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docx
种粮?不种粮?关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内 容 提 要本文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及实证分析,证实粮食主产区的优势还是粮食生产。但是,从主产区自身直接利益出发,在现在的比价体系下种粮食难以增收,而从全国总体利益出发,鼓励主产区种粮食又是经济的。因此,一方面国家应支持粮食主产区同时兼顾收入增长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另一方面,主产区农民增收要立足于深化粮食品种结构调整、造就畜牧业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关键字:粮食主产区 农民增收 结构调整Producing Grain or No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how to increase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AbstractBy combining the evidence from field survey i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 (MGP area) and relevant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ims to confirm the result that MGP areas advantage is still in grain-producing. However, its hard for households in MGP area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s mainly through grain plant, although from the national aspect its efficient for them to do so.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the income growth of those households and the food security of the whole country. On the one hand, its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to support rural households in MGP area. On the other hand, those households could manage to increase their own incomes through the in-depth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grain varieties,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Key words: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income growthstructure adjustment4th CEAC农业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种粮?不种粮?来自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粮食主产区是指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并具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专属经济区。主产区的选择不仅取决于粮食生产量,而且取决于能否提供较多的商品粮食。根据这两个基本标志,本文分析的粮食主产区是指粮食总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粮食输出较多的传统农业产粮大省,具体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14个省(区)。 这14个省区粮食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且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食。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走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形势更为严峻。受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影响,1998-2000年,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连续三年减少。农民增收难,主产区农民增收更难。为探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和吉林省农调队对榆树、农安、德惠、公主岭和梨树等5个产粮大县进行了实地调查。这5个县市是吉林省产粮大县的前5名,也是全国前10名中的产粮大县。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全国农村住户调查有关资料,对影响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粮食主产区的优势还是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是减少粮食,而是深化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要立足粮食优势,造就畜牧业支柱产业,通过规模化养殖使农民获得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宽和拉长新的产业链,形成农、牧、加三位一体良性循环。这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主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一、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一)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呈现“三低三高”。“三低”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现金收入低,工资性收入低;“三高”是实物纯收入高,农业收入高,粮食收入高。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为235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元。其中,现金纯收入人均为1682元,占全部纯收入的71.4%,比平均水平低66元和2.5个百分点;实物纯收入人均为674元,占28.6%,比平均水平高56元和2.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人均为74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元。粮食主产区农民经营农业(小农业,不包括林牧渔业,下同)获得的纯收入人均为940元,其中粮食纯收入占农业收入的66.2%。来源于农业的纯收入比平均水平高76元,其中从种植粮食获得的纯收入比平均水平高108元。(二)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1993年以前,除个别年份外,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普遍低于全国;19941998年间,由于国家两次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后,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再次低于全国,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农业收入对纯收入的直接贡献率明显下降。1996-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由1027元减少为940元,减少87元,减少9.3%。农业收入对全部人均纯收入的贡献1996年为55%,到2001年则下降到39.9%,下降了一五.1个百分点。非农收入支撑了近年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96年的400元提高到2001年的746元,平均每年增加69元,年均增长一三.3%,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6年的21.2%提高到2001年的31.6%,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四)种植粮食得到的收入仍未恢复到1996年水平。1996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粮食纯收入为759元,占当年全部纯收入比重的40.3%;1998年后持续大幅度下降,到2000年降到最低点,粮食纯收入下降为532元,占当年全部纯收入的比重只有23.7%,下降了16.9%。2001年,由于粮食价格比上年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粮食获得的收入回升,达到625元,粮食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回升到26.4%,但种植粮食获得的收入仍未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19962001年五年间,粮食主产区农民粮食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一三.9个百分点。二、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下降和生产结构调整缓慢(一)粮食价格下降对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产生显著影响。1979-1996年间,国家先后三次提高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都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这期间,尽管1985年、1988年和1997三年粮食总产量同比上年绝对减少,但由于国家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提高,确保了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继续增长。农副产品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985年比上年提高8.6%,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一八.7%;1988年农副产品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提高23%,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了14.8 %;1994年农副产品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提高39.9%,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了35.9%。1997年以后,粮食价格下跌使粮食主产区种植粮食的效益下降。1997年全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下降4.5 %,1998年下降8.0 %,1999年下降12.2 %,2000年下降3.6 %。1996年,粮食主产区农民每出售1公斤粮食可获得1.43元收益,到2001年仅为1.09元,减少0.34元,若按1996年价格计算,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仅由于粮食价格的下降,人均就减收127元,占粮食主产区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4%。2001年和1996年比较,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提供给社会的商品粮食数量增长了41.1%,同期获得的粮食收入人均增长了7.6%。(二)生产结构调整缓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从主产区农民收入“三低三高”的结构特点可以看出,主产区生产活动仍以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为主。从粮食生产和转化情况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也不大。主产区优质、专用农产品发展尚嫌不足,其优质品种产量低于非主产省区。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生产的优质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9.2%,与非产区比较比重低3.1个百分点。在优质粮食产量中,粮食主产区农民生产的优质稻谷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43%,比非主产区低0.2个百分点;优质小麦产量占小麦总产量的32.6%,比非主产区低7个百分点;优质玉米产量占玉米总产量的23.7%,比非主产区低2.5个百分点。主产区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作为口粮以外,其余大部分是用于直接出售,加工转化的份额较小。2001年主产区生产的粮食中,31%是用于口粮消费,48%用于出售,20%用作饲料。主产区农民的生产结构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种养型”结构。这种结构适应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形势稍有变化,农民获得收入的能力就将遭受巨大冲击,收入增长发生剧烈波动。 三、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因素的微观分析前面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制约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这里我们将利用2001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考察劳动力、资本、土地的投入、种植业结构、生产效率、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以期回答如下问题: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在种植业生产方面各种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有何不同?种植业内部结构以及农户参与种植业的程度怎样影响其纯收入水平?农业技术的应用对农民种植业收入的增加起到了多大作用?主产区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是否比非主产区更有优势?(一)模型与数据种植业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测定这些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基础模型是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1)其中,为产出,分别为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投入,是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弹性,为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土地的产出弹性。基于下述几方面的原因,我们将对CD生产函数加以扩展。第一,文中对弹性系数的测定是以微观的分户数据为基础的,由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个体因素的不同,农户之间的生产模式差别很大,需要在模型设定时引入各个级别的控制变量以提高模型拟合的优度以及减少偏差。第二,除了要素投入水平会影响产出水平外,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也关心其他一些因素包括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及种植业内部结构对农户产出水平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回归模型中引入相关的解释变量。另外,我们也将引入粮食主产区地区虚拟变量与其他有关解释变量的交叉项以观察各种影响因素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影响程度是否有明显不同。扩展后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2)其中:被解释变量为第户来自于种植业的纯收入的对数形式,用于代替生产函数中的产出水平;为第户的第个社区特征,;为第户的第个住户特征,;为第户农业劳动力人数的对数形式;为第户种植业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对数形式,表示资本的投入;为第户的粮食亩产,表示生产效率;为第户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构成情况;为第户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用以初步反映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的强度;为第户劳均年内从事非农产业的月数,把它作为解释变量放在回归方程的右边旨在观察参与非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D为粮食主产区地区虚拟变量,将这一变量与某些解释变量相乘得到交叉项,以观察这些因素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是否与非主产区不同;为残差项。模型中引入的社区控制变量包括:所在村地势,是否老区,是否郊区,是否少数民族地区,是否通公路,是否通电,能否接受电视节目,距最近的县城(乡镇、小学、初中、车站、码头、卫生站、邮电所)的距离,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乡镇企业人均销售收入。住户特征变量包括:户别(个体工商户、干部户、个体工商和干部户、五保户),家庭结构(单身或夫妇、夫妇与一个孩子、夫妇与两个孩子、夫妇与三个以上孩子、单亲与孩子、三代同堂),劳动力最高文化程度,该户是否参加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该户是否参加合作医疗,该户的卫生设备、取暖设备、燃料使用情况及饮用水水源情况,该调查户的从业类型(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非农业户),该户是否种植小麦、是否种植水稻、是否种植玉米、是否种植豆类、是否种植薯类、是否种植棉花、是否种植油料、是否种植糖料、是否种植蔬菜、是否种植水果。我们假定同一时期农户面临相似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制度约束,因此在模型中并未引进反映此类影响的变量,省际的差别通过省级地区虚拟变量加以控制。另外,我们还在模型中引入了3个县级控制变量,即,该户所在县是否粮食生产大县,是否棉花生产大县,是否牧区县。分析中所用的数据为2001年农村住户调查的分户数据,样本涉及到全国31个省的6万多调查户。(二)模型估计结果及主要结论模型估计结果如下:变 量参数估计值标准差tPr > |t|Intercept hh_wheat hh_rice hh_corn hh_bean hh_tuber hh_cotton hh_oil hh_sugar hh_vegetable hh_fruit rs_goodgrain rs_grain rs_grain2 mu_grain ln_cost_farming ln_laboragri ln_sowing month_nonagri drs_goodgrain drs_grain drs_grain2 dmu_grain dln_cost_farmingdln_laboragri dln_sowing dmonth_nonagri 截距项是否种植小麦是否种植水稻是否种植玉米是否种植豆类是否种植薯类是否种植棉花是否种植油料是否种植糖料是否种植蔬菜是否种植水果优质粮食比重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的平方粮食亩产种植业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对数形式农业劳动力人数的对数形式播种面积的对数形式劳均年内从事非农产业的月数 0.76669 -0.04212 -0.03968 -0.00199 0.01733 -0.03286 0.04733 -0.10727 0.05259 0.21228 0.36245 0.08125 -0.17725 -0.061一五 0.09一五7 0.一八519 0.11205 0.64439 -0.02623 -0.07347 -0.25938 -0.00256 0.08697 -0.11965 -0.06646 0.142一八 0.016一五 0.09248 0.01016 0.01176 0.00950 0.00755 0.00811 0.01270 0.00846 0.0一八56 0.01053 0.00850 0.01610 0.09427 0.07988 0.00282 0.00410 0.0一三90 0.00586 0.00227 0.02040 0.12404 0.10207 0.00457 0.00608 0.01734 0.00845 0.00274 8.29 -4.一五 -3.37 -0.21 2.30 -4.05 3.73 -12.68 2.83 20.16 42.64 5.05 -1.88 -0.77 32.51 45.22 8.06 109.94 -11.57 -3.60 -2.09 -0.03 19.03 -19.67 -3.83 16.82 5.89<.0001 <.0001 0.0007 0.8343 0.0217 <.0001 0.0002 <.0001 0.0046 <.0001 <.0001 <.0001 0.0601 0.4440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03 0.0365 0.9800 <.0001 <.0001 0.0001 <.0001 <.00011、从单纯的收入目标考虑,种粮食作物很难使主产区农民直接增收。全国总体而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2001年农户种植小麦、水稻、薯类等主要粮食作物比不种植这些作物时种植业纯收入的增幅低4.1、3.9和3.1个百分点;而种植棉花、糖料、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能促进农户收入增加,特别是种植蔬菜和水果,对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非常强劲。这为全国多数地区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直接采取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的普遍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全国来说,虽然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的增加会对收入增长起到一个较小的负作用,并在统计上并不十分显著;但是对粮食主产区而言,该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种植业纯收入的增幅下降0.44个百分点,相比其他省份而言,种粮在主产区亏钱更多。因此,现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很怕粮食增产,并不遗余力地鼓励农民压缩粮食生产。2、粮食主产区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优质不优价制约了某些农业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和粮食品种结构优化。从rs_goodgrain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非主产区农户种植的优质粮食比重越大,种植业纯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弹性为0.08。但是,在粮食主产区,种植优质粮食对种植业纯收入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粮食流通方面的原因,主产区农户优质小麦、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的出售价格均低于非主产区,出售优质水稻的价格甚至低于普通水稻,优质不优价制约了农民种粮收入的提高。3、主产区土地产出弹性大于非主产区,说明主产区在粮食生产方面有优势,从全国来讲继续鼓励主产区发挥地域优势种粮食是经济的,尽管对主产区自身来说可能是划不来的,这需要国家或非粮食主产区给以补偿。在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大投入要素中,土地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主产区土地的产出弹性为0.786,大于非主产区(0.644),也就是说农作物播种面积每增加1%,主产区农户户均的种植业纯收入增加0.786%。而非主产区的资本产出弹性(0.一八5)和劳动力产出弹性(0.112)均大于主产区(分别为0.065和0.046)。三大投入要素中土地的产出弹性最大,说明土地是决定产出水平的最为关键的要素,土地的优势也就是发展种植业、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主产区的土地产出弹性大于非主产区,这一方面与主产区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种植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主产区土地对产出的贡献水平大于非主产区,这也为粮食主产区发挥优势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依据。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在三种投入中是相对过剩的,这种情形在主产区更为严重,对非主产区而言,年内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时间越长,种植业的纯收入越少,但在主产区,由于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这种负向的关系就没有那么明显了。4、粮食亩产与种植业收入水平呈现正向相关,而这种正向相关在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事实上,主产区主要粮食品种的单产水平均高于非主产区,这也正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另一大优势。因此,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貌似矛盾的两个结论:从主产区自身直接利益出发,在现在的比价体系下种粮食是不能增收的;但从全国总体利益出发,鼓励主产区种粮食又是经济的。如何理解和解决这对“矛盾”?这实际上是要求粮食主产区如何兼顾收入增长目标与粮食安全目标问题。从粮食主产区短期收入目标出发,粮食主产区种植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应该更为划算,由于较高的土地产出弹性和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短期看来的确更有经济性。但是,这势必会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也会降低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的关键的土地资源方面的优势,单产方面的优势以及比较利益方面的优势,在宏观的层面上是不经济的。因此,粮食主产区还是要种粮食。农民增收要在种什么粮食和粮食转化、加工增值等方面做文章。同时国家或非粮食主产区理所当然应该给予主产区一定经济补偿。在实地调查中,我们明显感觉到“种粮”和“不种粮”两种不同的声音给主产区人们带来的困惑;也明显地感觉到主产区人们要求摆脱增产不增收的阴影的呼声;同时更强烈地感觉到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模式在发生巨变,以前靠政府提价和补贴推动型模式正在向结构深化型模式转换。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三条途径根据上述分析和实地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还是要紧紧围粮食生产优势,做好粮食生产、转化和加工增值这篇大文章。 (一)立足粮食生产,大力调整粮食品种结构1、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是压缩粮食生产,而是调优粮食品种 近年来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普遍做法是压缩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对此,主产区的干部和群众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加入WTO后粮食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下跌,种粮不挣钱,因此,主产区压缩粮食面积和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的结构调整思路是正确的,有利于农民增收。另一种意见认为,主产区的优势是粮食生产,农民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虽然粮食价格在下跌,但在国家的保护下,仍有一定的获利空间,并且经营风险低,种其他经济作物由于信息不灵,种啥啥多,最后吃亏的还是农民,因此,主产区结构调整还是应该鼓励农民种粮食。我们认为,当前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实有些走偏,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不应压缩粮食面积,而应调优粮食品种结构。其理由是: (1)有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粮食主产区之所以成为主产区,是因为其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种植技术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对非主产区来讲,粮食种植成本较低、产量高、收益有保障。根据吉林省5个产粮大县调查,每斤玉米的物化成本在0.25元左右(不包括活劳动消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与0.42元的市场价格相比,还有一定的获利空间。 (2)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国家计委和农调总队测算,目前全国粮食年消费量在9600亿斤左右。2000年和200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分别是9243亿斤和9052亿斤,已连续两年当年生产量小于消费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工业用粮的增加,供求缺口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商品粮的重要来源,如果主产区粮食产量继续下降,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3)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农民反映,前两年部分搞大棚的菜农是挣了些钱,但现在境况越来越不好,价格大幅度回落,销路不好找。据吉林省农调队对全省19个市县1600个农民家庭收支情况的抽样调查,2001年农民人均蔬菜产量高达354.6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38.1%,而农民人均出售量仅为一五0.4公斤,商品率只有42.4%,扣除农民人均消费119.5公斤,人均有84.7公斤蔬菜没有销掉。因此,在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再一味地鼓励农民压缩粮食播种面积,搞蔬菜种植,其结果势必造成菜贱伤农。 (4)主产区粮食品种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与国外相比,我国粮食品种质次价高,市场竞争力较差,如玉米国内资源成本系数高达1.3以上。加入WTO后,面对国外农产品的竞争,主产区是放弃部分粮食市场,还是通过品种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确实需要认真思考。我们的观点是,主产区应该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上来。一是目前品种结构调整进展迟缓,空间广阔。从吉林省的情况看,2001年全省近90%左右的农户种植的还是普通粮食品种,农民出售优质粮食的比重仅为10.3%。5个产粮大县的情况稍好些,在我们调查的100个农户中,有63.3%的农户种植普通粮食作物,有24.5%的农户种植优质粮食作物,有12.1%的农户种植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甜玉米等特色粮食作物。二是从目前少数种优质玉米农户的情况看,虽然产量比普通玉米低,但经济效益比较好,增收的前景比较乐观。据调查,种植优质玉米的农户平均亩产比种植普通玉米 的农户低20%左右,但出售价格却高3040%,按此价格计算的纯收益高10%以上。因此,我们建议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尽快转移到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上来。(二)立足粮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发展畜牧业有利于粮食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对此,粮食主产区农民和乡村干部认识较为一致。近年来主产区畜牧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是著名的产粮大镇,他们立足"粮仓"建"肉库",积极引导农业机械化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全镇年出栏生猪20多万头,实现产值1亿多元。由于畜牧业的发展,出现"三个怪现象":一是产粮大镇粮食不够用,每年还得外购4-5万吨用于畜牧业;二是农民不怕粮食贱,粮食越贱养猪成本越低,收入越高,去年该镇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三是农业大镇多数农民不种地,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只占一三%。在榆树市调查中,基本听不到卖粮难的怨声,而更多的是如何加大农业投入。因此,粮食主产区一定要立足粮食优势,铸造畜牧业强势。 (三)立足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化的核心。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并且龙头企业规模与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效应成正比。如果每一个粮食主产县市都有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则地方经济一定会跃进一个层次。但是,粮食主产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现在的财政状况是吃饭财政,无力投资,因此迫切盼望国家能从保护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角度,帮助地方政府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入WTO后,国家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受到限制,如果把这部分补贴用在帮助主产区发展龙头企业上,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比直接补给流通领域要好。参考文献: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历年资料2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经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月3盛运来 农民收入进入缓慢增长的新阶段-关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思考 调研世界,2001年1月4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5“粮食价格对农户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廖宏乐、李小云,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5 期x 盛来运 阎芳单位: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邮编: 100826Email: yanfangxstats.govxx 63266600-2616412.29.202213:4413:44:3422.12.291时44分1时44分34秒12月. 29, 2229 十二月 20221:44:34 下午13:44:342022年12月29日星期四13: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