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及防治ppt课件.ppt
第四章 园林植物病害,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一. 白粉病,症 状,白粉病在植株的叶片、嫩梢和花朵均可发生,嫩叶比老叶易感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以后迅速扩展,病斑轮廓不整齐,大小不等,严重的连成一片,并在嫩梢和叶片上复盖白色粉层,此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病原,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侵染引起的。无性世代为粉孢属的白粉菌。病菌的分生孢子顶生,第一个孢子成熟后第二孢子才开始发生。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25.532.413.516.7微米。,发病规律,1.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and /or闭囊壳在病株内或其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天气温适宜时产生孢子and /or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从表皮直接侵入完成初侵以后,初侵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再完成多次再侵使其扩散,生长后期病斑上形成闭囊壳。(气传病害),2.发病特点 a, 病菌孢子的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干旱条件下发病最严重。(干燥时同样萌发) b, 晚春初夏和秋季常是两个发病高峰期。(温度过高不利) c, 生长过旺,栽种过密,通风不良病害常严重。,防治措施, 科学施肥,水,合理密植 发病病期及时喷药防治。 a. 1500倍的25%粉锈宁 b. 0.20.3 度石硫合剂或40%多硫 . 悬浮剂500600倍液, c. 1000倍的乙托或退菌特,二. 锈病,症 状,(1) 夏孢子型(2)锈子腔型,常造成生长衰弱,叶子枯黄,或外观受影响,严重时茎叶枯死 为害 夺取寄主营养物质 影响光合面积破坏叶表皮组织,加速水分蒸发,导致叶子枯死。,病原,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的真菌侵染引起的。,发病规律,锈菌共性 专性寄生菌,寄主转化性强 生活史复杂,转主寄生, 单主寄生,可产生15种孢子多数以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或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源,或夏孢子通过气流远距离完成初侵。一般 45月间 温暖多雨年份,发病重。发病后干旱,浇水不及时受害,损失重。,防治措施,1. 重病叶片应予剪除烧毁。栽植不宜过密,改善园圃通透性。2. 发病前喷洒1%波尔多液保护。发病期间交替喷洒25%粉锈宁15002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300倍液或20%嗪氨灵8001200倍液。,三. 灰霉病,灰霉病在我国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塑料大棚、温室、小拱棚等保护设施栽培的蔬菜和鲜花常发生灰霉病的流行,严重时减产达2030%以上。,症 状,田间识别该病为害花、果实、叶片及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叶片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干枯表面生有灰霉致叶片枯死。,病原,Botrytis cinerea Pers.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育适温20一23,最高3l,最低2。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发病规律,1.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2.适宜条件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通过多次再侵染扩大危害. 3.花期是侵染高峰期,植物受冻多湿状态易发病。,防治方法,(1) 采用生态防治,加强通风和变温管理(2)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浇水后防止结露。(3)及时摘除病果、叶、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严防人为传播。,(4)关键期用药。病始发期,施用特克多烟剂,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或10速克灵烟剂、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克熏1夜, 隔7-8天1次. 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腐霹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5特克多(醛菌灵)悬浮剂30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600倍液、隔7-10天1次,共3-4次。,由于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必须用药时,要注意轮换或交替及混合施用。抗药性。,四. 叶斑病,炭疽病叶枯病 黑斑病褐斑病 叶斑病等,1. 炭疽病,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针头状大小的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带。病菌多从叶尖或叶缘侵入,病斑扩大后可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病斑呈深褐色至灰白色,有轮状斑纹,边缘黑褐色,稍隆起,病部中央散生或轮生褐黑色小点,潮湿的天气出现粉红色胶状物,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最后病叶黄病化脱落.,病原,含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magnoliae)是由半知菌亚门、腔胞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毛盘孢属的木兰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分生孢子盘埋生于植株叶片表皮下,成熟后突出表皮层,盘中散生深褐色至橄榄色的刚毛,直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筒形、两端钝圆,,发病规律,1.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或落叶上越冬。2.每年3月上旬分生孢子成熟,随风雨溅散、漂移传播,从伤口侵入。3.病菌大多为害植株下部叶片。缺肥、缺水、叶片失绿时,最易感病。,防治方法,1. 适时施肥、淋水,促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2. 随时清除地上、地下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3. 发病前喷1%波尔多液保护,发病期间可喷洒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物的1000倍液。上述药剂最好交替喷洒,连续多次,效果最好,2. 叶枯病,杜鹃叶枯病,症 状 病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生,形成不规则形干枯,严重的可占叶面积的1/22/3。病斑黄褐色,但正面呈浅灰色,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边缘色稍深。后期在病部上产生稍突的小黑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 原,杜鹃叶枯病(Pestalotia rhododendri)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多毛孢属的杜鹃多毛孢菌侵染引起的。分生孢子盘半埋生于叶表皮层内,分生孢子长梭形,有4个横隔,中间3个细胞橄榄色至黑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顶端有24根附属丝,,发病规律,1.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植株生势衰弱,虫口密度大时,病害较重。因此,土壤瘦瘠,特别是缺铁素营养,植株矮小黄化以及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pyrioides Scott.)严重发生的年份,病害发生也严重。重病株的叶片大部分脱落,以致植株秃裸,花蕾发育不良,甚至影响下一年花蕾的形成和质量。,防治方法,1. 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或复合肥料,尤其要注意缺铁黄化时补充铁素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2. 及时防治杜鹃冠网蝽。3. 发病期间可交替喷洒30%三唑酮800倍液或25%施保克1000倍液。,3. 黑斑病,症 状,叶片被害初期,出现褪绿色或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或黑褐色,直径510毫米。多个病斑可互相连结成大斑块。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散生不甚明显的小黑点,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但不脱落。严重时,病株仅留上部23张青叶,病原,菊花黑斑病(Septoria chrysanthemella)是由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的菊针孢菌侵染引起的。该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顶部有孔口,褐色至黑色;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分生孢子细长,丝状、无色,有隔膜49个病菌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428。,病原,发病规律,1.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的病叶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2.翌年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器于降雨后吸水溢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3. 以秋菊发病最重。4.秋雨连绵、种植过密或盆花摆放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1. 冬季应将病叶深埋土中或烧毁。选择健康母株作繁殖材料,发现病叶立即摘除。2. 加强水肥管理,实行配方施肥。雨后清沟排渍,勿使盆土过湿。3. 发病期间交替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或等量的75%百菌清+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施保功1000倍液。710天一次,连续多次。,4. 褐斑病,症 状,感病叶片初期生红紫至红褐色小点,逐渐扩展成近圆形、角形以及受叶脉限制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15毫米;后期病斑黑褐色,中央有时灰白色,边缘不甚明显,有些品种病斑穿孔状。病斑在叶片正面色深而背面色浅,叶缘的病斑常可相互连结成大斑块,潮湿环境多在叶表面生灰黑色小霉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病原,病 原,杜鹃褐斑病(Cercospora rhododendri)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梗孢科、尾孢属的杜鹃尾孢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密集成束,顶端膝状,14分隔,大小15362.53.0微米;分生孢子鞭状,下端平截,上端渐尖,稍弯曲,成熟后多分隔,大小501002.83.3微米(图2)。病菌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732。,发病规律,1.杜鹃褐斑病菌在病叶或落下的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春末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2. 以47月上旬和1011月为高峰期.3.环境条件和生长差的发病重褐斑病的流行往往是在阴雨连绵,台风暴雨或秋雨季节。一般来说盆栽杜鹃较田间生长的发病重,温室内或荫棚下的较露地栽培的严重。土壤粘重、种植过密、缺铁、缺锌黄化、小叶生长不良的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1. 摘除病叶,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侵染来源。2. 栽植杜鹃密度要适当,保持通风透光,浇水时应从盆沿淋水,避免叶面水分滞留,可以减少病菌侵入机会。3. 增施复合肥,并注意添加铁素,防止叶片黄化,以增强植株抗病力。4. 开花后即喷代森锰锌800倍液。发病期间可交替喷洒20%粉锈灵20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五.细菌性病害,症 状,细菌性穿孔病 分布最广,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枝梢及果实。受害叶片先出现油渍状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至紫褐色,病斑周围有一圈黄绿色晕环,天气潮湿时,病部溢出粘性菌脓,不久病部枯干并脱落穿孔。,病原,细菌性穿孔病病原是细菌,称为核果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fruni (Smith) Dowson。菌体短杆状,一端有26根鞭毛(图2),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病原细菌在枝条溃疡斑内可存活1年以上。,发病规律,1. 病原细菌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2.次年在桃树开花前后,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进行侵染。3.温暖、多雨、多雾露有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1. 搞好冬季清园 ,彻底清除枯枝、落叶、落果,并在春季发芽前喷一次12波美度石硫合剂,可大量减少越冬菌源。2. 加强肥水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保持适度结果量,以保持树势壮旺,增强抗病力。3. 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3次可兼治多种穿孔病。,症 状,病菌侵染植株的茎干和根系,流行期植株从染病到枯死一般1015天。大多从根部感病,也有从茎干处侵入,病株地上部叶片失水变黄,萎蔫下垂,逐渐茎基或茎干出现黑色条斑,绕茎一周后整株枯死(图1)。横切坏死根或茎,几分钟后切面上有乳白色或黄褐色细菌粘液溢出,此即为病原细菌,是室外诊断青枯病的重要依据。若纵切茎干还可见条状黑褐色斑带。,发病规律,病菌可存活于土壤、植株残体和垃圾混合物中,若使用这些土壤、水肥培育美人蕉就会发生青枯病。远距离传播靠带病的块茎繁殖材料。台风雨后,若绿地积水,青枯病最易流,防治方法,1. 不要在病区取块茎作繁殖材料,严格检疫,发现批量带病种苗,应成批淘汰。2. 不要在发生过青枯病的土壤上种植美人蕉。若要施用土杂肥应先堆沤,充分腐熟,或每平方米用40福尔马林50倍液6公斤淋洒后复盖薄膜消毒。,防治方法,3. 病害流行期不要中耕除草,避免损伤植株。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挖去病土并在四周撒淋25%青枯灵400600倍液或90%土、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硫磺粉剂。在病区台风过后最好淋撒上述药剂1次。,六.叶畸形类,症 状,桃缩叶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花、幼果和嫩梢。春季幼叶刚抽出就表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展叶后皱缩程度加剧,叶面凹凸不平,受侵染部位的叶肉增厚变脆,呈红褐色。春末夏初在病部表面长出一层银灰色粉末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枯焦脱落。病叶脱落后,腋芽再抽出的新叶不再受害。,病 原,病 原 桃缩叶病病原为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Berk.) Tul 属子囊菌亚门。病叶表面的银灰色粉状物为它的子囊层,子囊裸露排列成层,,发病规律,1. 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上或潜入鳞片缝内越冬。次年春季桃树萌芽时,越冬孢子萌发侵染嫩芽幼叶引起发病。2.当年一般不发生再侵染。3.桃树萌芽展叶期低温、多雨潮湿发病就重。一般早熟品种较中、迟熟品种发病重。,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 由于桃缩叶病只在早春侵染一次而没有再次侵染,因此,在关键时机喷一次药便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桃树花芽露红而未展开前喷1次11.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波尔多液,就能控制初侵染的发生。(2)摘除病梢,加强管理 当初见病叶而尚未出现银灰色粉状物前摘除销毁,可减少来年的越冬菌量。对发病树应加强管理,追施肥料,使树势得到恢复,增强抗性。,症 状 主要为害杜鹃嫩梢、嫩叶和幼芽.,病部叶片逐渐加厚,正面隆起呈球形至不规则形,直径312毫米,病斑间可相互联结,严重时全叶肿大呈畸形。病斑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粉层,此即病菌的担子层。粉层飞散后,病部变深褐至黑褐色。新嫩梢芽受害后,顶端形成肉质叶丛或肉瘿;花受侵染后变厚、变硬、肉质,状如苹果。,病 原,杜鹃叶肿病(Exobasidium japonicum)是由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菌目、外担菌科、外担菌属的日本外担菌侵染引起的。,发病规律,本菌是活养寄生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潜伏越冬。翌年春天产生担孢子,借风吹或昆虫传播、侵染为害.1年中主要有2个发病期,一次为春末夏初,另一次为秋末冬初。阳光不足、栽种过密、通风不良、施氮过多,植株组织徒长过嫩,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防 治 方 法,1. 彻底清除病叶和病芽。此操作应在病部出现白色粉层之前进行。2. 在叶芽萌动和抽梢期喷药防治。可交替喷洒12.5%速保利20003000倍液,12.5%烯唑醇30004000倍液,或50%复方硫菌灵600800倍液。,七.病毒病类,苦楝簇顶病,症 状,病毒侵染美人蕉的叶片及花器。花叶状.发病严重时,心叶畸形、内卷呈喇叭筒状,花穗抽不出或短小,穗上花少而小,植株显著矮化。在感病的菊花品种上可以形成较重的花叶斑驳症状或坏死斑,严重时叶片产生褐色枯斑,边花产生褐色条斑,花朵脱落。一般染病时间越长,症状越严重,在大立菊上,嫁接时砧木被早期侵染,花叶症状就极其明,症 状,苦楝簇顶病的病原侵染苦楝幼嫩枝梢后,新梢虽然仍能萌发,但顶芽生长受阻或很快干枯死亡,腋芽和不定芽不断大量萌生,萌生的新枝又继续抽出新芽,形成层叠徒长的纤弱枝叶,最后成为近似球形的簇顶状。叶片症状表现黄化、斑驳、皱缩变形,叶脉略呈透明肿大。主干及侧枝不断抽出大量短小而幼细成束状的不定芽,但生命力不强,小枝、侧枝自上而下干枯,最后全株死亡.,病 原,苦楝簇顶病是由类菌质体(MLO)和类细菌(BLO)混合侵染引起的美人蕉花叶病(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是由黄瓜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菊花花叶病(Chrysanthemum virus B. CVB)是由菊花B病毒侵染引起的山茶花叶黄斑病毒病Camellia yellow mottle leaf virus (CYMLV)是由山茶花叶黄斑病毒侵染引起的,防 治 方 法,花叶病类1. 不用带毒的根茎作繁殖材料,生长季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2. 用美人蕉作花坛布景时,不要和其它毒源植物混合配置,如唐菖蒲、百合、海桐花、报春花、秋海棠等。3. 喷洒40%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传毒蚜虫。,苦楝簇顶病,苦楝簇顶病类菌质体传播介体主要为斑叶蝉目前尚未有一套有效的防治方法,现仅提供防病的参考意见如下:(1)应及时清除病株。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20%叶蝉散乳油500倍液喷杀叶蝉,喷药时间应在3月中至3月底进行,以减少病害的传播蔓延,这是当前防病的主要措施。,(2)对初发病树,于冬初植株进入休眠期间,在树干离地面1米高的位置上用刀将皮层切割成“”形,面积约45平方厘米,然后将土霉素调成浆糊状,每株用土霉素12克,直接涂抹于皮层下,然后用塑料薄膜包扎;或在病株树干上钻洞后斜插玻璃瓶缓慢滴注100,000单位四环素药液。两者均有一定疗效,八. 根、茎部病害,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均有发生。我国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以后相继在安徽、山东、浙江、广东等省的局部地区发生并流行成灾,导致大量松树枯死,已被我国列入对内、对外的检疫对象。,症 状 松树的外部症状表现为针叶陆续变色,松脂停止流动,萎蔫,而后整株干枯死亡,枯死的针叶红褐色,当年不脱落。松树从出现症状至死亡约需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发病和死亡过程的时间是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病 原,松材线虫病是由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引起的。,发病规律,在我国,传播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是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松墨天牛一般5月前后羽化,从罹病树中羽化出来的天牛几乎100携带松材线虫,病原线虫近距离由天牛携带传播,远距离则随调运带有松材线虫的苗木、枝丫、木材及松木制品等传播,防 治,(1)严格检疫制度,禁止疫区的苗木、木材、木制品、枝丫、锯片等运往非病区。(2)清除病害的枯木或濒于枯死的树木,集中成堆,用塑料布密封,以溴甲烷熏蒸510小时,药量为6983g/m3,可杀灭天牛成虫及幼虫。树丫集成小堆烧毁。(3)预防性喷药,包括树冠喷药和地面喷药。前者在天牛羽化出来取食补充营养时喷药,后者在羽化开始时喷药,喷药一次可持效2.53个月。可用25%杀螟松乳剂,每公顷33.6公斤。,症 状 病菌主要侵染月季根颈处。感病部位开始时出现近圆形淡黄色小瘤,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以后病瘤逐渐增大成为不规则块状,在大的瘤上又长出小瘤。成熟瘤表面粗糙,间有龟裂、质地坚硬木栓化,褐色或黑褐色。,病 原,月季根癌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由真细菌纲、真细菌目、野杆菌属的根癌土壤杆菌侵染引起的。病菌杆状,短小,大小为130.40.8微米。具13根极生鞭毛(图2),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发病规律,1.根癌病菌可在病瘤内或土壤中的植株残体上存活1年以上。2.根癌细菌可由灌溉水、雨水、嫁接条、耕作农具以及地下害虫等传播。3.远距离传病多由带病苗木及种条的运输造成的。4.病菌必须通过伤口才能侵入,植株根颈土壤接触处最易遭受侵染。5.病原细菌具有诱发癌肿的质粒。,防 治,1. 选择未发生过根癌病的圃地育苗、栽植。2. 栽植前将根与根颈处浸入5001000万单位的链霉素溶液中30分钟或1%硫酸铜液中5分钟,清水冲洗后定植。3. 轻病株切除病瘤后用50:25:12的甲醇、冰醋酸、碘片混合液或金霉素膏涂敷病部,并浇灌抗菌剂402,浓度3004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