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糖蔗市场调查范本.docx
英德糖蔗市场调查“糖蔗市场价,今年是平均每吨450元,行情不错!”站在蔗田边,近日的天气虽有点冷,但英德浛洸镇的白米庄村蔗农张伯脸上掩饰不住蔗价带来的喜悦,这代表着今年英德蔗农心情。而每年跌宕起伏的糖蔗价格,牵动着英德1万多户蔗农的神经,成为英德糖蔗市场的风向标。 两大糖厂带动万户蔗农致富 目前,英德蔗农种蔗致富,离不开两大清远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分别是位于英德西部浛洸镇的英德粤北糖业有限公司(原英德糖厂)和位于英德东部桥头镇的英德东桥糖业有限公司(原英德英东糖厂)。 英德粤北糖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收购英德糖厂,自成立以来,以“公司+基地”形式与种植大户签定合同,发展700多户蔗农,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产蔗2万多吨。英德东桥糖业公司,由韶关市翁源县糖厂收购以来,发展800多户,种植面积过1万多亩糖蔗。该公司推广高糖、高产甘蔗品种,逐年减少低糖、低产、劣质种蔗,从机耕、糖蔗种苗、肥料等方面扶持蔗农种植,签定收购合同,提高了蔗农种蔗的生产积极性。 浛洸镇三村村委会的陈国辉,今年32岁,种了200多亩粮庶,每年约有近10万元总收入,每年约有4万元纯收入;英德桥头镇的张胜松,今年35岁,在桥头镇承包了500多亩种植甘蔗,以每亩纯利润500多元计算,今年他可纯赚25万元。而在桥头镇,这样的种植大户有近10户。绝大部分种植户都在5至10亩左右,每年可增收家庭收入4至5千元,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一条好渠道。 石灰铺镇是英德目前种植甘蔗最多的一个镇,约有2万亩甘蔗。左联村林彩眉全家6口人,种植糖蔗8亩,今年收成大约5000元。而左联村村支书曾桥娥,种植甘蔗已有20年历史,承包种植一五0亩,今年光种蔗也有近10万元的利润。 横石水镇位于英德市东部,该镇党委、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以打造英德市果蔗基地为目标,坚持“增面积、增产量、增收入”为宗旨,大胆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80:20,全力发展果蔗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横石水镇在80年代,果蔗种植面积只有6000亩左右,现在种植面积有1.2万亩左右,种植面积增长率100%,平均亩产从80年代1.2万斤增至现在的1.9万斤,增长率达58%。目前全镇果蔗年产量22800多万斤,产值超过9120万元,纯收入3600多万元。为了提高横石水果蔗的知名度,当地党委、政府向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申请了绿色认证,并已获批准。同时,该镇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将农民个体、联合体和外地客户、商贩或中介组织结成固定良好的产销网络。使每年的果蔗都能顺利销售,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浙江、湖南、湖北等省。 一个大糖厂与42个“土糖厂”之争 “糖价高的时候,我们收不到糖蔗;糖价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收糖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公司?”半年前刚从珠海调来工作英德市粤北糖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平大倒苦水。 为什么李志平会如此感慨?原来,这里有作为大糖厂的英德市粤北糖业有限公司和42个小“土糖厂”之间的“恩怨”! 在浛洸、石灰铺、英红、西牛、石牯塘等镇,由于有传统土糖厂的存在,而这些土糖厂,投入成本才几十万元,生产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却每年抢食近一半的粮蔗产量。如今,在这两镇有40多家土糖厂存在,对作为大糖厂的中糖公司形成合围之势。据悉,如作为大糖厂的粤北粮业有限公司有100多个职工,各方面成本高,如去年创税200多万元,而小糖厂投入小、工人少、成本低,作为正规食品加工企业,大糖厂只能按食品安全法生产白糖,10吨糖蔗生产一吨白糖,而小糖厂只能生产没有质量认证的红糖,8吨糖蔗生产一吨红糖。由此,在收购价格上,小糖厂往往收的价格比大糖厂高,因此,蔗农往往把糖蔗卖给小糖厂,导致大糖厂收不到糖蔗。去年12月9日,大糖厂开榨,可由于今年糖价高,所有小糖厂开足马力榨大糖厂公开竞争,导致大部分许多糖蔗流向小糖厂,大糖厂不得不面对收不到糖蔗而面临时而停产的尴尬局面! 作为蔗农,去年由于糖价不高,小糖厂不开榨,导致所有的糖蔗涌向大糖厂,在厂门口排长龙等待收购的车辆达几公里之长!严重挫伤了庶农的积极性,导致了今年糖蔗种植面积大大减少。英德粤北糖业公司李志平总经理也坦诚告诉记者,以前公司内部管理不顺畅,收购糖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自从去年理顺企业内部关系以来,取消“蔗卡”,进行糖蔗收购改革,目前,糖厂与蔗农直接发生收购关系,杜绝了坑农害农的现象,农民完全可从中得到了实惠,但由于众多小糖厂存在,大糖厂不得不面对这一不公平竞争环境。 而身处同英德英东片桥头镇的英德东桥糖业公司,由于周边没有一个土糖厂,公司的生产非常顺利,自开榨以来,日处理糖蔗1000多吨,从未因糖蔗不足而停工! 石灰铺镇的曾某,1995年与人合作,投入近50万元,建了一个两条烟囱的土糖厂,一个榨季消化3万多吨糖蔗,可以有100多万的利润!而40多间小糖厂,则消化近20万吨糖蔗,占整个英西片糖蔗总量的近一半,分食了一半市场。 淘汰“土糖厂”,做大做强糖产业 “我们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糖蔗价格高的时候,我们收购;糖蔗价格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也收购!”李志平说,糖蔗由于受市场价格影响,蔗农往往根据市场而种植,导致种植面积不稳定,但如果糖价不好,小糖厂不开榨导致糖蔗向大糖厂涌,往往会引起坑农的现象。因此,可以说,没有大糖厂的存在,小土糖厂也没用生存的空间! 而面对这种现象,英德市有关部门也认识到对整个粮蔗行业的不利,因此,早在2006年,有关单位已发生关闭部分落后企业的通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仍存在。去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实施,而食用糖是列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范围,而这些“土糖厂”由于生产设备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把关,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并对当地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已列入淘汰企业。目前,英德市正研究依法取缔食用糖非法生产加工单位,保障蔗农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又能整合英德食用糖生产企业资源,做大做强糖产业的切实又可行措施。 “英德市委市政府、浛洸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以来支持我们公司的生产,而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生产企业,只要我们公司内部理顺关系,维护蔗农利益,外部有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英德的食用糖产业将进入良性循环,英德食用糖产业将会做大做强!”李志平如是期待。 英德糖蔗有200多年历史 据英德县志记载,英德栽种糖蔗历史悠久。据民国26年(1937年)广东农声第209期记载:“英德有蔗田约5620亩”,“糖寮71间”,“黄糖多远销于韶关、惠州等地”。种蔗者多来自惠州、博罗,他们迁移到浛洸附近,连蔗种也来自惠州,多为糖蔗,至此已有一、二百年历史,常采用甘蔗与花生轮作法。 但英德糖蔗命运一直与市场紧密相连,据英德县政府1951年农村工作生产总结记载:“1946年1949年,因糖价衰落,蔗农无本甚大。原有糖寮200多余间,现只有一八间。今糖价见涨,蔗农有情结,唯因蔗种困难,肥料无款购买。” 新中国成立后,英德县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糖蔗面积突破万亩。1977至1978年浛洸白糖厂开榨,种植面积1981年超过2万亩,1982年超过3万亩,1985年超过4万亩。1990年,英东糖厂开榨,1992年糖蔗种植面大达8.34万亩。1993年,英德糖蔗种植面积最多的为浛洸镇1.5万亩,次之,是石牯塘镇8200亩,石灰铺镇4200多亩,3000以上至4000亩以下分别有桥头、大湾、张陂等镇。 提起英德糖蔗,不能不提及浛洸。据记载,浛洸自新中国成立前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每年种植甘蔗五、六千亩左右,总产量达2万吨。开设土塘寮有60多亩。如今,在浛洸地名中,有“寮”字的村庄名有60多个,如全和寮、顺和寮、祥和寮这些基本上是当年土塘寮的名字,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村庄名。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蔗农积极性提高,1956年,一间日压甘蔗几百吨的机榨糖厂在浛洸鱼咀诞生,当地农民种蔗积极性更高,糖蔗种植面积由原来5、6千亩到7、8千亩,而自1975年,英德白糖厂在浛洸镇建成后,浛洸种植面积更达2万多亩,占全县种蔗面积三分之一,成为英德糖蔗生产基地。而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浮,浛洸目前粮蔗种植面积约1万亩,仅次于石灰铺镇。2009年4月1日在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英德市市长 徐建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克难攻坚,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开了坚实步伐。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一三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33.9%、一三.9%;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一三4.7亿元,增长33.8%;财政收入取得突破,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增长38.1%;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9.7亿元和42.4亿元,分别增长17.2%和23.2%。具体来说,就是取得了“六个显著成效”: 一、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充分把握我省大力实施“双转移”的契机,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同时抓住参加欧洲经贸洽谈会、粤港经贸洽谈会、山洽会、佛山(清远)产业转移推介会等商贸洽谈会的契机,大力推介我市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项目,提高了招商引资效率,吸引了更多投资项目落户我市。全年新签约项目108宗,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9宗;合同投资金额166.6亿元,增长30%;招商引资项目2008年累计实际投入70.8亿元,增长49%。 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工业园区化的发展思路,在继续做大做强英洲工业园等园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侨”资源,分别规划建设了清远华侨工业园和清远市华侨产业(英红)园。目前两个华侨园区已基本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进行之中,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加紧推进,英红产业大道进展顺利,东华大道已完成硬底化工程,东华大桥正在进行桥墩建设。2008年有17个项目落户两个园区。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强化了“落实责任、跟踪督查”的制度,对重点项目采取“两周一督查,十天一协调和必要时发督办函”等方式强势推进,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立项、环评、土地、融资等各种问题。海螺余热发电、龙山余热发电、南铁油气(干货区)等26个项目顺利推进并投产,坤煌、云超聚合等14个项目试产,三耀二期、时代、台泥三期和仁科水泥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截止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0家,比上年增加22家。在新老项目的共同推动下,去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4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一八1.4亿元,增长63.1%。 二、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从2008年至2012年本级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2008年重点扶持了我市麻竹笋、茶叶、蚕桑三大产业,使三大产业在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温氏公司肉猪年生产能力达到37万头,天农公司肉禽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羽。至2008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30家,其中省级1家,清远市级17家。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万户,户均增收3200元。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027元,增长14.2%。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本级财政投入500万元扶持19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带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修建进村公路和村内巷道739公里,推进了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沼气建设。黎溪镇大湖村被清远市评为新农村建设“明星村”,25个自然村被清远市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九龙镇石角村获得清远市新农村建设考核一等奖。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新建6个华侨新村,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上空水库除险加固和一五宗省人大议案农村机电排灌工程。 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开发步伐加快。启动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干部职工与贫困户实现了结对帮扶。加强了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4686人,其中免费培训479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766人,其中贫困农村劳动力3894人,较好的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扶贫目标。 三、改善城乡面貌取得显著成效 交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六路一桥”进展较为顺利,其中省道253线银英公路大蓝至升平段扩建工程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省道348线河江渡至西牛段改建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2%;省道253线英坑一级公路路面大修工程实现单边通车;大站东环线新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地方公路加大了建设力度,全年完成水泥路建设750公里。积极支持配合做好武广客运专线、西牛航运枢纽工程、广乐高速、汕昆高速等国家、省重点项目的相关工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417公里,公路密度60.3公里/百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新行政中心周边控制规划及文化体育休闲中心等重点地段的规划。城市北扩取得较大进展,文化体育休闲中心完成部分设施建设,月桂湖项目进度加快,观音山大道第五标段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5%,人防大楼西30米宽道路完成建设。市政建设进展顺利,百花路等一批人行道铺设工程顺利完工,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龙山庄、凤凰城、国际新城、盛世豪园等房地产项目顺利推进,廉租房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全面启动“城乡清洁工程”,组建了城市管理协管员队伍,大力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脏、乱、差”问题,积极完善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市区过境公路灰尘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更加美化、绿化、亮化。 电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入9250万元进行电网建设和改造。110千伏鱼湾输变电工程、110千伏锦潭输变电工程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完成了220千伏英东(月亮湾)输变电工程的前期工作,配合完成了500千伏库湾输变电工程选线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完成了浛洸变电站综自改造、南山站和浈阳站110千伏开关改造等11项电网设备技术改造项目。 四、增强发展活力取得显著成效 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景区道路、城市功能建设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市”。宝晶宫、英西峰林、仙桥地下河等景区成功转制后实现优化升级,石灰铺十二峰漂流景区建成正式营业,仙湖温泉、大草原大峡谷等项目建设逐步推进。九洲驿站和茶叶世界两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宝晶宫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海螺大酒店通过国家四星级评定。全年接待游客291万人次,增长10%;旅游营业收入7亿元,增长一八.2%。 商贸业进一步活跃。加强以食品、蚕茧、酒类等为重点的市场监管,确保了食品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时代广场、太阳城等商贸城先后建成投入使用,肯德基、麦当劳等一批名牌企业和专卖店相继落户英德,带动了我市消费水平的升级和消费市场的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亿元,增长26.9%。 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2008年底止,全市个体工商户数达1.9万户,注册资金6.6亿元,分别增长9%和14.2%;私营企业户数达771户,注册资金一五.3亿元,分别增长22.4%和10%。非公经济上缴税收达到10.1亿元,占全部税收的84%,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五、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秩序保持稳定。深入推进严打整治和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一些治安重点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社会治安保持良好。扎实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市领导包案制和市领导接访制,积极主动排查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大部分不稳定因素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得到化解,集体越级上访得到遏制。尤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通过全市共同努力,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督查力度,安全生产形势基本保持稳定。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和预案体系建设,提高政府预防和应对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节能环保卓有成效。认真开展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审计和监管,积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建立重点行业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环境监测及监察能力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连续四年在清远市环境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计生工作成绩明显。创“两无”活动取得突破,实现无政策外多孩出生镇街10个,无政策外出生村居91个。优质服务和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达到92.6%,比上年提高了4.58个百分点。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英德中学综合大楼新建工程;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撤并学校123所;英城街道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大站镇、连江口镇和九龙镇创建为清远市教育强镇;市一中成功通过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暨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华粤艺术学校、田家炳中学通过清远市一级学校验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人数突破4000大关,达到4326人,上线率达75.6%。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争取到省、市下拨社会保险调剂金4442万元,将村(居)委干部纳入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净增参保人数35294人次,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一三0742人,全面完成了清远市下达的任务。关心弱势群体,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全市低保人数扩大到33828人,全年发放低保金2927万元;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目标,支付五保供养经费1027万元;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发放各种优抚金一三00多万元。积极关注、关心孤儿的现存状况,共为651名贫困孤儿争取到援助资金243万元。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一三140个,帮助325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就业困难对象2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就业再就业工作年度考核总分位居清远市第一。 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宝江水泥余热发电节能项目列为省政府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西牛镇创建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深入开展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以及送戏下乡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多项文化作品在国家、省、清远市的评比中获奖。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建设,英德市人民医院创建为粤北地区县级首家教学医院,镇级卫生院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每个村(居)拥有1-2间卫生站的目标。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成绩突出,连续六次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城。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08年承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除和平南路黑底化由于拓宽道路推迟工期、省道348线河江渡至西牛段改建工程由于征地拆迁等原因需今年6月份完工外,其它实事包括加快英坑公路大修工程、加快城区西岸北堤防洪工程建设、做好市区灰尘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启动文化体育休闲中心的建设、确保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市”、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已按计划完成。 此外,统计、监察、审计、物价、人事、司法、粮食、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史志、广播电视、人防、气象、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慈善、殡改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2008年,我们感慨万千。一年来,全市上下经受住了许多严峻考验,战胜了许多艰难困苦,破解了许多发展难题,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在英德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证明,英德是一方充满活力、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天地,英德人民是勤劳勇敢、充满智慧、敢于拼搏的人民。一年的生动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府工作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都归功于全市人民的奉献和努力,都凝聚着各个阶层、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耕耘的全市人民,向充分理解、信任和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关心帮助英德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向来英德投资创业、造福英德人民和支持、参与英德建设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思想解放仍然不够,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仍较小,产业结构单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增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少数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家、省出台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政策,同时我市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受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相对较小,存在着加快扩张发展的契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先机,就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清远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三促进一保持”的要求和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的部署,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加快发展信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20%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2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完成上级减排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97以内。 要完成全年任务,实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必须全力以赴、千方百计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此,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落实、落实、再落实”、“变化、变化、再变化”,要通过落实来推进各项工作,从变化中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效。具体来说,必须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全力推进”: 一、坚持以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信心的进一步增强 国家、省的有关政策措施提升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为确保经济较快增长,中央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中央和省积极扩大内需,分别提出了4万亿和2.3万亿的投资计划;广东省大力推进“双转移”战略,启动实施了“新十项工程”。同时中央赋予广东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的权力,为全省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提供了“尚方宝剑”,也为我们大胆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 几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市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5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一三8.7亿元,增长了1.4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4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2亿元,增长了3.4倍。同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招商引资平台、政策体系、服务机制、运作流程等方面都已逐步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发展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已经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支持理解的干事创业氛围。 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强烈愿望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我市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全市交通更为便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社保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等。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发展成果,对继续享受发展成果的愿望不断增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推进“双转移”工作进程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开阔视野、更新观念,采取上门招商、以情招商、以园招商、以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要特别注重发挥浙江商会、顺德商会等商会的带动作用,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形式的经贸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英德,掀起我市招商引资新高潮。要特别重视产业链长、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等项目的引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一步提升园区规划建设水平。重点抓好清远华侨工业园和清远市华侨产业(英红)园的建设工作。要在继续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高标准地进行园区的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继续抓好园区内道路、供电、供水、消防、排水及邮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清远华侨工业园重点加快东华大道和东华大桥的建设,清远市华侨产业(英红)园重点加快产业大道的建设,并做好延伸至沙口镇的规划工作。要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进一步抓好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大力推进各类就业培训载体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培训一批市场急需的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切实抓好转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劳务合作渠道,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力度,确保完成年度劳动力转移任务。 三、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动力,全力推进发展后劲的不断增强 强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督查协调力度,有针对性的及时帮助项目解决立项、征地、拆迁、资金等问题。切实加快仁科水泥、石化物流、时代手袋、奥克莱电源等项目的建设,促使其早日投产;加强对台泥三期、中电投火电、鸿泰玻璃、建航蓄电池、丽莎国际不锈钢等已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促使其早日动工建设。紧紧抓住省扩大内需、实施“新十项工程”的机遇,积极上报一批重点项目。 积极推动消费快速增长。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热点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推进“家电下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稳定房地产投资,支持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积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 努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坚决落实好广东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及贷款规模,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完善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认真落实国家、省、清远市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全面清理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各种问题。 四、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 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投入500万元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麻竹笋、茶叶、蚕桑、水果等四大产业。围绕我市的优势农产品,积极引进、培育和扶持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温氏100万头肉猪和天农5000万羽肉禽基地尽快建成发挥效益。今年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通过项目带动、企业带动、能人带动,加快我市水果、茶叶、竹笋、蔬菜、甘蔗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壮大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名优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投入500万元扶持新农村建设,按照“十化”的要求高标准打造一批示范村,带动全市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加大对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改善的安全饮水、村道硬底化、农网改造、沼气、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生活条件。加快华侨茶场改革与发展,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华侨茶场归难侨危房改造,努力建设和谐新侨区。 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继续抓好单位挂扶和干部职工帮扶到户,做好帮扶项目效果跟踪,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积极向省、佛山、清远及社会力量争取资金,大力推进整村扶贫工作,解决发展项目的启动资金问题。加大智力扶贫力度,通过培训使每个贫困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结合武广客运站、广乐高速出口,做好城西片区的规划。进一步完善环城水系的规划,细化湖景区及周边建筑的建设性规划。加强镇村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详规,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严格按规划进行镇村建设。加快旧城区改造、月桂湖、新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休闲中心、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加快城区北扩,抓好滨江公园北延工程、金子山四号路等一批市政工程的建设。 抓好城乡管理。继续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加大城乡管理的力度。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重点整治城镇“六乱”现象。建立、规范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市容市貌的继续改善,将英德建设成为更加适宜居住、更加适宜创业的魅力之城。全力创建省文明城市,力争通过考核验收。 抓好旅游业的优化升级。加大长湖、大湾金山祖庙等项目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南山、茶趣园等旅游景区改制的步伐,大力推进仙湖度假区、大草原大峡谷、宝晶宫、仙桥地下河、金海湾、奇洞温泉二期、茶文化侨文化度假区等大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新的旅游增长点。加强现有景区的配套建设,促进景区的优化升级,今年力争奇洞温泉通过国家AAAA级评定。办好油菜花旅游文化节、奇石茶叶旅游文化节、漂流旅游节、温泉旅游节“四大旅游节”活动,提升英德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参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主动吸纳珠三角地区游客。提升酒店、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带动我市接待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商贸业的繁荣。 六、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加快在建工程尤其是“六路一桥”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确保英坑公路大修、省道348线河江渡至西牛段改建、英红产业大道、大站东环线等工程年内建成通车,力争银英公路扩建、省道252线北段大修、英德大桥等工程年内动工。加快通往旅游景区和工业园区道路的建设,完成地方公路建设550公里以上,建成农村候车亭80个。继续配合做好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连江西牛航运枢纽工程、广乐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等省、清远市重点项目的相关工作。 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加快220千伏英东(月亮湾)、110千伏河东、110千伏九龙等一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配合做好500千伏库湾输变电工程的有关工作,加快110千伏浈阳变电站综自改造等一批大修技改项目的进度。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建设任务和农村机电排灌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实施省第三期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争取将枫树坪水库列入除险加固范围。做好英红镇防洪堤的立项申报等前期各项工作,力争早日动工。争取将12宗5000亩以上灌区列入省改造计划,完成一批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年度计划。 七、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着力发展科教文卫和计生等各项事业。加大教育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成英中和职校教学大楼的建设。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实施教育强镇战略,力争创建省教育强镇1个,清远市教育强镇2个以上。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争取在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方面有新突破。进一步巩固山区信息化成果,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积极开展文化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及新农村建设送戏下乡活动,加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新“三馆”的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技术水平。增强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能力,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抓好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宣传和落实,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深入开展“两无”活动,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强计生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县、镇步伐。继续组织开展好志愿者活动,为我市各项事业发展服务。 着力抓好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居民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加大社保扩面征缴力度。继续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继续做好以城乡低保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工作,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及子女读书得到保障。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开展“南粤春暖行动”,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工作,及时帮助“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狠抓信访工作,积极主动排查各种社会矛盾,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山林、土地纠纷调处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环境。继续加大对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农资等市场的整治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在隐患排查治理、强化法制建设、提升科技保障、加强应急救援等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建立健全应急预警体系,提高政府应急处理能力。切实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确保完成单位GDP能耗年度目标。加大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力度,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户我市;严格污染源在线监控,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确保通过上级评估验收。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做好老龄工作。继续争创“双拥模范城”,做好转业干部和随军家属的安置工作。继续抓好殡葬管理工作。 着力为民办好十件实事。1、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和保障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2、启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