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教学课件.ppt

    • 资源ID:2047246       资源大小:1.37M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教学课件.ppt

    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1,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一、农村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理论“分层”原本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结构所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鉴了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2,一、农村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理论2,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马克思: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划分阶级的根源不在分配过程,而在生产过程。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和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3,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马克思: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在一定,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地位不同的表现: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问题:阶级分析方法有什么局限性?,4,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2、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政治社会中的权力分化:阶级、身份和政党中提出社会分层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地位(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5,2、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经济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或者说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就是把收入的高低、财富的多少作为划分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依据。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和尊敬。影响人们声誉的主要因素有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方式等。政治标准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意志、支配他人行动的能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而且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6,经济标准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或者说是个人用其,问题与讨论:阶级与阶层有什么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研究取向有什么不同?,7,问题与讨论:7,阶层和阶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阶层是一个社会范畴。划分阶层的标准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除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外,还包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按照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生产资料来划分的,依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阶级与阶层是相互联系的,阶级是一种特殊的分层,常常被纳入分层的范围内。,8,阶层和阶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8,阶级和阶层具有不同的研究取向阶级理论是以结构性因素(社会生产方式)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阶层理论是以个人特征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阶级理论分析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解释社会为什么不平等;阶层理论分析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解释社会如何不平等。,9,阶级和阶层具有不同的研究取向9,(二)当代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1、农村阶层划分的代表性观点(1)以职业为标准陆学艺、张厚义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农民雇工阶层、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知识型劳动者阶层、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1990)刘成斌、卢福营将农民分为九个阶层:农业劳动者、第二产业劳动者、第三产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兼业劳动者、无业人员阶层(2005)李全生将农民分为七个阶层:管理干部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类白领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农民工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贫弱阶层(2012),10,(二)当代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10,(2)以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源为标准唐忠新根据个体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本的分布状况,将农村社会成员分为三个阶层:(1)新富阶层,由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3倍以上的家庭所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占农村总人口的10左右,绝对数量达到8000多万。(2)中等收入阶层,由人均纯收入介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2左右以上、3倍以下的农村家庭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大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0以上。(3)贫困者阶层,由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2以下的家庭和孤、老、寡户组成。这个阶层的成员约占农村总人口数的15%。,11,(2)以经济收入和社会资源为标准11,(3)以社会资源为标准毛丹、任强将农村社会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层(普通村民)、下层(弱势群体)(2003)。(4)以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贺雪峰教授为代表的华中乡土学派,将农民分为五大阶层:脱农农业阶层、亦工亦农阶层、在村兼业阶层、规模化经营大户阶层、一般农业经营者阶层。,12,(3)以社会资源为标准12,2、农村社会阶层,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撰写当代中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一书,根据职业标准将中国农民分为八个阶层。,13,2、农村社会阶层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1)农业劳动者阶层(2)农民工阶层(3)雇工阶层(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6)私营企业主阶层(7)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8)农村管理者阶层,14,(1)农业劳动者阶层14,1989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55%-57%二是农民工阶层:24%三是雇工阶层:4%四是农民知识分子阶层:1.5%-2%五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5%六是私营企业主阶层:0.1%-0.2%七是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3%八是农村管理者阶层:6%。,15,1989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15,1999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农业劳动者:55%-57%46-50%农民工阶层:24%16-18%雇工阶层:4%16%-17%农民知识分子阶层:1.5%-2%缓慢增长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5%快速增长私营企业主阶层:0.1%-0.2%迅速增长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3%1.5%农村管理者阶层:6%减少,16,1999年农村各阶层占农民总数的比例:16,(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第一,职业分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导致农民阶层分化的不完全。农民工、农民企业家,我们也是帅哥、美女哟,17,(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我们也是帅哥、美女哟,第二,阶层差距过大,导致农村社会利益失衡基尼系数法: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2005年已经扩大到0.375。五等分组法:2007年,15的农村最高收入户的平均家庭纯收入是9790.68元,而15的农村最低收入户的平均家庭纯收入仅为1346.89元,前者是后者的7.3倍。,18,第二,阶层差距过大,导致农村社会利益失衡18,第三,农民职业分化不平衡,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不尽合理2002年,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权力)、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态为标准,将中国社会成员划分十大阶层。,19,第三,农民职业分化不平衡,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不尽合理19,20,20,21,21,22,22,23,23,24,24,随着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将会缩小,“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球型阶层结构形态将日渐形成,最终形成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25,随着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将会,二、农村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解释社会地位结构是何种状态,社会流动解释社会地位结构如何形成。,26,二、农村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视频资料问题1:何谓社会流动?问题2:社会流动有哪些类型?问题3:社会流动的原因是什么?问题4:社会流动有哪些功能?,27,视频资料27,(一)农村社会流动概述,1、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农村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位置向另一种社会位置的变动,包括人们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社会位置的变动。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地理空间,28,(一)农村社会流动概述1、农村社会流动的概念28,2、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1)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又称横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同一阶层间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域或职业的变化。垂直流动又称纵向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个阶层结构体系中不同阶层间的流动,具体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由地位较低的阶层转入地位较高的阶层,或由地位较高的阶层转入地位转低的阶层。,29,2、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29,(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一生中社会位置的变化,其参照点是流动者本人最初的社会阶层地位。代际流动是指下一代人相对于上一代人的社会地位变动,其参照点是上一代人的社会阶层地位。,30,(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30,(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社会结构的大规模变迁,从而导致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非结构性流动又叫自由流动,是指主要因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和职业的变化。,31,(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31,(二)农村社会流动的成因,第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择业范围已经从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到手工业、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不再需要通过上学、参军、招工就能实现职业转换。,32,(二)农村社会流动的成因第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32,第二,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49年我国有2000多个建制镇,1978年达到2173个,2012年达到19881个。1993年进城务工农民为5100万人,1995年为8000万人,2005年达到1.2亿人,2006年达到1.3亿人。,33,第二,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3,第三,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第一次提出改革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2002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2004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34,第三,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34,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201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2011年1月,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2014年2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35,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正功能第一,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改变了农民的职业结构,打破农民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身份地位,实现农村社会成员与社会位置的最佳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不超过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0%,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占48%,造成农业“内卷化”。农业内卷化是指“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导致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36,(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正功能36,第二,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四,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五,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现代化程度。,37,第二,合理的农村社会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37,负功能第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家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影响了农业技术改进和农业现代化。第二,农村男性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对家庭关系、家庭养老与子女成长形成不利影响。,38,负功能38,第三,加重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对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第四,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压,加剧城市人口的失业或就业问题。第五,给城市社会的治安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第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影响城市稳定。,39,第三,加重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对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资,(四)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特征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19781988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松绑期。国家的流动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鼓励流动的转变,形成了1989年的第一次“民工潮”。19891999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调控期。国家的流动政策经历了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的转变,出现了1992年的第二次“民工潮”和1994年的第三次“民工潮”。2000年至今,农村社会流动进入积极引导期。农村人口每年以600800万的数量流向城市。,40,(四)农村社会流动的状况和特征40,2、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 第一,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举家外迁比例增大。第二,流动方向以跨地区、跨职业流动为主,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农村社会流动有三种类型: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离土又离乡。,41,2、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 41,第三,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村社会流动有三种途径:有组织流动、自组织流动、无组织流动第四,流动目的以改善生计为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渐趋强烈。,42,第三,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42,(五)促进农村社会流动的措施第一,健全社会流动机制,实现有序流动目前我国社会流动机制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因素:一是先赋性因素;二是社会管理制度中的不公正因素。健全与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就必须拆除社会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尽可能缩小先赋性因素的作用,对社会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改革,保证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实现社会的有序流动。,43,(五)促进农村社会流动的措施43,第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农民社会网络正式资源:政府、社区、行业协会非正式资源: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44,第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农民社会网络44,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1)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降低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和风险。(2)采取政府和民间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和职业教育,增强农民的就业适应能力。(3)建立和完善劳动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45,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45,专题研讨:如何破解农村“空心村”的困局小组汇报时间20分钟。回答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全部参与。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内容、演讲水平、课件制作、答辩情况进行打分,实行百分制。,46,专题研讨:如何破解农村“空心村”的困局46,

    注意事项

    本文(农村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教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