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pptx
,潼 关,清谭嗣同,潼 关清谭嗣同,导入:,同学们: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叫“戊戌变法”,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导入:同学们: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叫“戊戌,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等。,走近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名人轶事:,剑胆琴心,名人轶事:剑胆琴心,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知识链接:,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5),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5),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知晓背景:,知晓背景:,一读,读准字音、节奏,潼 关 谭 嗣(S) 同 C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 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一读,读准字音、节奏潼 关,簇:簇拥解:懂得束:拘束终古:久远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读,读懂诗意:,词语注释:,再读,读懂诗意:词语注释:,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城关,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入这滚滚云涛中。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参考译文:,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城关,秋风将清脆的马蹄,细读,领悟诗情:,问题1:诗歌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诗一开篇,作者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白云潼关图”,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间,清肃无声,闲云悠荡,问题2:请说说“终古”、“高云”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高云”,烘托出关城地势的险要。不直写关城高险,而以“高云”烘托,的确独具匠心。,细读,领悟诗情:问题1:诗歌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簇”字,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问题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簇”字的表达效果。,细读,领悟诗请:,问题4:诗歌第二句哪个词点明了季节?第二句刻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秋风。,刻画出了一位豪情勃发、英姿飒爽、扬鞭催马的青年形象。,一个“簇”字,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细读,领悟诗情:,问题5: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描写出了潼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的特点。,问题6:齐读三、四两句,想一想,作者站在潼关城楼上,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细读,领悟诗情:问题5: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细读,领悟诗情:,问题7:诗歌的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将黄河、群山赋予了更多人才有的的情愫,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合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问题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细读,领悟诗情:问题7:诗歌的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细读,领悟诗情:,问题9: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细读,领悟诗情:问题9: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1.点出潼关历史悠久高大雄伟、寂寥空远的句子:_,_。2.运用拟人修辞突出作者追求个性解放意气风发的句子:_,_。,背诵诗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点出潼关历史悠久高大雄伟、寂寥空远的句子:_,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对下列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题目看这是作者被捕后写在狱中墙壁上的一首诗。B、“望门投止思张俭”,借东汉末张俭因声望品行高而被世人救护事,设想自己一定受到人们救护。C、“忍死须臾待杜根”借东汉杜根起死回生来自我比喻。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开头两句是对偶,诗韵脚为“an”。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拓展延伸:,1、B(应当设想康有为、梁启超一定受别人们的救护。)2、表达作者以身许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巍峨昆仑一样,慷慨赴难的崇高爱国精神。,答案:,1、B(应当设想康有为、梁启超一定受别人们的救护。)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