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pptx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导入新课,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作者介绍,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精神”以“求是”为主导,追求真理,忠于真理。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科学。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都很重要。,科学精神与思想,主 要 贡 献,竺可桢,作者简介,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创建历史气候学 与宛敏渭合撰物候学,奠基现代气象科学 出版中国第一本近代气象学,历史地震学上的巨大贡献 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组织编制中国地震资料年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的贡献 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可持续发展”思想先行者。,文体介绍,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初读课文,筛选信息,2.本文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物候”和“物候学”。,初读课文,筛选信息,1.本文的说明对象,开篇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初读课文,筛选信息,2.本文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引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初读课文,筛选信息,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小组讨论,再读课文,梳理结构,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2.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小组讨论,再读课文,梳理结构,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初读课文,筛选信息,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课堂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课堂小结,事理说明文。,第二课时,内容回顾,描述现象,做出解释,推究原因,阐明意义,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导入新课,你还记得哪些说明方法?,知识回顾,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精读思考,1.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精读思考,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2.作比较,精读思考,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3.打比方,精读思考,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精读品析,“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精读品析,“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拟人手法,春景扑面而来,“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典型秋景,描写,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精读品析,“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精读品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思考探究,精读揣摩,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精读揣摩,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思考探究,精读揣摩,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 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思考探究,精读揣摩,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拓展延伸,“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清明前,开秧田”,“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根据动物行为预测天气情况。),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拓展延伸,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