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旨趣.docx
马克思博士论文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旨趣Marx,sRevolutionaryDemocraticViewintheDoctoralDissertation作者:朱进东#陈亚丽作者简介:朱进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陈亚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16原发信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0165期第1-8页内容提要:青年黑格尔时期,不断尖锐化的思想和政治斗争的现实,把马克思引上哲学批判的道路,并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这些观点,完整地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传统观点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马克思却另辟蹊径,阐明了他们在自然哲学方面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独特的积极意义,论证了人的个性解放的合理性,间接抨击了普鲁士毫无民主、自由的封建专制主义,主张将其改造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马克思认为,哲人的意义就在于他同世界的对立,他不但尝试着认识世界,甚至还要秘密地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来。即使马克思后来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其哲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但他为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之革命旨趣矢志不渝。IntheyouthHegelperiod,constantlyintensificationofrealityandideologicalstruggleledMarxtothephiIosophycritiqueactivityandformedarevolutionarydemocraticidea.Thisviewwasfullyreflectedinhisdoctoraldissertation.Traditionally,itwasequatedtothetwoancientGreekmaterialistphilosophersDemocritusandEpicurusonNaturalPhilosophy.Marxmadeanotherwaytoclarifytheirdifferences.HerevealedtheuniquepositivesenseonEpicurean,satomictheoryanddemonstratedtherationalityofpersonalityliberation.Furthermore,heindirectlyattackedPrussiaforafeudalautocracywithoutdemocracyandfreedom.Marxdeemedthatthissituationmustbechanged.HebelievedthatphiIosophers,significanceliedintheirconfrontationwiththeworld.Aphilosophershouldnotonlytrytoknowtheworld,evensecretlycreateawholenewworld.AlthoughMarxlaterturnedaradicaldemocrattoCommunist,andhisphilosophyalsochanged.Heestablishedthegoalofrevolutioninhisfaithforever.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革命民主主义/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Marx/doctoraldissertation/revolutionarydemocratism/EPiCUnIS/Democritus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BKSO84),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KYZZ15,0108)o期刊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复印期号:2016年12期马克思撰写其博士论文的时候还不满23岁,他撰写该论文的最初目的就是要阐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从而阐明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一像马克思本人所指出的那样一当时“尚未解决",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的问题。1(P32)从1839年起,马克思就着手研究古希腊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的哲学,写了七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他原来打算写一部论述这三派哲学之间相互关系的著作,但是该计划未能实现。于是,他选择了另一个较小的题目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从1840年下半年到1841年3月,他完成了该论文。当时,因为反动思潮在柏林大学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便把这篇论文连同应考学位的申请书送交耶拿大学哲学系。18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的哲学系主任巴赫曼签署了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推荐书,其中的推荐评语写道:"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本人认为该候选人实应授予学衔。"2(P43)1841年4月15日,耶拿大学授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作为马克思第一部完整的学术著作,它包含着较为明确、稳定的出发点,尽管这部著作的内容是关于哲学的,但其结论却是革命的。探究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明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及其相关的哲学论证,对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革命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马克思在大学求学期间,正是德国资产阶级势力同封建专制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在此形势下,受进步老师的影响和青年黑格尔运动的推动,马克思逐步形成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观点。1835年秋,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时,德国的民主主义运动在封建反动势力的打击下,正处舟氐潮。波恩大学的进步学潮也惨遭镇压,原先仅有的一点"大学自由"早已烟消云散了,进步团体被取缔,进步师生被监视。马克思亲眼看到,经常有些老师和学生被安上"煽动者”的罪名,并遭到逮捕和监禁。但是,白色恐怖并没有吓倒青年马克思。1835年底,马克思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波恩大学一个进步的文学团体花环社。后来,他和盖倍尔、格律恩等人成为花环社的主要成员,当时他们都是一些不满现状、要求改革的有为青年,他们除了经常在一起举行赛诗会等文学活动外,还常常在一起讨论政治问题。1836年秋,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这里,马克思一开始就同时选修了两位著名法学教授的课,一位是萨维尼,一位是爱德华甘斯。他们二人是学术观点相互对立两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是历史法学派,甘斯是黑格尔学派。这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不仅仅是法学观点之争,而且还涉及政治问题,两派之间的争论反映了反动势力同民主势力之间的矛盾。萨维尼为了替现存制度辩护,提出了法的历史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法的渊源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传统性和习惯性,凡是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习惯法都是合理的。这个学派以历史发展的原则为幌子,主张习惯法,反对自然法,维护现存制度,反对民主、自由的思想。历史法学派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在哲学上是反历史主义的。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曾经专门撰写论文批判过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胡果及其代表人物萨维尼。甘斯属于黑格尔学派,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法学和史学领域,是一位具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法学家,但他不是从哲学或法学观点,而是从政治观点出发来反对历史法学派。甘斯在讲台上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启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要求学生研究圣西门的学说。他极为同情工人阶级,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正如先前是主人和奴隶,稍后是贵族和平民,后来又是领主和家仆相互对立一样,目前则是游手好闲的人和劳动者的对立。奴隶制在本质上并没有被消灭,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3(P153)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对甘斯教授十分尊敬,多次选修他开设的课程,甘斯教授也经常称赞马克思学习异常勤奋。当时,甘斯的观点对马克思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不仅促使马克思迅速转向黑格尔哲学,而且促使马克思初步树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由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的法学观点变得激进了。马克思的父亲颇为儿子担心,他写信规劝说:"你的法律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如果把这些观点建立成体系,它们却可能引起一场风暴,而你还不知道,学术风暴是何等剧烈。如果在这件事情上那些易受指摘的论点不能全部取消,那么至少在形式上也应当弄得比较缓和、令人中意一些。"4(P4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已把革命民主主义观点运用于法学领域。后来,他进一步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对于探索"法"之真理的重要性。1837年春,马克思在柏林郊区斯特劳拉村养病期间,把黑格尔的著作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并看了黑格尔学生的一些著作。他陷进了黑格尔这位哲学大师的著作里:"(我)发现了最崇高的智谋,领会它深邃的奥秘,我长久地探索着,漂游在汹涌的思想海洋里,在那JL我找到了表达的语言,就紧抓到底。"4(P651)从此,青年马克思就成了黑格尔哲学的信徒。正当马克思深入钻研黑格尔哲学的时候,黑格尔学派开始明显地分裂为左右两大派。马克思在柏林结识了布鲍威尔、卡科布和阿鲁腾堡等黑格尔左派分子,并参加了左派激进分子组织的小组一-"博士俱乐部".他们经常聚会,讨论哲学、宗教和政治问题,力图从黑格尔哲学中寻找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武器。在普鲁士统治集团严格禁止议论政治问题的背景下,他们便把批判矛头指向宗教神学,举起了批判宗教的旗帜。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说:"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这一斗争,特别是从1840年起,间接地也是政治斗争。"4(P217)1840年初,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即位,新国王比他父亲更加反动。他登基不久便撕去了"开明君主"的面纱,背弃了此前许下的实行立宪政体的诺言,而是梦想建立一个基督教君主专制的国家。他公开宣称,他的权力完全是上帝所赐,并且应该永远享受上帝的恩典,坦言父权式的制度就是德意志的统治方法,他的统治权就是他的世袭财产、世袭领地。5(P192)他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要求极端仇视,不仅严厉制裁政治上的异己派,而且残酷镇压思想上的反对派。威廉三世在其统治末期,就已经抛弃了黑格尔主义;威廉四世上台后,积极聘请谢林到柏林大学批驳黑格尔学说,同时又把著名的青年黑格尔分子从各大学中清除出去,剥夺他们的讲课权利。比如,反动当局不准施特劳斯到哈雷大学任教,把鲍威尔从柏林大学撵到波恩大学,最后赶出大学讲台,又把为自由主义报刊撰稿的鲁腾堡革职,等等,使得整个德意志笼罩着一片烟麻气氛。反动统治者的迫害,不仅没有使青年黑格尔分子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他们不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宗教,而且开始对反动政治展开了公开批判。卢格在政治批判方面起了带头作用,他像黑格尔一样,把普鲁士国家看成是绝对精神的体现;但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认为普鲁士国家还没有完成其最高使命,因而必须按照自由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在他看来,由于反动统治者更加反动,把批判范围仅仅局限于哲学和宗教领域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政治方面进行批判与斗争。这样,才能解决自由倾向同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达到争取进步和自由的目的。6(P198)从1840年起,卢格在他主办的哈雷年鉴上发表了几篇政治论文,首先举起了政治批判的旗帜。他在论文中把批判的矛头对准普鲁士政府,主张把普鲁士改造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对青年黑格尔派来说,这是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标志。因此,卢格主办的哈雷年鉴,也成了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宗教神学和专制政体的刊物。青年马克思初步形成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博士论文里。他在论文的献词中颂扬他未来的岳父一冯威斯特华伦先生:"这位老人用真理所固有的热情和严肃性来欢迎时代的每一进步;他深怀着令人坚信不疑的、光明灿烂的理想主义,唯有这种理想主义才知道那能唤起世界上一切心灵的真理;他从不在倒退着的幽灵所投下的阴影前面畏缩,也不被时代上空常见的浓云迷雾所吓倒,相反地,他永远以神一般的精力和刚毅坚定的目光,透过一切风云变幻,看到那在世人心中燃烧着的九重天。"2(P18)在这里,马克思不只是赞颂威斯特华伦,更是明确地宣布了自己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欢迎时代的每一进步,决不被时代上空的浓云迷雾所吓倒。这也表明了他要同反动的普鲁士王朝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并对胜利充满信心。二、对政治观点的哲学论证从1839年到1841年3月,马克思在精心研究古希腊哲学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七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口摘录,写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他以两千多年前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哲学家的自然哲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绝非出自向故纸堆猎奇的癖好,也不是以哲学史的研究来回避现实的斗争;恰恰相反,马克思研究哲学史,乃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是为了从哲学史上论证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观点。1857年12月21日,马克思在致裴拉萨尔的信中,曾回顾他当年研究古希腊哲学时的情景。他说:"在古代的哲学中,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7(P527)爽言快语!马克思研究哲学史,正是为了阐明他的政治观点。然而,对我们来说,有意思的是:马克思为什么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倍加赞赏和推崇?严格说来,人们很难把伊壁鸠鲁看做是一位政治哲学家,他的哲学是远离政治的。马克思与伊壁鸠鲁,T立是现代的革命哲人,年少时即怀抱解放全人类的宏愿,后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相信只要打破旧有的束缚和禁锢,让真理的光芒照临每一处黑暗,人类的全面解放便指日可待。另一位是声名卓著的希腊晚期哲人,而立之年便在雅典郊外购得一处园子,种菜、授徒,传扬他"过遁世生活”的理念、追求心灵宁静和幸福的人生理想,这位菜园哲人规劝他的弟子远离政治,以避开世事纷扰。临终之时,他对自己度过了哲学的一生感到十分欣慰。人生轨迹和追求如此不同,是什么介质把这两位的名字连在一起?承继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的伊壁鸠鲁,将自然哲学视为祛除人们对天体、诸神、死亡之恐惧的工具,认为只有从各种恐惧的笼罩中解脱出来,才能达到心灵宁静和最终幸福的境界。在对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历史考察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屈从于自身的需要,不得不服从占有生产资料的他人,这种状况使得人们不可能拥有完全的人的生活,更何况还有宗教对人类的精神掌控,因而人性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摆脱这种种束缚。8(P74)显然,无论是为了人性的彻底解放,还是为了人类的最终幸福,马克思与伊壁鸠鲁,无不关心人的解放。虽然他们关于人所受束缚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对宗教的驳斥上,两人的思想渊源却一脉相承。伊壁鸠鲁在哲学与宗教的古老冲突中,毫不讳言地站在哲学一边,他坚信反映世界真实性的哲学之理乃是疗治人生痼疾的良药,但伊壁鸠鲁只是在给朋友和学生的私信中谈论这些事情;马克思作为现代启蒙哲人,把古已有之的哲学与宗教的冲突推向极致,不但要以哲学取代宗教的权威地位,而且坚信,哲学的使命并非只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马克思要解放的不是小圈子里的同道,而是全天下的人。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确定撰写以伊壁鸠鲁哲学为主题的博士论文,绝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为哲学而哲学,而是同青年黑格尔派一起,通过从政治上论证人的个性自由而对普鲁士现存制度所作的批判。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猛将,马克思和他的朋友一样,相信精神的绝对创造力,极力推崇政治上的自由、民主。他在论文中基本上运用唯心辩证法的观点,对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关系和差别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考察。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这样,原子就离开了那种不自由的存在方式,而确立了自己的自由和独立地位。古代希腊这种自我意识的哲学,其中包含着自由与民主精神的合理内核。这种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无疑可以用来论证人的个性解放的合理性,这样便可从哲学角度间接地抨击普鲁士毫无民主、自由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在古希腊哲学史上,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认为,原子有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原子不仅作直线下落运动,而且由于原子本身的内部原因,还会产生B兑离直线的偏斜运动。正是这种偏斜运动,原子才会互相碰撞,互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万物来。9(P120)伊壁鸠鲁从他的原子论出发,论证了人的行动自由并提出了无神论思想,同当时的唯心论和宗教神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所以,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一样,在历史上受到许多唯心论者和神学家的仇视和攻击。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列举了许多唯心论哲学家对伊壁鸠鲁原子论抨击的例证:从古代的西塞罗到近代的莱布尼茨,从哲学史家到教会神父,无不异口同声地责难伊壁鸠鲁。马克思不迷信权威的结论,敢于独立思考,决心解决这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口0(Pl0)。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虽然都持同一学说,但是,伊壁鸠鲁并不是简单地抄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而是具有重大的修正和发展。9(P198)这两种原子论不仅存在重大差别,而且彼此截然相反,马克思对其截然相反之处作了概括性论证。首先,从理论见解方面阐述了德谟克利特同伊壁鸠鲁的差别。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关于人的知识的真理性是有矛盾的。他把认识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真理的存在",即原子和虚空;另一种是"按照假象的存在",即冷热色香味等,而后者并不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东西。他一方面承认感性现象是真正的客体,感觉能够揭示真理;另一方面又认为原子和虚空这个构成事物的原则,感觉是不能达到的。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是不能避般口解决这种二律背反的。8(P22)而在伊壁鸠鲁看来,冷热色香味等也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感性现象具有客观性,对感性现象的认识是真理的认识。他认为感知本身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发生在对感知所作的解阐口判断中。他断言,感知是真理的准则,"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导者""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驳倒感性知觉"。9(P200)这表明伊壁鸠鲁已经把蝴和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起来了。其次,从实践活动方面阐述了德谟克利特同伊壁鸠鲁的差别。德谟克利特认为,感峥觉的世界是现象世界,它是唯一真实的客体。9(P201)认识这个现象世界是科学的任务,如何认识这个现象世界呢?他不满足于哲学,而采取经验的观察,投入到实证知识的怀抱。于是他一生走遍了半个世界,向各种人求教学习,以便增进经验、寻求知识。反之,伊壁鸠鲁虽然承认感性世界的客观性,但他轻视实证科学,而醉心于哲学,他在哲学里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一生从来没有请教过老师,他认为在真理之路上无须他人扶助,甚至宣称自己从未有过老师。他也很少出门游历,只是偶尔访访朋友。马克思说,以上差别决不能归因于两人偶然的个性,而是代表了两种相反的思考方向。再次,马克思考察的是一种"反思的形式”,即哲人在世界与思想之间建立的关系。马克思说,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看作对现实性的反思形式”,换句话说,哲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受制于必然性的世界,"必然性是命运,是法律,是天意,是世界的创造者""我发现一个新的因果联系比获得波斯国的王位还要高兴!”9(P206)对德谟克利特来说,真正的认识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他把必然性和偶然性机械地对立起来,在正确强调必然性的同时,却错误地否认了偶然性,把"偶然的"同"无原因的"等同起来。而伊壁鸠鲁则认为,有些事物是由于必然性而发生,有些事物是由于偶然性而发生,在生活里谁也不会被束缚着,对必然性加以限制是许可的。因此,伊壁鸠鲁认为,一个事物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用一个原因去解释事物、对事物下一个必然性的判断,于是伊壁鸠鲁在一定程度上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起来了。9(P151)马克思引证伊壁鸠鲁的话说:"听信关于神灵的神话也好过做物理学家的命运的奴隶,因为神话尚有因敬神而得神佑的微弱希望,而命运却是铁面无情的必然性。""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但在必然性中生活却不是必然的。通向自由的道路到处开放着"完成以上三个对比后,马克思总结道,两位哲人在每一个步骤上都相互独立。8(P29)这就是马克思对这两位哲学家自然学说一般性差别的结论,这个结论虽然用的是黑格尔哲学的语言,但却有力地驳斥了那些把这两位哲学家的自然学说完全等同起来的偏见。马克思作此证明的目的何在?因为,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马克思推论说:"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运动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从直线到偏斜,从偏斜到排斥,再从排斥到自我意识,接下来,再到自我意识的纯粹个体性;然后,反抗束缚与命运,自由地脱离诸神的控制,就将成为顺理成章之事。按照马克思的见解,原子的偏斜是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之间的基本分歧,这一根本特征是理解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两种哲学体系之间一切差别的钥匙。更进一步讲,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不仅是为了说明原子在运动过程中结合的可能性,而且也是为了证明人类个体所固有的绝对自由。伊壁鸠鲁把他的偏斜原子论,成功地运用到社会学说方面。"在政治领域里,那就是契约,在社会生活中,那就是友谊,友谊被称赞为最崇高的东西。”9(P217-218)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是为了论证他的民主与自由的政治观点,但是马克思并不完全同意伊壁鸠鲁关于自由的观点。伊壁鸠鲁认为,个人只有脱离世界才能实现其自由,马克思则指出,这种做法会使人陷入孤立状态,因而使人对外部环境不能发生作用。如果说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导致了决定论,即导致了对人的自由的否定;那么,伊壁鸠鲁哲学则导致了对自由的错误理解,因为他把自由绝对化了,不理解人同世界的辩证关系。10(P3-4)马克思指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9(P228)脱离世界的自由只不过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幻想。在他看来,真正的自由在于人与人的全面交往,因为自我意识的本性要求同别的个体交往。三、独特的哲学世界观在笔者看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既是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思想体系创立的开端,这基本上构成了他日后成熟思想的基调。它不仅反映了时代影响,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马克思本人的精神气质。这种理智上的独立气质使得马克思绝不会做一名追随者,他渴望拥有自己独到的立场。马克思求学时期的学术背景,可以概括为后黑格尔时代。所谓后黑格尔时代,意味着黑格尔达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起到了思想史上的划时代作用,以至于黑格尔之后的学术都笼罩在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光辉"之下。因此,要在这个时代做到在思想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彻底的解构。事实上,在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的那个时期,这种思想转变不但已然有迹可寻,而且各种思想转变的尝试已经蔚为大观。如,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的泛理性主义宣扬感性的作用、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批判中弘扬作为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过渡性逻辑范畴的自我意识、叔本华将黑格尔体系中受缚于理性的意志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分别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理论层面上针对黑格尔的普遍性观念提出了唯一性概念,等等,都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不同理论表现。而贯穿于这些不同理论表现的一条核心线索,就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的思想反叛。这种思想反叛,或者说思想转变,构成了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的思想背景。ll(P2-3)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可视为其批判事业的开端。当时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和黑格尔以后的当代哲学之间,存在一种历史上的类似现象。尽管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没有点出伊壁鸠鲁或德谟克利特暗指哪位现代哲人,但我们仍可把德谟克利特视为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应物,而伊壁鸠鲁则代表了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借其博士论文评价了老年黑格尔派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分裂的实质和意义,在这种评判中,他几乎始终秉持着普罗米修斯式的独立精神,无论是对黑格尔还是对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都是为了开创自己的理想之路。马克思的传记作者拉宾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具有深刻的现实内容。12(P35)德谟克利特作为古希腊一个主要学派的创始人,具有很高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当时的黑格尔;而伊壁鸠鲁出色地继承了德谟克利特,并在德谟克利特学说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新鲜内容,其地位如同黑格尔的卓越继承者马克思及其同时代的人。青年马克思对封建专制政体无比仇恨,对青年黑格尔分子受到的打击和迫害甚为同情。这时,马克思基本上是一个青年黑格尔分子,但他在这个学派中又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哲学观点上,多数青年黑格尔分子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而马克思则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一般青年黑格尔分子都是自由民主主义者,马克思则是革命民主主义者,自由民主主义同革命民主主义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列宁说:"两者都在实行历史上已经成熟的资产阶级改革,有一个对资产阶级改革的后果,往往存有许多幻想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身心都放在实行这个改革上面。"13(P85)鲍威尔、卢格等青年黑格尔分子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要求对社会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但却把希望寄托在现存的专制国家身上,否认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否认革命暴力的必要性。他们所谓的政治批判,不过是用空洞的、抽象的纯粹理论来批判现存制度,而根本不触动现存制度的本质。他们以为,通过纯理论批判,就可以改变现存制度。他们所谓的改革,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马克思与一般青年黑格尔分子不同,不是把民主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专制国家身上,而是寄希望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不是用纯粹批判来改变现存国家,而是强调要用革命手段来否定现存国家;不是要限制和改良现存的专制制度,而是要彻底消灭现存的专制制度。在马克思看来,批判是理论上的实践,或者说实践的实质就是批判的,这是因为理论只能批判现实而不能以彻底的方式改造现实,自我意识针对的是世界本身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由非理性和非哲学因素造成的。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说,可以通过理论上的批判并且通过唤起理性原则能够实现一个合理的、组织得更好的世界的那种哲学。14(P191)因为在哲学的实现中有一种关系同世界相对立,从这种关系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个别的自我意识始终具有一个双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哲学。也就是说,这些自我意识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是自由派的哲学;另一方面是实证哲学。实证哲学的许多思想家们都知道基督教的真相,并把证明上帝具有人的特性即神的哲学、永恒存在等任务强加于哲学。它们的不同特点是,实证哲学是从实在性的环节出发,也就是从哲学的非概念出发,把哲学说成是全面的实在性,与此相应,哲学也应该转向自身。8(P76-77)而自由派则坚持哲学的概念和原则,它把使现实本身的哲学化视为自己的任务,即哲学要转向外部世界。马克思根据实证派与自由派在对象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对二者作了区分:自由派通常指的是黑格尔哲学的左派,而实证派则是黑格尔哲学的右派。但马克思同时指出,自由派代表的哲学仍然具有两重性特点,它是从一定的体系出发,但在批判中还没有达到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克服程度,哲学解放的道路仍然很艰巨。其实,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实现的同时也就是它丧失的时候,哲学在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点,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能消除这些缺陷。与它对立的东西、它所反对的东西,总是跟它相同的东西,只不过具有相反的因素罢了。网(P76)诚然,马克思这时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超出唯心主义的范畴,但是,以实践作为对主体和客体关系认识的中介,却为正确理解主体的能动作用开辟了新的道路。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论证了哲人的规定性。马克思给予伊壁鸠鲁哲学很高的评价。马克思认为,哲人是认识实体的优秀个体,他有自己的内在生活,他像造物主一样创造了另一个不同于当下物理世界的内在世界。9(P63)马克思精辟地揭示了哲人和哲学的真实涵义:哲人的意义就在于他同世界的对立,他不但尝试着认识世界,甚至还秘密地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来,尽管一开始仅仅是在思想领域内。这毫无疑问是贯穿马克思整个博士论文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指出:哲学的自白和格言,就是"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9(P190).在这里,马克思的政治观点是通过哲学研究而间接表达的。所谓"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就是说他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反对天国和人世间的一切统治者。马克思认为,先进的哲学就应该像普罗米修斯刃瞬,成为传播真理的火种,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对于那些以为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似乎已经恶化因而感到欢欣鼓舞的懦夫们,哲学再度以普罗米修斯对众神的侍者一海尔梅斯所说的话来回答他们:你好好听着,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做宙斯的忠顺奴仆,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9(P189190)这充分表达了一个坚定的献身于民主主义革命的无畏战士的决心和意志。马克思已经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列,站到了当时人类思维的高峰。同时,无可否认,他的世界观中依然存在着矛盾,存在着继续前进的必要性和根据。四、结语我们今天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研究,是从一个新的维度细化了马克思确立自己政治和哲学观点的过程,有助于厘清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从马克思革命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入手,拓展到他从哲学上论证其政治观点,从而证实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蕴含独特的哲学世界观,彰显出理论性和逻辑性的完美结合。注释:列宁在谈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时说:"马克思按其观点来说,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在柏林,他加入过黑格尔左派(布鲁诺鲍威尔等人)小组,这派人想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576页,人民出版社,2013年。也有观点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立场是极其清楚的,在许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具有青年黑格尔学派的独特倾向。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在极其现实的意义上对感性的、活生生的世界抱有一种狂热的冲动来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参见万斌、潘于旭:经典的魅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意义第3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对于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的立场,日本学者城t冢登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一书中也作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他认为,马克思的立场并没有被局限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中,这是值得注意的马克思思想的生长点。伊壁鸠鲁对感性的信赖、强调偶然性的因素、确保打碎命运之锁链的自我原因的存在,是马克思在论文中倡导的主要内容。参见城琢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第34页,求实出版社,1988年。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笔记七)中分析西塞罗的论神性时提到了哲学史的写法,他反对把哲人个性上的偶然性当作其哲学体系的焦点和形象。此处马克思并不承认偶然的个性在思想品质差异中的意义一似乎个人心性的差异并非他选择思考方向的内在原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悌40卷)第170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这里明显针对廊下派,他们认为,关于命运可以想想拉车的狗Jl页应命运就欣快地拉着车子跑,反抗命运就被车子拖着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2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马克思引用塞内卡的书信集。这里涉及的三个概念,命运、必然和偶然,如果说伊壁鸠鲁用偶然和任意取代了必然的话,那么,他也取消了命运,否定了目的论,这在古代哲学中是很显眼的。马克思接着引证了西塞罗的书信:其中伊壁鸠鲁派的维莱乌斯说,伊壁鸠鲁把我们从必然的命运锁链中拯救出来,使我们获得了自由,即命运女神已丧失神力,人自由了,可以自己把握命运了。如果这一推导无误的话,伊壁鸠鲁的思想中就当真藏着不少摩登的货色。然而,令人迷惑的是,心灵的宁静果真可以交付给对神灵护佑的微弱希望吗?这种"前途未卜"的悬念就不会打扰宁静吗?伊壁鸠鲁反对前苏格拉底时代关于自然哲人的必然性的观点一必然性妨碍了自由,可是,偶然性的扑朔迷离、不可把握不是更会妨碍心灵的宁静与自由吗?命运无论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岂不同样是无法把握吗?因此,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伊壁鸠鲁是不同的,因为不稳定的偶然性与对心灵宁静的诉求是不相容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在这蕴藏着激愤的话中,似乎隐含着对传统、对一切束缚的喑哑控诉,然而,对抗束缚、反抗压制者往往忽略了束缚和压制也可能带来秩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原文参考文献: 1恩施米特.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续)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3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京89. 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马泽民.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4李光灿,吕世伦.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5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6马利宁,申卡鲁克.黑格尔左派批判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口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鲁路.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口2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13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