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要求2020年10月ppt课件.pptx
“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要求,主要内容 一、目标任务 二、分类体系 三、分类指标赋值 四、分类指标分级 五、分类结果命名表达 六、质量控制 七、国家核查 八、成果要求,目标,体系,任务,赋值,报告,入库,核查,建库,统计,分级,质控,命名,一、目标任务,【目的】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目标】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管理提供支撑。,一、目标任务,【思路】立足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定位,紧扣耕地资源自然特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和相关部门已有的基础数据,采取分类分级的思路,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体系】从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现状六个层面,构建分类指标体系。【对象】以“三调”耕地图斑为分类单元。【成果】建立基础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形成不同耕地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的耕地面积与分布成果。,二、分类指标体系(六层十性),第一层级:自然地理格局。揭示中国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生态地理关系,指标为自然区。第二层级:地形条件。反映耕地所属地表单元陡缓程度,指标为坡度。第三层级:土壤条件。反映耕地资源土壤的理化性质,指标为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第四层级:生态环境条件。反映耕地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指标为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第五层级:作物熟制。根据积温条件确定的同一地块上一年内能种植作物的种类数,指标为熟制。第六层级:耕地利用现状。反映耕地利用现状类型,指标为耕地二级地类。,三、分类指标赋值,自然区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熟制耕地二级地类,(一)自然区,数据来源:国家分县确定下发。图斑属性赋值:直接查找使用。分县赋值。,(二)坡度,数据来源:“三调”成果。,图斑属性赋值:直接使用“三调”耕地图斑坡度数据。分县。逐图斑赋值。,(三)土层厚度,数据来源:第一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第二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或地方专家经验推断。第三来源:实地补充调查。参考数据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数据、地调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生态环境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等。,图斑属性赋值:分县。逐图斑赋具体数值。例如,土层厚度:70cm。数据库相应属性字段里标注数据来源类型。例如,“农业农村部原始样点数据”。,(三)土层厚度,实地补充调查:,土钻,土壤取样钻机,洛阳铲,(四)土壤质地,图斑属性赋值:分县。逐图斑赋具体值。例如,土壤质地:壤土。数据库相应属性字段里标注数据来源类型。例如,“农业农村部原始样点数据”。,数据来源:第一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第二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或地方专家经验推断。第三来源:实地补充调查(如手测法)。参考数据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数据、地调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生态环境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等。,(四)土壤质地,(1)干测法:取玉米粒大小的干土粒,放在拇指与食指之间使之破碎,并在手指间摩擦,根据指压时用力大小和摩擦时的声音来确定。,(2)湿测法:取一小块土,去除石粒和根系,放在手中捏碎,加少许水,以土粒充分浸润为度,根据能否搓成球、条以及弯曲时断裂与否来加以判断。,实地补充调查(手测法):,(五)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来源:第一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第二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或地方专家经验推断。第三来源:实地补充调查。参考数据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数据、地调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生态环境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等。,图斑属性赋值:分县。逐图斑赋具体数值。例如,土壤有机质含量:12 g/kg。数据库相应属性字段里标注数据来源类型。例如,“农业农村部原始样点数据”。,(六)土壤pH值,数据来源:第一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第二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或地方专家经验推断。第三来源:实地补充调查。参考数据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数据、地调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生态环境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等。,图斑属性赋值:分县。逐图斑属性赋具体数值。例如,土壤pH值:6.2。数据库相应属性字段里标注数据来源类型。例如,“农业农村部原始样点数据”。,(七)生物多样性,总体要求:各省确定检测机构,组织各县采集土壤样品,送至指定机构检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作为县级行政区域的耕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土壤样品采集:类型:覆盖县级行政区内所有耕地二级地类,水田、水浇地(粮田、菜地)、旱地。位置:具有代表性。数量:每县至少采集5个土壤样品。其中,有1个样品要准备两份,一份作为质控样品。,(七)生物多样性,野外采集土壤样品:每一块农田选取3个面积为100m2左右的样方,通过五点取样法选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用土钻取0-15cm的表层土。将3个样方共计15个样点的土壤充分混匀,取1/4装入干净的自封袋,编号,作为一块农田的有效土壤样品。,(七)生物多样性,标签(记录采集信息):统一给5个样品编号并做标签,记录采集相关信息,现场拍摄景观照片。包装邮寄:采样后不要风干土壤,及时将样品放入有冷冻冰袋的泡沫盒,当天寄送给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确定:每省确定两家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一家统一检测样品,另一家检测质控样。图斑属性赋值:省级统一对各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排序,分不同地类确定县级行政区域的耕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分县逐图斑赋值。,(八)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由省级三调办统一协调获取。,图斑属性赋值:在县级数据库通过省级核查后进行。省“三调办”组织,统一赋值。逐图斑赋值。无污染值的图斑,赋绿色值。,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九)熟制,数据来源:国家分县确定下发。图斑属性赋值:直接查找使用。分县赋值。,(十)耕地二级地类,数据来源:“三调”成果。,图斑属性赋值:直接使用“三调”耕地图斑地类数据。分县。逐图斑赋值。,三、分类指标赋值(小结),四、分类指标分级,自然区:按照IA1大兴安岭、IIA1三江平原等49个自然区分类,用2位代码01、02、49表示。坡度:按照2、26、615、1525、25分为5级,分别用1位代码1、2、3、4、5表示。土层厚度:按照100cm、60100cm、60cm分成3级,分别用1位代码1、2、3表示。土壤质地:按照壤质、黏质、砂质分成3类,分别用1位代码1、2、3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20g/kg、1020g/kg、10g/kg分成3级,分别用1位代码1、2、3表示。土壤pH值:按照6.57.5、5.56.5;7.58.5、5.5;8.5分成3类,分别用2位代码10、2a、2b、3a、3b表示。生物多样性:按照丰富、一般、不丰富分成3级,分别用1位代码1、2、3表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按照绿、黄、红分成3级,分别用1位代码1、2、3表示。熟制:按照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一熟分成3级,分别用1位代码1、2、3表示。耕地二级地类:按照水田、水浇地、旱地分成3类,分别用1位代码1、2、3表示。,五、分类结果命名表达,【命名对象】图斑。【语义】耕地资源质量信息描述。【代码】根据指标值,查找对应级别/类别代码,按照规定的分类结果表达方式,用一个12位代码表达图斑分类结果。,五、分类结果命名表达,【分类结果命名表达示意】,绿色:1级(好)黄色:2级(中)红色:3级(差),五、分类结果命名表达,【县级综合汇总表达图示】,六、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要求:制定质量控制方案,逐级压实质控责任。设置土壤条件质控样点:野外采集生物多样性样品时,同时调查土壤条件(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等)理化性质数据,作为数据验证点。土壤微生物检测质控。逐级检查、核查:县级、市级自查,省级检查,国家级核查,压实各级质控责任。质控软件:数据逻辑、规范性、一致性检查。结果校核:逐级汇总,与现有相关成果对比校核。内业外业核查相结合:问题图斑外业实地核查。,六、质量控制,土壤微生物检测质控:符合采样和运输要求。每县选一个样品作为质控样。确定一个机构检测全省所有样品。确定一个机构检测质检样品作为对照。两个结果误差分析。全省将结果排序,统一确定分县分地类结果。,七、国家核查,国家级内业检查:国家统一下发内业质检软件,各县级、市级和省级三调办分别利用质检软件全面检查县级成果。国家统一对通过省级质检的成果数据从数据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等方面开展检查。,七、国家核查,国家级外业实地核查:核查单位:各省向国家推荐一家熟悉本省耕地质量情况的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承担国家核查任务。核查内容:重点实地核查4个土壤条件等指标,记录其他分类指标属性。核查要求:核查范围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按照国家外业实地核查技术要求,现场实地采样、分析化验,确保国家核查样点数据真实可靠。,八、成果要求,县级成果、市级和省级成果1.数据库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专项数据库。2.数据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汇总表。3.文字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报告;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报告。4.其他成果,国家级成果内容1.数据库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专项数据库。2.数据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汇总表。3.文字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分析报告。4.图件成果全国分指标分类图5.其他成果数据集:全国、分省分指标分类图、饼状图、雷达图、数据表等,(一)成果内容,八、成果要求,(二)成果要求1.数据库成果要求(1)基本要求数学基础和数据精度应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保持一致。(2)数据库内容基础地理信息、分类单元、分类因素图层、实地调查或核实样点图层、辅助要素等矢量数据和元数据。(3)数据库结构与格式数据库格式采用文件型GeoDatabase。(4)数据库命名规则采用“县代码(6位)+GDZYZLFL.GDB”命名规则。详见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标准。,八、成果要求,(二)成果要求2.数据成果要求(1)基本要求包括所有分类指标(10个)组合条件下的结果汇总表、单个分类指标组合条件下的结果汇总表。各类汇总表和统计表格式应为Excel格式(*.xlsx)。(2)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县级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为: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县(市、区)名全称+表名。3.文字成果要求(1)基本要求包括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主要是系统总结整个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技术过程与成果分析等。(2)文字报告命名规则文字报告成果为Word格式(*.docx)。县级文字报告命名规则为: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县(市、区)名全称+报告名。,八、成果要求,(三)成果上报及存放管理县级:数据库、汇总表、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市级:汇总表、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省级:汇总表、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以省(区、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可分批上报。将县级、地级、省级成果按照规定的成果存放管理格式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