其競爭優勢,並能掌握其利基市場,方能生存。2001年整體紡織產業景氣不佳,上中下游業者關廠歇業或外移時有所聞,經營較以往艱困,如已外移大陸設廠之化纖廠(新纖、台化)、染整廠(怡華)與成衣廠(勤益)等,其他如大型織布廠儒鴻企業與弘裕企業正積極進行大陸設廠行動。(三) 化學纖維原料EG、PTA等價格處於高檔,天然纖維價格亦持續上揚(倪碧瑩,2003)52003年以來人造纖維石化原料的價格幾乎處於高價區段,如聚酯纖維主要原料的乙二醇(EG)即在供不應求的情勢下價格偏高而帶動纖維價格,而尼龍纖維也因上游原料己內醯胺(CPL)缺貨而價格上漲。此外,棉花在需求多於產量的情況下,棉價亦持續呈現上揚的現象,而使其替代產品聚酯棉同步跟漲。(四) 須面臨的是加入WTO的衝擊紡織產業加入WTO後,可享受無配額限制的貿易條件,將有利國內紡織品拓展外銷市場。由於大陸及東南亞新興國家等挾勞工成本低廉的競爭優勢,對我國而言,配額限制已由過去的障礙轉為保護。因此,在公元二五年當所有配額限制解除後,世界紡織品市場將形成完全自由競爭市場,進入價格競爭,部分不具比較利益的產品已無法繼續在國內生產。因此,當無配額時代來臨後,台灣紡織業勢必面對更直接強勁的競爭威脅;另一方面,國與國間傾銷控訴的貿易戰爭也將因低價紡織品大量產出而愈演愈烈。(五) 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問題(王健全,2001)6除了新興工業國家的強大競爭壓力外,國內傳統產業升級轉型速度的不夠快也是競爭力衰退的重要原因,從表1-2-1 可以觀察到,以1991年到1999年的統計資料而言,多數之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率低於整體製造業。其中,成衣服飾品業(-1.54)、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業(-1.28)、紙及其相關製品(0.10)的技術進步率最低;木竹製品業(3.01)、機械設備業(1.92)、金屬基本製品業(1.7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1.50)等之技術進步率相對較高。值得注意的是,相對1982年到1990年而言,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率皆下降。同時,在研發的投入上,傳統產業也遠不如資訊電子業。表1-2-1產業技術進步率排序產業別1982-1990整體產業排序傳統產業排序1991-1999整體產業排序傳統產業排序食 品1.4914*100.6311*(-)7紡 織2.42850.4714*(-)8成 衣2.5763-1.5418*(-)11皮 革2.2196-1.2817*(-)10木 竹3.18323.012*(-)1紙及製品-0.1317*110.1016*(+)9橡膠製品1.991171.328*(-)5非金屬礦物1.9112*81.507*(-)4金屬基本工業1.6413*91.776*(-)3金屬製品2.57630.7111*(-)6菸 草0.1316*0.4813*(+)化 學2.9341.933(-)石 油-0.2818*0.989*(+)機 械*3.38211.925*(-)2電力及電子製品3.5514.691(+)運輸工具2.10100.2115*(-)精密器械2.6350.7310*(-)雜項製品1.2415*1.933*(+)全體製造業1.941.98*表示技術進步率低於全體製業;()中負號表示1999年相對於1991年技術進步率下降。*在此仍將機械業視為傳統產業觀察。資料來源:重振傳統產業競爭優勢之策略,主要國家產經政策動態季刊,2001(六) 機能性紡織品與奈米技術的推廣(倪碧瑩,2003)5由於台灣整體紡織生產價值鏈的轉型升級,差異化纖維與機能性紡織品漸成產業發展主軸而研發與推廣也日趨成熟,且有部分廠商已藉由參加國際展覽,從而接獲不少來自歐美的訂單。但國內市場目前對於機能性紡織品的認知仍有相當大的加強空間,因使奈米技術應用與機能性紡織品的推廣,也將是影響未來台灣紡織業的重要因素。 (七) 紡織業者投資意願降低,傾向跨足其他領域近年來紡織業在成本與市場因素影響下,於國內擴增投資的意願漸漸降低,而生產設備也出現逐漸外移或出售的現象。而投資意願的降低也將成為影響未來國內紡織產業生產與貿易表現的關鍵因素。 有些業者則跨足其他領域,如中福成立通訊電子部門,研發寬頻用戶端產品,正由各固網公司進行測試;勤益轉投資電晶體封裝測試廠、鋰電池生產廠等,皆致力創造業外收益,以因應紡織榮景不再的趨勢。三、 台灣成衣業的優勢台灣製衣業出口值在1987年達到最高峰,曾創下44.4億美元之紀錄,其後由於國內外經營環境逐漸發生變化,造成產業外移,因此製衣業出口值漸趨下降,2001年衰退19.9降為17.7億美元,2002年前11月份出口值續下降13.9減為14.05億美元,但是由於台灣製衣業是國內進行國際分工最為成功的產業,製衣產業雖然外移,但因研發、接單、備料均在台灣,同時廠商押匯也在台灣進行,另外海外加工廠絕大部份均採用台灣布料,因而帶動台灣布料大量出口,如今若將台灣製衣廠商於海外設廠等國際分工生產之金額納入,則總值高達46億美元,因此台灣製衣業外移並未造成產業空洞化,反而延續並茁壯了台灣製衣業堅強的生命力,並成功開創了台灣製衣業在海外市場的另一個春天。(79期紡織月刊)7台灣區製衣工業同業公會徐理事長榮華先生認為,台灣製衣產業有以下優勢:(一) 早已體認時代需求進行國際分工徐理事長指出,台灣製衣業者早在十年前即已體認到國際化的潮流變化與時代需求,當時由於受到工資上揚與面臨市場價格競爭問題,業者逐漸外移走國際分工路線。同時美國為幫助非洲及中南美洲等落後國家發展經濟與創造就業機會,對這些國家紡織品輸美提供免配額及免關稅等額外優惠待遇,因而吸引台灣製衣業者紛紛前往投資,但是這些台灣赴海外投資業者仍將研發、設計及接單留在台灣,同時在台灣準備主副料,因此帶動台灣布料的大量外銷。據徐理事長預估,台灣布料大量出口其中約有一半是台灣赴海外投資成衣廠所作的貢獻。徐理事長強調說,成衣產業是台灣落實國際分工最成功的產業,多年來成衣業每年順差創匯均逾10多億美元,為台灣帶來經濟繁榮,實在功不可沒,由於業界不斷積極朝高附加價值產品求發展,如今台灣的成衣業已可以媲美先進國家。(二) 國際分工已經開花結果雖然低迷多年的台灣經濟景氣剛剛復甦,紡織業以及其他台灣高科技產業,也漸漸從谷底困境中慢慢恢復生機,但因製衣業者所落實的國際分工,近五年來已經開花並結下豐碩的成果。例如2002年,聚陽實業每股獲利6.5元,德式馬公司5元,台南企業4元,年興紡織3.5元,福星製衣3.5元等,皆已遠超過其他高科技產業的獲利水準。徐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台灣製衣業者落實國際分工成功的原因:1、 廠商赴國外生產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2、 台灣成衣業近25年來,已經與歐美許多成衣大客戶建立起很好的長期合作關係。3、 台灣成衣廠供應的成衣產品品質優良,同時也與客戶建立很好的交易信用。4、 台灣廠商能迅速設計、打樣、快速反應交貨。5、 台灣製衣業擁有堅強的海外經營與管理團隊。6、 布廠與成衣廠彼此有密切的策略聯盟。第三節 服裝成衣產業的未來發展一、 服裝成衣產業經貿現況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全球主要區域自1990年至2001年之進口年成長率為6.0%,出口年成長率為5.5%。除2001年因國際政治因素及恐怖主義籠罩,全球進出口較2000年大幅下滑10%左右。表1-3-1全球主要區域進出口之年成長率 資料來源:WTO;紡織中心IT IS 2001年全球成衣貿易總額為1950億美元,較2000年1990億美元減少40億美元,雖然成衣貿易總額下降,但表現並不比其他行業差,2001年仍佔世界商品出口的3.3%,佔世界製造業出口的4.4%。這顯示世界成衣的貿易量一直呈現穩健的成長,未來在貿易全球化、及2005年配額自由化的助力下,必能戰勝經濟下滑的所帶來的隱憂。4 表1-3-2 2001年全球成衣(CLOTHING)貿易額分析資料來源:WTO;紡織中心ITIS計畫整理二、 台灣服裝成衣產業未來發展許多的業者、學界對台灣服裝成衣產業的未來發展發表過看法與意見,綜合整理後,約有下列幾點:(一) 佈局全球,掌握內需及外銷市場,取得成本領導地位8對成衣廠而言,除創造成本領導優勢外,還必須掌握國內外的銷售市場,才能營造生產銷售順暢的獲利模式。中國大陸秉持其充沛的廉價勞力、廣大的內需市場加上語言溝通無礙等優勢成為台灣成衣廠偏愛的投資地。國內成衣廠包括台南企業、遠紡等,均看好中國大陸的生產條件,在當地投資設廠。一來獲得中國大陸豐富的生產資源,二來接近市場也可快速反應,掌握建立完整生產行銷供應鏈的機會,更甚者在2005年紡織品配額全面取消後,成衣產業將面對廣大的世界成衣市場,如何取得成本領導地位,將是台灣成衣產業全球發展的關鍵。(二) 加強服裝商品設計及研發創新8 7 4台灣成衣廠商為因應國際市場消費需求,積極與各大採購商之商品研發、企劃、行銷部門及布料供應商緊密合作,並完成國際產銷一條龍的渠道,所以能實現全球佈局並立於不敗之地。徐理事長語重心長地指出,法國、義大利等先進國家,其勞工工資水準比我國高約二倍,但其生產、行銷皆以品牌及設計為主,所以能執世界牛耳且歷久不衰。台灣成衣業者若欲追上法、義腳步,必須加強創新設計。由於創新設計是企業的競爭力與生命力,台灣成衣業70%是OEM(代工生產)、15%為ODM(設計生產)、15%為OBM(品牌生產),因此台灣唯有加強服裝商品的設計研發,提升ODM及OBM的比率,才能繼續保持製衣業的競爭優勢。(三) 垂直整合,策略聯盟8 74我國紡織業上、中、下游之發展相當完整,透過垂直整合,成衣廠可掌握生產流程,促進資源有效運用,並確保成衣品質與市場資訊回饋,藉此建立競爭優勢。同業或異業的策略聯盟也是成衣廠面臨全球競爭時可善用的策略選擇。成衣屬於紡織終端產業,最貼近市場及消費者,市場流行趨勢與消費者偏好會影響成衣銷售與成衣廠的市場佔有率。因此在強敵環伺的全球競爭環境中,成衣廠除加強製造的核心能力外,尚可藉由策略聯盟方式,與世界知名品牌或通路商建立合作關係,徹底掌握市場需求;或與資訊科技業合作,建立電子化的產銷模式,不但可節省成本,還能利用網路的四通八達的即時性,進軍國際市場。(四) 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高科技紡織技術和設計人才7 4隨著21世紀資訊工業時代的來臨,台灣紡織業的發展,配合時代潮流,創新、研發、設計各種紡織高科技、高品質及多功能的紡織品,可以看出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策略是朝向科技、特殊及多功能的織物發展,如多機能織物、奈米科技、導電性織物、環保PPT纖維、噴墨印花技術等,配合推動快速反應系統運用在供應鏈管理行銷系統,期能將以往單純發展穿戴式織品的傳統紡織業,進一步的擴大領域至研發高科技紡織素材、產業用紡織品或傢飾用織物等各式先進產品的紡織科技產業。為了全面促使台灣成衣業升級,並鼓勵業者積極朝高附加價值產品求發展,以開拓國際市場,徐理事長特別建議政府,應擬訂對服裝商品設計研發的補助。因為儘管靠著業者間的策略聯盟,及共同努力之下,仍可帶動成衣業發展,但是若能有政府明確政策的支持,更可以加速時尚服裝業的迅速發展,及保住高附加價值訂單,減少工廠外移以減少失業率,並可培養出一流的服裝設計師。徐理事長表示,如韓國於金融風暴後,積極投入大量資金,輔導提高中小企業服裝商品設計能力,並將設計研發部門設在東大門批發市場內,面對廣大市場,每天設計幾千款服裝供消費者選擇,培養造就一萬多名設計師,並獨霸橫掃台灣及亞洲批發市場,可資借鏡,相對國內因無此環境,致很多設計師轉移至大陸發展,是一大損失。(五) 政府應特別輔導傳統產業讓產業科技化7利用ERP加上供應鏈管理(SCM),就可以連結到客戶端及供應商端,提供客戶及供應商即時的資訊,也可以幫助其縮短交期、降低庫存,充分發揮買賣雙方之效益。因此徐理事長對政府提出建議,要使台灣成為全球營運中心,政府應特別輔導傳統產業,讓產業科技化,俾建立快速反應系統,以提高台灣之競爭力。因為成衣業在經營環境變異衝擊下,業者均能自立自強,無時無刻不以危機即是轉機自勉,除展現旺盛的企圖心外,並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開拓海外生產據點,建立國際產銷體系,尋求商機,做好行銷及外匯避險工作。對內方面,積極推動紡織業中、上、下游策略聯盟,以發揮整體力量,共同拓展國際市場。對外方面,則積極尋求與國外先進國家合作,以相互切磋商品研發設計,提升產品品質及品牌競爭力。例如在2002年九月的台北紡織服飾展(TITAS)中,該會聯合上中下游廠商,發表2003年春夏季時裝,博得了海外買主的滿堂采,進而整合行銷體系,將成衣業生產與行銷體系加以整合,使產銷無國界。而電子科技技術在此亦扮演重要的角色,使用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等先進管理方式,將可使成衣業產銷更符合時代需求。【參考文獻】1. 台灣區製衣工業同業公會ent.org.tw/2. 何薇玲(1998),“台灣企業的競爭實力,取決於成功的全球化”,電子時報,9/13. 姜林杰佑編著(2002),我國紡織業資訊化推廣現況與未來趨勢,實踐大學九十一年度教育部顧問室製商整合科技改進計畫教材4. 吳偉欽(2003),“台灣成衣業經貿現況及未來挑戰”,ITIS產業評析,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5. 倪碧瑩(2003),“20032004年台灣紡織業之展望”,ITIS產業評析,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6. 王健全(2001),“重振傳統產業競爭優勢之策略”,主要國家產經政策動態季刊7. 邱麗琦報導(2003),“掌握全球運籌,落實國際分工,加強創新研發,積極共謀商機專訪製衣公會徐榮華理事長”,79期紡織月刊8. 倪碧瑩(2002),“台灣紡織成衣廠全球化策略分析”,ITIS產業評析,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9. 范錚強(1999),“全球運籌與協同設計計畫未來展望”,經濟部技術處技術尖兵雜誌,經濟部技術處發行10. 范錚強(2002/11),“紡織業體系電子化案例宏遠興業”,工業自動化電子化季刊11. 蔡宏明(2000),“提振傳統產業競爭力之策略與政策建議”,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五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