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docx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目录第一章: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旅手:哈贝马斯第三章:斯图亚特霍尔第四章:麦克卢汉第五章:鲍德里亚第六章:女权主义早期法兰克福学派1媒介观2在纳粹铁骑控制下的德国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国社会,媒介都是统治阶级操纵、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社会的技术理性下,人沦为机器的奴隶,接受着工业产品及其掩盖下的资本主义文化灌输。劳动阶级依然是被剥削和被奴役的阶级,但他们满足于工业社会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对自己真实的社会地位浑然不觉。3法西斯利用无线电广播无孔不入地向人们宣扬法西斯理论,使人们渐渐丧失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这里媒介成为了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武器。4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各种媒介都在宣扬和推崇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特征:消费主宰一切。5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声讨媒介文化现象,他们对媒介所持的批判态度,和传统经验学派对媒介的研究是迥然不同的。他们认为媒介在创造一个“文化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强权变得更加隐蔽也更有威力。大众媒介就是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的精神奴役和全面控制,文化由“双向度”变成了“单向度”,成为帮助大众消磨时光的''时间杀手”,不仅丝毫不能动摇资本主义制度,反而加强了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2 文化观(05年论述)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对传统“文化”定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真正的文化是“异化”的,即包含着与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相互排斥的成分。然而在后工业社会,文化产品沦落为商品,出现了“文化工业化”现象。“文化工业''的特征是:文化沦落为商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都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进行;其生产目的是为了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在“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产品不是由“大众”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将其包装于大众文化之下,大批量生产和批发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这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地位的一剂强有力的“精神麻醉剂”。“文化工业”的文化产品具有隐蔽的欺骗性。它宣称大规模的重复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品进行计划和管理。它提供大量的娱乐,以“快感”麻痹人们的神经,使人们丧失批判和思考的能力。它还利用和招揽中间阶层,标榜高雅,实际上却日复一日地走向庸俗。媒介是“文化工业”最得心应手的武器。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归根到底是在维护传统的“精英文化”,否定新兴的“大众文化”,认为文化应该是少数人的专利。3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最早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关注媒介文化并提出了批判,而事实证明,媒介确实是为专制服务的工具。媒介帝国主义正在威胁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使美国文化向全人类多样化的文化领域入侵,发展中国家在“单向度”的文化传播中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媒介是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维持其统治霸权的强有力武器,媒介技术越来越成为话语权垄断在谁手中的决定性因素工局限性: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但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却没有将辩证的思维贯穿始终。对大众文化的分析缺乏辩证的视角,过于片面、极端、形而上学。只破不立。只是对文化工业社会不断提出批判,却未能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学方法。哈贝马斯1 哈贝马斯的传播学理论研究及特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关注政治公共领域中的交往活动,代表作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动理论,代表作为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动理论。1 特色:1)有破有立,2)从剖析公共领域的消解“破",3)到通过交往行动重建公共领域,立,4)其思想理论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5)从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6)关注西方民主宪政的实现问题。7)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8)具有哲学与传播学的双重特征。9)致力于批判学派传播模式的构建。10)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尤为关注。2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是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领域。它与公共权威领域相对立,是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紧张关系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础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公共领域的精髓在于它的批判性。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的条件是:提供一种平等、自由的交往方式;公众的讨论应限制在一般问题上;公开性。哈贝马斯认为,从18世纪开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开始承担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法制观念的讨论上。然而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新重商主义的干预政策和社会权力本身获得公共权威的权限,公共领域开始走向衰落,渐渐丧失了其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批判的功能。而公共领域的消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文化工业所赐。文化消费取代文学批判,使文学公共领域不复存在。而文学公共领域正是政治公共领域的雏形。文化工业对公共领域的消解集中体现在大众报刊上。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和内在机制,但它却最终颠覆了公共领域。要重建公共领域,必须把公共性原则推广到各种社会组织中去,如政党、大众传媒。3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理论渊源是60年代的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从普通语用学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在丧失了公共领域之后维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消失'的时候,劳动和社会交往之间的矛盾就凸现出来,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理想的社会是“交往合理化”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承认和重视社会中存在的共同规范标准,从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础,与工具性行为相区别;通过对话,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理解”;选择恰当的语言,对话必须以语言为中介。*思考1、比较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2、从公共领域理论出发,简评西方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3、什么是传媒领域阶段?如何构建我国的传媒公共领域?4、简述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斯图亚特霍尔1编码/解码模式及其理论贡献电视话语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编码环节。编了码的内容开始进入流通环节,就是信息从编码者被传送到受众的过程。由于社会不是同质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往往存在不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信息的误读或“扭曲”。信息生产者不能任意将主导意义加入信息中,如果该意义受到大多数团体的偏好,它的主导位置就可能得到确立,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方面的抵抗。理论贡献:恢复了受众在传播中的木原地位,认为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前,美国的传播研究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受众被视为大众文化被动的消费者。霍尔彻底地打破了这一格局。使传媒的信息内容成为新的文化和社会研究资源。霍尔的三种受众读解模式(05年问答)可以联系一下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有是解码编码模式,但是就其中完全是经验主义式的、类自然科学式的结构,在比较一下霍尔的,就可以了解什么叫编码(编码在制作者的经验、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环境中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流通使用、使用(解码):由解码者与编码者的符码之间的不对称性造成的解码模式:1三中解码模式2三种形式不是分离的文本的意思可能比观众继续改造(用运动的的眼光看问题)理论缺陷:过于专注与文本,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有利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很少评价经济和国家在文化生产中的重大作用1偏好式读解2 协商式读解3 对抗式读解第四章麦克卢汉一、三大理论建构(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对“媒介”作了崭新的诠释。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0(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赋予“讯息''一个全新的定义。他认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会或文化领域的尺度、速度甚至模式的变化,都是媒介的讯息。1、提出关注媒介以及它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重要性。2、一种媒介可以变成另一种媒介的“内容”。(3)热媒介与冷媒介实际上是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麦克卢汉认为,使某一感觉器官作“高度定义''扩张的传播媒介,虽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种感官;虽然有高度扩张,但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都非常低,这样的传播媒介就是“热媒介反之,"低度定义''涉及人类感官范围较广,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需要由人来补充,因而人的参与度较高,这样的媒介称为“冷媒介麦克卢汉推崇“冷媒介”,认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具有排斥性。人们醉心于用技术塑造“热媒介”,而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的阵地,不利于民主的发展。二、地球村与内爆(1)地球村时空消失的人类新部落把地球视为村落的两层寓意:1、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人们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2、共同社区:媒介创造的环境使整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民族、国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构,人类获得在全球范围内感知的新能力。(2)重新部落化以媒介技术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前文字时代,也称部落阶段,口头语言和耳朵统治的阶段;古登堡时代,部落被瓦解的阶段,文字语言和视觉占据统治地位;电子时代,重新部落化阶段,所有感官深入参与。(3)媒介技术的力量在推动人类社会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媒介技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4)内爆“内爆”就是内向的爆发和坍塌。事物内向的爆发往往会发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导致处于临界点的事物发生聚变。麦克卢汉担忧的文化“内爆”是指电子化引起的后工业社会出现的文化裂变,这是由电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电子媒介重构了社会生活,使我们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领域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间地“内爆”,这个“内爆”通过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终结了公共领域。第五章鲍德里亚一、符号批判理论1、消费社会与物/符号体系二战后,西方社会由于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调整,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消费取代生产,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运转的主导力量。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上,即消费物品的意义。物/符号体系的中心,是物体即一种符号。整个物/符号体系分为四个亚体系:功能型系统、非功能型系统、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阐释了物向符号的转化。这四种模式也是物向符号转化的四种模式.2、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以资木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费的产品,建立了大量为消费而设的场所。社会消费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现象,人们通过社会差异的表现来取得某种社会认可,显示自身。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独特的方式给人以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从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了商品对文化的侵蚀。3、符号价值与广告图腾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拥有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是消费社会里的终极价值。消费社会又是一个广告社会,广告让产品形成能够了边缘化差异,个性化,使消费者形成自恋情节;它十分重视对消费者的行为心理调查,不段完善对消费者的渗透力.鲍德里亚在广告的解构上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把广告不再视位资本或人的创造物,而是独立的符号结构并能对主体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广告成为一种新的图腾形式,令消费者顶礼膜拜。二、后现代性媒介分析1、仿真、超真实、内爆这是鲍德里亚描述技术媒介运作规律的三个中心概念,也是电子媒介造成人的主体性沦丧的重要手段。所谓“仿真文化”,就是先进的电子媒介为大众建造了一个虚拟、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历史阶段被符号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的对象不是某种物质,而是对人们在现实中接触的物质现象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拟,它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技术,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能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和神经快感。仿真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超真实”的幻境。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是许多类像共同组成的一种新的现实次序。所谓“超真实”,就是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已经超过了真实。超真实的形成过程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内爆过程。“内爆”概念来自于麦克卢汉,主要是相对于信息的“外爆”提出来的。内爆就是消除区别的过程,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商业领域相互渗透。鲍德里亚比麦克卢汉更加激进地看待瞬间传播技术,如电视、因特网。他的内爆理论所描绘的是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烟T的增加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中。他甚至认为,“整个社会都已内爆。”2、视觉媒体与电视电视过多地产生了威胁我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会和人带入了后现代时代。1)电视具有仿真性2)电视的去历史性3)单向度的电视和主体性的沦丧第六章女权主义一、女权主义1、是一种学术作品与实践体系,其中女权主义批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对自古以来的“男性中心说”,主张将女性世界和女性话语作为研究对象,重新解读西方文艺传统的实践,透视陈旧的社会文本和文化语境,向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挑战。2、女权主义更是一个关于妇女遭受压迫和以何种方式赋予妇女权利的政治运动。3、从哲学渊源来看,女权主义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产物,是西方个体主义的一个分支。二、流派1、自由派女权主义2、马克思主义学派女权主义3、激进派女权主义4、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5、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思考1、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2、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特征。3、中国女性受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