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PPT课件.ppt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目录,导入新课,词的常识,背景介绍,相关图片,生词注音,整体把握,结构分析,课文图解,“意象”,问题探究,艺术特点,延伸阅读,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三十九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词的常识,按长短分:按片数分:,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单调、双调、三调,词的分类,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相关图片,今日橘子洲,毛泽东手迹沁园春 长沙,一九一九年毛泽东在长沙,课文插图,生词注音,舸怅寥廓峥嵘遒遏,gchnglio kuzhng rngqi,整体把握,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结构分析(上阕),起句: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铺叙: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下阕),换头: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铺叙: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结句: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起句:,“看”(写景),山上,鱼(俯),天空,江中,树(远),船(近),鹰(仰),水底,“问”谁主沉浮 (述怀),铺叙:,小结:,换头:,铺叙:,结句:,“携游”所历,写文章,论国事,蔑权贵,击中流,“忆”(言事),“记”浪遏飞舟 (抒情),“独立”所见,课文图解,点:时、地,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 击,水底,鱼 翔,(静),(动),(远),(近),秋景图 (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看,上阕,风华意气指点激扬粪土,记,抒发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忆,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恰,下阕,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如何由意象到意境?,“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1、从空间: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2、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1、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喜爱。,2、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鹰飞的矫健和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1、并置式,看:山、林、江、舸、鹰、鱼,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2、辐射式,诗人(我),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看,忆,万类,同学少年,各种并置景物,各种并置活动,问题探究,1、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3、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4、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艺术特点,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 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延伸阅读,1、毛泽东词欣赏,2、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同题的词,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分析: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的,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坚守节操至死不渝,这皆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又无私;陆游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使命,但却不得志。尽管如此,他却没改变过自己的志向,所以他笔下的梅花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3、有关“秋”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衰! 宋玉悲秋之始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王实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少年壮志)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细腻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