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汇编.docx

    • 资源ID:1986353       资源大小:238.75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汇编.docx

    表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民间文学种类:故事 编号:02-023-0203-08-001项目名称呆大学闲话讲述者姓名吴秀莲性别女出生年月1944年民族汉讲述语言宁波方言文化程度高小职业退休健康状况良好详细住址宁波市海曙区鄞奉路仪凤弄一号电话87483822内容记录“呆大”学闲话 很久以前,在鄞州西乡的农村有一个勤劳的寡妇,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一个遗腹子。只是这个遗腹子自小比正常的小孩来得迟钝,下地走路晚,开口也迟,总是傻乎乎的。于是大家逐渐忘了他的名字,都叫他“呆大”。 岁月流逝,转眼间呆大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勤劳的寡妇花了多年的积蓄为儿子说了一门亲事,呆大马上该去女方家做“毛脚女婿”了。寡妇担心呆大真的是呆头呆脑,连话都讲勿清楚,弄勿好把这门亲事给搅和了。于是,一天早上她对呆大讲:“儿啊,侬快成家了,可连话都勿清楚,弄不好连媳妇都要逃走的,还是到外头去学学讲闲话吧。”呆大讲:“姆妈格阿拉问啥人去学了?”寡妇讲:“儿啊!侬走到村口的大路旁,如果见到头发、胡须都白的老人,就跟其学吧!”呆大听了满心欢喜地跑了出去。 在村口的大路旁,呆大等啊等,只见来来去去的老人要么是白头发没胡须,要么是有胡须没有头发。呆大东张张西望望,心想:姆妈讲的白头发、白胡须乍会没有啊?只觉得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叫,原来是快到中午了。这时从旁边的草垛里钻出一个花白头发上沾满草屑、胡子拉渣的老乞丐。呆大眼晴一亮,赶紧跑过去说:“阿拉姆妈叫我来向侬学讲闲话。”老乞丐眼晴一翻,讲:“阿拉要去讨饭吃了,学啥闲话?不要烦。”边说边匆匆走了。呆大心里想:反正姆妈叫阿拉向有白头发的人学讲闲话,阿拉就跟着侬。 走啊走,老乞丐有气无力地走在石板路上,只听“的卜”一声响,原来是一块石板没放平,便摇摇头讲:“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呆大心里暗暗把这句话记了下来。老乞丐走上一座小桥,坐在桥栏上,望着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叹了口气说:“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呆大又把这名话记下来。走到一个村庄旁的草垛下,只见一只刚下完蛋的老母鸡扑打着翅膀“咯咯咯咯咯”地叫,老乞丐心烦地讲:“红皮鸡娘垛翅已生。”呆大又把这句话记了下来。来到村内树荫下的泥塘中,有一头牛在翻来滚去嬉戏,老乞丐在路边坐了下来,伸了一下懒腰,庸懒地说:“老牛腻塘,河伯叹气。”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呆大嘴里含叨傻乎乎地站了好一会儿,见老乞丐还是睡着,便揉了揉肌肠漉漉的肚皮回家去了。 呆大一到家,马上兴奋地向寡妇汇报学闲话的过程,并把“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红皮鸡娘垛翅已生,老牛腻塘河伯叹气。”四句话复述了一遍。寡妇听了摇摇头,暗暗叹了口气。 “毛脚女婿”上门的日子终于到了,呆大在媒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丈母娘家,心中暗暗牢记着寡妇同他讲的话:新女婿上门少讲话,顶多只讲一、二句。按风俗,新女婿上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总得捉弄一番。于是在吃饭的时候,呆大坐的是一把三只脚的凳子,一坐下去便摇摆不定。呆大随口讲了句:“过桥石板蹊跷又蹊跷。”捉弄他的亲戚大吃一惊,都说,“这人是呆大,咋介聪明啦!”赶紧把凳子换了一把。酒过三巡吃饭了,桌子上放了一大碗虾皮汤,只只虾米在细葱的衬托下让人直流口水,可偏偏呆大面前没有瓢羹,呆大于是讲了一句:“河里鱼多,只差一顶网。”负责帮厨的邻居赶紧把瓢羹递了过去,回到灶头就说开了,“这户人家的女婿咋聪明,明明捉弄伊,伊却巧巧妙妙地让侬主动把瓢羹放上去。”帮忙烧火的隔壁阿嫂讲:“真当话啊?阿拉去看看!”隔壁阿嫂来到堂尾门口一张,这时呆大刚好抬起头来,看到因烧火而涨红了脸的隔壁阿嫂,便触景而说:“红皮鸡娘垛翅已生。”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隔壁阿嫂难为情,赶紧逃到厨房去了。因为呆大出手异常的聪明,让未来的丈人觉得非常有面子。文人高兴得多吃了几杯老酒,便倒在眠床上困觉了。差不多该回家去了,呆大一一向丈母娘家的亲戚朋友道别。最后来到了丈人的眠床前,见丈人醉眼矇胧翻来覆去,便讲了一句:“老牛腻塘,河伯叹气。”丈人一听从床上蹦了起来,一下子酒就醒了,随手就是一个巴掌。回家的路上,呆大摸摸红肿的脸颊就是想不通:姆妈叫我学闲话,叫我只讲一、二句,我顶多讲了四句闲话,咋还要吃巴掌啦!作品来源讲述者从鄞州区西乡的亲家公处学来。 备注注(讲述人特殊生活经历、能讲述的其他作品)除此之外,讲述人尚能讲述呆大老婆、呆大老公卖布、冤鸟、黄鳝告状、小康王逃难到段塘、梁山伯阴配等民间文学作品。记录稿(页)3页录音带或录音光碟 (盒/张)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照片(张)调查人姓名林之寅文化程度大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段塘街道南塘社区电话87483764调查时间2007年7月调查地点吴秀莲家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民间音乐种类:器乐 编号:03-032-0283-05-002项目名称奉化吹打演唱语言无传承人姓名汪裕章性别男出生年月1943年2月民族汉文化程度初中从艺时间1952年至今健康状况良好详细住址奉化市萧王庙街道云溪村电话057488830355主要艺术成绩一、 参加宁波市第三届音舞节奉帮腾飞荣获二等奖。二、 奉化吹打代表作“划船锣鼓”全曲、“将军得胜令”精彩选段在宁波电视台录像,该录像带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民乐比赛,获金奖。历史沿革奉化吹打源远流长,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记载了江浙一带民间流行的吹打乐情况。据民间口头传说,奉化的民间吹打乐曲将军得胜令是明嘉靖年间人民为凯旋而归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演奏的曲目。可见奉化吹打乐在明代中叶已盛行。奉化吹打自钱小毛(19161996)加入职业性民间音乐团体“九韶堂”之后,逐步走向鼎盛。在此之前,奉化民间乐队一般只使用二至三面锣,就连最出名的“九韶堂”也只使用四面锣。十五岁那年,钱小毛与张阿盛、林佩道等人一起探索、试验增加用锣数量,从一个人打五面锣开始,逐渐发展到六面、七面、八面、九面,到二十岁时,钱小毛已能熟练地演奏“十面锣”,并在锣经的编配上也作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打击乐的音色变化和表现能力。1955年,大桥镇“九韶堂”演奏的大型丝竹锣鼓万花灯、吹打乐将军得胜令进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获优秀奖。之后加入“浙江民间音乐舞蹈巡回演出团”赴金华、瞿州、温州、上海、宁波等地演出。1973年,浙江省歌舞团奉命参加广交会演出,演出期间,由钱小毛主持,集体创作,并由钱小毛演奏十面锣的大型民族器乐曲渔舟凯歌受到中央领导和外商赞扬。嗣后,钱小毛和他的渔舟凯歌作为国际文化交流节目多次随“中国艺术团”赴国外访问演出,并在北京为尼克松、金日成、李光耀、马科斯等外国贵宾作招待演出。同时,渔舟凯歌还被摄入电影百花争艳之中。表演形式及特点奉化吹打有二种表现形式,一种为队列行进式,乐手分二列纵队边走边演奏,如有“纱船”在前的,则跟随“纱船”之后,队形相同。此形式主要适用于婚嫁迎娶、迎神庙会、行会、出丧等动态场合。另一种为室内坐奏,乐手分三面围坐在八仙桌前演奏。此形式主要适用于祝寿、满月酒、祈祷、庙会、祭祀、做七等静态场合。奉化吹打的最大特点是在原打击乐器中新增加了定律的“十面锣”和多面鼓。“十面锣”和多面鼓均由一人演奏,使打击乐的音色变化更加丰富、个人演奏技巧充满炫技性与灵动性。乐曲结构庞大而有序,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具有浓厚浙东地方特色。代表曲目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八仙序、三打等(曲谱略)乐 器、道具及服饰 等1、乐器:奉化吹打的主要乐器为唢呐、笛子、板胡、二胡、三弦、琵琶及“十锣”、“四鼓”、铙钹等。十锣由十面大小不同的锣组成,垂直分布于锣架上,自下至上分别为大锣、柴锣(四面)、令锣(二面)、闹锣、张板锣和狗叫锣,由一人演奏。四鼓由板鼓、扁鼓、小堂鼓、大鼓组成,由一人演奏。2、道具:八仙桌(坐奏)、船鼓(行奏)。3、服饰:无特殊要求。传承状况奉化吹打为旧时“堕民”的谋生手段,且演奏时乐手可多可少,随主顾操办场面大小而定,故乐手流动性较大,传承关系较为松散。一般来说,奉化吹打以“堂、班、社、会”形式组成职业或半职业性民间组织。早期的传承关系已无从稽考,民国时期,以大桥九韶堂、萧镇白柞杨徐鑫堂、吴家埠张潮水班等较为有名。另有南浦利星社、方桥阮家奉光社、董李永昌会、永丰会等小乐队。代表人物有钱忠道、张潮水等。钱忠道一脉较为明显,其同仁及弟子有张阿盛、林佩道、钱小毛、钱得万、张月兴、周小如、周祥元等。解放后,奉化吹打日见萧条,从业人员大多歇业改行,只钱小毛一人进浙江歌舞团从事乐队工作,1986年3月,奉化县开展“三民集成”搜集整理工作,特邀钱小毛前来传经授艺,当时的学员有文化馆音乐干部王建华(负责曲谱记录、校对、整理)、陈培华及乡镇文化干部汪裕章等,之后又有江耀权、戴建良、葛金裕、汪春辉、汪斌等等。相关活动奉化民间自发组织的吹打乐队多与民俗礼仪相随,常在迎神赛会、喜庆婚嫁、丧葬祭祀时演奏。一般来说,这些不同场所演奏的曲目都可套用、混用。一、迎神赛会。过去,奉化境内多行迎神赛会,迎神赛会时必有吹打乐队相随,主要曲目有满堂红、柳青娘。以“请龙王”为例,每年盛夏,天干地旱之时,各地都要召集乡民前去龙潭(山塘)请龙王,此时吹打乐队就大显身手,随着请龙队伍一路吹打。特别是在请到了龙王(泥鳅、黄蟮、青蛙、水蛇等水生动物)后,更是大吹大擂,一直把龙王吹送到本村的祠堂里供起来为止。二、喜庆婚嫁。婚庆时,吹打乐队随花轿至新娘家,待新娘出房门上轿开始吹奏,并一路行奏(行奏时可适当休息),到新郎家后大吹大擂,直至新娘下轿进入洞房。出嫁时吹打的曲目是喜庆的出嫁行。三、丧葬祭祀。从丧葬到祭祀的众多场合,如烧经、入殓、落材、出殡、行走、跪桥头、入墓、转七、七七、百日、周年等一般来说都要用到吹打乐队,其中的落材、跪桥头、入墓为重头戏,此时,吹打乐队全神贯注,舒缓庄严的大开门乐曲使整个丧葬祭祀活动高潮迭起,表现了人们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相关资料1984年“奉化吹打”被编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1986年月12月,万花灯、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八仙序、三打等五首曲谱入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宁波分卷。2003年7月“奉化吹打”被编入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通史概述。记录稿(页)26录音带或录音光碟 (盒/张)3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1照片(张)10调查人姓名裘基贤文化程度初中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奉化市文化馆电话56376284 13056996567调查时间2007年8月调查地点云溪村汪裕章家中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民间舞蹈种类: 编号:项目名称造 趺传承人姓 名周德兴性别男出生年月1929.10民族汉文化程度初小从艺时间1949年10月职业农民健康状况一般详细住址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穿山村电话86060019主要艺术成绩作为造趺艺术现阶段传承创新的代表,在表演内容、形式及道具的设计工作出了成绩,多次参加市、县、区表演活动,为造趺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历史沿革穿山村造趺艺人(1929年9月生)周德兴根据家传的手抄本史料反映,造趺始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当时,穿山村有人出访鄞州(今宁波),在庙会时看见过这种艺术形式,后即移入穿山村。穿山村附近的芦江庙会隔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五,穿山村就以民间艺术形式高跷、造趺、狮子参加庙会。造趺当时以少年扮童男童女或八仙骑在成年人的肩上,但不表演,百姓俗称“马嘟嘟”,这是造趺发展的第一阶段。到了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有人创造出成人双臂立童,少年扮“活观音”及借东风等剧目中的人物,但没有唱和舞蹈,只是从原来骑在成人肩上发展成站立在成人肩上,这是第二阶段。到1912年后,又发展成“天盘”扮演戏中人物,能唱会舞,“地伴”也能配合动作的独特歌舞形式。由此可见,造趺从鄞州移入穿山村曾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才形成现在的状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穿山造趺曾先后参加宁波、镇海、滨海、北仑等重大文化活动达几十次之多,少则一年一次,多则一年四至五次。表演内容、形式及特点造趺出场前由铿锵的锣鼓声伴奏,然后十组造趺紧接出场,走圆场、绕八字,全体退场以后,再开始一对对的表演。第一对扮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手拿金箍棒,与白骨精三次交战;第二对金钱豹,二只金钱豹在山上相遇,互相逞强,三次交锋搏斗;第三对春草闯堂,春草戏弄贪官;第四对扮演的是大宋小将岳云与金国公主三次交战;第五对三请樊梨花,表演薛丁山与樊梨花交战,以打花枪为主,穿插“老快枪”、“小快枪”,然后下山下马。造趺中天盘在表演时双脚站在地伴的肩上,由地伴紧紧抓住天盘的小腿,但此,天盘全靠上半身进行武打、亮相,而表演中所需要的前进和后退等步伐变化,则全靠地伴配合,地伴要随着天盘追打的表演走圆场步,亮相时的停顿,演唱曲调时则做原地踏步转动踩脚等步伐,达到上下配合浑然一体。服饰、道具舞蹈音乐(包括伴奏乐器、曲谱)传承状况目前的传承工作主要以穿山村为主,区、街道负责指导提高及协调工作,村负责具体队伍人员的组织联系。2005年底北仑区文体局、柴桥街道办事处在穿山村、柴桥实验小学(原穿山小学)建立造趺艺术创新基地,分别培养造趺艺术的天盘、地伴人才。主要存在困难:(1)造趺传承艺人队伍老化,第六代艺人周德兴已有80岁高龄,第七代艺人周翠珠也有56岁的年龄;(2)天盘变化大,青黄不接,上下半年需要更新换人,培训工作有脱节;(3)经费落实上有些困难,区、街道、村三级投入机制尚待建立。第一代艺人:丁祖、周祖(1839年)第二代艺人:尚秀武壮(1875年)第三代艺人:丁月林(生于1870年)第四代艺人:丁玉清(生于1904年)第五代艺人:王静波(生于1921年)第六代艺人:周德兴(生于1929年)第七代艺人:周翠珠(出生1951年)相关活动据史料记载,解放前柴桥的芦江庙会隔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五,穿山村的造趺经常参加庙会表演,造趺成为芦江庙会的主要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成为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相关资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宁波卷)记录稿(页)10录音带或录音光碟(盒张)1录像带或录像光蹀(盒张)2照片(张)20调查人姓 名王 忠文化程度大 专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文化站电话0574-86786657调查时间2007年8月2日调查地点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表格可根据填写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戏曲种类:民间小戏剧种 编号:05-055-0282-03-004项目名称姚滩演唱语言姚北方言 传承人姓名周忠强性别男出生年月1942.8民族汉文化程度初中从艺时间1956年至今健康状况良好详细住址慈溪市坎墩街道三四灶村花巷弄100号电话1356780554963270512擅演剧目担任角色打窗楼饰:益元青(短衫花脸)前后落发饰:秦生和(长衫花脸)历史沿革姚滩是发源于姚北地区坎墩一带的地方戏曲,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当时已有了时称滩簧班、灯班的演出班子。姚班艺人多数是农民与手工业者,如漆匠、簟匠、泥工匠、棕棚匠等,闲季组班演出。大约在清乾隆时期,出现职业性戏班,晚清时在三北最为盛行。演出剧目庵堂相会、前后落发、打窗楼、卖青碳、刘秀娟、陆卖饼、特别三堂、卖妹成亲、姐弟奇缘、换砖记、王氏卖布、杀夫救夫杀狗功夫、活钉新娘、九斤姑娘、秋香送茶、採石榴、阿必大、水作、十不许、卖草园、算命等声腔与流派姚滩男腔平四,女腔平四、夜夜游、哭思双花、紧板、四上胡、三榴前后翻、十字调、紫竹调、推磨调、大落、中落、小落、买花线调、童子郎调、四季调、五更调、叫三双花、算命调等艺人与行当 姚滩艺人以男、女合演为主体;男的总称花脸,有长衫花脸与生衫花脸两种行当。女的总称:旦,有老旦、小旦、花旦、悲旦等行当服饰道具姚滩服饰以清代服饰为主,兼现代戏服饰,道具自行制作,配备电光布景。伴奏乐器姚滩伴奏乐器以主胡为主,二胡、帮胡、三弦、笛子、琵琶、司鼓、大提等为辅。传统演出场所姚滩传统演出的舞台搭建十分简陋,将四个稻桶翻转过来拼在一起,上面放上二块门板就成了舞台,现在多为搭台演出。生存现状(在当地有哪些业余戏曲演出团体等)现有坎墩街道姚剧团,共有二十几名队员,他们常年有演出活动,包括营业性的,或配合党、政府中心任务公益性的演出。街道给予政策性补助。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培养姚滩新生代的问题也在逐渐改善。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姚北滩簧剧目选编一书,共收录有四部姚北滩簧经典剧目,还整理有25种滩簧声腔曲调,另外,在慈溪县志中也有相关记载。记录稿(页)2录音带或录音光碟 (盒/张)1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4照片(张)100调查人姓名胡岳乾文化程度高中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坎墩街道三群村源中路150号电话6309697466368958调查时间2007年7月31日调查地点坎墩姚剧团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五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曲艺种类:唱曲 编号:06062021101005项目名称蛟川走书演唱语言宁波镇海方言 传承人姓名张雅琴性别女出生年月1928年6月民族汉文化程度初小从艺时间1965年至今健康状况一般家庭地址宁波市镇海区胡家弄1号206室电话0574-86276623擅演曲(书)目飞龙传杨家将等历史沿革蛟川走书创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已无从查考。1988年编镇海县文化广播电视志时,走访了多位走书老艺人,得知,其起源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约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光绪年间,由一位居住在当时镇海县城小南门民间说唱艺人谢阿树(又名谢元鸿、瘌子阿树)所创始;另一种说法是根据老艺人汪康章追忆,蛟川走书由当时舟山一带的民间小调“滃调”演化而来,现“蛟川走书”基本调中最后一句唱腔落音于“尺”调中尚可见其踪迹。由于镇海古时别称蛟川,故把这种创新的说唱形式定名为“蛟川走书”,迄今已师承5代。再往上追溯,无任何资料可查。演出(书)曲目蛟川走书大多唱演义类长篇大书。传统书目主要有:东汉、西汉、隋唐、反唐、飞龙传、大明英烈传、杨家将、紫金鞭、包公案、七侠五义、宏碧缘、平阳传、天宝图、白鹤图、粉妆楼、乾坤印、麒麟豹、红袍、双珠球等。现代书目方面主要有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黑凤等。声腔与流派声腔,有四个腔系,即蛟川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调腔系和民间杂调小曲等。除蛟川走书腔系外,其余三个均为借鉴、移植而来。其中:蛟川走书腔系:有基本调、基本调悲调(慢中板)和快基本调(又称)急板,早期统称四工火。(见附件蛟川走书声腔曲谱)四明南词腔系:吸收自四明南词,常用曲调有平湖调、紧平湖调、赋调、紧赋调、慈调等,以赋调运用最多。声腔与流派乱弹腔系:从四明南词中间接吸收而来,常用曲调有三顿、快二簧、三五七等。曲体、功能和用法,同四明南词。以上三个腔系的各种曲调可以相互转接。其他曲调多吸收自戏曲或民间小调:如甬剧或杭剧的清水二簧、大陆调(武林调)、一根滕等。服饰 道具1、服饰:演员的服装男演员为长袖大襟长衫;女演员穿旗袍或大襟短衫,或比较整洁干净的平常穿的服饰,脸部化淡装,乐队穿也穿平常穿的服饰。2、道具:系指折扇、醒木、手帕的运用。折扇可代笔墨纸硯,刀枪剑戟,锄橹担鞭等道具。醒木可代替公堂的惊堂木,可制造各种声音效果,以及用于演唱开场起板。手帕代替女红用具和袋、布、绳等,如店小二的揩台布,商人的搭肩袋等。伴奏乐器伴奏乐器:早期无弦乐伴奏,只以竹筷敲击酒盅用来配合节奏。抗日战争前后,才改由敲击鼓板伴奏与和唱。后来又加入扬琴或二胡。三档以上还可加入箫、笛、三弦、琵琶、阮等民族乐器。传统演出场所传统演出场所主要如下:1、茶坊、茶室、书场:明末清初,宁波市区和农村较大集镇已有不少茶坊可供艺人演讲(唱),如镇海城里的关圣殿书场(现清川路与人民路交接处一带),鼓楼茶室(兼书场)等。在骆驼和柴桥等大集镇也有临时书场。2、专业书场: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地方以文化站为基地,租借房屋,建立了一些专业性书场,其中,鼓楼书场开设于1951年,有座位300个,专业走书、评话;骆驼书场开办于1982年,有座位250个,专业走书;尤其1964年镇海曲艺队以集体资金近30000元新建的百花书场,能容听众500人,为当时宁波市设施最好的专业书场。生存现状自1982年复建镇海县(区)曲艺人协会以来,状况日渐衰微,从业者减少。尽管也培养过十几位年轻演员,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均已改行,仅在春节等少数节日里或在偏远山区农村偶有演出。而老艺人们却逐渐过世,现存仅一位80余岁老人,即著名走书艺人张亚琴,稀有演唱。区文化部门曾对她的书目杨家将等作过部分录像录音和书目的文字采录,也作过专题节目在广播、电视上播放,但青年听众大多不大爱听。处于一种从艺人员和听众都后继乏人的濒危状况。目前无专门的蛟川走书从艺团体,所有蛟川走书的传人都已归入镇海区曲艺戏剧家协会。相关资料1、蛟川走书声腔曲谱:(还有曲谱从此夫妻阴阳分、定要打得敌兵魂胆丧、其中秘密我猜透、挂帅退兵我承担等)2、蛟川走书传承谱系。3、“蛟川走书”的分布区域图4、蛟川走书唱本目录5、蛟川走书艺人习俗、行话6、宁波曲艺志第12、13、14页中关于蛟川走书的章节7、镇海县志1994年版第758页8、镇海县文化广播电视志1990年编印本第35页记录稿(页)1550录音带或录音光碟 (盒/张)1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100照片(张)6调查人姓名郁蓓蓓文化程度大学本科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镇海区文化馆电话0574-86293025调查时间2007年7月28日调查地点镇海区胡家弄1号206室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六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民间杂技种类:其他 编号:07079020402006项目名称卡 戏传承人姓 名张康夫性别男出生年月1946年民 族汉文化程度初 中从艺时间1961年至今健康状况良详细地址宁波市江东区曙光二村4幢303室电 话13646623789历史沿革卡戏为口技的一个分支。口技,又叫隔壁戏,据艺人张康夫先生介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旧时口技艺人用小方桌遮一块布做帐幕,自己躲在里面用口技和道具发出各种声音,演绎故事情节,现在口技艺术多被相声、杂技以及戏曲所吸收。卡戏就是演奏者用管子,海笛、含哨、木叶、口弦等吹奏各种乐曲和歌曲。卡戏为晚清期间从木偶戏配音演化而来,经几代艺人100多年李氏演化发展而来。张康夫先生12岁学艺,近年又将卡戏搬上了舞台。在口哨构造及舞台表演中作了许多改造和发展,音域也由一个八度音发展为三个八度音,并利用现代音响扩音等设备,大大发展来了卡戏的表现力。内容、形式及特点卡戏艺人手持话筒、嘴含口哨、身穿长衫,在舞台上模拟出各种鸟鸣等声响,还能模拟唱歌、拉胡琴等等。经改进的卡戏不仅能独立演奏表演,还能伴奏和合奏。本乐器自身没有共鸣箱、音孔高低、音阶等装置,张康夫先生可以吹奏3个八度音阶,以演奏气流的强弱发出各种模拟声。其中奥妙全在中间的簧片振动上,因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与两边的金属片间隙也大小不同,大则音粗而低,小则音尖而高,而簧片的振动和音的变化就是由表演时用气流强弱控制的,你强它就发高音、你弱它就发低音,这些组成了起伏的旋律和声调。卡戏表演,口哨吹奏为一个组成部分,其体态表情、语言等综合表演均为不可或缺,实质上为曲艺加口技的高度结合。代表作品及技巧本项目代表作为百鸟朝凤。卡戏表演,表演者口含金属口哨,模仿各种鸟兽动物叫声或歌曲乐曲声,卡戏作为口技和模拟发音特点,模仿各种人声演唱的歌曲或器乐演奏并不是很难,其难度技巧和经典之作主要体现在模拟各种鸟鸣声,据介绍尤为百鸟朝风,不擅此道不能算作卡戏演奏。张康夫先生的老师吹奏和传授时为一个八度音,现被其发展,吹奏时运用三个八度音。道具、伴奏乐器、服饰等服装与道具说明:口哨外层不绣钢铁皮,旧时外层为牛骨,现经几代人改进演化,振动性加强,大大加强了表现力。外尺寸为12mm×20mm,二片内还有二层簧片、宽度为10 mm,一层为金属片、另一层为绸布,吹奏时金属片和绸布随之振动,因气流强弱而奏出3个八度音阶。服装无特别要求,本传承人演出时常着长衫,以显传统特色。传承状况据本区卡戏艺人张康夫先生介绍,当时包括其在内共有师兄弟3人师从上海卡戏演奏家翰万杰先生学艺,而仅有其1人得到师傅卡戏传授,据说现江浙地区仅有1人此门绝活。早年也用作独脚戏等曲艺之中,并非单独演奏。近年来经其结合现代舞台,扩音技术等表演特点,反复改进后独立搬上舞台和广场,频频演出,深受群众喜爱。老艺人还委托媒体报纸寻找徒弟以作传人。相关活动描述旧时,卡戏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艺,卡戏艺人将他们的活动场所多选择在民俗活动的集中地,如:庙会,城隍庙,集市等,从而使他们的演艺与那里的民俗活动自然地融为一体。相关资料宁波东南商报2004年9月9日:宁波最后的口技艺人现代金报2005年4月26日:为保绝活、破例招徒宁波晚报2006年11月25日:口技艺人张康夫记录稿(页)录音带或录音光蝶(盒、张)4录像带或录像光蝶(盒、张)1照片(张)2调查人姓 名张 寅文化程度大专详细地址或工作单位宁波市江东区文化馆电 话87372625调查时间2006年调查地点传承人家中表格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由扩展表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民间美术种类:雕塑 编号:08-082-0281-02-007项目名称陆埠佛像木雕传承人姓名袁建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8月民族汉文化程度高中从艺时间1957年至今健康状况健康详细住址余姚市陆埠镇蓝溪路91弄6号电话13958392145主要艺术成绩以袁建军为代表的陆埠佛像木雕保持了浙江艺派传统佛像的古朴生动,雕刻工艺刀法浑厚、贴金描花、金彩相间,呈现了佛像庄严、圆满的神味。同时也融入了福建艺派的某些技艺,融汇两派之长,使陆埠佛像木雕技艺更趋丰富并得以发扬光大。他的佛像木雕作品主要销往安徽、福建、江西、香港、澳门,有的远销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历史沿革浙江余姚陆埠佛雕相传起源于东晋时代,兴盛于唐、五代。这与佛教在这一带的盛行有关。余姚陆埠佛雕代代相传,声誉甚高。清代时为佛雕鼎盛时期,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庙宇以及泰山、华山、普陀等著名寺院的佛像,多出自陆埠工匠之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擅长木雕。木雕则有浙江艺派(文派)和福建艺派(武派)之别,浙江艺派的集中地是以陆埠为中心,陆埠佛雕技艺闻名遐迩。余姚陆埠木雕佛像多用樟木、柚木手工雕刻,造型精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线条流畅,风格朴质,被佛教圣徒奉为珍宝。余姚陆埠佛像木雕工艺历史悠久,几经兴衰。解放前夕,佛像木雕濒 临绝传。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将分散在各处的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工艺美术雕刻厂,请老艺人传艺授徒,木雕技艺重获新生。但在“文革”期间,佛像木雕又临绝境。改革开放以后,余姚陆埠木雕佛像成了宁波一宗出口工艺产品,主要销往美国、东南亚各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工艺流程一、打图。按实际要求,计算佛像尺寸的高度,从其高度的比例推算出头、肩、手、脚等其他部位的尺寸。打图纸时要按比例成倍缩小,实际操作时再成倍扩大。如打一尊盘腿菩萨图纸时,肩宽是2个头的距离,手掌是半个头的距离,手、脚是1个头的距离,手到盘腿的距离是1个头,盘腿间最阔点的距离是3个头。图纸初步打成后,还要再三地加以修改,力求完美准确。二、选料。佛雕以选樟木为主,根据需要量好尺寸,锯成要用的方料。三、打坯。方料锯好后,根据图纸再画尺寸。然后把方料用绳子绑住,再用一只脚套牢,使其固定在凳上,不易滑落。一边凿一边用榔头敲。凿时,要用很多工具,如凿大方料时,要用圆凿,容易深;反圆凿凿坯料不易深;圆滑凿用来凿外部;三角凿用来勾眼睛;平的地方用平凿;斜凿用来凿其他工具凿不到的地方。四、坯子成形。抓准佛像基本比例,用圆凿等较厚、较大的凿子从肩到手肘再到脚的流程把佛像毛坯打出头、肩、手、腿等基本形状。五、铲细。一手把住粗坯,另一手拿凿,其中中指、无名指、小指牢牢掂住佛像,使凿铲起来更有力道,更好把握。用平凿等大小不一而较簿的工具,把佛像修光,雕出神味。六、雕衣纹。头形铲出后,描衣纹,把衣纹凿出来。衣褶开纹开好后,再铲出来,用平凿凿,再倒角倒圆,再用圆凿凿凹进的衣纹,尽量铲得光滑。七、打砂纸。先用稍粗的砂,把砂纸折得与衣纹缝隙一般大小。根据衣褶的纹路,砂纸也不断地转变方向。粗砂砂好后,用细砂再打磨,直到满意为止。八、上生漆。打磨好后,上薄薄的一道生漆。待干后,再用细砂打磨。如此经过五、六道程序,直至佛像油漆表面发亮。(注:打磨的砂纸要越来越细)九、贴金。贴金要根据气候,以三、九月的潮湿、闷热天气为佳。这是非常关键的一道工序,金箔要贴得平整。贴毕后,再上罩漆(生漆加桐油)。代表性作品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观音(座式)、如来佛、韦驮、观音(站式)等传统题材寓意及用途陆埠佛雕多取材于佛像经典,寺院庙堂里的神佛菩萨、如来佛、观音菩萨、弥勒佛、十八罗汉、韦驮等600多种品种,其寓意多倡导佛教中的去恶从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伦理准则,有助于促进世俗社会的道德完善,净化心灵,增长智慧,健全人格。华山之巅、泰山绝顶、西子湖畔、南海佛国,凡钟鸣鼎秀之地、佛教胜迹之处,多有陆埠艺匠所雕的佛像。材 料、工具 材料一般选用樟木。1、樟木的树纹交错不一,有一种自然的树纹美。木质细腻,雕起来脆,且脆里带韧,不易脱落。2、干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有香味且不易虫蛀。3、木料与木料拼接的胶力也很好,上染料色也好处理。4、价格适中。其它有楠木、黄杨木、柚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黑檀、梨木等很多木料也选用。 工具有:毛笔、纸、尺、锯、圆凿、反圆凿、平凿、圆滑凿、三角凿、斜凿、榔头、粗细砂纸、贴金笔、夹金夹子、粉刀等。传承状况陆埠木雕佛像自明代以来代代相传,目前通过追忆能够追寻到的传承谱系如下:第一代:章安昌、陆茂昌,已故,学艺年龄大致在1902年。第二代:黄炳荣(后去了上海第三佛雕厂)、陆炳生(后去了香港)、王泰生(后去了香港、台湾、美国)、李良华、邵丁顺、王水和、马明奎(后去了香港)、顾荣法、张才明、章炳坤、陆荣浩、黄茂昌、陆守炎、李茂洪、李兴泰、章启海(后去了香港)、章民良(后去了香港)、徐永伟(后去了江苏常州)、孙兴立、沈后祥、孙阿尧,已故,学艺年龄在1920年左右。第三代:(学艺年份:1978年)雕刻类:黄炳荣徒弟:马柏权、李庆国、孙雪浓(女)、孙春利(女);陆 荣浩徒弟:黄国强、魏海锋、陆伟民(系陆荣浩儿子);孙兴立徒弟:王吉祥、孙雅凤(女)、孙春凤(女);王太阜(外请师傅)徒弟:陆国芳;孙阿尧徒弟:王忠祥。灰漆类:马民奎徒弟:王志刚、翁伯民、张金华;章炳坤徒弟:章万生(系前者的儿子)第四代:(学艺年份:1983)雕刻类:马伯权徒弟:黄全标、陆建波(现在广东深圳)、翁和翔;李庆国徒弟:孙永富、褚立军(现已转业);黄国强徒弟:袁建军、黄建炳;孙雪浓徒弟:黄爱娣(女);孙春利徒弟:黄富娣(女)。灰漆类:王志刚徒弟:赵新军、孙奎苗、李平军、李华银、计国英。第五代:(学艺年份:1990)雕刻类:黄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