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docx

    • 资源ID:2016954       资源大小:737.50KB        全文页数:1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docx

    立足服务 加强管理不断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以人本服务为核心,围绕就业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以构建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区县本地化建设,不断探索应用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了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一)构建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按照国家金保工程的总体要求,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全局统一的安全体系,我市于2003年起组织开发建设“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现已更名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历经业务流程梳理、软件开发、基础环境建设、系统推广上线等过程,系统于2008年12月正式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共有13个子系统,分别是失业人员管理、优惠政策管理、农村劳动力管理、境外劳动力管理、资金管理、机构管理、政策咨询、劳动人事代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创业指导等。系统面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等城乡劳动者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失业保险待遇发放、促进就业经费审核发放、求职招聘服务、培训鉴定考核、人事档案管理和社会保险经办等服务工作。目前,系统已全部覆盖市、区、街(学校)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逐步向社区村级服务站延伸,基本实现了“市-区-街三级纵向数据集中、全市范围横向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业务全方位互动”的建设目标。截至2010年5月底,信息系统已部署到全市行政区域内18个区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324个社保所、472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40所技工学校,加上目前连通的7个区县的743个社区或村级就业服务站,接入信息系统的机构总数接近1600家,业务操作人员近6000人,日均业务量约2万笔左右。按照统一流程、统一规范的要求,全市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已全部依托系统开展。(二)积极开展网上人才服务近几年,我市网上人才服务工作快速发展,针对不同服务群体,分别建立了北京市人才网,北京人力资源行业协会网、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招聘服务网站,内容涵盖了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服务、就业指导、招聘会信息发布更新、政策解读等多个内容。网络招聘会逐步成熟,从策划、程序开发、前台设计到推广、招商各个环节均已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我市已成功举办了“北京人才大市场网上招聘会”、“科博会网上招聘会”、“京、沪、苏、浙、青五地网上人才招聘会”、“京津冀环渤海网上人才招聘会”及“高效毕业生网络招聘月”等大型网上招聘活动,取得显著效果。近几年,北京市还通过互链嵌套,互相代理业务等模式,积极与其他省市网站展开跨区域合作,先后与天津、唐山、大连、烟台、威海、沈阳、长春、哈尔滨、内蒙古、厦门、南京、浙江、温州、宁波、西安等各省市人才网站成为伙伴关系,建立了全国性的网上人才服务品牌。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体会我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齐心合力的努力下,实现了全市就业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形成了“一点登记、全市服务”的业务新模式;完成了“市区街三级纵向数据集中、全市范围横向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业务全方位互动”的建设目标,对北京市的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有:(一)建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面对全市庞大的业务经办机构,组织好、管理好、维护好整个系统需要做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为此在系统建设及运维阶段我们建立健全了“六项制度、一支队伍”的工作机制。六项制度即例会制度、工作简报制度、业务跟踪制度、定期回访制度、培训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例会制度即市局专门成立了由局长牵头的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具体开展工作。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联络各有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工作简报制度即定期编制工作简报,向局领导、市级牵头部门、各区县局领导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业务跟踪制度即工作小组全程跟踪政策制定过程,及时提供高效、可行、安全的解决方案,快速完成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使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能实现全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确保业务与信息化管理同步进行。定期回访制度即技术人员直接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工作所人员的需要,现场解决问题。培训制度即定期开展配套的系统操作培训,有效解决由于基层业务经办机构人员流动大所造成的培训需求持续化问题,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使用系统的能力。目标考核制度即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每年度局重点工作目标,年底进行考核。一支队伍即在区县、街道建立起既精通技术又熟知业务的系统管理员队伍,使其成为信息系统与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这些机制的建立确保了信息化建设五到位即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考核到位,为系统正常有效运转提供了基础保障。(二)加强区县本地化建设,区域特点显著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应用集中”的模式,有效地保障了全市的业务统一和数据共享。但由于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就业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手段不同,因此区县对本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部分区县为在本地实现宏观管理,要求与系统基础数据实现共享的需求;二是各区县由于统计分析角度和关注重点不同,需增加个性统计分析报表的需求;三是各区县由于推出不同的惠及本区居民的优惠政策而需新增系统功能的需求;四是扩展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在全面推广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区县本地化建设。对于属于大系统业务的本地化需求,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由区县提出申请,市局信息中心组织需求调研,经相关业务处室认可后,由市里统一安排开发和上线运行。对区县新增的个性化需求和以前自主开发建设并确需保留的系统,比如石景山的社保所系统、朝阳的优惠政策系统以及西城准备开发的就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我市在确保市级数据安全、集中、统一、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区县个性化业务的不断完善。通过区县本地化建设,不但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开发和资金的重复投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三)注重数据的真实有效,信息准确性不断提高作为集中式数据库,信息系统已经存贮了330 万城乡劳动者和20万家企事业单位的数据,记录条数已达1.5亿。为保证个人和单位基础数据库中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完整,我们以对公众服务的子系统(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为突破口,一方面通过开发信息质量实时监测模块,实时监测进入系统的个人和单位信息的质量,对不符合规范、重复等无效信息进行筛查,提高了系统内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市、区两级信息监测机制,定期向区县通报监测情况,并听取各区县对街道(乡镇)的监测汇报。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保证系统能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数据准”,同时也提高了各区县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拓展系统应用领域,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搭建信息系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多年来手工操作的状况,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能力。但信息系统仅仅是支撑业务经办还远不能充分体现系统的使用价值。按照我局信息化建设框架的整体要求,数据生产区和宏观决策区要互为补充,相互衔接。为此,我局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建设宏观决策统计分析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并以生产区的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四险信息系统、社会保障卡管理信息系统为数据支撑,定期向宏观决策系统上传统计数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权威、及时的数据依据。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自上线运行以来,已经实现了职业介绍、失业人员管理、技能培训和优惠政策等9个子系统向宏观决策统计分析系统定期传送数据。为适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信息系统向社区(村)的进一步延伸、人才网站内容的完善和省际间互链嵌套及互相代理业务的开展、与北广传媒合作利用移动电视、城市电视及地铁电视等媒体,在公交车、写字楼、商场、地铁等发布就业服务信息等手段,不断拓展信息发布渠道,丰富信息内容,架起了人力社保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特别是在“春风行动”期间,我们通过“就业服务进车站、移动传媒送信息、公交地铁广覆盖”等方式,进一步实现了系统由单纯的业务经办向完善服务的转变。三、下一步发展目标面对当前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按照部发18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实际,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在继续完善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一点登记、全市服务”的模式,对现有相关业务进行梳理、整合、优化,特别是对有业务交叉的原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主要工作,要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规范。同时逐步将区县人才机构纳入业务经办范围,扩大现有管理服务机构规模。通过业务流程梳理、需求调研,软件开发等系列工作,最终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成为“技术保证有力、业务互联互通、操作规范高效、服务手段多样”的综合业务操作平台,真正对全市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促进人才充分流动、资源最佳配置。(二)搭建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方式,通过短信、移动传媒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服务信息,开展便民服务。逐步完善语音系统12333(政策咨询服务热线),进一步探索通过电话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职业介绍等咨询服务。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职业指导、招聘求职、人事代理服务、人才素质测评、技能培训鉴定、创业指导等服务功能,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网上平台。(三)加强系统信息内部共享和外部数据交换在逐步整合四险系统与医疗保险系统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与保险系统的业务联动。开展社保卡一卡多用,保证各应用系统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为依托,逐步建立面向全国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库,与全国主要人力资源市场、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形成高速流转的信息平台,打破部门、地域限制,及时准确地通过全国网络配置人力资源。记录一生 服务一生 管理一生 受益一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是在劳动保障“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劳动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三原则”上逐步建立起来。其核心是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系统从1999年开始建设,始终贯彻“整合、安全、先进、开放、可扩充”的指导思想,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期、二期、三期建设,实现了以劳动者一生的状态变化为主线,涵盖市、区县、街镇三级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劳动者“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的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的建设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整合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技术标准,实现劳动和社保业务的全面融合系统建设采用“前台服务功能整合、后台网络实时互联、数据集中统一管理”的设计理念,在需求分析阶段,各业务中心抽调业务精干人员,通过半年时间的集中调研,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完善业务规范,逐步实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等业务的全面整合,实现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管理。整个系统由业务管理、执法监督、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决策支持和系统集成六大分系统组成,包括劳动力资源业务子系统、职业培训业务子系统等30余个子系统。系统服务管理对象涵盖了全市所有的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农村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外来就业人员和境外就业人员等,服务管理对象总数超过2500万。二、重视数据协同联动和数据交换,确保各项基础信息准确,完整系统通过实时联网和提供数据接口,实现了和民政系统、公安系统、公积金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等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根据业务需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之间建立了业务信息协同规则,充分体现了开放互联、信息共享的特点。例如通过与公安分系统的数据交换,确保了个人信息实名制准确可靠;通过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数据交换,确保了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真实唯一;通过与银行、邮局的信息共享,确保了各类就业补贴及时准确发放;通过专线联网,市残联和市建委还能直接对系统的中央数据库进行数据操作,从而实现了各职能部门间跨系统的实时业务处理和数据更新与交换。三、建立系统运行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科学管理,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了保证系统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我们通过制定运行管理办法,设置了一整套系统流程控制和管理的措施。运行管理办法包括需求开发、故障处理、技术维护、资产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容灾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关系管理等十多个规范管理办法,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整个过程。按照运行管理办法控制系统运行,不仅保证了系统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同时也促进了各业务部门规范设计业务逻辑、科学使用和管理业务系统,从而提升了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例如应急处理预案在世博会期间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安全通畅、系统稳定运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采用集中式数据管理,多层次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系统在市级中心建立统一的中央数据库,采用客户机/事务处理/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实现三级网络、一级管理。全市所有的业务数据集中存放于市级中央数据库,市、区县、街道的业务操作直接面向市级中央数据库,保证全市范围内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为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系统从物理、网络、系统和应用各个层面入手,通过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逐步构建了安全防护、响应与灾备相结合的综合安全体系,并获得上海市A类信息系统的安全认证, 2010年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例如在电子认证体系方面,原劳动保障局信息中心被部选为电子认证体系建设的首批试点单位,推广电子认证在系统中进行应用。同时,为缩短和减少因不可预见因素而导致的系统停顿及数据丢失,系统在日常数据备份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了完备的冗灾备份方案。其一是在距离市级中心机房10公里以外设立同城灾备中心,与中央数据库通过网络保持数据同步,当不可抗拒因素而导致主系统暂时停顿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各项业务应用进行接管,迅速恢复各项日常业务处理。其次,将中央数据库全备份的数据磁带定期送至外省市的银行金库加以保存,尽可能地减少在极特殊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五、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手段系统统一的中央数据库为建设包括网站服务、电话服务在内的多层次服务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其中劳动保障服务网站的网上办事功能不仅为公众提供个人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就业培训、政策法规、服务网点等各类信息的查询以及表格下载等服务,同时行政审批结果反馈,网上互动评议平台,求职招聘短信通知服务等方式极大的方便了公众与我们的互动。12333电话咨询中心立足于业务、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集政策“一口咨询”、劳动监察举报“一口受理”、电话办事、网上信访、电话调查、舆情反馈、英语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对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通过远程转接、多方会议等方式最快捷地给予明确答复。来电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每天6万多个来电,开通以来累计来电量已突破8000万个。 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还开通了公共招聘网、创业公共服务网、外国人、台港澳人员就业服务网、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网等网站,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劳动保障服务。目前,上海公共招聘网运行至今已有5年时间,截至2009年底,共服务各类单位3.8万家,发布招聘岗位131.4万个,受理求职者应聘近500万人次。同时通过构建网上、网下两个平台,设立“青年求职专区”、做好高校网络联盟招聘周、实施大学生见习专项计划、强化大学生网上职业指导服务、发布求职警示和劳动维权指南等方式,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几年来,上海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和教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会: 一、业务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系统设计带来较大难度 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业务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方面,公共就业政策覆盖面比较广,例如上海公共就业方面就包括了六大业务系统,30余个子系统;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各项促进就业政策会不断进行调整、变化,从而导致用户的需求亦会不断调整,开发者不仅要根据业务需求统筹考虑各相关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系统的可扩充性和稳定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设计层次上优化整合用户需求。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循环迭代的系统重构方式,不断优化软件系统的内部架构,使系统对于需求的变更始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重构中,不仅仅是过程分解、任务分配,更重要的是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各个方面互相交织、齐头并进。同时,着重协调各业务之间,各个业务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确定数据兼容的原则和内容,确保整个系统有序运行。二、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完善的项目管理控制和流程安排 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公共就业信息化部门需要从两个方面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是从服务的角度实现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提供稳定的技术环境运行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化设备以及确保信息安全;二是从促进的角度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业务从流程过程自动化向高效率的业务优化发展。 上海在系统建设初期就提出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的构想,着重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全局性,确保整个应用系统的架构符合全局的战略安排;二是实用性,对外提供满足需要的应用、数据和运行环境,对内提供规范的操作程序;三是可持续性,注重自身信息化建设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运行管理办法将随着信息化部门系统建设和维护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断完善。 管理办法不仅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信息化部门的工作内容,而且对所有内容都进行归类,对每一类的流程都给出了清晰的流程步骤和角色定义,对每一个流程步骤要求的工作内容都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具体而言,管理办法将工作分为需求开发、故障处理、技术维护和其他支持流程。其中,需求开发、故障处理和技术维护是核心流程。需求开发流程包括需求管理和应用开发以及数据开发;故障处理包括故障管理和故障处理管理;技术维护包括监控管理、备份管理、系统资源管理以及系统资源升级管理;其他支持流程包括资产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容灾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关系管理等。软件管理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实现了主动化管理,从“自发运行”走向“自觉维护”,从依照经验走向科学决策。面对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我们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求,逐步进行业务操作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实现就业、人才、社保、医保等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一、探索各项应用的优化整合方案,实现业务“全覆盖”。将城镇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公共人事管理、军转安置、公务员管理等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全部纳入到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当中,通过统一的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各项应用的数据共享和功能集成,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资源,构建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数据共享平台,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两大业务领域的业务协同和一体化管理以及“一卡通”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环境。二、建立为宏观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的数据分析预测体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依托已积累的信息,以及现有的综合分析统计平台,在其基础上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按照标准化原则,确定决策支持系统初步框架,建成完备的失业预警机制等,从而实现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验,对业务异常情况的监测预警,对资金运作情况的监督考核,为领导下一步的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数据依据。积极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水平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十五”以来,山东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均递增30%以上,2010年达到48万人。面临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近年来,我省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就业长效机制的同时,积极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为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支持和欢迎,得到国务院领导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准确定位,积极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化已成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手段。我厅以整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满足就业主管部门网络化办公、网上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全省毕业生就业信息动态监测、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一站式”网络化服务为目标,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从打造数字化就业信息平台着手,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大胆探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力推进。从2004年起,经过考察论证、需求调研、软件开发、试点运行,建成了以“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主网站,以各市、县(市、区)和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为枢纽,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适时的数据更新,分工协作的信息收集发布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在全省范围内为广大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择业和招聘人才的信息化平台。二、强化功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提供支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具有两大功能、四项服务。两大功能即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与工作管理。四项服务是:一是信息服务功能。包括收集并管理全省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收集并发布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公布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供全省就业动态信息。二是网上办公功能。将生源信息申报与审核、就业协议书鉴证、就业方案管理、就业报到证远程打印以及毕业生调整改派等工作实行网上办理;并进行公文发布、工作信息交流以及数据填报和统计工作。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功能。包括开展就业指导咨询,发布就业工作程序、办事指南,网上答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入专业化服务,逐步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远程培训和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等多项服务。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监测功能。通过对就业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随时了解全省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和就业进展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三、创新手段,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建立,规范和简化了就业管理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一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无纸化管理。自2006年开始,我省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不再发放统一印制的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洽谈协商后,在网上直接签定就业协议,就业主管部门直接在网上办理审核鉴证。二是拓宽沟通渠道,较好地解决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毕业生在网上可与多家用人单位在线洽谈,扩大了择业空间;用人单位也可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拓宽了选人空间。三是降低了择业费用和招聘成本。借助于网络平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用直接见面就可以完成传统招聘活动中的大多数工作,高校毕业生节省了择业支出和宝贵时间,用人单位通过高效快捷的网上招聘方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四是有利于宏观调控。政府主管部门依照信息网提供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及时调整就业政策。学校也可以依照信息网提供的数据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四、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权威、公开、公益运用网络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保信息真实。我们一直坚持以“诚信”为基准,确保全部上网的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有效。一是要求所有上线的省内高校毕业生信息要经过学校审核上报和维护。二是要求省内用人单位在注册和发布招聘毕业生需求信息时,要按照用人单位的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市、县(市、区)就业主管部门审核。三是专门建立了毕业生投诉与用人单位投诉管理监督机制,如果用人单位或者毕业生在招聘求职过程中发现对方有不诚信行为,可以随时在信息网上提起投诉,经信息网管理机构调查属实的由就业主管部门进行严肃处理。同时,为保证信息网公益性,规定了“两免费”制度,即:用人单位注册登录信息网、发布招聘需求信息、与毕业生在网上洽谈和信息交流、办理接收毕业生就业手续实行全免费;高校毕业生在信息网上发布求职信息、搜索查询用人单位、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与用人单位在信息网上洽谈和信息交流、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也全部免费。五、拓展途径,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又着手全省移动就业信息平台的开发建设,并完成与现有就业信息平台的无缝链接,最终实现互联网(WEB)、移动网(WAP)和移动终端客户端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就业服务系统。目前,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5年来,就业信息网的日均访问量达20万人次,累计注册毕业生会员167多万人,单位会员4.3万家,发布招聘岗位信息153万多条,网上签约毕业生83万多人。我省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部里的要求、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把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得更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六统一实现六提升”全面推进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系统统一建设是实现数据集中的前提,数据集中是信息系统统一建设的具体体现。我省以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系统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大力推进全省数据归集工作,基本形成了全省数据集中的统一业务系统。截至今年6月底,省数据中心累计收录个人基本信息4482.4万条,单位基本信息85.9万条,就业登记信息1694.3万条,失业登记信息55.5万条,劳动力资源信息1607.9万条,岗位信息299.88万条,求职信息42.36万条,高校毕业生信息33.31万条。业务数据覆盖全省所有21个地级以上市,内容涵盖了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各项领域,特别是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等公共就业服务核心业务。基本做到了“一点登陆、全省查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六统一实现六提升”:一、以统一规划为前提,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集中建设程度我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保障安全”的建设原则,围绕我省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中心工作,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应用效果为尺度,统筹各公共就业服务各项业务的集中建设。2005年经省项目办核准,我省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纳入“金保工程”统一建设规划,开发广东省劳动保障统一业务软件系统,该系统采用全省数据集中的方式建设。其中公共就业服务部分共涉及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劳动力转移、高校毕业生管理四个子系统,共26个功能模块,具备求职招聘信息登记、职业指导、招聘会管理、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失业手册管理、涉外就业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登记、劳动力培训管理、培训机构管理、高校毕业生信息查询、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功能,其中发行社保卡的地市,就业失业手册由社保卡代替。二、以统一的信息网络为基础,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业务软件应用水平全省统一的业务专网是省统一软件的运作平台。我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搭建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专网,积极利用VPN等多种网络技术实现终端连接,与省厅实时联网并应用全省统一业务软件。目前,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已全面覆盖所有省、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延伸到1148个街道(乡镇)和1356个社区工作平台,分别占全省街镇、社区总数的71.9%和20.7%,覆盖范围广、运行稳定的信息网络初步构建。业务专网保障了全省统一业务软件的正常运行,支撑各项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业务向基层工作平台延伸。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高校毕业生管理两个子系统已在全省所有21个地级以上市应用,职业介绍子系统在17个地级以上市、就业失业管理子系统在16个地级以上市得到推广应用。三、以数据统一为核心,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集中共享范围2007年5月,我省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完成项目建成验收,初步实现数据平台、数据接口、数据通道、数据管理和数据代码标准的“五统一”。目前,除应用省统一软件的地市外,其他地市的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信息已实现与省数据中心交换共享,基本形成了全省统一的个人基本信息库、单位基本信息库、就业失业信息库、岗位信息库、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实现就业数据省级集中、统一管理,为建立全省范围的就业状况动态监测体系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核心支撑。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应用省级数据集中优势,加强与江西、福建以及四川汶川等地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对接,实现省际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共享,开创了省际劳务合作新形式,在引导外省劳动力有序输入、实现省际人力资源优势互补、支援汶川震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以统一制度为抓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本形成了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但是,随着2005年全省统一业务软件在各地应用,信息系统操作不规范、应用不全面、安全管理不到位以及数据采集量少、交换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我省先后出台了多项制度,以制度规范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全省集中式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维护制度。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纳入“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制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规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软件开发和管理规范以及机房管理、移动存储管理、数据保密安全、应急处理等方面规章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过程的规范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质量,保障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二是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收集管理办法。出台了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中心数据管理试行规定、广东省劳动保障业务系统数据交换标准、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组织实施暂行办法和广东省省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了各地信息上网的积极性,促进了业务应用和数据全省集中。三是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通报制度。省厅坚持每季度编制省劳动保障数据中心业务数据情况通报印发各地,对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和数据集中情况,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农村劳动力及培训等方面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工作提出要求,督促了各地加强系统应用和实现数据集中。五、以统一的经费投入为保障,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统筹发展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重视和支持,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方筹资共建的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以来,全省统一投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达3.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44%。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捷的公共就业信息化服务。六、以统一培训为手段,提升人员队伍业务系统操作能力我省按照年度工作目标及应用系统推广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自系统上线以来,全省统一举办培训班47期,集中培训人员1953人次。培训针对不同对象,一般分为师资培训、系统管理员培训和业务人员操作培训多个层次。首先组织了各地相关单位中层人员的培训,要求了解整个业务过程,基本掌握操作流程;其次组织各地系统管理员及业务骨干强化培训,要求在熟悉业务过程的基础上,掌握各模块的操作办法;最后由各地系统管理员对本单位进行全员培训,使每个业务经办人员都全面了解和熟悉全省统一业务系统管理和运行流程,为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按照人力资源和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86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集中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业务系统,强化各项业务之间的业务协同。加强业务系统应用,将服务延伸到全省所有街道(乡镇)和社区基层平台。完善决策分析系统,提升数据汇总统计和宏观分析能力,加强对就业工作决策的支撑。强化公众服务平台,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站,积极探索开展基于社会保障卡、手机短信、3G视频、12333热线电话等的多种就业信息服务。云南省劳动力市场建设情况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照部里的部署和要求,我省在金保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核心平台的社会保险系统已经在全省大部分地区进行了部署实施,网络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部省市三级联网已经全面实现的基础上,启动了我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推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科学决策,确定系统建设模式为加快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改变我省失业保险信息系统软件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厅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2005年,省就业局、失业保险处、规划财务处、厅信息中心等单位就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网络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到天津、沈阳、大连、成都等省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分管领导曾先后三次召集有关处、室、局、中心开会研究劳动99三版本地化开发的有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拟定了云南省劳动力市场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建议书,明确了项目建设的目标和要求。2006年2月22日,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了我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并确定了全省大集中的系统建设模式,通过对劳动99三版进行本地化开发,全省统一应用软件,依托全省金保工程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业务专网,建立网络互联、安全可靠、信息共享、全省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系统及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网络,实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目标。二、科学管理,保证系统的建设进度和质量控制为保证系统建设的质量,并确保项目按时上线部署实施,厅信息中心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过程要求进行项目管理。(一)需求分析阶段:整个需求工作可以分为五个子阶段,历时3个月完成。第一阶段主要是获取业务需求范围和业务内容描述;第二阶段是完成统一的业务单据和查询统计需求,形成全省的需求说明书征求意见稿;第三阶段是召开全省工作会,征求各州市对前两轮形成的需求说明书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云南省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说明书;第四阶段根据州市反馈意见,与各业务部门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整理形成云南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第五阶段各业务部门对需求分析最终定稿进行评审和确认。(二)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原计划争取用八个月时间完成,主要工作有业务系统概要和详细设计、编码、测试,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测试和部署实施。系统开发、数据采集同步开展,分级对数据采集工作进行培训和部署,并设计了通过互联网的网上采集系统。(三)系统试运行和试点运行阶段:在相关业务处室局中心的配合下,经过项目组的努力,按照进度计划,系统涉及的大部分功能开发完毕,数据采集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数据中心小型机设备安装调试完毕, Oracle、Bea公司完成数据库系统和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系统试运行的环境准备,系统具备了上线试运行的条件。试运行主要在省级数据中心的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功能和集成测试,对各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进行操作,对照需求分析的要求,完善业务功能,及时发现软件缺陷,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厅内试运行的基础上,并选择玉溪、文山、临沧三个试点州市进行了试点运行,并反馈和整理了试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