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1节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答案).docx
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1.B解析亚硫酸的酸性大于碳酸,可以发生反应:S2+Na2C3-Na2SO3+CO2,故A正确;Y的氧化性大于硫酸根离子即可,如酸性高镒酸钾溶液、双氧水等,故B错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可以生成Na2SO3,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0i-+H2OjC正确;SO2、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都能使酸性高镒酸钾溶液褪色,故D正确。2 .C解桐c是S03,单质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02,不能直接生成S03,A错误;b是SO2jSO2将MnO4还原为Mn2+而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S02的强还原性,B错误;a是H2S5C1.是H2SO41.H2S与CuSO4反应生成CuS和H2SO4,可实现H2SH2SO4的转化,C正确;常温下,A1.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内层铝与硫酸继续反应,并非不发生反应,D错误。3 .C解析由题意知X为浓硫酸。浓硫酸使蔗糖变黑主要体现了其脱水性,A错误;浓硫酸在室温下使Fe钝化,发生了化学反应,B错误;若A为碳单质,其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CO2、S02和WO,若C为CO2,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生成难溶于水的CaCO3,C正确;工业上SO2与O2反应生成SO3的条件为400-500、常压、使用催化剂,D错误。4 .B解析在图示的转化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铁、硫、氧,化合价不变的元素有铜、氯、氢,故A正确;在图示的转化中,FeCMCuCh是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故B错误;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I2、CUC1.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回收S,硫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被氧气氧化为硫,图示转化的总反应是2H2S+O2红0S+2H2,故C正确;根据总反应可知,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0价,当回收得到1mo1.硫单质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1.,故D正确。5.B解桐FeS2中Fe元素显+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为价,A错误;黄铁矿燃烧过程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B正确;黄铁矿燃烧时,将空气改为02,含硫产物仍为S2,C错误;S02转化为S03时,该反应是可逆反应,S2不能完全转化为S3,D错误。6.(1)H2S(2)Cu+2H2SO4()-CuSO4+SO21+2H2O(3)SO3+2OH-S0i+H2O(4)B解析(1)根据题图可知,X为-2价硫元素的氢化物,化学式为H2SoQ)H2SO4的浓溶液与铜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CuSO4+SO2t+2H2Oo(3)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O3+2OH-=S0i+H2Ood)Na2S2O3中S为+2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反应物中S元素的化合价必须分别大于+2价和小于+2价。A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都低于+2价,故A不正确;B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大于+2价和小于+2价,故B正确;C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都高于+2价,故C不正确;D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都高于+2价,故D不正确。7.(1)Cu+2H2SO4()CuSO4+SO2t+2H2O(2)将产生的气体通人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加热又恢复红色(3)NaOH酸性氧化物(4)还原剂(5)2H+S2O-SI+SO2t+H2O解桐由题意知实现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CuSO4+SO2t+2H2Oo(2)要证明实现了该转化,只需要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硫,结合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可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若溶液褪色,加热后恢复红色,即实现了该转化。(3)二氧化硫转变为亚硫酸钠的过程中硫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完成该转化体现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成剂X和H2Oo(4)Na2SO3溶液-Na2S23溶液,此过程中S由+4价降低到+2价,发生还原反应,故X为还原剂。(5)根据题干信息,+2价硫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自身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发生歧化反应,+2价的硫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淡黄色沉淀为硫单质,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S02,则过程iii的离子方程式为2H÷+S2-=SI+SO2+H2Oo8.+4价(2)S+O2O2(3)2S02+C02-+H20-2HS03+C02(4)品红溶液(5)2:1Mf(I)Na2S2O5中Na显+1价Q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O推知,S显+4价。(3)结合结晶脱水发生的反应推知,反应器中Na2CO3溶液吸收S02,生成NaHSO3和C02漓子方程式为2SO2+C0i+H2=2HS03+2o(5)硫单质(S。能与碱反应$8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K2S是还原产物,K2SO3是氧化产物,根据反应产物的量及硫元素守恒推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8=2: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