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PPT课件推荐.pptx
短诗五首,一部数千行的长诗可以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一首几行的小诗却可以放着永恒的艺术光彩,文学史的发展不乏这样的事实。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本文的五首短诗,感受短诗的魅力。,情景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今湖州吴兴区)人,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作者简介,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写作背景,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诗歌诵读,总计四句。一、二句均为七字,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笔者觉得此句可于“树”与“并排”之间分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二”的音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旧体诗的“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常规。,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诗歌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试着简要分析这一句诗的写法和作用。,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萧森及人物的孤独,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突出“我”独立不倚。写出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烘托,如何理解这一句所体现的精神?,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 寒冷,“我”与树,意境美,板书设计,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朗,树顶高的 遮蔽、保护、 传统、固执,并排立着 思想的并立,却没靠着 独立,冰冷,衬托,性格独立不倚、坚强果敢追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清寂,月夜中,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课文小结,1.意境清新,含而不露。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写作特点,2.手法多样,语气委婉。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而白描手法的运用,更使诗中“我”显得卓然独立。此外,诗中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代表作有雨巷狱中题壁,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人物介绍,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诗歌诵读,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随口吟成,诗歌赏析,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走六小时 寂寞的长途,,“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色调。,时间之长、路途之远,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为什么诗人要用红山茶祭奠?,这是诗人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花 品,“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省察。,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象征,暗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通过祭奠友人,表明生者在受着煎熬,在焦急等待,而生者心中的死了的人却是悠闲自在。诗人欲超脱而不得的心境可见一斑。,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萧红墓畔口占,“我”,你卧听海涛闲话,安详恬淡,板书设计,情感美,六小时时间长寂寞心理感受长途距离远,放一束红山茶,所处境遇:亟待解放, 期盼曙光等待时间:漫长痛苦, 难以忍受,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课文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写作特点,【卞(bin)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作者简介,卞之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 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卞之琳的创作与提倡格律诗的新月派有关联,但他的风格实际上更接近于象征派,曾与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一起编过新诗杂志这一时期的诗作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简省,较晦涩难懂,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写作背景,诗歌诵读,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一起构筑了什么样的意境?请你找出来。,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 “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营造了优美、温馨的意境。,诗歌赏析,八个意象,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画面一,画面二,两个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地址,却因“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画面三,画面四,“窗子”和“梦”本是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画面感,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通过诗人的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断章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课文小结,1.语言美。这首诗歌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写作特点,2.建筑美。整首诗从形式上构成了两个对称的梯形图案,如一条中轴线两边排列着两栋复体建筑,完整而又协调,诗歌形式给人庄重统一的感觉。 3.画面美。诗人虽然开篇写了是在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杨柳将对人和物的的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让读者自己想象,回味无穷。,画面一: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画面二:看风景的人 在楼上看你,画面三:明月装饰你 的窗子画面四: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板书设计,【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作者简介,风雨吟: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写作背景,诗歌诵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暴风骤雨席卷大地,诗歌赏析,“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的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雨中大地景象,比喻,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诗歌画面:风雨中“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这里的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风雨”“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我”展现了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课文小结,郊原: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如翻涌海上的孤舟,忧心忡忡,动,静,自然的风雨,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我:如年轻的舵手,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 心中的风雨,板书设计,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写作特色,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写作特色,【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作者简介,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写作背景,诗歌诵读,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诗歌赏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繁多是个谎言”? “多”就是“一”呢?,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意义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课文小结,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树,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一片叶一朵花一棵树,板书设计,写作特色,借物说理。诗歌以自然界中的叶、花和果没有差异为喻,说明人类世界也应平等统一的道理,借物说理,诗意表达得委婉含蓄,富有意蕴和哲理,耐人寻味。,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对比阅读,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沙扬娜拉中的“柔”“羞”“愁”,风雨中的“来”“海”“怀”等。,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等。,拓展阅读,为什么 卞之琳我可以锁住笔为什么却锁不住爱和忧伤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烦忧 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1、忘恩负义,卑鄙的嫉妒,利害关系,这一切都缠扰着社会上各阶层的人。2、世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悲伤,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委屈。3、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在别的方面没有恒心,那么爱情方面的恒心也就一文不值,毫无意义了。4、人越是心高志大,就越少不了有种种的小弱点。5、某种可喜的才能,某种幸运的机会,可以形成某一些人上升的梯子的两侧,但是那梯子的横级必然是用禁得住磨擦和牵扯的东西做的;没有东西可以替代彻底、热情、诚恳的真功夫。6、在地球上,没有一样东西在开始出现的时候,不被一些人笑得死去活来。7、可以断定,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过度的安逸,便会如染瘟病。类别:思想8、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