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方案.docx

    • 资源ID:1978911       资源大小:108.46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方案.docx

    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心医院基坑支护监测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编 写:项目经理:审 定:审 核:目 录1工程概况11.1工程简况11.2场地工程地质11.3周边环境32监测目的与要求33设计依据44设计基本原则45监测项目内容56监测网精度设计66.1平面精度设计66.2高程精度设计77平面位移监测网设计87.1图形与精度估计87.2选位与埋设107.3外业观测127.4数据处理及资料整编147.5控制观测频率158垂直位移监测网设计158.1网形设计158.2精度分析和测量等级168.3标点造埋168.4外业观测168.5基准值与观测频率的确定189周边环境监测189.1地下综合管线垂直位移监测189.2外围道路沉降监测1810基坑围护监测1910.1围护顶部垂直、水平位移监测1910.2坑外土体侧向位移监测2010.3锚索轴力监测2210.4坑外潜水水位观测2311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2311.1监测初始值测定2311.2施工监测频率2411.3报警指标2411.4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2512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2712.1质量目标2712.2监测工作的管理2712.3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2713附图2913.1 混凝土观测墩大样图2913.2 基坑支护观测平面布置图31 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心医院基坑支护监测方案1 工程概况1.1 工程简况1. 拟建的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心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医疗楼、行政及后勤楼、门岗、垃圾房、污水处理工程位于中山市东部,火炬开发区南部,京珠高速公路与逸仙路交汇处的北侧,逸仙路与岐关路之间地块,原始地貌为海陆交护沉积捷地,交通便利。2. 中心医院建筑用地总面积120405,集医疗、教学、科研、人文生活于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建筑包括一幢12层的住院部、5层的医技部、5层的门诊部、6层的行政办公楼及其它配套设施,其中住院部、医技部、门诊部有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116881.8。3. 地下室(基坑)尺寸:地面相对标高-2.8m,基坑支护设计考虑到石粉渣垫层,其相对标高-7.30m,设计深度4.5m,基坑形状为工字型,基坑支护底边线长度871m。1.2 场地工程地质根据深圳市勘测绘院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心医院场地详细勘察报告,场地地层岩性简述如下: 1、第四系填土层(Qml)素填土层:灰、灰褐色,松散,干-很湿,主要由粉质粘土及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组成,含有少量根系,成份不均匀,主要分布在鱼塘间的田埂上及种植地范围,层厚一般较小,层厚0.352.4m。2、第四系海陆交互沉积相(Qmc)淤泥1层:深灰、灰黑色,饱和,流塑,粘性强,具腥臭味,顶部1.0m一般含大量的贝壳类生物遗骸,生物遗骸最大可达5cm,底部局部含有棕褐色腐木,腐木最大直径可达50cm,有机质含量1.83.8%。该层实测标贯击数03击,原位十字板剪切强度Cu=8.5921.98KPa,平均剪切强度Cu=13.02KPa,残余强度Cu=1.728.13KPa,平均残余强度Cu=4.19KPa,十字板剪切强度标准值13.45 KPa,三轴剪切强度标准值Cuu=8.0KPa,uu=1.6o。该层广泛分布于整个场地,在场地西南角局部缺失或尖灭,层顶埋深0.0518.40m,相应标高-17.532.20m,层厚1.418.4m。粘土2层:灰白、灰黄、灰红色,可塑,局部软塑,含有少量中细砂粒,局部含砂量较高,偶见有腐木。半数钻孔分布有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东及北侧,局部以透镜体形式出现,层厚0.79.4m。中砂3层:浅黄、黄、褐黄色等,饱和,稍密,分选差,石英质为主,泥质含量不均,局部见有贝壳,底部见有粗砂或砾砂,偶见有腐木,在zk26、zk36、zk45、zk46、zk47、zk52、zk61、zk62、zk68钻孔底部见有1020cm石英质碎石(一般位于全风化岩顶部)。该层顶埋深2.021.3m,相应标高-19.950.27m,分布厚度0.47.1m,平均厚度2.94m。场地大部范围分布有该层。3、燕山期花岗岩()场地下伏岩层为燕山期花岗岩,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勘探深度范围内按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四个层(带):全风化花岗岩1:黄褐、红褐、肉红色,坚硬,原岩结构较清晰,岩芯呈土柱状,除石英和粉末状钾长石外其余成份均高岭土化,局部夹有强风化岩碎块。该层层顶埋深3.122.8m,相应标高-21.91-0.95m,层厚0.45.4m,平均厚度2.06m。强风化花岗岩2:黄褐、红褐、棕褐色等,陡倾角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土夹砂石状或碎石夹土状。该层顶板埋深0.3525.1m,相应标高-23.911.73m,层厚0.69.6m,平均层厚3.18m,各钻孔均有揭露。中风化花岗岩3:灰白、锈黄、锈褐色,细粒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较坚硬,敲击声哑,岩芯多呈块状,少量短柱状,柱面粗糙且多条陡倾角裂痕。埋深1.933.9m,相应标高-32.55-0.23m,揭露厚度0.35.9m。微风化花岗岩4:灰白、青灰色,局部浅红色,岩质坚硬,细粒结构,主要成分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绢云母等,陡倾角裂隙及劈理稍发育,岩芯多呈柱状及长柱状,柱面光滑。埋深5.837.9m,相应标高-36.55-4.13m,揭露厚度2.05.7m。1.3 周边环境基坑北侧2m有小溪,其它三面场地广阔。地 层厚度(m)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力(KPa)杂填土6.78.115151018淤泥质土0.931810815砂卵石5.1820030120全风化板岩26.2212525130强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1.26.2223530150中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10237035300地 层厚度(m)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力(KPa)杂填土6.78.115151018淤泥质土0.931810815砂卵石5.1820030120全风化板岩26.2212525130强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1.26.2223530150中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10237035300地 层厚度(m)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力(KPa)杂填土6.78.115151018淤泥质土0.931810815砂卵石5.1820030120全风化板岩26.2212525130强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1.26.2223530150中风化石英岩板岩互层102370353002 监测目的与要求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根据围护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场地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针对本工程的监测保护应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基坑开挖面积大,施工流程多,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 基坑北侧有小溪,对工程施工影响相对敏感,应严格控制地下水的渗透、土体的变形,确保周边正常使用。 基坑四周地下原始场地均为池塘底,土质为软土,该层透水性较好,在水头差作用下易产生管涌、流砂等不良地质现象;应做好围护结构的止水、隔水及排水措施,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类似本工程复杂的、规模较大的工程,就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监测计划。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 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从而实现对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做有效指导与控制。(2)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影响的目的;(3) 通过监测及时反映基坑形态变化,使得整个基坑开挖过程能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畴内;(4) 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给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情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效果。为此对基坑工程变形监测设计方提出: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变形监测监控值:围护结构墙顶最大水平位移监测报警值38mm,围护结构墙顶最大竖向位移监测报警值20mm,周围建筑的最大位移监测报警值50mm,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报警值38mm。并明确要求:在每侧支护桩顶部进行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监测,基坑降水期间,应对周围路面及建筑物沉降进行检测。3 设计依据(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5)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JGJ12099)(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8) 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J08-61-97)(9) 本工程相关围护设计说明及图纸(电子版)。4 设计基本原则(1) 将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监测系统,各监测项目的数据成果能够相互印证、比较校核;能充分发挥监测系统作用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与连续性。(2) 监测设计中应采用比较成熟的监测手段和方法,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以保证监测数据成果的真实可靠。(3) 设计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工况相适应,以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为原则,在突出关键部位明确监测重点的同时,应考虑基坑整体形态监测需要,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4) 通过建立平面位移监测网和垂直位移监测网为表面监测系统提供统一的、稳定可靠的外部监测基准,在精度选择应以表变形监测点监测精度要求以及测绘技术现状水平为参考依据合理确定,能够测定工作基点绝对变形、检测其是否稳定即可,而不必追求过高。(5) 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对工程勘察中地质变化起伏较大位置和施工过程中有异常部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监测点布设位置,实施重点跟踪监测。5 监测项目内容基坑开挖施工的基本特点是先变形,后支撑。在软土地基中进行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都与围护结构、土体位移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就是基坑开挖中经常运用的时空效应规律,做好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保护相关方面利益的目的。根据本工程的要求、周围环境、基坑本身的特点及相关工程的经验,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测点布置主要选择在基坑周边和外围布点,拟设置的监测项目如下:5.1 周边环境监测(1) 地下综合管线垂直位移监测(2) 外围道路及周边重点设施的沉降监测5.2 基坑围护监测(1) 围护顶部垂直、水平位移监测(2) 坑外土体侧向位移监测(3) 锚索轴力监测(4) 坑外潜水水位观测6 监测网精度设计依据深圳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要求的“基坑工程变形监测围护结构墙顶最大水平位移监测报警值38mm,围护结构墙顶最大竖向位移监测报警值20mm。”结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2.3 和6.3.3条款:表6.2.3 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设计控制值(mm) 20D<40 40D60 D60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0 1.5 3.0 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1/。表6.3.3 基坑围护墙(坡)顶、竖向位移监测精度(mm) 竖向位移报警值20S<4040S60S>60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30.51.5注:1.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 结合现有测绘技术水平和基坑监测工程实际,来最终确定平面位移监测网和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最弱点点位精度。6.1 平面精度设计将监测点坐标中误差转化为平面点位中误差M平±2mm;监测点平面点位误差包含起始误差和测量误差,其中起始误差也就是指表面变形监测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当起始数据误差小于测点观测精度的1/2时,这种影响可忽略不计,由此得出最弱的平面监测控制点(包括工作基点)平面点位中误差应满足下式:当平面最弱点的坐标分量中误差一致时:通过计算得出:对于平面监测控制最弱点,其点位中误差相对于基准点而言应±1.0mm,主要方向分量±0.71mm。就常规控制而言,一般要求起始点精度应高于待定点,以减少起始数据误差的影响。表面变形监测点的精度要求已然很高,要使构成平面监测控制的最弱点其点位精度远高于监测点精度而达到忽略不计,将十分困难。建立变形监测控制的目的在于为工程表面变形监测提供外部基准,通过工作基点作为过渡传递方式测定工程表面变形监测点相对基准点的平面和垂直方向位移变化量,因此变形监测控制能够确定其工作基点坐标值,在点位精度选择上能够满足相对基准点稳定性给出正确的分析评价即可,不必追求更高精度。顾及现场地形环境以及通视条件可能采取的观测方法,拟定平面监测控制中最弱点中误差与平面监测点点位中误差一致,按±2mm控制,主要方向分量应±1.4mm。6.2 高程精度设计以水准基点至垂直监测点单程50站计算,监测点高程方向点位中误差约为±2mm,拟定垂直位移监测网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式,为避开起始数据可能带来的影响,垂直位移监测网最弱点高程中误差按1/2倍M考虑。即:确定高程监测控制最弱点高程点位中误差为±1.0mm综合监测控制精度设计要求见下表1:变形监测控制设计精度要求表项 目最弱点精度指标(中误差)说 明点位中误差(mm)主要方向分量(mm)平面基准网士2.00士1.41相对于平面基准点高程监测网士1.00士1.00相对于垂直基准7 平面位移监测网设计7.1 图形与精度估计依基坑工程现场地形条件和初步拟定的水平位移监测点观测,拟定在基坑南侧、西侧、北侧、东侧、中间各设置一座平面位移监测网点。由此4座平面位移监测网点组成大地四边形,点名编号为TN1TN4, 具体布置详见附图。拟采用常规观测方式进行观测。7.1.1 点位精度精度估算按下述步骤进行:选择水平方向中误差m=±1.8",测边精度 ms=±(1mm+1ppm×D),以TN1为固定点、TN2为固定方向,按经典自由平差进行精度估计。对拟定平面位移监测网的精度指标、可靠性指标、灵敏度指标做统计分析。平面位移监测网点位精度估计表:序 号点 名误 差 椭 圆 要 素点 位 误 差长轴(mm)短轴(mm)长轴方向dMx(mm)My(mm)M(mm)1TN20.560.00146.4370.520.220.562TN30.610.34156.5520.410.560.703TN40.600.45137.1330.530.530.7502= 1.62m= 1.27sms= 1.41mm单位权中误差:Mu = ± 1.2728(s)从精度估计表可以看出:采用经典自由网平差模型进行精度估计,其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最大为±0.75mm,满足平面位移监测网所设定最弱点点位精度±2.0mm的精度要求,具有较大精度储备,由于监测网点分布于基坑四侧,且观测边南面、北面长,如此条件会对观测产生不利影响,保持较大精度储备是确保建网目的实现的必要措施之一。7.1.2 可靠性与灵敏度分析描述监测网质量的可靠性指标是发现和抵抗模型误差能力的量度,它包含多余观测分量、内可靠性、外可靠性、平差值中误差和残差中误差五项内容。选定显著性水平01和检验功效090,非中心参数03.86,计算得内、外可靠性指标。其最大和平均指标下表: 平差方法多余观测分量内可靠性外可靠性最小平均最大平均最大平均经典水平方向0.29470.40257.11086.15735.97194.7765边长0.65860.69504.73814.63282.77902.5585从上表分析,水平位移监测网多余观测分量平均值均大于0.3,而且内、外部可靠性指标较好,边角的权匹配也较恰当。为考察某网点的灵敏度,通过协因数阵逆阵中对应于该点的子块,引入灵敏度椭圆,它表示了该点不可发现的变形范围,即超出该椭圆的变形才能发现,位于椭圆内部的变形均不能发现。经典平差方法精度估计灵敏度(长半轴值)统计见下表: 序 号测 点椭 圆 要 素坐 标 方 向长轴(mm)短轴(mm)长轴方向X 轴(mm)45度(mm)Y 轴(mm)1TN20.550.0023.1690.2530.4320.4872TN32.861.7869.0432.4692.6801.9073TN42.881.3054.6732.4552.1501.355从上表可看出,监测网的灵敏度长半轴均在3mm以下,且长、短半轴较为相近,符合设计思想。7.1.3 监测网精度总结网名精度指标可靠性指标灵敏度指标本网设计要求本网一般要求本网基准网最弱点点位精度为±0.75mm±2mm最小可靠因子ri=0.29,平均ri=0.660.3灵敏度椭圆长半轴在5mm以下7.1.4 仪器设备和观测方法依据监测网图形设计和精度估计所确定的先验方差,选定相应的仪器设备,拟采用瑞士徕卡公司生产的TC1200全站仪进行测角、测边,其标称精度为测角m=±1.0",测边ms=±(1mm+1ppm×D),配合使用相应的基座、支架、棱镜等设备附件,并备有温度计和气压计。所使用的仪器及其配套附件应定期组织检测和检校,全站仪应由具备鉴定资格的单位或机构检测,出具鉴定证书。依据监测基准网精度估计的观测量精度及构图情况,监测基准网观测拟按边角全测网进行。7.2 选位与埋设7.2.1 实地确定点位平面位移监测网点名X坐标(m)Y坐标(m)TN12492995.239510532.464TN22493131.839510479.699TN32493139.408510593.488TN42492982.980510669.048上表为图上设计的网点概略坐标,TN1、TN2、TN3、TN4相距基坑分别为:29.7m、23m、10.6m和30m,实地选点时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情况和现场环境沿基坑边线向外进行调整,尤其是基准点TN1和TN2最好在22m以上,网点选定后要由专业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并作好相应记录,作为平面监测网后期观测成果的稳定性分析的基础性资料。7.2.2 标型设计平面监测基准网点标型全部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混凝土观测墩,观测墩的造埋结构见附图(钢筋混凝土观测墩)。观测墩下部浇筑在基岩或处理后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上部为流线标型,外层标柱标示有关点名和工程名称,标桩中心用由16或由20钢筋作骨架直到基础,顶部浇筑有三槽式强制归心,可采用连接螺丝连接全站仪,观测墩上部加装带锁保护罩,保护强制对中标志在测量中的使用安全,下部埋设水准测量标志。7.2.3 点位开挖和基础处理根据地质条件,混凝土观测墩埋设点位开挖与处理,对于选在基岩露头点处且基础岩石完整新鲜时,可稍做处理即可直接埋设,对于一般风化较深的地方则应进行加固处理方可作为观测墩埋设基础。总之,采取有效措施使平面监测网点埋设牢固、稳定,以保证变形计算成果的可靠和监测工作中的长期使用,具体要求可参考有关规范执行。7.2.4 材料要求采用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应大于425号;石子为质地坚硬的碎石或卵石,不透水性高。石子粒径为5mm50mm,石子大小比例均匀,不宜采用统一大小的石子;沙子最好使用石英沙,也可以使用河沙或峡谷风化沙。沙粒大小应在0.15mm4mm之间,含泥量不超过3%;水宜采用清洁的淡水;所使用的钢板、钢筋、盘条及水泥要符合国家相应的建材标准;需备置一定数量的木材、草袋及其它辅助材料。7.2.5 观测标墩浇筑为保证监测网标墩的建造质量,有利标点埋设稳定可靠,方便以后监测工作的长期使用,混凝土观测墩建造应满足以下要求:(1) 使用模具按设计尺寸严密加工,浇筑时根据标型结构按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和标墩顶部强制对中盘安装步骤完成。当上道工序浇筑强度达到标准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工作,各工序的结合处要凿毛、清洗,以加强牢固度,混凝土要严格按各材料配比,沙料、石子须洗净,注意模具上紧、铅垂、摆正;(2) 浇灌时,由四周向中间逐次添料,每次不要过多,并时时震捣,力争使各部位的混凝土密实均匀,以防出现峰窝,见四周出浆,平面起粘方可添料;(3) 注意各工序浇筑混凝土的养护,待整体标墩埋造完成后进行28天的养护期。埋设工作完成后,进行必要的现场挡护和排水处理。(4) 锥型柱体顶部埋设强制对中底盘;埋设时,基座对中精度不低于0.1mm,强制对中盘调整水平,其倾斜度不大于4; (5) 在锥型柱体顶部安置强制对中盘保护标盖,并将顶部整体加装金属保护罩;(6) 随时接受监理人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将各点现场埋设、浇筑的全过程填写在仪器安装埋设记录表内并报送监理。7.3 外业观测7.3.1 水平角观测(1) 水平角观测采用全站仪按方向观测法观测,主要技术要求按三等执行,要求观测6测回,测角中误差应满足±1.8",最大三角形闭合差应±7.0"。(2) 方向观测法观测的各项限差技术要求:上、下半测回归零差不大于6.0",一测回2C互差小于9.0",同一方向各测回之间方向值互差应控制在6.0"以内。(3) 注意选择观测天气和有利观测时机,禁止在大风、雨、雾天气下观测,作业时注意要求清晰度高、呈像稳定,确保外业观测质量准确、可靠。(4) 观测开始前仪器进行一定时间的晾置,使仪器温度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观测过程中,测站、镜站采取遮阳措施,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5) 严格整平仪器,使仪器竖轴倾斜传感器的自动补偿系统发挥作用,达到补偿目的。(6) 一测回操作程序按现行的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但照准目标时,无须二次照准目标读数。(7) 观测时,调整好仪器望远镜的焦距和照准目标位置,同一测回内要保持不变。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应在补偿范围以内,当气泡位置接近限值时,在测回间应重新置平仪器。(8) 方向观测的补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以及观测中的注意事项遵照国家三角测量规范中相关要求执行。(9) 各期观测使用仪器和照准目标及其附件均应与首期观测保持一致,以便于进行各期观测成果的比较。7.3.2 边长观测(1) 边长要求3测回观测,每测回观测数据2组,一测回边长较差不大于5mm,测回之间边长中数较差应小于7mm,边长需进行对向观测(可不同时),往返测观测较差应满足2(a+b×D),式中的a、b分别为全站仪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2) 边长观测目标采用与仪器配套的观测棱镜,使用仪器、棱镜、其他辅助设备和所有气象(温度、气压、湿度)仪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3) 观测时选择气象条件稳定的时段,雨天、潮湿天及其他不利天气禁止观测。边长观测不要求同时对向观测,但对气象因素影响应予以重视。(4) 观测边长超限时,除存在明显的孤值外,须重测该边长的所有观测值,重测、补测按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要求执行。(5) 每次观测时,测前、测后分别在仪器站和棱镜站读取温度、气压。温度读0.1,气压读至1Par。7.3.3 天顶距观测(1) 天顶距观测按中丝观测法6测回进行,目标采用与观测仪器配套的棱镜覘牌。为了尽可能减少大气垂直折光系数不稳定的影响,一般选择在10至16时目标成像清晰时进行观测。(2) 一测回天顶距观测盘左照准目标1次读数,盘右照准目标1次读数。每个方向天顶距观测的指标差互差以及天顶距测回间互差应满足6.0"和4.0",重测和补测执行有关规范。(3) 天顶距观测与边长观测应在相同时段内完成,观测时需在测前、测后分别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二次,读至0.5mm,两次读数之差小于1mm时取其平均值记簿,以确保三角高程的观测精度。7.3.4 观测项目取位水平角、天顶距和边长记录及观测计算取位如下表: 项 目读 数中 数计 算水平角0.1"0.01"0.01"天顶距0.1"0.01"0.01"边 长0.1mm0.01 mm0.01 mm7.3.5 观测的作业要求(1) 选派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掌握仪器性能、操作熟练的观测员从事外业观测工作。(2) 所有设备及附件必须配套使用,各项技术指标满足限差要求。操作规程、限差要求,数据记录和计算取位严格遵照设计书与相应规范执行。(3) 现场技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并提出处理意见。(4)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作业效率。(5) 如发现观测成果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以确保观测采集数据的可靠性与正确性。7.4 数据处理及资料整编(1) 数据处理前,应对外业观测手簿、起算数据进行全面检查校对,进行数据分析及分类整理。(2) 将观测的水平角、天顶距、边长以及记录的仪器高、棱镜高、温度、气压按一定格式组成数据文件,观测数据的计算处理采用二维平差方法,计算程序应该是经过鉴定或验算证明是正确的程序软件。(3) 平差数据计算成果输出中应包括:原始观测数据、平差计算成果、点位精度指标等。(4) 将各项记录、原始数据、观测成果应及时处理存留备份;资料整理、填表制图、异常值予以识别剔除、对成果做初步分析整编。(5) 依据监测网观测外业数据采集情况、技术设计方案落实与执行和平差处理结果,编写表面变形监测基准网测量报告,对观测过程和技术执行进行总结说明,做出监测网观测成果的客观评价,提供最终观测成果表。 7.5 控制观测频率平面位移监测控制建立初期需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坐标成果差值在允许范围内,取两次观测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坐标值,以后每月观测1次,后期可依平面位移监测网网点稳定性适当减少测次;当出现自然灾害、工程发生重大险情或工作基点日常检测异常情况应适当增加监测控制的观测次数。平面位移监测网复测后应注意网点间空间边长的比较,以便对网点的稳定性做出正确评价。8 垂直位移监测网设计8.1 网形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联系点,为增强点与点之间校核,提高成果的可靠性,选点位置应尽量布设成附合或闭合环线,网形和观测路线力求简单合理。基准点数量埋设为4座,分为两组埋设,便于检查水准基点本身的高程变化,点位选埋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地方,并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根据基坑支护方案设计状况和做沉降观测的项目内容,在靠近基坑附近的平面位移监测网点观测墩下部埋设水准工作基点,联系点是指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的连接构图时应布设的点,其所在位置应相对稳定,依据现场情况拟每70m80m设置1座水准点。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准点埋设数量如下表:名 称埋设数量备 注工作基点、联系点7靠近观测目标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水准基点4座2组变形影响范围以外水准基点编号为:BM11、BM12、BM21、BM22,水准工作基点编号为:TB1TB7,其中:TB4TB7为设置在平面位移监测网观测墩下部的水准工作基点;将以上11个点组成图形,以实际水准线路构成节点,以增加多余观测数量和检核条件,确保外业观测质量和观测的可靠性。8.2 精度分析和测量等级依照基坑工程区域地形和场地条件,按初步拟定的水准路线预计水准长度约1km,以闭合水准进行精度预计,其最弱点高程精度应满足: 其中:mr为最弱点高程精度 m0为每公里水准测量的中误差计算得出:若保证垂直位移监测网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小于±1.0mm,水准测量按等水准等级施测便能满足设计精度要求。8.3 标点造埋8.3.1 开挖与标型水准工作基点和联测点须平整清理开挖现场,范围约1.5m×1.5m成方形,点位开挖上部开口约1.2m×1.2m,深度至完整岩石或较为坚硬的密实土层约为1.4m,由上至下挖成方型柱体,底部要求整齐平整,开挖中严禁使用爆破手段,采用人工凿挖。标石结构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分盘石和柱石浇筑,连接处要进行凿毛清洗处理,结构规格参见附图。埋设完成后,应尽量避免点位位置的积水和渗水。柱石和盘石必须现场浇注,水准标志使用不锈钢金属标志,标志须安放正直居中,镶嵌牢固,其顶部应高出标石面12cm。因本工程地基为软土,工作基点基础下采用高强预应力管桩D500,按单桩承台施工,具体做法详见工程图纸。8.3.2 浇筑的要求 标石浇筑的要求参照7.2.5节执行。8.4 外业观测首期观测进行连续两次独立观测,合格之后取其均值作为首期观测成果作为基准值。8.4.1 仪器设备水准作业仪器采用满足等水准测量要求数字水准仪1套,标称精度应达到0.3mm/每测站,其主要部件包括:主机、脚架、电池、记录模块、3M条码水准尺和尺垫,仪器的检测工作委托具备国家检测资质的单位完成,在观测前后都进行了水准仪的角值进行了检验,把检验后的角值输入到水准仪的设置中,并作相应i角监测记录。8.4.2 观测要求(1) 采用几何水准的测量方式,按等水准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施测。(2) 在首次观测前,可用水准仪单程测量整个水准路线,选择水准仪的架设位置和水准尺的永久立尺标桩,并设标记标示。(3) 观测前、观测后对使用仪器及标尺由检测部门进行检定,并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检查项目对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4) 水准观测须选择观测天气和最佳观测时机,观测应在标尺呈像清浙而稳定时进行。记录外业观测时的气象情况及现场作业情况,提交水准测量各测段工作小结,以便于与往年各类观测资料的比较。各期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和条码水准尺均与首期相同。(5)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跨江水准应严格按规范规定的最大视线长度、观测方法和限差要求执行,制订必要的观测实施方案。(6) 作业前应拟订作业程序和注意事项,高程传递设备的检定和改正应符合规程、规范要求。8.4.3 观测限差水准仪测站的操作程序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严格遵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的表7关于测站视线长度(仪器至标尺距离),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的规定,表8关于测站观测限差的规定和表9关于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环闭合差和检测高差的限差。8.5 基准值与观测频率的确定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立初期需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当两侧观测成果差值在允许范围内,取两次观测成果的平均值作为高程基准值,以后每月观测一次;当出现自然灾害、工程发生重大险情或其它特殊情况应适当增加监测网观测次数。9 周边环境监测9.1 地下综合管线垂直位移监测(施工临时管线)9.1.1 监测点设计监测点应选择距施工区域最近的管线、硬管线(如上水,煤气,下水等)、埋设管径最大的管线;监测点尽可能设在管线出露点,如阀门、窨井上。拟在基坑南面的自来水管线以及重要的建(构)物设置监测点,每条管线上测点间距为20米,测点具体布置有待管线协调会后,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测点的数量和位置。编号可按类别、数量顺序编号。9.1.2 管线监测监测点固定好后,用水准仪测得监测点的标高,对于重要点位可利用水平位移监测网工作基点,利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方法观测,为保证监测点坐标观测成果的可靠性,每一次观测应极坐标观测4次;监测点初始标高和位置需独立观测两次取数据成果平均值。对于监测的管线不便设置直接点的尽可能以管线敞开井、阀门井、窨井等的井口地面结构直接观测。具体布点时应针对不同管线性质以及与基坑的距离关系,确定不同监测力度,密切观测其变形状况。9.2 外围道路沉降监测9.2.1 监测点设计因本工程基坑距周边道路在3000m以上,而且三面中间有小溪隔开,故道路拟不做监测点。9.2.2 道路沉降观测因本工程基坑距周边道路在3000m以上,而且三面中间有小溪隔开,故道路拟不做监测点。10 基坑围护监测10.1 围护顶部垂直、水平位移监测10.1.1 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沿基坑四侧支护桩顶冠梁位上布置水平位移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点标型采用固定标志,其埋设应与支护桩顶部紧密结合,能够切实反映该位置水平位移变化,具体设置数量见下表: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表:序号分段编号平均测点间距测点个数备注1ABBEE17m4座全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共计40座。2BbeE14m3座3EF,HI16.2m5座4FG13.5m3座

    注意事项

    本文(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