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docx
记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让学习真实发生几日前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位专家建议将愚公移山移出课本,理由如下:一是大山挡住了愚公的出行,他就把山给挖了,这本身就是在破坏大自然。二是他完全可以选择搬家而不是搬山。看完视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恰巧这两天我们在学习这一课,觉得可以和孩子们讨论讨论,只是不知怎么引出这个话题。思索良久,决定根据课堂动态再做安排。第二天上课继续探讨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的形象。在交流过程中,有位同学说觉得愚公很不现实。听到这个评价我与同学们纷纷侧目,眼里充满好奇与期待。我追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接着说道:“智叟感觉移山是件不能完成的事,而愚公反驳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但是不一定每一代子孙都会去做移山这件事,所以智叟的考虑也有道理。”话音刚落,马上有同学提出,感觉智叟考虑到这一点也算智者,但是愚公为了整个村的便利,不遗余力移山,算是仁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立场不同。说到此,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良久无声,大家都在思考。我也静静等着,我以为讨论的高潮就此结束,没想到元帅站起身提了个问题:“我觉得愚公才愚呢,文中明明说道: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座山又高,面积又大,移山简直不可能,为什么非要去移山呢?”我当即想到那条抖音视频,似乎这是一个讨论的契机,于是我问同学们:“元帅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愚公不去移山,还有别的办法吗?”话音刚落,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在山里开凿隧道,有的说可以直接搬家。我又问道:“这两种方法可不可行呢?”小李说:“整个山下只有愚公一家吗?搬家是不是全村人都要搬家呢?这样他们往哪搬呢?”我心中一喜,说道:“哦,全村搬家面临一个问题,无处安置。”端木又起身说:“我觉得搬家不可行,因为愚公不想离开那个地方”没等端木说完教室里就一片唏嘘,“那个地方出入不便,又不是啥好地方,怎么不想离开。”一时间,反驳声音四起,端木同学都没法继续说下去。我打断同学们,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就像我们刚才说愚公和智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听端木的理由。端木继续说:“愚公年且九十,年纪老迈,在这里他生活了近百年,这里一定有他怀念的东西。”话音落毕,同学们不像刚才那样争吵了,有的在点头,有的若有所思。小周表示:“端木说的有道理,老人家眷恋故土,人之常情。”马上有同学接应:“对,落叶归根,死也要死在家乡。”我微微一笑,“这样看来,搬家无论从客观条件上,还是情感上都有困难,那开隧道呢?”同学们都说:“开隧道行,现在都开隧道。”我问道:“开隧道是个好办法,该用什么工具呢?”一个问题让兴奋的大脑陷入思考。“咱们一起来看看愚公可能所在的时期,先看课下注释1,这则寓言作者是谁?”“列子”。“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小杨说:“我记得咱们再历史课本上学到过,列子生活战国时期,也就是说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可能最早也要发生在战国时期,那个时候比较坚硬的器具是青铜器。”“对,青铜器是战国时期。那他们可以用这个开隧道。”我问道:“去哪里购买呢?”有同学说道:“那个时候刚刚出现青铜器,很贵应该买不到,只有贵族阶级才能拥有。”我总结道:“所以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客观条件,开凿隧道难度不亚于移山。也许这些方法愚公不是没有想到,他也像我们一样思考,推翻,最后决定移山。那我们无法用现代社会的眼光和水平去评价愚公移山这件事到底对与不对,我们能从这则寓言中学到什么呢?“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已经被打开,接下来的交流更是精彩纷呈。“我觉得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愚公移山仅靠自己不能完成,有邻人的帮助和子孙后代的传承才能成功,所以,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力量大”“要敢于直面困难,不要逃避,要坚定意志去克服它。”“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像愚公一样,终有成功的一天。”“愚公移山不仅方便自己,还方便他人,他是个有胸怀的人,为人民服务,我们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多做善事。”“愚公移山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有很多人去响应并且帮助他,可见他人缘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愚公移山,考虑到了子孙后代,我们要目光长远,不要鼠目寸光,要有远大的抱负。”“我们要像愚公一样,树立目标,才能寻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了这堂课,这堂课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我也很满足。这师生双向的巨大的满足感并非只在于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有效学习,站在终点回望这节课,我在思考,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一、构建师生之间有效倾听、彼此互学的关系网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莉诺达克沃斯继承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想,发展性地提出“教学即倾听”的思想,指出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诞生精彩观念,并让学生因拥有这些精彩观念而为自己感到高兴。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将倾听理论和倾听实践相结合。他认为,现在的课堂正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关键就是倾听,高效倾听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传统的课堂更多是学生“听”,教师“讲”,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强调教师“倾听”的重要性。传统课堂虽然也有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但更多是教师在等候、倾听学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即推进教师教学流程、顺利完成预设教学目标的回答。不同的是,学习共同体课堂追求的是教师示范倾听。在学生的协同关系、话语网络没有形成之前,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串联,让学生彼此孤立的观点形成关联,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话语网络彼此交织,学习就会自发地深入,而教师更多地成为倾听者和学习者。这样师生彼此学习的生态也会形成。我们老师就会对每节课都特别期待,不知道学生又会带来怎样的见解,有着怎样的发现,师生一起开启神秘之门的感觉特别美妙,比自己从头到尾讲教案有意思多了。教学相长,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追求的美好境界吧。除了教师倾听学生以外,还有学生倾听教师、学生互相倾听。学生带着辩证的思考,既不全盘接受,也不攻击他人。礼貌地回馈,把他人精彩的观点进行自己思维的二次加工,输出更成熟、精彩的发言。会倾听的人也是最会学习的人。二、保障每一个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权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就是保障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权,这是教师的核心责任与使命。课堂是师生的另一种生命旅程,它不仅关系到未来,也关系到现在。课堂质量的高低,其实就关系到师生当下生命质量的高低。有些同学的发言看似毫无逻辑、天马行空,但我们要做的是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他是怎样想的。这背后,定然有他自己的思维路径,甚至有着我们不曾知道的故事。所以教师应当努力让课堂成为一种“交响J每一位学生都是具体而鲜活的,他们各有不同,恰如交响乐团中各种大相径庭的乐器。交响曲的意义就在于不是齐奏,更不是独奏,而是不同乐器、在不同声部、按照自己的特性演绎出最美的音乐。课堂的深度学习就是追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进步,都能展现最好的自己。追求每个具体的学生的学习意义感和效能感,让他们找到在课堂中自身存在与学习的价值。三、树立“学科育人”思想愚公移山这一课的重点是分析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愚公移山这件事放在现在的确不符合实际。我想,它能被选入教材的原因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故事挖掘其中传递的人文精神。最近,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门课程标准,根据专家们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呈现出这样一个新课程标准的文本框架:文本框架逻辑思路(Ie回答的祛本问甥)一、课程性质在深银的来漉及其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本课在?对学生发耗有什么立妥价值?课程性质及教育价值二、课程理念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如机通过课标的各部分来篇实?Fl标理念I评价理念三、课程目和本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市献立什么?其进价水平是怎样的?(课材IJ标是核心京养的具体化)时性历江J<->核心素养内涵(-)目标要求结果1要素及内涵1.课程总目标过程2.学段特征(素养进阶)2.学段目标四、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啷些及脸(内容及其基本活动)来达成课衽目标?内容结构国,一)内容单位I、1.内容要求2 .学业要求3 .教学提示观念(二)内容单位2>ll(=)内容总位3'(N)跨学科主胭学习跨学科内容五、学业质量如何判定学生课程学习的我果?学业质号内涵学业痂a描述六、课程实施如何有效实施本可畤篁新教询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嫡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我们的思考:1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人”?2 .本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科本质,发现和把握学科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的价值,这是学科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保障。深刻理解学科本质,首先要想的是如何以学科本质去主动对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思考学科能够为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什么。以往我们教师就是被贴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标签的知识传授者,是知识的代言人,拥有知识霸权地位。这也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的核心逻辑。面向未来,学科教师的角色理解要从“学科教学”升级到“学科育人”的维度上来,从“学科知识代言人”升级为“如何用学科育人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对一位物理老师说,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在教人学物理的。我想这话在今天同样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学科学习,不仅是知识,其价值和意义是全人的,是超越课堂和学科课程本身的。最好的学科学习不能止步于学科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这也是当下教育如此隆重地关注核心素养的目的之所在。正如崔允鄢所言:凝练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一方面直接承接于课程育人目标,有利于让学科教育'回家';另一方面明确了学生学习某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时代在迅猛发展,教育裹挟其中。面对未来,我们的课堂也需要转型升级。陈静静博士说:“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是每一个人如何学习,如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我想,那就是去“关注人”,努力地推动学生学习的发生与学生的终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