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管理第3章会展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课件.ppt
会 展 管 理,2022/12/31,1,第三章 会展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第一节 会展业的管理模式第二节 会展业的市场运行机制第三节 中国会展管理的问题与变革,要点提示,熟悉会展管理的基本模式理解会展经济中不同主体的特征和任务掌握会展业的基本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发达会展国家与中国各方面的比对明确中国会展经济改革的方向和任务,第一节 会展业的管理模式,一、会展管理模式的概念 二、会展管理模式的分类,一、会展管理模式的概念,指的是政府及其相关管理机构、行业组织及相关企业通过法律和相关政策建立起来的行政管理及合作的制度。包括:对基本的经济背景和运作模式的界定;管理权力在相关政府之间的分配和协调;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约定,会展管理模式与会展经济的关系,会展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会展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好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会展经济的腾飞,反之,则可能成为障碍。会展业本身是繁荣的市场经济的产物,没有市场就没有会展,在当代经济中,市场运作机制构成会展业最基本的运营背景。,会展管理模式的形成,市场连接了各种管理和行为主体,不同的主体在市场运作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产生不同的作用 形成不同的会展管理模式。如:政府对市场的建设;行业协会的规范和标准化;会展策划者对市场的预测;专业公司对市场参与;观众及其他中介机构的参与与介入等。,二、会展管理模式的分类,【回顾】三类政府干预模式(德、法)政策扶持模式(新加坡、日本)市场运作模式(香港),二、会展管理模式的分类,1、政府引导或干预模式强调政府在会展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由政府部门或者准政府职能组织行使管理职能这样的组织一般具有唯一性、全国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等特征。,(1)德国模式,政府授权德国经济展览会与博览会事务委员会(AUMA)对会展业进行行业协调和管理。AUMA是德国代表政府进行会展宏观调控的唯一会展管理行业协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它看作政府职能的自然延伸,获得了政府让渡的权威和职能:包括年度展览计划的审定;展会名称、内容审查;监督展览服务和组织者评估;后期效果测评等;政府投资建设大型场馆,国有民营制,把场馆长期租赁或委托大型会展管理公司经营,政府只以股东的形式出现,对会展项目进行分类承包。,(2)法国模式,法国主要依托海外会展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CFME-ACTLM)对会展业进行管理与协调。CFME-ACTLM制定相关的行业规章制度、培训专业人员、准备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等,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国家出资进行场馆建设,并成立相应的国有公司专门经营场馆,会议和展览公司则负责从事会展项目经营,这点和德国方式不同。,(3)中国的情况,采取的是较强控制的政府引导管理模式。重要的方式有成立会展局这样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制定会展管理法律条例和相关政策;支配政府的会展财政预算;规划、投资和管理会展基础设施等。这种强控制的情况既与中国的管理传统和体制有关,也和中国的会展经济处于后发落后的国情相关。,2、政策扶持和倾斜,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服务的计划,如:国家贸易展览会资格计划(AIF计划),对符合国家贸易发展目标的展会授予AIF资格证书,给予政府资助;减免会展企业税收;补贴场馆等一系列措施。日本:制定了通过促销和举办国际会议等振兴国际旅游法,规定具备条件的市镇村皆可提出资格认定申请,获得认定的国际会议旅游城市由国际旅游振兴会负责提供信息、宣传促销、资金援助及人员培训等。,3、高度市场化环境下的企业自主模式,政府较少介入,基本依赖市场的自发性力量调控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能获得较大的自主性,即使是行业组织本身的成立也完全属于市场驱动,企业自愿自发组成行业协会,自我管理。美国:市场经济非常发达,从经济与管理传统来说,美国崇尚市场自由运作,不太干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政府同行业协会之间也是一种平等协商关系,政府在市场运作模式中只是起着一个协调作用。,市场化背景下企业自主模式的优势,灵活性,有利于真正市场主体的形成,构建完整的会展市场运作体系,节约公共行政资源。有助于会展企业的品牌化。自由而残酷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品牌策略的产生,最终生存下来的优秀企业大多依靠的就是品牌制胜的战略。有助于会展运作的国际化。市场运作有自己的规律和规范,熟悉和适应了这套相对普遍的规范,方便企业与国际会展市场接轨,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化的问题,从新兴产业发展和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具有一定的盲动性,可能成为一种难以控制的力量,阵发性经济衰退和大型的金融危机就是自由市场缺陷的直接表现。适当的政府规划和引导是对市场模式的最好补充。从现实角度来看,美国的会展发展情况也并非最好。问题:行业的发展初期是否先需要政府强介入,然后逐渐回归市场?,4、行业中介模式,处于政府引导和企业自主模式之间,政府在此并不是直接干预,而是在法律基础上,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贯彻其相关的战略安排。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它是一个主动服务和参与式管理的行为主体。同时,协会组织也是企业联系客户和大众的重要桥梁。,作为会展各主体之间的独立性中介组织,会展协会具有如下特征:民间性、代表性、服务性和非营利性。这就使之和法国的CFME-ACTLM、德国AUMA等官方和半官方机构区分开来。如:国际博览会联盟(UFI )、香港展览会议协会(HKECOSA)就是这样的行业协会组织,它们的职能与官方组织有所不同。,第二节 会展业的市场运行机制,一、市场运行机制的参与主体二、会展业的市场参与机制三、会议业和展览业的差异,一、市场运行机制的参与主体,1、政府2、会展计划者3、专业会议组织者和展览公司4、目的地管理公司5、展商和会议代表6、观众7、其他中介组织,1、政府,用市场运作机制推行会展业不是不要政府,相反,政府在这一政策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市场运作机制的前提是要形成市场,保证市场的规范化。没有规范化的管理,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买卖关系,形成了也不能持久。会展市场的培育和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宏观调控等都离不开政府。,2、会展计划者,会展的卖方,包括:国际国内各级政府单位、非政府组织和公司等机构,是展览和会议源的产生单位。,3、专业会议组织者和展览公司,专业会议组织者和展览公司一般是一个负责起草申办、策划、组织、协调、安排和接待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专业公司。,4、目的地管理公司,目的地管理公司(DMC)最初是从事会展活动过程中的具有后勤管理职能的机构,后来逐渐承担起PCO的部分工作。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管理硬件管理主要包括:常用设施装备的维修保养,如场馆、水电供应、通讯系统等;紧急事故应变,如消防系统等;软件管理包括: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处理好客户间的关系等。,5、展商和会议代表,会展市场的买方营销学中现实买方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组织成为买方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购买愿望,二是购买能力。从我国当前情况看来,购买能力是组织是否成为买方的决定性条件。,6、观众,会展中的观众可以理解成买家的买家,这对于会展产品的买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展会成功的标志之一。观众包括:专业观众和一般观众。,7、其他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在帮助政府部门决策、执行政府决定、说服会展参与机构接受会展理念等诸多方面,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会展业具有开放性,参与会展业的其他机构还有很多,如:金融机构、保险业、各类学会、协会、媒体组织、教育单位等等,二、会展业的市场参与机制,1、会议业的市场参与机制,会议计划者,PCO,DMC,会议买家,会议市场参与机制图,会议业的市场参与机制,会议计划者将会议产品出售给PCO , PCO组织会议的买家(会议出席者)购买产品,这当中的接待工作交给DMC去完成。现在的DMC有时直接与会议的计划者接触,销售会议产品,即DMC担当了一部分PCO的职责。,2、展览业的市场参与机制,主办单位,展览公司,DMC,展商,观众,展览旅游市场参与机制图,2、展览业的市场参与机制,主办单位将展览产品(创意、主题或品牌)出售给展览公司;展览公司组织展商(展览的买家)购买产品,为了更好地吸引展商,还要帮助组织观众,接待工作交给DMC去完成。现在的DMC有时直接与主办单位接触,甚至自行办展,销售展览产品,即DMC担当了一部分展览公司的职责。,三、会议业和展览业的差异,1、导向不同展览会是市场导向,而会议是设施条件导向。展览会应该随着市场走,有了展览的市场,才有展览会,展览馆就建在那里去配合,而不是相反。去一个城市办会,要看这个城市有没有好的会议中心,住房够不够、租金多少,通讯设备怎么样等等。,2、重复性程度不同,同地点展览的重复性强,会议重复性小。许多展会每年都办一次,甚至多次;国际性会议、学术会议、甚至公司会议等,每年一般安排在不同的洲、不同的城市,在同一个城市再举办的重复性很小。如:APEC,2001年在上海召开,下一次再到上海来举行,大概在30年以后了。,3、场地要求不同,展览会要求场地面积较大,使用时间也较长,再加上进馆、备馆的申请,时间会更长。会议的场地要求分散且时间比较短,进馆的时间也不长。,4、服务范围不同,展览的服务,如:展台搭建、运输等,由展览承办商负责,展览区只提供基础设施;会议则依赖场馆提供全面服务,包括音响、通讯、信息系统、场地布置等。在餐饮服务方面,展览会的要求比较简单,一般提供基本的餐饮,而会议的餐饮服务则要求全面,通常要有午餐、早餐、晚宴,开会期间要有茶点。,5、参与人数不同,展览会参与人数较多,一般有上万人,会议人数比展览会要少得多,上千人的会议就是大规模的。注:由于上述差异,会议业与展览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市场运作机制也应该有所差异。,第三节 中国会展管理的问题与变革,一、我国会展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二、我国会展管理的机构三、中国现行会展管理体制的缺陷四、构建我国会展管理模式,一、我国会展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多年来,我国会展业管理体制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制,政府对会展企业是否具备办展资格进行审批,对会展公司的市场行为进行任意干预。多头管理、多头审批的体制限制了我国会展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会展业的不断发展,业界要求改革现存管理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知识回顾】管理体制历史变革的三个部分,国内展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境内举办涉外展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出国展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1、国内展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国内展览先后由商业部、内贸部、国内贸易局管理,后来又由国家经贸委行使管理职责,贸促会可以审批其管辖系统内举办的国内展。2002年,国务院取消了关于“ 全国性非涉外经济贸易展览会”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2、境内举办涉外展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1988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制定了举办来华经济技术展览会等审批管理办法,明确对来华经济技术展览会实行审批制。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办通知出台,明确规定: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由外经贸部负责协调和管理。国办通知对审批部门、主办单位、办展区域、展会名称、参展单位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其中关于审批部门和主办主体的资格问题,带有明显的审批制性质。,对展览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对外展会,实行分级审批管理。其中以国务院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名义主办的,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部门所属单位及境外机构主办的,报外经贸部审批;地方单位主办的,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报外经贸部备案;,关于审批部门:,以科研、技术交流、研讨为内容的,由科技部审批贸促会系统举办的,由贸促会审批并报外经贸部备案;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可由具有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主办资格的单位自行举办,报相应的审批部门备案;举办海峡两岸的经济技术展览会,由外经贸部会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审批。,3、出国展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务院审批出展计划。后来出展审批一度下放到各地外经贸主管部门;90年代初,出展审批权收归外经贸部;90年代中期,形成由贸促会协调、外经贸部审批的管理格局;2001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出国展相关问题的规定,外经贸部负责出展的宏观管理出展资格的审核,各地区、各单位举办出国展一律由中国贸促会审批。,2001年2月,贸促会和外经贸部出台出国办展审批管理办法,对出国办展单位、审批和备核的程序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原来由外经贸部的行政审批在内容和范围方面比过去有所减少,强调审批效率和为组展单位提供服务。审批制的重大调整和改革。,二、我国会展管理的机构,1、全国性的管理机构一直未设立统一的、有权威的会展业行政管理机构。03年,内外贸合并,新商务部成立,展览业行政管理纳入商务部的职能范围,由对外经贸司负责,目前仍有多个部门具有部分审批权,国内大展、国际展和出国展的审批部门有商务部、中国贸促会、科技部、科协等。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等部门实际上也参与了相关行政管理。,(1)非常设机构临时会展项目活动,各地一般采取本地“会展发展协调小组”、“会展领导小组”或“组委会”等临时性机构,统一协调管理。有的“会展领导小组”的组长由市长亲自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指导、协调、督促工作。,2、地方会展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地方内外贸行政管理部门大部分还未统一,经贸委、外经贸委、商务厅等部门同时存在,会展业的行政管理也归属不同。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展览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当地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展览管理机构。如:在商务厅(局)下设对外贸易发展处、商业发展处等管理。,(2)常设机构,各地政府会展管理机构种类,机构设置:有设置专门机构的、会展行业协会、贸促会、对外贸易发展处、贸易发展局等;机构性质:有属于政府行政编制的、属于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局级、副局级、处级、副处级、正科级;隶属机构:隶属于省市政府办公厅、隶属于商贸委、商委和商务局的、贸促会等。,三、中国现行会展管理体制的缺陷,1、“条块分割”造成国内会展管理不统一“条”指行业部门,“块”是指地方。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体制,不能体现公开、公正、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是造成中国会展市场混乱无序的重要原因之一。,2、政府错位造成市场化严重滞后,展会审批或直接介入展览的举办 “越位”未能履行应有的宏观调控、行业整体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职能,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缺失 “缺位”,我国“政府主导”式会展经济的问题,出现重复投资,场馆浪费。各地政府都把发展会展经济放在场馆建设上,一个个大型的会展中心成为不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场馆面积迅速递增。热闹背后的现实是,总体利用率不到30%,综合利用率更低,每年的建馆投资已远超年度会展收入,必然导致未来将有更多的场馆遭到闲置。这种无视现实需要和市场规律的盲目投资,已经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也不利于未来会展的健康发展。,3、妨碍政府的职能转换,一个好的行业管理模式,应该是政府、中介协会和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与互动,在这个协作的统一体中,政府应该有自己的清晰定位和职能要求。,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的角色定位,管制者、协调者、服务者就会展经济来说,其主要经济职能是:经济调节。宏观上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引导和调节会展经济的健康运转。市场监控。通过一系列法规和具体的行政行为,建构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建立会展市场信用信誉体系,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会展强国,如:德、法、美都没有经营主体资质限制,任何商业机构和贸易组织都可以进入会展行业,是一种市场行为。我国审批制的本质是人为市场垄断,不利于真正市场主体的形成,无法形成市场规范,更加有失公平。,4、不利于市场规范和公平竞争,5、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审批制的前提是存在资质评估体系和会展服务标准体系,但目前我国会展业没有。导致权力的“设租”与“寻租”,6、行业协会组织涣散和力量薄弱,缺乏权威性、全国性的协会组织,各地协会没有发挥应有职能,形同虚设会展行业协会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组织,是会展行业管理的主体,长期对会展业实行审批制,现有的会展协会难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会展行业管理中介。,7、会展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品牌竞争力,人员素质不高,行业运营整体状况不佳、短视行为和恶性竞争,四、构建我国会展管理模式,取消审批制,建立登记制或备案制,这是会展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我国政府一直保持一种强势的全能形象,辛苦异常,却顾此失彼,效果不佳。在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中,政府应该由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者、服务者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会展业的行业特点,重塑会展业发展中政府、协会与企业的关系,是会展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我国会展业的政府职能构建,1、会展法制建设建立统一的会展业管理法规,构成会展业各主体行为的基本框架。一方面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合并、取消、调整以建立系统、统一的会展业法律监管体系。另一方面面对新的情况组织讨论制定新的会展法规。,2、建立统一监管机构实行分类监管,审批制的取消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分阶段、分种类进行。对全国性特大型的展会可继续实行审批制,如:世博会、奥运会、建国50年经济建设成就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展等;对中小型展会尤其是经贸类展会活动,取消审批制,推行备案制。,3、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产业政策,地区扶持政策:根据目前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会展资源的地区布局以及发展会展业的必备条件,我国不适合全国范围的大力发展,只能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行业扶持政策:根据中国经济的整体产业发展重点和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布局,有重点的选择相关行业给予政策扶持。企业扶持政策:对品牌展会加以保护和扶持,以加快同类或相似展会的重组步伐,推动会展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4、将会展业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统计资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国会展数据多数是零散、甚至是估测的。行业统计资料缺乏,给行业研究带来困难,对宏观微观决策产生误导。如:中国究竟有多少展览场馆?有多少会议设施?会展产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带动效应?会展产业究竟有多好的前景?众说纷纭,不少言论缺乏科学依据。是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政策的当务之急和基础工作。,5、处理好政企关系,展会活动在很多情况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不能简单地提“政企分开”,重要的是要弄清政府在展会活动中的职能定位。坚持“分类管理”对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公益展会”,如:建设成就展、计划生育展等,仍需由政府主办,而具体运作方式,如:展馆租赁、展台设计等可以采取市场化手段解决;对于营利性商业展会,政府必须退出,以维护行业的自由公平竞争。,6、理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要从全国经济大局利益出发,制定产业政策,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大方向,为地方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大纲”;鼓励地方政府在全国展会活动的发展大纲下,进行制度创新,制定适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措施。,(二)我国会展行业协会的职能构建,中国会展行业协会基本上处于初建阶段,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职能;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倾向于学术性质,市场权威性不够;地方性的行业协会显然难以胜任全国范围的会展市场协调功能,【知识链接】国内会展行业协会,(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06年2月正式成立,主管部门为商务部,是一个全国性的会展经济学术研究团体。主要任务为研究、交流、咨询、评估、培训。组织会展人员参与会展经济政策、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成果评审,促进会展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运用;组织开展与会展经济研究相关的各类调研、咨询、评估、培训、考察活动,组织会展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2)中国展览馆协会,1984年由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为国家一级社团,是UFI成员单位,主管部门为国资委。成员主要是展览会组织者、展览馆、会展中心等,下有组展专业委员会、展览工程专业委员会、展览理论专业委员会。目前有会员200家,分布在29个省市70个城市,目前协会的权威性不够。,(3) 香港会议展览业协会(4) 澳门会展行业协会(5)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6)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7)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8)广州市会展行业协会 ,1、尽快培育权威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当前,还未成立全国性的会议和展览的全国性协会,一些地方性协会虽然成立了,但是受制于各种因素,职能有限,影响更加有限。一个大型赋予广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全国性会展协会组织急待构建。,2、行业规范规章的建设,行业规范规章是法律的重要补充,并具有直接的规范意义。国外这方面非常成熟,值得我国借鉴,但更加重要的是尽快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的会展行业协会的规章。,3、建立会展企业资质和信誉评价体系,这种企业的资质评定,与酒店星级管理一样,为消费者提供指南,为企业提供标杆大大降低会展业的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秩序和规范;促进会展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会展经济体系。,4、人员培训与资质认定,会展经济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员培训;这种教育培训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结合,依托会展协会和国民教育体系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展会人才培训体系和从业人员资格认定体系,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促进会展业向纵深发展。,5、建立会展数据信息中心,这样的中心(网站)一般也应由权威的行业协会来建立,主要任务是公布行业的重要信息动态,公布企业和从业人员资格认定信息、展会计划或者安排表等;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咨询和方便。,6、组织会展研究,当前我国会展管理研究非常薄弱;缺乏相应的资料和数据,研究投入不够,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很少。这方面需要大型的会展协会组织来牵头,建立全面的信息资料库,定期提供全面的研究报告,资助引导研究者投入到与会展经济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研究中去,真正产生能够指导会展实践,引领会展业深人发展的科研成果。,(三)我国会展企业的职能构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会展企业无疑是会展业发展的核心主体,也是会展管理体系的中心环节,没有足够的有活力的、独立的会展企业,会展活动永远难以达到产业高度。,1、探索适于我国的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我国绝大部分场馆是由政府投资形成的“标志性”建筑,体现的是“政绩”和“产业带动效应”,但利用效果低下。实体建设中,可吸收多方资金参与如: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由德国汉诺威、杜塞尔多夫以及慕尼黑三家展览公司与上海浦东土管局联合打造现有场馆可采取股权转让等形式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对不便于引进非国有资金的场馆,至少在经营权上要引进竞争机制。,2、理顺产业链,鼓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会展业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涉及设计施工企业、展会策划与组织企业、物资运输企业、广告媒体、场馆租赁及物业管理企业、接待服务企业、旅游企业等随着会展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办展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将进一步深化,协调机制更为重要。研究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机制,对壮大我国展会活动的总体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鼓励兼并重组,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会展企业的合并重组,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同类或相似展会的品牌联合,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产业政策方面,制定一些鼓励通过收购兼并、资产联合方式的重组政策同样是提高行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4、创建会展名牌,创建名牌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名牌会展将产生更大的效益和影响力,才能具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以自由市场竞争为基础,引导企业进行一定的合并重组,可能有利于名牌展会的出现。,成熟的会展管理运行机制,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自主社会监督,会展行业管理的发展趋势,1、管理机构归一化2、人才培训正规化3、展会运作专业化4、场馆经营品牌化5、集团化6、国际化7、信息化,思 考:,1、会展管理的模式有哪些类型?2、会展市场运行机制的参与主体有哪些?各自的任务是什么?3、会议和展览业的市场参与机制是怎样的?4、我国现行的会展管理体制的有哪些问题?5、如何构建适合中国的会展管理模式?,谢 谢 大 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