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培养问题探究.docx

    • 资源ID:1956854       资源大小:26.9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培养问题探究.docx

    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培养问题探究O引言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在世界各地范围内蓬勃发展。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认知科学作为一种新型学科其概念和方法备受学者追捧,被用来研究被试者的动态心理过程。由此,翻译教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翻译基本技能培养转向更多关注译者认知心理的层面。西班牙翻译学家Martin(2010)首次提出"认知翻译学”(CogMtiveTranslatology)这一概念,其借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强调了译者的心理体验与其自身认知之间的关系。它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化了对于翻译过程的认识并试图了解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由此,翻译不再是对译者现有知识的精细加工,对语言转换的整理和投入使用的简单机械过程,而是一种建立在个人体验之上的创造性认知活动。然而,传统模式下的翻译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而是着重翻译技巧以及理论的培养。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观认为在培养学生基本翻译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翻译思维以及认知体系的构建。于是,在翻译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认知翻译思维,成了当前在翻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首要课题。1认知翻译学研究认知翻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科学。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了解正在逐渐加深,翻译过程随之更加强调译者要去感受原作者的体验,重新构建与原作者体验和经历相符的客观世界。这种建立在重视主体体验活动和认知活动的翻译观念,将翻译视角更多地转向了认知语言学及体验哲学的领域中,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认知主体参与者为基础的多重互动过程,一种“认知活动”。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种文本意义的基础之上,尽力将其在目标语中转述出来,否则译文就失去了“忠实”这一重要的前提。通过运用认知科学的方法,研究者更加关注译者对不同文本类型和各种语境下进行翻译的在线时间、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对不同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方式。具体而言,在认知翻译科学的操作下,研究者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人员和进程,运用一手的描写性研究资料或者数据,用各种实证或者实验设计来推进研究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认知翻译学将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译者研究”,主要应该关注的是译者而不是译作。除此之外,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基于主体认知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主体的认知力量对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将语言与世界动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译者、读者和作者串联起来,追求三者之间的互动和谐关系,从而达成“解释的合理性”与“翻译的和谐性”。这样的一种新型说法无疑使得认知翻译学成为翻译界的最新趋势和热点之一。2传统翻译教学体系与认知翻译教学体系的对比目前大部分院校已经开设翻译专业,然而大多数院校中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仍然仅局限于将翻译教学视为语言教学中的子项目,传统翻译教学体系的翻译课堂仍然是高校翻译课堂的主流。纵观整个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统翻译教学体系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保证翻译能够达到通顺、适切或以意义对等为标准。除此之外,翻译教学的模式多以结构模式或语言的对照体系来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此外,传统的翻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较为单一,多以翻译技巧为重点似小句子或者小段的处理为主似参考文本为标准译文。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翻译教学体系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模式模糊而不具有系统性。更重要的是,纠错和引导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当前翻译课堂中的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方法多以文本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忽略学生作为翻译主体的认知能力、翻译能力和解释能力,从而造成了传统翻译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基于对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讨论,以认知翻译学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翻译教学体系相比,在教学目标上,认知翻译教学体系有着更为完整的双语概念表征,且这一体系更加熟悉双语概念系统的互通性和偏好差异,这有助于提高二语学习者对二语学习概念的流利性与认同感。其次,认知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是以认知构建为模式,以语境为基础,以翻译主体的认知建构能力为中心。再者,认知翻译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也与传统的翻译体系有着不同。例如,注重平衡认知语境的连续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语境义而不是核心义以及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概念系统的互通基础和差异;开展视觉化翻译教学,并允许提出多样的视觉化路径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认知翻译教学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共建文本,并且允许采取不同的认知路径和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构建多样化的认知方式。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认知翻译教学体系以学生动态翻译认知过程悬中心,强调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感受,重视学生作为译者的体验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着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体系的构建,帮助他们积极探索不同语言信息背后的逻辑概念。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在培养自身翻译能力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认知翻译思维意识和背景认知能力。3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目标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翻译课堂最具体的目标。翻译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复杂性活动。翻译能力是译者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涉及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整合归类和协调运用等能力,而译者的语言能力只是其翻译能力的基础。对于“翻译能力”一词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些学者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在特殊情况下对其知识、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其中包括个人、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的维度,是连接教育以及职业需求的纽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翻译能力具有四个特点:(1)翻译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2)翻译能力不是体现在对陈述性知识的解读,而是过程性知识;(3)翻译能力由许多相关子能力构成;(4)翻译能力中的策略能力具有核心地位。然而,认知翻译学的视角下翻译能力具有多重性,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翻译技巧,双语习得,更多地包含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双语转化的能力,译者素养的问题以及译者的翻译思辨能力等。翻译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于语言功底、翻译技巧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更要注重个体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言去建构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认知。除此之外,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掌控力也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4对学生认知翻译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探讨,在当前翻译教学模式中,最迫切地是要解决如何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知翻译能力这一问题。根据穆雷(1999)的调查在中国以往的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从事翻译职业的态度不够热情,无法认识到翻译行业的重要性,对待作业持排斥或消极态度。(2)双语基础薄弱,无法自由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对于两种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欠缺,如中式英语和语法错误的产生。(3)修辞和文体意识缺乏。(4)参考书利用率低。对于些个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翻译学科的发展,否则翻译学科教学将持续停留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于擘习者基本技能的培养阶段,而这也是学术界中经常探讨的“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问题。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翻译的效率和认知翻译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认知翻译学教学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改进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模式,同时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因此,基于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学生认知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1 语言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的培养翻译是一种涉及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对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在翻译课堂中至关重要。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良好的语篇知识储备能够帮助他们自由地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基于此,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和双语转换的概念,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积累更加深刻的双语转换观念,掌握双语翻译中的技巧和规律。其次,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重建原作的创作语境以及创作意图,除了要正确理解原文素材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原作的意图。除此之外,在着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地积累母语语境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母语水平从而增强其对母语的理解力。4.2 语篇能力的培养认知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具有语篇性的活动。不论是逐字逐句翻译还是段落翻译,甚至是章节翻译,都基于一个完整的文本。翻译文本在词汇、句子、段落或者语言风格上都受到语篇整体的意义和风格限制。也就是说,不管是词汇意义、句子意义或段落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都必须考虑语篇的整体性,否则翻译出来的文本就会出现似是而非,词不达意,望文生义等情况。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对语言篇章的理解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方面应帮助学生摄入更多的语篇知识,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不仅要训练学生对语篇中词汇、句子、段落以及章节知识的理解,还要提醒学生兼顾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在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和掌握必要的语篇知识与翻译技巧,由此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和理解语篇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打破被翻译理论束缚的困境。4.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心理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译者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其译文质量的好坏。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以及本族语使用者思维模式。例如,英语语言更多是总分总的模式,属于演绎推理的模式,而汉语则体现为先分后总的模式。这些不同体现了其本族语使用者的不同思考方式和逻辑模式,且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译文的篇章结构和各部分信息之间的先后顺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典型的翻译案例,通过强调语言体系及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思维模式下思考问题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逻辑意识。其次,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在动笔翻译之前,应对原文进行细致的梳理,并对其中各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主次关系进行分析,再根据目标语的语言规则和逻辑表达习惯来进行翻译。最后,进行整合以及校对工作。通过运用归纳、整理和总结的方式对原文中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细致的分解,能够帮助学习者减少翻译过程中由于逻辑混乱而造成的偏误,从而提升其翻译能力。5结语认知翻译学将翻译与认知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它译者的创造力、理解力、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认知翻译学为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背景认知能力,语言思辨能力和翻译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与原文全方位的自由互动。不仅重视语言的转换能力、交际能力,同时也强调了参考文献1王寅.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2014,(2):1-8.2谭业生.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J.外语界,2012,(3):66-73.3PACTE.AcquiringTranslationCompetence,HypothesesandMethodologicalProblemsofaResearchProjectA.lnA.Bee-by,D.Ensinger&M-Presas(eds.)InvestigatingTranslatioC.Aresterdam:JohnBenjamim,2000:99-106.4苗菊.翻译能力研究一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9-51.5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38-250.6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56-60.7罗飞,张睿.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及翻译能力解读J.陕西教育:高教,2016,(4):44-45.

    注意事项

    本文(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培养问题探究.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