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精讲课件(共2讲).ppt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一),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文言文之文言句式(一),请观看一段视频,注意人物对话中的句式特点。,请观看一段视频,注意人物对话中的句式特点。情景导入,文言句式之判断句,文言文中,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就是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我是中国人。”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文言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中,对客观事物表示,(1)使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字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变化使用。,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3.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1)使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2)使用副词加强判断,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另外,还可使用否定副词否定副词“弗”“毋”“勿”“非”等表否定来加强判断。,(2)使用副词加强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用动词“为”“是”表判 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3)使用动词构成判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不一定都是判断词,有可能是指示代词。,用动词“为”“是”表判 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王安石伤仲永)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判断句可判断人或物的性质作用;判断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判断人的籍贯;判断人与人间的关系。,(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文言句式之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1)有标志词语,a用“为”表被动 例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b用“为所”表被动例如: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C用“于”表被动 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有标志词语a用“为”表被动 知识讲解,(2)没有标志词语,本身含被动含义,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傅说从建筑工作中被选拔出来的。,(2)没有标志词语,本身含被动含义 1.帝感其诚(愚公,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也考查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者,也”是判断句常见标志词,注意添加判断词“是”。,(安徽省初中毕业考试)翻译下列句子。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答案:因此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也考查现代汉,判断句、被动句区分方法,被动句虽然以有无标志词分为两大类,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抓住这一点就能准确判断。,我们可以用熟记常用标志性词语的方法来辨别判断句,还应根据语境去推断。我们可以用“是”的句式去翻译,前面加上主语“谁”,后面加上“怎么样”即可。,判断句、被动句区分方法 被动句虽然以有无标志词分为两大类,,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精讲课件(共2讲),文言文之文言句式(二),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文言文之文言句式(二),红杏一枝莺歌燕语,碧桃满树日丽风和,红杏一枝莺歌燕语碧桃满树日丽风和情景导入,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文言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1)谓语前置,(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谓语前置也叫主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1)谓语前置(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2)宾语前置,(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 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2)宾语前置(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介宾后置,(1)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3)介宾后置(1)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4)定语后置,(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有隐逸气质的花”。,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4)定语后置(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文言句式之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文言句式之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1)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2)谓语省略,谓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省略了影响语意的表达,但在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谓语也可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曹刿论战)句中省略的动词“鼓”就是谓语。(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句中省略了谓语动词“立”。,(2)谓语省略 谓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省略了影响语意,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介词的宾语,省略的宾语往往可以用代词“之”来代替,指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3)宾语省略,1.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3.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介词的宾语,省略的宾,(4)介词省略,省略介词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表示处所的“于”和表方向的“自”经常省略。,(一)省略“于”,可译为“在”、“给”“到”等。(1)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2)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二)省略“自”,可译为“从”。例如:(自)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4)介词省略 省略介词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表示处,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5)量词省略,(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2)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两小儿辩日),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5)量词省略(1)一(张)桌,一,先标示下列倒装句中倒装的部分,再说明其正确的语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市朝谤讥 寡人之耳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信自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于败军之际受任,请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先标示下列倒装句中倒装的部分,再说明其正确的语序。请按下暂停,(山东省滨州市)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源中人,源中人,渔人,渔人,之,于,之,请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山东省滨州市)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源中人源中人渔人,省略句,倒装句,(1)主语省略,(2)谓语省略,(3)宾语省略,(4)介词省略,(5)量词省略,(1)谓语前置,(2)宾语前置,(3)介宾后置,(4)定语后置,省略句倒装句(1)主语省略(2)谓语省略(3)宾语省,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精讲课件(共2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