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专项六议论文阅读(共41张).ppt
专项六议论文阅读,1.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提出意见、号召等,运用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2.议论文的分类: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谈创造性思维就是立论性的议论文。驳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常见的反驳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3.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古语、俗语等。(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证明论点。,4.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2)递进式,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进行论证;(3)对照式,把一正一反两种观点或论据加以对照、对比;(4)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容、观点、论据等都是平行的、并重的。5.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典例1】 (2018齐齐哈尔)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段首句。,概括中心论点,2.分析本文第段与第段不能调换的原因。,答案:第段和第段的内容与第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第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分析段落顺序,段落(或句子)顺序能否调换(或删除)答题思路:1.段落(或句子)顺序能否调换?首先注意段落或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有总分、分总、递进、并列等关系;然后分析题干中的段落或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看有无照应的句子。2.某段能否删除?首先概括段落的内容,然后考虑这一段与中心论点有无关系,看能否证明或从哪个角度证明论点,是否使论证更严谨;再看这一段与上下文的联系,看有无对比、照应,是否总结上文等。,3.文中第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结合本文,按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答案:(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概括、补充论据,【典例2】(2018济宁改编)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有删改),5.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分析论证思路,6.文章第段有何作用?,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的论述。,分析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答题思路: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段落在开头: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段落在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的内容(观点),引出下文对的论述。段落在结尾: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再次强调中心论点;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等。另外,语段的作用需要分析语段是从哪个角度证明论点的,有的还需考虑是否起到补充论证的作用,是否避免了人们的误解,使论证更严密、更充分。,答案:(示例)不可以。“或许”表示不确定,准确阐述了“读书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这一点是不确定的,表达有分寸,符合生活实际,若删掉,表达太绝对了。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议论文的语言,赏析议论文的语言常见题型:1.下面句中的某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1.分析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思路:解答时先明确指出不能删除,然后给词语定性(如“大概”表示估计、“几乎”表示程度、“迄今为止”限制了时间等),把词语放入原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删掉后效果会有什么影响,最后点明“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套路: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在文中表示,有作用(写出词在句中的作用);删掉后,(写出删掉后的不足之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答题思路: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在于语言的准确、严密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上。主要掌握两个方面:(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答题套路:总体评价+具体语句分析+小结。(1)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如“”(找出具体语句),句中的词准确地阐述了内容(观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找出具体语句),此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阐述了)内容(观点)。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3)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讽刺辛辣。如“”(找出具体语句),辛辣讽刺了(幽默诙谐地阐述了)观点,令人忍俊不禁。,一、(2018随州)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刘永红 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编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丏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答案: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答案: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2.第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3.作者在第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D,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冯骥才 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回过头看,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生活中离去了,到哪里去了呢?是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块,以为是留言的条子。这里的人有这种奇特的“留言”习惯吗?一问方知,这些纸块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原来是一些诗人,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号码。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 当今我们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又边缘,可有可无了。,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方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度过盛年,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深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文学上。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物欲、消费中获得,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诗自然与我们无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是最不具有消费价值的。,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那就要先弄明白诗的本质。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的。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1.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答案:我们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暂时的快意与满足,从而变得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缺少精神需求;诗需要纯粹的精神、纯真的情感和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生存环境。,2.请列举一句古诗,对第段画线内容的一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证。,答案:(示例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满腔热情。(示例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饮酒中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悠然恬静的心境,何尝不是诗人性情之美的吟唱?,3.简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由欧洲日常可以见到诗的生活引发我们对现在的诗和诗人身处生活边缘的思考,接着分析我们的生活中诗消退的原因及诗的生存环境,然后指出没有诗我们的生活内涵严重缺失。,4.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案:对比论证。将“欧洲日常可以见到诗的生活”与“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可有可无了”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诗在我们生活中消退的社会现实。,5.怎样才能把诗召唤回来?请你给出一点建议,并说明理由。,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