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研究(体育传媒系—李瑞丰).docx

    • 资源ID:2022571       资源大小:2.06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研究(体育传媒系—李瑞丰).docx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研究姓 名:李瑞丰学 号:0881029院 系:体育传媒系专 业:新闻学指导教师:贺幸辉完成时间:2012年05月目 录中英文摘要11前言21.1选题依据21.2研究目的31.3文献综述32研究对象与方法42.1研究对象42.2研究方法42.2.1内容分析法42.2.2文献资料法42.2.3专家访谈法43结果与分析43.1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创作背景43.1.1中国纪录片的美学突围43.1.2我国体育纪录片的行业生态53.1.3中国体育进入全面总结时代53.1.4张朝夕导演的个人背景63.2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历史叙事分析63.2.1叙事结构:突破编年史63.2.2人物选择:摆脱单一化113.3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分析153.3.1创意摄影:再现功能的拓展153.3.2历史原声:唤醒听觉的记忆213.5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人文价值243.5.1 体育历史观:回归个人与精神世界243.5.2 体育价值观: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本质254结论与建议264.1 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研究结论264.2 对我国体育纪录片发展的建议27致谢28参考文献29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成绩评审表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研究学生姓名:李瑞丰指导教师:贺幸辉摘要:新世纪的中国纪录片在审美品质上开始出现大幅度提升,电视体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开始突破固有思维并形成独特风格。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以张朝夕导演的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国冰雪记忆、亚运在中国三部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出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在历史叙事上摒弃传统的编年史结构和单一的人物选择,在视听语言上使用创意摄影和历史原声,在纪录价值上凸显人文化关怀的全新特点。最后本文总结出值得我国电视体育纪录片发展借鉴的规律与经验:从历史视角上,要善于寻求多样的体育历史角度;从美学风格上,要挖掘体育运动与电视语言的契合点;在体育价值上,要追求以人为本的奥林匹克精神。关键词:张朝夕;纪录片;体育题材;我们的奥林匹克Research in series of TV sports documentaries directed by Zhang ZhaoxiWritten by Li Ruifeng Supervised by He XinghuiAbstract: In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TV programs promoted greatly on aesthetic quality, and the TV sports program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V programs, started to break the inherent thinking and grow into its unique style.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is thesis studied director Zhang Zhaoxi's three documentaries, "China and the Olympics", "Dancers of Winter" and "Asian games in China", and summarized many features with content analysis, documentation method and expert interview: it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chronicle structure and single character selection on history narration; it applied creative photography and original sound of history material on audio-visual language; it highlighted the humanistic concern on documentary value. Finally, this thesis sum up a law and experience that could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to TV sports programs: looking for various history angles on sports; digging out the conjunction point of sports and TV language on esthetics style; and realizing the most humanized Olympic concern on sports value.Key words: Zhang Zhaoxi; The documentary; Sports theme; "China and the Olympics"1前言1.1选题依据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成功实现,更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迈向全新高度。对于体育纪录片领域而言,北京奥运会更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来源和创作灵感,成为实现自身飞跃发展的良好契机。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发展与纪录片整体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但是由于长期受困于题材和手法等因素,使得体育纪录片的革新稍显落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视为主要生产阵地的中国纪录片逐渐抛弃沉闷的说教元素,将电影化元素引入纪录片创作,通过平民化与社会化的题材来阐释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是,体育纪录片整体仍窠臼于电视专题片的文献历史与政论说教中,并且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环境下的大众审美需求。同时,其带有功利色彩的主题先行和政论宣传模式更是赋予了体育本身以超额的负担与压力,让广大观众开始乏味与厌倦。与此同时,国外体育纪录片开始进入商业时代,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引人入胜的娱乐元素极大地增加了体育纪录片的观赏性。面对困境与压力,我国的体育纪录片制作人开始寻找突破,而张朝夕导演便是其中一位。从我们的奥林匹克到中国冰雪记忆,再到亚运在中国,张朝夕用电视语言的形式从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三个不同角度完成了对中国体育史的梳理与总结。本文选择这三部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张朝夕成功地将当代中国纪录片领域里最新的制作理念与视听风格引入到电视体育纪录片创作,使得后者在保证审美品质的前提下实现细节叙事和人文关怀;其次,张朝夕以现代大型体育赛事为出发点进行纪录片创作,使其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兼备时效性和历史性,形成了独特的体育纪录片风格;最后,2008年至2012年是中国后奥运时代的第一个奥运备战周期,而张朝夕的三部纪录片恰好处在这个周期之内,并且脉络清晰,体系完整,这对于探讨北京奥运会后不同类型的体育纪录片制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启发价值。张朝夕导演通过实践与创作提升了当代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审美品质,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在通过体育题材来实现党和人民的思想文化宣传事业和迎合广大受众审美需求的双赢道路上找到了绝佳的契合点。这为我国今后体育纪录片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也为其它类型的体育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1.2研究目的通过对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国冰雪记忆和亚运在中国的研究,从历史叙事、视听语言、人文价值三个方面归纳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风格特点和纪录意义。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电视体育纪录片在一个奥运周期内的发展趋势,为该类型体育纪录片的选题和拍摄提供有益的借鉴。1.3文献综述电视纪录片作为一个成熟的纪录片类型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述有何苏六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张同道的中国纪录片50年等。但对于体育纪录片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缺乏的。英国学者和体育纪录片导演伊安·麦克唐纳(Ian McDonald)在2007年的一次纪录片研讨会上曾呼吁人们加强对体育纪录片的研究,而其定位体育纪录片(Situating the Sport Documentary)一文也是为数不多的研究体育纪录片的重要文献之一。就国内而言,关于体育纪录片的研究文献基本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途径,如关于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及对策(2009)、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2009)等;二是对于栏目或者影片的研究分析,如平民的英雄化与英雄的平民化试论央视<体育人间>栏目(2005)。其中,对于张朝夕的作品有部分讨论与热议,但是针对其具体的叙事风格以及美学手法的系统研究与整理仍是空白。在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中,曾有“学术沙龙”栏目专门刊登了“我们的奥林匹克学术研讨会”系列文章。其中,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撰写记录百年奥运 书写浩瀚传奇写在<我们的奥林匹克>播出之际一文,提出了“我们的奥林匹克=体育+人+社会”1 江和平记录百年奥运书写浩瀚传奇写在<我们的奥林匹克>播出之际J现代传播,2009,(2)的公式,以及在我们的奥林匹克的创作中三条基本原则,即强调体育的人文化诉求、强调人文化诉求中的社会化视角、强调社会化视角中的历史化思维。2 江和平记录百年奥运书写浩瀚传奇写在<我们的奥林匹克>播出之际J现代传播,2009,(2)张朝夕在其创作手记体育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主流叙事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创作实践与思考中分别就我们的奥林匹克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本片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价值:第一, 体育题材同样能够有效地实现社会主流叙事;第二, 体育本身的魅力和内容为纪录片电影化叙事提供了可能。3 张朝夕体育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主流叙事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创作实践与思考J现代传播,2009,(2):89-93总体来看,以上文章的阐述偏于宏观创作思路,更为细节和系统的研究与整理仍涉及较少,并且张朝夕总编导在我们的奥林匹克之后又制作了中国冰雪记忆和亚运在中国两部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因此,突破单一作品的限制,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后奥运时代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风格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张朝夕导演的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国冰雪记忆、亚运在中国三部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2.2研究方法2.2.1内容分析法拉片分析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国冰雪记忆、亚运在中国。从历史叙事和视听语言两个方面来分析三部作品的美学特点及演变脉络,总结体育电视纪录片中独特的人文价值,归纳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特点和值得借鉴之处。2.2.2文献资料法以现有文献著述、影像资料、编导手记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体育理论、体育史等领域的著作,丰富论文背景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2.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中国冰雪记忆执行编导邱柯的采访,掌握一线资料,保证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不偏离事实本身。同时,采访内容很好的充实和佐证了研究观点,为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3结果与分析3.1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创作背景市场因素的突然闯入使得中国纪录片开始寻求新出路,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电影化元素的引入。而我国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发展由于长期受到题材单一的困扰,仍局限于专题片的“主题先行”时代,情节乏味,宣传色彩浓厚,除了少数栏目的尝试性突围,整体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作为突破者,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张朝夕在探索电视体育纪录片摄制的过程中深受受到两种环境的影响:一是中国纪录片整体的发展态势;二是北京奥运会后社会对于体育理性且系统的重新认知。3.1.1中国纪录片的美学突围纪录片是电影中比故事片更加高雅的艺术形式,正是因为这种所谓的“曲高和寡”,使得一些观众认为纪录片会比艺术电影更加沉闷,只能敬而远之。4 南夏阳一种类型的诞生 一次文明的绽放N中国电影报,209-9-10(023)2004年后,这种刻板印象被逐步打破,中国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开始出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在结构编排上更加注重视觉审美,追求故事情节和矛盾点的设置,增加纪录片内在的趣味性和可看性;二是在拍摄手法上采用情节再现和数字特效技术,生动形象地还原历史场景,在拓展纪录片自身表现空间的同时,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漂亮的镜头画面来不断满足观众多变的心理和口味。在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创作风格所留下的烙印。但无可否认的是,张朝夕是将这种全新风格带入体育纪录片领域的第一人。除了创作风格上的革新,在价值观的表达上,以东方之子为代表的纪实类栏目开始关注能够展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人物群体,注重挖掘人物故事来以展示人生命运与民族国家的深层关系;历史纪录片百年中国则采取用细节讲述历史段落,用人物展现时代脉搏的手法,对讲述宏大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把人放置于事件当中、把背景的因素放大的新的叙事结构,由原来的人的事件转向事件中的人这样一种关注方式”5 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51开始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理念。而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中的历史叙事方式、人物选择风格均离不开这种时代影响。3.1.2 我国体育纪录片的行业生态新中国体育纪录片曾长期处于讴歌赞扬式的计划拍摄模式之中,强烈的政治导向和计划摆拍的摄制手法致使体育纪录片风格单一、内容浮夸,违背了纪录片的规律,影响了体育纪录片本身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体育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形式包括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人间为代表的体育纪实类栏目和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新闻纪录电影。从题材选择来看,体育人间栏目开始注重民间体育故事的挖掘,摆脱了政治视角,开始关注个人与社会的体育情结;而新闻纪录电影更多的以体育赛事为依托,仍旧停留在历史文献汇编片和赛后成绩汇报片的制作层面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各类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始在我国举办。但与此同时,“有大赛无大片”的尴尬局面困扰着体育纪录片制作人员。然而,凭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一大批优秀的体育纪录片逐渐诞生,并呈现出题材多元化、风格多元化、拍摄手法多元化的繁荣景象,越来越多的作品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并获得广泛认可。张朝夕的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便是其中的娇娇者。电视节目类型学一书将电视纪录片界定为“非虚构的、审美的(非功利的),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6 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43-166。作为电视纪录片其中一种类型的“电视体育纪录片”主要指与体育题材相关,包括体育赛事、体育人物等,并且能够通过体育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种纪录片类别。3.1.3中国体育进入全面总结时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曾在奥林匹克宣言中强调:“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志向和习性同这个民族如何理解体育、怎样加以组织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7 皮埃尔·德·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经过一百年的求索,中国人民对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即从带有些许民族复仇情绪的政治氛围中摆脱出来,越来越注重于竞技本身以及其呈现出的奋斗与拼搏精神。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相反,而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大度与宽容的国民心态也促进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国体育的发展在此时更多的带有了社会学的色彩,而这也需要我们结合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地去回顾和思考以百年奥运为主线的中国体育史。“我们进入了一个需要全面总结的时代,总结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寻求中国崛起的历史方位和中华文明复兴的新机遇。北京奥运会的适时举办,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8 张永恒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张朝夕抓住了这一契机,用电视语言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大体育史观,并体现了中国体育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而总结的对象没有局限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是扩展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乃至亚运会,全面而又清晰的梳理了中国体育发展历史中的重要脉络。3.1.4张朝夕导演的个人背景1987年,18岁的张朝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电视节目制作。大学阶段的教育,培养了张朝夕对于纪录片的浓厚兴趣,更是塑造了他全面的思辨能力和坚实的人文素养,这为他日后的纪录片创作打下了良好的个人基础。大学毕业后,张朝夕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电视创作生涯。1993年至2000年期间,张朝夕在该栏目制作了两百余个“东方之子”。这种磨练使得张朝夕对于人文素养的追求更加笃定,并形成了自己的“朝夕”风格,尤其是“那种人文化的表达,对人的关注,对人和社会、人和人关系的关注,都是在东方时空培养和形成的”9 王敬松中国纪录片年鉴·2008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443450。除此之外,在东方时空的锻炼使得张朝夕注重将纪录片故事化,用细节讲述历史。而这些无疑都深刻影响了他以后的体育题材创作。2006年张朝夕进入体育节目制作中心后便开始筹划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摄制。北京奥运会前夕,我们的奥林匹克正式与观众见面。这部纪录片毫无疑问地继承了他浓厚的人文化色彩,十集共450分钟片长的纪录片踏寻奥运足迹,对话奥运人物,将体育、人、社会三者的关系阐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感动之余去思考历史,展望未来。而其崭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和丰富的视听语言更是提升了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审美品质。在我们的奥林匹克之后,张朝夕又担任总编导先后制作完成中国冰雪记忆和亚运在中国两部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并根据选题的不同在美学风格和历史价值上进行了全新探索,在取得良好收视的同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3.2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历史叙事分析从我们的奥林匹克到中国冰雪记忆,再到亚运在中国,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分别讲述了我国参与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的历史轨迹,丰富详实的叙述了历史进程中的国家复兴与人物命运。张朝夕对历史叙事的把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叙事结构上突破传统的编年史框架;二是在人物选择上更加多元和立体。同时,张朝夕又根据实际选题的不同运用了相异的叙事结构和人物选择方式。而这也是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的最大特点。3.2.1叙事结构:突破编年史张朝夕在实际研究中国体育史后认为传统的编年史框架不符合电视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架构每部纪录片时,张朝夕打破了编年史的刻板思维,使用了全新的结构框架来进行历史叙事。其中,我们的奥林匹克以时间节点架构奥运史;中国冰雪记忆以运动项目建构冬季体育史;亚运在中国以群像搭建亚运史。3.2.1.1 我们的奥林匹克:以时间节点架构奥运史在我们的奥林匹克的前期策划中,张朝夕最初采用的方案是将百年奥运史划分为十个阶段,用每一个阶段对应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状态。如图1所示,按照十等分的百年奥运史在结构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十个等分点并不具有代表性,且每个十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也有多有少;二是十等分的百年奥运发展历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相对应并不完全合适。这两个问题使得编年史结构容易造成各集之间的轻重难以协调,纪录片整体的剧情高潮很难以把握和呈现,并且如此长的历史跨度也很难浓缩到只有10集长度的纪录片中。因此,编年史并不能很好地承担我们的奥林匹克叙事结构的重任。图1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与中国体育发展节点对照图经过仔细研究中国参与奥运的历史后,张朝夕决定抛弃编年史的简单划分方式,而是侧重于百年奥运历史中的重要历史节点,以节点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核心去对应时代大背景,形成“以点带面”的构架。于是,我们的奥林匹克的叙事结构将中国和奥运会的关系和互动作为贯穿全片的主线,这样一个从陌生到融合, 从期待到实现梦想的过程正是中国社会融入世界的过程的一个具象化的表现。10 张朝夕体育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主流叙事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创作实践与思考J现代传播,2009,(2):8993表1 我们的奥林匹克叙事结构表各集标题主题历史节点社会背景1.我能比呀中国人最早的奥林匹克梦想1.张伯苓的三个疑问2.刘长春参加奥运会3.中国首次派队参加奥运旧中国积贫积弱2.体育馆路新中国体育的开创发展之路1.中美乒乓外交2.大松博文执教中国女排3.中国与奥委会断绝关系新中国百废待兴3.突破·1984中国回归奥林匹克大家庭1.中国奥运金牌零突破改革开放4.微笑·1988竞技体育的胜负观1.中国代表团兵败汉城改革开放5.成长足迹青春与奥林匹克1.中国女足夺得奥运会银牌2.中国男乒重回世界霸主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确立6.参与·取胜重要的不是获胜而是参与1.奥运帆船选拔赛2.中国艺体和马术面临北京奥运会突破的绝好契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深入人心7.幕后力量支撑中国体育金字塔尖的幕后力量1.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皮划艇历史性夺得首金2.陈中两获奥运会冠军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制度改革高考恢复、中国综合科技实力的提升、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8.冰雪记忆冬奥会上的突破1.杨扬获得中国冬奥会首金新旧世纪交替9.申奥之旅揭秘两次申奥之旅1.1991年第一次申奥失败2.2001年第二次申奥成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10.我们的2008中国人的奥运梦想1.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改革开放新阶段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们的奥林匹克的每一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的确立是根据中国百年奥运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来设定的。其中,时间节点较为明确的是第1集至第5集,以及第8集和第9集。而第6集、第7集以及第10集看似重要的时间节点不太明确,但是从本部纪录片的整体安排来看,这三集又处在其合理的时间线索上。图2 我们的奥林匹克叙事结构线性图在图2中,第6集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7集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50年代至今,第10集的跨度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每一集在其本身的叙事中通过插叙或者倒叙的手法将时间跨度大大增加,从而呈现了更为广阔的历史段落,而这种延伸使得这三集和其它集在内容上产生部分的重合。比如说,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在第1集和第3集中均有描述;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第2集和第7集中均有描述、1988年汉城奥运会在第4集、第6集、第7集均有描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第5集和第7集中均有描述。这种“以点带面,交叉叙事”的总体叙事结构,使得我们的奥林匹克得以在时间脉络的发展中是连续的。因此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们感觉被十个主题所分割,但是在思维上已经形成了一条时间线,即中国百年奥运史。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各集主题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必然性。我们的奥林匹克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是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6集,以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心路历程为主要时间线索;第二部分是7-9集,分成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百年奥运史上中鲜为人知的改革、项目、团体、个人等历史事件;第三部分是第10集,作为整个纪录片的总结段落,涵盖了包括各类运动员和服务团队在内的多数体育个人或团体。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各部分的主要时间点,我们会发现,1908年至20世纪90年代基本是前六集的时间脉络,第7集中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体育科研水平的突飞猛进的主要时间点正是20世纪90年代,第8集中冬季奥运会项目实现金牌零突破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而第9集申奥成功也正是21世纪初,再加上第10集以2008年为时间点,这完全可以连接成中国百年奥运史的完整脉络。而这也再次证明这些内容安排在第7-9集的合理性。3.2.1.2 中国冰雪记忆:以运动项目建构体育史中国冰雪记忆是我们的奥林匹克的姊妹篇,但其题材却分属体育领域中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别。因此,张朝夕总编导没有采用具有典型时间节点的叙事结构,而是根据冬季项目来搭建整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国冰雪记忆的执行总编导邱柯认为:我国冬季项目开展时间短,项目较少,并且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因此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反而会显得结构更为单薄。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电视观众对于冬季项目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而了解一种运动正是从具体的项目开始,因此通过项目来讲述历史起点会更低一点,也更易于人们从心理上接受。表2 中国冰雪记忆叙事结构表各集标题主要内容运动项目1.砺冰之旅回顾中国冰雪运动在世界赛场上的最初征程速度滑冰2.中国式突破讲述短道速滑实现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突破的故事短道速滑3.冰之舞中国花滑运动员在妥协与坚持中实现在我超越花样滑冰4.冰球女孩讲述冰球国家队员和乡村冰球队如何坚持奥运梦想冰球5.负重飞翔中国雪上项目实现突破的艰苦历程自由式滑雪6.冰雪新境界中国冰雪运动的竞技成绩不断提升和全民普及新突破单板滑雪、冰壶、花样滑冰表2中,张朝夕所选取的冬季项目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基本上都是我国的金牌项目或潜在优势项目,受关注度较高,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二是这些项目的成绩均是几代体育人艰辛奋斗所取得的,其中有低谷也有辉煌。张朝夕的这种样本选取特点表明他更关注的不是冬季冰雪项目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希望通过这个过程来体现冬季体育运动者在坚持和热爱中寻找希望的奥林匹克精神,而不同的项目正好是不同的反映角度。3.2.1.3 亚运在中国:以群像搭建亚运二十年与前两部作品相比较,亚运在中国在选题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特点:一是广州亚运会是我国第二次举办亚运会;二是亚运会的历史跨度远远小于奥运会或者冬奥会,但其运动项目更多。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时间节点结构还是运动项目结构均不适用于亚运在中国的叙事结构表现。表3 亚运在中国叙事结构表各集标题主要内容立足点视角关注群体1.始于1990我国首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办过程历史官方筹备亚运会官方组织者2.亚运之星因亚运会而改变人生命运的普通人的20年历程历史民众参与因亚运改变命运的普通人3.竞技本色1990年亚运会中国竞技体育重获辉煌和20年中国体育的发展变化历史竞技体育中国体育运动员4.同舟共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龙舟爱好者的亚运梦想现在民间传统体育传统体育爱好者5.相聚2010广州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和志愿者活动现在筹备与服务志愿者与筹备工作者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亚运在中国的每一集所采用的关注视角和群体均不一样。出于亚运会项目繁多、归类繁杂的考虑,张朝夕索性将目光更为直接的投向了人物群体,然后再通过群体中的个人来展现亚运二十年历史的风雨变化。同时,二十年的小时间宽度决定了亚运在中国无法实现宏大历史叙事。因此相比于二十年的具体发展历程,前后两个亚运会举办的时间点更具有讲述的价值,张朝夕总编导也将侧重点放在两次举办亚运会在时间线索上的对比,以展示二十年间的社会发展、城市巨变、人情世故。张朝夕选取的五个群体基本将所有与亚运相关的个人涵盖起来,通过从历史到现在的宏观时间逻辑排列,最终形成了以群像类别为基本结构的叙事体系。3.2.2人物选择:摆脱单一化受整体叙事结构的影响,张朝夕大型体育纪录片中的人物选择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张朝夕已经完全突破了过往体育纪录片中只注重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的单调化人物选择,注重从空间、时间、新闻价值的角度拓展叙事主体的层次关系。3.2.2.1我们的奥林匹克:多元化与立体化我们的奥林匹克由于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在人物选择时往往多而繁杂。但是,围绕其叙事结构中的核心历史节点来寻找人物便会得到所需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便是人物选择的标准。对于我们的奥林匹克来说,共同点有两个:一是与奥运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是能够体现历史环境和时代因素。通过这两个共同点选出的叙事主体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立体化,除了主要运动员外,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物。表4 我们的奥林匹克人物选择汇总表各集人物总量运动员数量所占比例非运动员数量所占比例1.我能比呀4125%375%2.体育馆路6583%117%3.突破·198413323%1077%4.微笑·19885360%240%5.成长足迹55100%006.参与·取胜9889%111%7.幕后力量12867%433%8.冰雪记忆6583%117%9.申奥之旅6117%583%10.我们的2008514792%48%总计(不重复计算)1178674%3126%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奥林匹克人物选择中,运动员数量占74%,非运动员数量占26%,前者多于后者关系,而在叙事总时长上的关系也是如此。在整个10集的我们的奥林匹克中,第三集突破·1884的人物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张朝夕一共选择了13人,其中运动员仅有3人,非运动员达到10人。表5 我们的奥林匹克第三集突破·1984人物选择分析序号具体人物口述时长当前人物背景历史节点上的人物背景1许海峰15min自行车击剑中心副主任射击运动员2栾菊杰3min20s埃德蒙顿击剑俱乐部教练击剑运动员3郎 平3.5min2008年美国女排主教练前排球运动员4柳传志1min10s联想集团总裁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5顾长卫1min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顾问北京电影学院学生6陈 冲1.5min著名导演兼制片人著名电影演员;美国留学生7周传钧1min10s海外华侨1984年奥运会华侨欢迎会委员8梁汉宗40s海外华侨1984年奥运会华侨欢迎会委员9朱章苓35min退休1984年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干事10彼得尤伯罗斯1min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1984年洛杉矶奥组委主席11刘鸿图36s刘长春之子刘长春之子12李素琴20s海外华侨1984年奥运庆功会司仪13巴德格林斯潘20s著名体育电影导演1984年奥运会官方电影导演表5中的人物分析证明了上述我们的奥林匹克中人物选择的两个共同点,并且其立体化的选人风格展现的十分明显。运动员选择的是在中国奥运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的夺金选手,而非运动员有工程师、导演、演员、学生、华侨等,可以说选择面极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名体育运动员在数量上虽少,但是其叙事总时长达到8分20秒;而10名非运动员的叙事总时长为11分16秒。可见在总的时间分配上,运动员占据主要地位,是叙事的主体;而作为1984年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干事朱章苓的叙事时长达到3分30秒,成为主要的辅助叙事人物。通过这种人物选择方式表明张朝夕导演注重的并非人们早已熟知的1984年金牌零突破的过程,而是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不同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生存状态。3.2.2.2中国冰雪记忆:“坚持”需要“传承”与我们的奥林匹克不同的是,以冬季运动为主题的中国冰雪记忆没有整体宏大的历史背景,受地域和文化的局限,了解冬季运动的人少之又少,这使得中国冰雪记忆的选人又要考虑其选题的特殊性。张朝夕在这部纪录片中以运动项目组织结构,尝试通过不同项目中几代体育人的奥林匹克梦来诠释冬奥运动,这种思路使得人物选择主要考虑人物整体的传承关系。表6 中国冰雪记忆人物选择汇总表各集主要运动员主要教练员或官员传承关系非运动员1.砺冰之旅王金玉、罗致焕、叶乔波孙显墀师徒弗朗西斯卡2.中国式突破李琰、王春露、杨扬、王濛辛庆山师徒无3.冰之舞申雪、赵宏博、张丹、张昊、庞清、佟健姚滨师徒无4.冰球女孩孙锐、王莉诺、金凤玲王乃伟、于天德师徒吕悦5.负重飞翔韩晓鹏、李妮娜、郭心心陈洪彬、纪冬、徐囡囡师徒无6.冰雪新境界刘佳宇、王冰玉、陈露单兆鉴、丹尼尔、赵英刚师徒扎帕尔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冰雪记忆的运动员数量明显多于非运动员数量,而这也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其中明显存在的师徒传承关系。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前文所述的选题特殊性有着根本关系。广大观众对于冰雪运动不甚了解,对于冬季运动历史的认识更不像奥运史那样有个明确清晰的界定,加之张朝夕在结构选择上采用运动项目做构架,这就使得从事冰雪项目的运动员更具有叙事价值和说服力,也更接近观众“从无到有”了解一段新历史的心理状态。而传承关系的确立无疑是体现张朝夕“坚持冬季奥林匹克梦想”这一理念的最好形式,正是这种从低谷到高峰、从失败到胜利的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使得中国冰雪记忆可以更好的体现中国冰雪运动的新方向和新希望。3.2.2.3亚运在中国:群像中的新闻价值与前两部纪录片相比较,亚运在中国本身的叙事结构就以人物群像为基础,使得整部片子的立体化表现通过不同群像来塑造形成。由于上述原因,本片在人物选择的范围上相对容易界定,但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选择具体个人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收看的积极性。因此,人物的新闻性要素成为这部纪录片人物选择的重要标准。表7 亚运在中国人物选择汇总表各集人物群体主要具体人物北京亚运会人物背景广州亚运会人物背景1.始于1990亚运会官方组织者魏纪中北京亚组委秘书长退休张百发北京市副市长北京亚运会工程总指挥退休邓 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杨嗣信中央电视塔工程总工程师退休李子厚北京亚运会膳食处副处长退休2.亚运之星因亚运改变命

    注意事项

    本文(张朝夕系列电视体育纪录片研究(体育传媒系—李瑞丰).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