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pptx
20.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悠悠( ) 怆然( )涕( )岱宗( ) 决眦( ) 凌( )吟鞭( ) 遮( ) 拄杖( )叩门( ) 豚( ) 箫鼓( )缘( ) 衣冠( ) 天涯( ),yu,chun,t,di,z,ln,yn,zh,zh,ku,tn,xio,yun,un,y,识文辨字,生难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约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知人,大唐文宗里的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论世,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相关介绍,战国策 燕策一:“于是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 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古体诗,诗歌体裁,抒情诗,怀古诗,诗歌诵读,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节奏,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式。,前不见古人,,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韵律,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韵律,音节比较急促,音节比较舒徐,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小结,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前:过去。,后:未来。,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纳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诗歌释义,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念: 想到。,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 悲伤的样子。,涕: 指眼泪。,【诗意】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时间 的绵长,诗歌赏析,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2.“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无“古人”、 “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古人”:古代像燕昭王一样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后世像燕昭王一样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空间 的辽阔,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4.“念天地之悠悠”,请对“悠悠”一词作出 赏析?,“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以天地之“悠悠”和“独”的对比,写出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诗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5.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艺术特色,1、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2、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3、诗的前三句,写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荡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感情基调。融情入理,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哲理。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4、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主旨总结,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感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寂苦闷,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感情,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悲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惆怅感物我一体、超越有限的时空感,“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而此中是悲是愤?是爱是恨?是高亢还是跌宕?是狂歌还是痛哭?任由后人评说 袁行霈,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燕昭王,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生于春夏的兰花和杜若,枝叶茂盛青绿蓬勃。它们那红花覆盖着紫色花茎的身姿,是群芳竞艳的花丛中最幽雅高洁的色彩。渐渐地白天一天短似一天,秋风也慢慢地吹拂起来。又到了花儿凋零的时节,那些如花的心愿究竟该怎样才能实现呢?这是陈子昂抒发政治抱负和感叹身世命运主题诗作感遇三十八首中的第二首,其中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孤愤一目了然。,登幽州台歌,板书设计,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惆怅孤寂,望 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5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作者简介,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望岳这首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写作背景,【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相关介绍,诗歌诵读,岱宗: 指泰山,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齐鲁青未了: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 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 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 泰山以南为鲁国。青, 指山色。未了,不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苍翠的山色掩映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尽。,诗歌释义,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造化钟神秀: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 指天地、大自然。钟, 聚集。,阴阳割昏晓: 山的南北两面, 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 山南水北为阳。割, 分。,荡胸生曾云: 层云生起, 使心胸震荡。曾, 同“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意】(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震荡,张大眼睛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决眦入归鸟: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入林。眦, 眼眶。,会当:终当,终要。,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 登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1.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细望泰山景物、诗人感受,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诗歌赏析,2.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3.赏析颔联,并分析“钟”、“割”二字之妙。,颔联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前句虚写后句实写,“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割”字炼得极好,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这一联写凝望之景。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4.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写作特色,(1)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意境深远,形象鲜明。,(2)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课文小结,望 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不畏艰难 极望天地抒情,气象雄伟胸怀博大,板书设计,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作者简介,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擅长说理与修辞,遒劲清新,豪气纵横,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写作背景,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飞来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相关介绍,诗歌诵读,飞来山: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闻: 听说。,千寻: 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寻,古代长度单位。,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诗歌释义,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缘: 因为。,眼: 视线。,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最高层: 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诗歌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2.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蕴含的哲理】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 政治抱负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 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比较阅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课文小结,登飞来峰,写景,议论,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坚定果断无私无畏,板书设计,游山西村,【陆游】(1125-1210),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作者简介,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写作背景,诗歌诵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足鸡豚: 备足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莫: 不要。,腊酒浑: 腊月所酿的酒,成为“腊酒”。浑, 浑浊。酒以清为贵。,诗歌释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意】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又一村。豁然开朗,村舍俨然。,疑:怀疑。,暗:暗淡。,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将近社月,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土地神)。祈求丰收。,【诗意】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若: 如果。,闲乘月: 趁着月明来闲游。,【诗意】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拄: 拄着。,无时: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了什么? 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并赏析“莫笑”、 “足”两词。,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诗歌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2.试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该句的妙处,不仅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这一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句描写 了什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写景,抒情,村外之景,村内之情,颈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民的热爱。,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 山村心情的表述,点明了游村的 诗题,而“夜扣门”与首句“农 家”摇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4.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写诗人的愿望,也是诗人发表的感概。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立意新巧,自然成趣。,(1)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写作特色,(2)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纯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赞美了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纯朴的农村生活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课文小结,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农家丰年足食物村外景色优美村内民风古朴希望随时做客,喜庆欢悦无限向往,板书设计,己亥杂诗,【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其诗、文、词诸体兼长,学识渊博,行文独具个性,于写实中寄托深思,著有定庵文集。,作者简介,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龚自珍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的他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当时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一片。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己亥杂诗这首诗。,写作背景,诗歌诵读,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 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吟鞭: 诗人的马鞭。吟, 指吟诗。,天涯: 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诗意】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东指:东方故里。,诗歌释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 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 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比喻,【诗意】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诗歌赏析,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夕阳西沉、黄昏将至,更添一种日暮穷途的感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这两句抒写了作者离京时的心境,离愁别绪、怨恨以及失落感交织在一起。,2.怎样理解结尾的主旨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国家,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落红不是无情物”,以花自喻,移情于物,已是胜人一筹;“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新生命的讴歌。,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了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成为传世名句。,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满腔热情和献身精神。,课文小结,辞官南归,不甘沉沦为国效力,表明心志,失落离愁,甘愿奉献,离情浩荡肠断天涯,落红有情化泥护花,板书设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拓展提升,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