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对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x

    • 资源ID:2020685       资源大小:199.4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对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x

    关于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某县文广局2011年3月25日)3月16日下午,我县召开了2011年客家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根据会议要求,我局选取部分乡镇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又先后召开了全县文化站长会议和民间文化能人座谈会,并对各乡镇上报的农村文化现状调查报告进行了汇总和梳理。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一、近年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我县围绕着力打造“客家某”、加快建设“客家名城”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进展。目前已建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投入了使用,建成农家书屋92个,村文化活动室105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某县支中心和59个村级服务点。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每年举办“新农民周”活动,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场次数量稳步攀升,其中2010年开展送戏下乡112场,各乡镇自办文体活动98次,送电影下乡1680场。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去年圆满完成了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建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2010年,积极向上争资580万元,全部用于了文化惠民工程。做好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实施了燕翼围、乌石围、龙光围的保护维修工程。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组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但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得不紧,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以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 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玩游戏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也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致使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客家传统美德逐渐淡化。5、农村文化阵地在渐趋萎缩。乡镇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较普遍,设施落后、设备紧张;农家书屋缺乏管理,难以真正惠及农民。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政府其它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由于缺乏经费,更难以挖掘、培育农村文化能人。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 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按照全县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近一个时期,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就如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推动我县农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进行了比较深入认真的调查思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很强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多样性。它不但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社会常态的调控器、凝聚社会的粘合剂,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一、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今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逐步丰富,电视、网络等文化媒体逐渐增多,“村村通”建设使全县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以上,每年送电影下乡2100多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广泛,全县30多个业余剧团、10多个铜管乐队常年活跃在乡里村头。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1、思想认识不到位。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无关论-认为文化建设只是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单纯的娱乐,搞不搞都一样,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行了;二是等待论-认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文化,只有等把经济搞上去了,富了有钱了才能搞文化;三是赔钱论-认为文化建设是赔钱的买卖,投入大产出少,搞文化建设得不偿失;四是无绩论-认为搞文化建设,出政绩比较慢,不如搞经济来得快,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帮助不是很大。表现在工作上,往往把文化建设看成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了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和摆不到位的问题。2、设施保障不充足。从调查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对这一问题解决得不够好,文化建设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全县现有36支业余群众文艺团队,大多由个人出资或集体集资维持。乡镇文化站建设,除东湾、大芦、乌兰有相对标准的文化站外,大多数乡镇仅以机关办公用房临时顶替,加之经费缺乏,设施陈旧,文化站形同虚设,利用率极差。又如乡镇图书室建设,除去年争取到位的31个“农家书屋”外,全县只有东湾、靖安、平堡等少数乡镇设立了村级图书室,装备了少量的帮扶部门捐赠的图书,一八个乡镇均没有专项购书经费。全县175个行政村只有35个村建有文化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投入经费难维持。大多数乡镇对文化站实行财政脱钩断奶,造成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大幅减少,县财政下拔文化包干经费随之取消,文化站没有相应的购书、订阅报刊、开展活动以及开展正常业务工作的公用经费。要开展活动,完全靠拉赞助,四处讨钱。乡财政文化专干与其他干部待遇差距甚大,致使乡镇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无心工作。4、机制体制不完善。文化站既不是乡镇政府的直属部门,又不是县文化局的派出机构,成为乡镇可有可无的单位。重视文化工作的乡镇,将行政工作能力强的文化专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职责,享受乡镇其他干部同等待遇。不重视的乡镇将文化专干作为包袱甩开。群众文化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活动日益匮乏。全县虽有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51名,除靖安、兴隆、永新各为2名外,其余乡镇均为3名,但绝大多数乡镇没有配备到位,到位的也多为兼职,基本上都用在乡镇政府其它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加上乡镇缺乏对文化干部有效的管理机制,致使文化干部调换比较频繁,缺乏稳定性。而村级的文化工作基本上由村干部的喜好决定。一些乡镇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基本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5、整体素质不够高。一是文化水平不够高-我县农村中,没有文化的人占5%,有小学水平的人占35%,初中水平的人占45%,有高中水平以上的人员只占一五%左右,文化水平高一点的大多到了城里谋求发展。二是大局观念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大局意识和长远打算,对国家、集体、社会缺乏责任感,有的甚至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三是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大部分农民对农村环境漠不关心,有的家里干净整洁,但对于村街是否整洁不管不顾,随意乱堆乱倒,有的家庭都是杂乱无序、肮脏不堪。四是文明程度不够高-有许多农民开口闭口就是粗话脏话,有的甚至开口就是骂人的话,以丑为美,乡风不够文明。6、改革创新没力度。全县农村大多数的群众性业余文化团体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员老化、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缺乏与时代合拍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对传统的继承也不够完全,处于半瓶子状态。全县的春节社火、民风民俗缺乏有效地组织辅导和展演传承。对此,县上连续三年举办了“国鼎”杯乡镇社火表演赛,在一点程度上起到了引领作用,但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八个乡镇中,乌兰、平堡、北湾、刘川、五合、永新等乡镇能经常有效组织农民文化活动,多数乡镇文化活动和水平尚未达到一定层次,致使农村文化活动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缺乏足够的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文化工作宣传人、教育人、鼓舞人、凝聚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二、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村素质是关键,要提高农民素质就要大力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要大力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呢,就必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在新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切实把乡镇文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思想决定行为,认识决定觉悟。乡镇干部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自觉把文化建设摆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有针对性的从解决模糊认识入手,建立起对乡镇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文化培训机制,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首先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中有关文化建设内容的培训,把他们的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其次是要进行文化内涵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加强他们对文化的认识。第三是要对他们进行文化艺术素养和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不但要了解和掌握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而且还要使他们愿意抓文化、喜欢抓文化、知道怎么样去抓好文化。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真正放到重要位置。2、要解决好设施保障问题,努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基本设施和基本保障问题是乡镇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乡镇只有解决了基本设施和基本保障不足问题,才能使农村的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所谓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城乡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成果的共融、共享和共同发展。过去,我们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上做了不少工作,进行了一些努力,如送文化下乡,文艺节目调演,举办各种比赛,到基层辅导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文化建设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文化二元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按照2006年两办意见中“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的明确要求,积极抓好落实,加强对文化建设投入。二是要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捐助。研究制定一套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捐助的机制。如采取由政府发出倡议,然后由有关部门为捐助者建立功德碑、光荣册或在电视、报纸上进行宣扬等方法对企业或个人的捐助给予鼓励,使他们能够积极对文化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三是要引导农村文化建设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于乡镇公益性文化设施要允许进行一些非营利性的收费,以此补充其在经营过程中经费的不足;对于群众性的业余文化团体,要鼓励他们进行产业化的运作和经营,以弥补政府补贴资金的不足,使他们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3、要解决好机制体制问题,大力加强乡镇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和体制,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只有调整和落实好机制体制,才能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进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是要督促其落实好人员编制。在明确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同时,要配齐配强专职的文化站站长和工作人员,村级的文化工作也要指定一名村干部专门负责,使乡镇的文化建设切实做到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干,保证乡镇文化建设组织上的落实。二是要督促其落实好管理机制。在明确文化干部职责的同时,各乡镇还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建立起一套文化干部正常使用晋升、待遇调整和奖惩的制度和办法,并督促其认真落实,以调动文化干部包括村级文化干部干好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督促其落实好培训机制。各乡镇每年都要有计划的加强对文化干部(含村级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使各村镇的文化建设不但要有人抓有人管,愿意抓喜欢管,而且能够抓好管好。4、要解决好农民素质问题,逐步完成培育新型农民的新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真正的主力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高质量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完成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而培育新农民正是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职责之所在。为此,我们今后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以及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变革意识、法律意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普及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营造文明节俭、健康向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步完成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培养新型农民,完成向新农民的转变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好培育新农民的任务。5、要解决好改革创新问题,着力发挥乡镇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改革与创新,是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只有抓好了改革创新,才能增强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吸引力,才能充分的发挥其宣传人、教育人、鼓舞人和凝聚人作用。对此,我们应采取三条对策:一是要加大送文化下乡的力度和密度。建立起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使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经常不断的欣赏到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同时,也为农村群众性的业余文化团体起到示范和导向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对农村业余文化团体的辅导。把辅导的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指定专业人员,采取分片包干、对口辅导的方式,帮助农村的业务文化团体,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使他们逐步提高艺术水平和自身素质,并不断为他们搭建参与和展示的平台,从而不断增强文化活动的活力和吸引力,发挥文化工作应有的作用。近两年,我县秦剧团认真扎实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深入到全县乡镇巡回演出,不但让人民群众欣赏到了一台台精彩的文艺节目,而且对构建和谐乡镇,打造平安乡镇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要建立一支过硬的农村文化骨干队伍。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并根据有关规定实施从业资格证制度,使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不断的得到壮大和加强,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更好的发挥文化工作的作用。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农村是关键,只有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发展,才能使全县的文化建设真正的得到加强和发展。我们只有以人为本,科学谋划,抓住和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才能真正的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才能真正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全县文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进而推动全县各项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关于临城县农村文化活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时间:中共临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志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临城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一、临城县农村文化活动情况近年来,临城县不断加强宣传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百里宣传文化示范带”的辐射带动,先进文化典型的强力拉动,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县业余文化团体多,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大有燎原之势。全县有近140支文艺表演队,在农闲时开展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传统的大秧歌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以业余戏曲队、鼓乐队、歌舞队、书画社,以及根雕、石雕、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的文化队伍发展迅猛,全县有光盘图书租赁户、歌舞队、戏曲专业户等专业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团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部分村已经出现多种形式、多个经营并存。目前,全县已经建立起县宣传文化中心1所,乡(镇)级宣传文化中心3所,宣传文化示范村3个,具有名人故里、旅游优势、传统艺术等特点的文化特色村10余个,宣传文化示范村和文化特色村交相辉映,互为交融,进一步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多视角、高标准的宣传教育平台。全县220个行政村当中,有近60个村群众文化活动经常进行,并各具特色,占全县总村数的27%。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1%的村建有图书室,并坚持常年借阅,从事文化专业活动的有862户。县城文化活动发展迅猛,现有文化活动场点23个,其中县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场所影响较大。二、临城县农村文化活动的特点及背景农村文化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农村文化具有着鲜明的特点,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通过农村的文化能人、艺人、热心人的挖掘、整合,赋予了农村文化独有的特色品牌和鲜明的时代特征。1、农村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临城县地处太行山区,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着先进文化宣传活动,歌曲在太行山上、八路军打临城等在革命老区流行。解放战争时期,还有纺棉花、妇女解放歌、一劝妇女要放脚等,当时欢庆解放的秧歌遍及每个村庄,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庆胜利。据不完全统计,临城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多达28种,主要有秧歌、舞狮、舞龙、旱船、高跷、大鼓等传统表演形式。建国后,不同时期这些传统文艺形式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在城乡民间还活跃着一批业余书法、绘画爱好者,戏剧、歌舞表演爱好者等。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经久不息,传统的历史文化成为全县文化活动的深厚文化背景。2、农村文化活动体现了农村群众的精神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日渐富裕,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给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大提高,使农民有更多的空闲,人们也因此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为人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要。在劳动之余、农闲时节,特别是逢年过节,农村群众就会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来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3、农村文化分子发挥着“领军”作用。在全县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当中,文艺骨干往往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本地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正规文化团队退出来的人员,以及农村文体活动爱好者,平日里或表演,或创作,或辅导,就象是在城乡播撒火种,在劳动之余、农闲时节,特别是重大节日,带领他们周围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成为文化活动的带头人、热心人。同时他还收集农村群众身边的生活素材,编辑创作了如戏剧打碗记、小品找保国等一批以道德伦理题材和反映农村新变化的乡土曲目,以生动活泼、烩炙人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达农村群众对新生活的思想感受和良好愿望。这些新曲目在全县巡回表演后,出现了广大群众传唱家乡戏、喜说身边事、颂扬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文明景象。除此之外,这些具有一定文化功底的人员带领群众开展扭秧歌、舞狮子、唱歌唱戏、球类竞技等文体活动,也成为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4、党委、政府的重视是前提保障。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性文化活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对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给予正确引导,发扬先进文化引导,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省“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的组织实施,示范带动作用强,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文化活动开展经常,由点组成带,由带展成面,以沿泜河流域的“百里宣传文化示范带”县、乡、村三级宣传文化中心形成了宣传文化示范网络,为临城文化蓬勃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伴随着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也日益丰富,为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一方面,各类文化特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家庭之间、邻里之间、乡邻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使人民群众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不断提高,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还行之有效地杜绝了长期以来聚众赌博的恶风陋习,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临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调查显示,虽然临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1、农村群众性文化团体的扶持力度和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造成文化活动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实现大的创新。农村文化活动仍然以表演传统的大秧歌为主,缺乏反映时代精神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文化队伍从业人员以书法、绘画、业余戏剧等为主,多散居农村,形不成规模,没有知名度,而且无统一组织和管理。根据上述特点,文化部门应该首先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分类指导,组织专业的文化骨干对口到农村开展文化下乡帮扶活动,加大先进文化示范引导和文化能人的培养力度,为农村培养一支常年固定不走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伍和创作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活动的品位,体现农村崭新的风格和特色。2、具有文化特长的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大专文化以上水平的多以居住在县城,这部分人工作压力大,缺少文化活动、业余创作的环境和条件。而农村从业人员中在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算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文化队伍不专业、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鼓励有一定文化特长的专业人员进修学习,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提高业务素质。要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农村,积极组建民间文艺社团,积极采取给荣誉、给地位、给物质奖励、给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民间文艺社团的积极性,促其更快发展。3、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各类演出活动受到限制,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大多在年关举行,演罢大多文化团体偃旗息鼓,无声无息,没有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当地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群众身边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得不到及时的宣传推广。为此,要积极培养“常驻农村”、“常驻企业厂矿”的基层文化骨干力量,使他们能够及时捕捉身边的鲜活事例,进行创作、宣传,把先进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了先进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才能做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才能真正达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双赢”的目的。4、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县城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丰富多彩,农村各种文化特色已初步显现、崭露头角。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文化设施长期的投入不足,加之文化活动经费的制约,农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设施设备相对简单。部分乡镇没有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注重发展经济,无暇组织文化活动。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扎实推进“宣传文化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宣传阵地。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文化活动经费,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使思想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强有力支持和后盾。 12.31.202214:5814:58:3522.12.312时58分2时58分35秒12月. 31, 2231 十二月 20222:58:35 下午14:58:35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14:58:35

    注意事项

    本文(对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