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课件.pptx
学习与理解紧密联系,理解体现着学习的内涵,学习结果反映了理解程度。 促进学生理解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教学中的矛盾和活动均是以学生理解知识为中心构建的,借助外显的行为表现的。,第1页/共29页,一、问题的提出,网络化使知识可以瞬间得到,但学习者消化理解的过程减少了,理解的欲望减弱了; 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但学生不愿思考了,抽象思维能力在下降; 新颖的动画、声音媒体取代了枯燥的课本和板书,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不注重内涵的理解,而更关注形式的欣赏。,信息技术对理解力的影响,第2页/共29页,学生知道的要比理解的多,知道正确答案并能够进行证明,但是他们并不理解这个答案为什么是正确的?,第3页/共29页,一、问题的提出,教学中把理解水平降为记忆水平作业以强化训练为主考试以记忆性题目为主 初浅、表面化的题目居多,以复现课本和教师所讲内容为标准答案教学设计只注重流程和形式,缺少如何促进理解的设计,第4页/共29页,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关注教师讲解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许多教育者都认为教学应该着重“理解”这个目标,但很少有人为达到这个目标而重新设计教学。,第5页/共29页,一、问题的提出,教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缺乏清醒的认识布鲁姆把“理解”描述为人人都在应用,但人人又都不清楚的教学目标教师希望学生真正的理解、消化知识、掌握核心的东西,但是对于学生真正理解后会做出什么行为?不理解的时候做不出什么行为?并不十分清楚,第6页/共29页,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创新,教学过程,第7页/共29页,讨论的重点问题:,理解的内涵哪些课题值的学生理解教师怎样促进学生理解,第8页/共29页,二、理解的涵义与六个维度,理解的内涵 理解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将有关联的事物相互联系,通过自我的消化、整合,形成新认识的心理过程。 理解是指能够在给定的资讯以外有所超越,并且能够创造性的去运用自己的知识。,第9页/共29页,二、理解的涵义与六个维度,理解的六个维度 理解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程度,对于任何问题,在思考、讨论及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伴随着疑问和回答,理解程度将不断深入。美国课程研究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在通过设计促进理解一书中提出了理解的六个维度:,第10页/共29页,理解的六个维度,第11页/共29页,三、哪些课题值的学生理解,衍生性的课题值得理解。 就是能够繁衍、派生出新的问题,能够维系人们继续深入探讨的课题。,第12页/共29页,第13页/共29页,三、哪些课题值的学生理解,具有持久的价值,经得起持久争议 意义模糊或容易被误解的概念、理论、公式等。是学科的中心核心概念、各种原理、规则、理论,有启发意义、能在其中探索的内容,第14页/共29页,四、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第15页/共29页,四、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确定课程的理解性目标 即具体的界定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哪些概念、关系、问题?希望达到什么程度?,第16页/共29页,四、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确定课程的理解性目标目标清晰明确目标必须相互关联,单元目标与课程目标层级互套,紧密联系,第17页/共29页,四、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理解性目标举例 如数学公式的学习,最底层是对数学公式的认识,这属于记忆层次;第二层理解性目标是对公式的应用。它又可以分为低、中、高级三个应用层次。底层是知道公式应用的条件;中层是对公式的推理应用;高层是可以综合运用多个公式或推理解决相关问题。第三层是本公式在生活中如何应用,第18页/共29页,第19页/共29页,四、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简单的入门知识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具体表现为搜集经验、要点、特殊现象、问题、发现本质、中心思想和最终的任务。通过启发性问题吸引学生。像电影一样制造悬念,让学生陷入迷惑、挑战现实或尝试扮演角色,使学习变的有趣。,第20页/共29页,四、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对复杂观点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用多元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开展网络协作研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求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调查论证;不强调答案的标准性、统一性,强调答案的多样性。,第21页/共29页,营造有利于理解的环境,创设环境促进学生理解,第22页/共29页,五、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教学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中,第23页/共29页,表现活动的三个过程:,乱打乱撞这是在初始阶段进行的探究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项目。以展示初始的理解。引导式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个特定课题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从而展示学生对深奥复杂问题的理解。终极表现主要以作业、作品来展示,可以显示学生对理解目标的掌握程度。,第24页/共29页,四、教师怎样促进学生理解,持续的评估从总结性评估走向形成性评估将评估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及时评估,在真实的环境中评估。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教师评估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作业、活动、作品、展示理解的表现等多元化评估。公开评估标准,第25页/共29页,总结:,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框架由衍生性的课题、有关理解的目标、显示理解的表现、持续的评估四个要素构成。,第26页/共29页,教师应该为理解而教 学生应该为理解而学 教学设计应该围绕理解目标设计,第27页/共29页,谢谢聆听!,第28页/共29页,感谢观看!,第29页/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