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docx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温州大学工业工程学院绪 论管理出效益,关键是人才,特别是能提高企业效率的工业工程人才。工业工程以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对企业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活动,使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因注重高技术条件和先进制造环境下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全国已有几百家企业了解并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工业工程,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有时简称为工作研究。工作研究采用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技术,找出经济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最适宜的工作时间,帮助企业挖掘潜力、消除人力、物力、时间方面的浪费。在需要很少投资或者不需要投资的情况下,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且为其他工业工程技术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因此各国企业都把工作研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首选技术。基础工业工程坚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细致精微的科学。它讲究深入现场,获取原始数据,详细解析工作方法和时间的细节,以认识问题的本来面目。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建立起有序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它是科学管理的标准性产物,是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利器。基础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作用的实现在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管理者应有的细腻严谨思考,因此本次课程设计以锻炼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主。通过企业调研,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然后运用已学的知识(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以便于毕业之后顺利地投入到工作中。目 录绪论第一章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1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要求和成绩评定2第三节 课程设计进度计划3第二章 企业调研 5第一节 企业生产运作情况5第二节 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情况6第三章 工作研究 9第四章 方法研究15第一节 程序分析 17第二节 操作分析 19第三节 动作分析 20第五章 时间研究24第一节 秒表测时 27第二节 预定时间标准 29第六章 工作改善33参考文献35标准作业指导书(SOP)36第一章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是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方法优化和制定标准工时定额的一次基本训练。其目的是:1、 正确运用工业工程原理和有关专业知识,学会由产品入手对工厂生产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2、 通过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的运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熟悉工业工程的各种图表,掌握基础工业工程运用的一般过程。3、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编写有关技术文件(如SOP、工艺文件)的能力。4、 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基础工业工程及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分析、发现现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的工作能力,以及掌握完整的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本设计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调研阶段;二是现状分析和提出改善方案阶段。具体内容如下。1、企业调研选择适当的制造型企业(温州典型行业的典型企业如泰恒眼镜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已收集企业资料、录像资料以及网络资料)完成以下工作:(1)产品调查:分析产品构成,列出该厂主要产品零、部件明细表。(2)生产过程调查:针对主要产品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生产过程,搬运过程、搬运路线等。(3)生产方法调查:针对某产品加工或装配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操作过程和动作组成等。(4)物流调查:了解各生产车间、仓储部门之间的物料流程。(5)其他。2、现状分析和提出改善方案(1)通过对产品或零件的生产或装配过程进行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判断现有流程、操作、动作是否适当,合理,是否存在更佳方法,并最终确定标准的作业流程、方法。(2)以方法研究结果为基础,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运用秒表测时、MOD法,进行作业测定,制定工序或产品标准工时,为生产计划、产能计划等提供基础。(3)依据前两步的分析结果,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改善(现场布置,设施规划)。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要求及成绩评定一、课程设计要求在本次课程设计中,要求结合课程设计的目的,完成以下任务。1、设计或改善感想将运用工业工程原理和方法对企业进行改善或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收获等进行总结,并提交2000字书面报告。2、设计总结设计内容整理汇总,不少于3000字。3、通过课程设计总结温州企业工业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前景(选做)。二、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以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记分。各等级与百分成绩的对应情况如表1-1所示。表1-1 课程设计成绩等级与百分成绩对应表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数90分以上8980分之间7970分之间6960分之间60分以下成绩评定的具体指标有:出勤情况、纪律情况、完成课程设计要求情况以及答辩情况。各指标的权重和考核说明如表1-2所示。希望注意的如果有4次及其以上未到者,取消其课程设计资格。表1-2 成绩评定考核指标和权重序号指标评分依据得分权重1出勤情况全到1次未到2次未到3次未到10070400152纪律情况遵守纪律比较遵守纪律一般不太遵守纪律不遵守纪律1008060400153完成课程设计要求情况符合要求比较符合要求基本符合要求不太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1008060400404答辩情况能正确回答提问比较能正确回答提问基本能够回答提问不太能正确回答提问不能正确回答提问100806040030第三节 课程设计进度计划本次课程设计计划用两周时间完成,设计流程以及各环节所需时间安排如下。一、课程设计流程本次课程设计的流程如图1-1所示·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要求·明确课程设计目的·观看录像资料·查阅网上资料·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答辩·提出改善方案·效果评估图1-1 课程设计流程二、设计日程安排本次课程设计各环节所需时间安排如表1-3所示。表1-3 课程设计日程安排序号内容所需时间1明确课程设计目的、内容、要求1天2观看企业录像资料,明确其运作过程,并结合查阅网上资料等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工业工程的运用情况等。3-4天3进行方法研究2-3天4进行时间研究(作业测定)2-3天5设计内容整理、汇总、分析,提出设计结果并评价1天6答辩1天第二章 企业调研在熟悉了课程设计目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企业调研。主要的是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采集所需资料,然后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企业生产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改善方法或方向。只有带着问题对企业调研,才能够快速地获得所需资料,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分析、改善。一般为了快速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可从以下10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所需资料。(1)企业的5S情况;(2)生产制程;(3)员工作业培训状况;(4)品质要求与其作业原始记录;(5)品质保证手册;(6)检验人员的作业手法与手册;(7)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8)标准文件之建立状况;(9)生产能力;(10)机器设备保管与维护和日常点检状况。对于本次课程设计,我们的调研内容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生产运作情况的调研;二是企业基础工业工程应用情况的调研。第一节 企业生产运作情况对于企业生产运作情况的调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总体情况1、了解企业从原材料(外协配件)到成品的生产运作流程。2、记录企业的主要产品、名称、生产车间/部门、生产人员、生产时间安排等。3、企业效益评价情况(企业生产率管理情况)。4、其他。二、计划部分1、年度/月份计划的编制时间、部门。2、日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时间、部门。3、这两类计划的关系,各自的编制程序。4、其他。三、生产制造过程1、主要的产品或零件的加工或装配过程。2、生产过程的生产周期。3、产品材料、名称、重量、单价;生产工艺过程(顺序、时间和路线)。4、产品的库存情况、搬运路线和方法。5、产品/零件加工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工具、夹具等)、材料等6、其他。第二节 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情况企业基础工业工程应用情况主要从两方面调研,一是企业基础工业工程应用现状,二是企业应用基础工业工程取得的效果。一、企业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现状1、 是否有专门的工业工程部门?作业测定、方法研究是由哪个部门承担的?是否准备建立工业工程部门?2、是否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管理ERP)系统?运行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其基础数据是否完善?3、企业是否具有各工程的标准工时?是如何制定的?产品/产量定额是如何制定的?4、生产计划是如何制定的?5、有没有进行绩效评估?其基础是什么?6、生产线上的人员配置是以什么为基础的?7、企业的生产线平衡吗?原因是什么?8、产品定价是如何确定的?9、其他。二、企业通过运用工业工程取得的效益工业工程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生产率。因此对于工业工程在企业应用取得的效益,主要从生产率、质量和生产成本三个方面来考察。1、 生产率生产是将生产要素(人力、材料、机器设施、能源、信息)经过投入、转换(加工与服务过程),而得到产出物的过程。生产率是衡量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一般是产出与投入之比。产出(Output)是指满足外界需要而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投入(Input)是指为了获得这些产出而投入的生产要素。企业常用的单要素生产率为劳动生产率、设备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尽管名称各异,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生存的。因为各生产要素中的改善合理化结果都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劳动生产率倍受重视,特别是随着劳动力紧张,收入上涨等原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宝贵。企业生产率的衡量,通常采用的几种定量计算方法如下:(1)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产量*100%=实际作业时间/标准作业时间*100%(2)稼动率=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 =(实际出勤时间-损失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3)月生产计划达成率=月生产实绩/月生产计划*100%(4)日生产目标达成率=日产量/日计划*100%对于其他生产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可参考基础工业工程教材。本次课程设计要求通过调研明确企业生产效率的衡量方法,并了解企业通过应用基础工业工程在生产率方面取得的效果。2、 质量企业中衡量质量的定量指标有主要以下几种:(1)制造良品率=良品数/生产数*100%=(生产数-不良数)/生产数*100%=1-不良品率(2)制程不良率=不良数/生产数*100%(3)抽样不合格率=抽样不良数/抽样数*100%另外还有一些非量化的指标如:客户抱怨次数;客户退货次数/金额/数量;员工品质观念;客诉处理等,可参考相关的书籍,在此不一一列举。本次课程设计要求通过调研明确企业常用的质量测评的方法,质量目标以及企业通过工业工程应用在质量方面取得的效果。3、成本 企业中常用的成本的量化指标如下:(1)制造成本=直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2)材料成本(3)人工成本(4)制造费用(5)物料周转率另外还有一些未量化指标如成本教育、预算制度等。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获取更多知识。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调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特别是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和物料周转率的衡量方法和数据;明确如何通过应用基础工业工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第三章 工作研究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过程是:利用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获得最佳的程序和方法,然后再利用时间研究对所有的作业过程制定标准时间。也就是基础工业工程的实质是“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即工作研究。一、工作研究的含义工作研究是以作业系统为对象的一项工业工程活动。它通过对作业系统的观察、记录、分析、综合运用作业测定技术,研究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并制定出各项作业的工时定额,以作为企业进行计划、预算、控制和工资激励的基础。作业系统是工作研究的对象,理解它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作业系统是为实现预定的功能、达成系统的目标,由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业系统的目标表现为输出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其组成主要是由材料、设备、能源、方法和人等五方面的因素。作为作业系统输入的材料不仅仅指原材料,而是广义的概念。“设备”在这里也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直接生产手段,如机械、装置、工具等,也包括间接的生产手段,如厂房、建筑、道路等。“能源”是指各种动力设备的需要的能源物质。“方法”是指为了进行有效的转换而采取的具体的技术和技能。人是作业系统中最重要、积极的因素。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过程是人类改进自然的能动表现。企业作业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某一作业层次是上一作业系统的构成要素,而每一层的作业系统,又可以分解为许多作业系统。因此在分析某一层次作业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时,必须联系上一层次作业系统的目的进行。对作业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各个因素的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表3-1是根据变动因素影响程度大小分的等级。可以看出,变更较高级别的因素,给作业系统的改进会带来更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选择哪一个级别的变更,要受到技术、经济和人的条件的制约,以及研究人员的经验及拥有职权的影响。如果选定某一级别因素的变更,那么在这个级别以下的各个因素都有可能要改变。表3-1 生产系统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级别变动因素变动内容1产品设计通过改变设计,简化作业或取消一部分工作2原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作业方式,或者取消作业方法3工程几个工序的合并,或改变顺序达到简化或取消一部分工序4设备、工具改变加工设备、工具使工作更简便、效率更高5操作动作能否改进操作方法,使操作动作更简便一个企业的作业系统可以分为生产性作业系统(简称作业系统)和管理性作业系统(简称管理系统)两大类。工作研究是以生产作业系统为主要对象,同时也注意研究管理事务作业系统。二、工作研究内容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方法研究目的在于寻求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通过作业系统的再设计,使其可以发展为理想的作业系统。作业测定的目的是确定各项作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两者目的虽各有侧重,但两者的关系又是十分紧密的。其关系和具体内容如图3-1所示。工作研究就是通过方法研究分析每个作业以及系统化作业,强调最好的方法,通过作业测定分析运转状态并测定单位作业时间,设定标准时间与作业量,然后依据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设定最佳方法和时间组合,设计最佳的作业系统。方法研究1、方法2、材料3、工具与设备4、工作环境条件 对整个制造程序或工序的分析工艺程序图程序分析 产品或材料的流程流程程序图 搬运分析搬运流程图,搬运活动性表 人机操作分析操作分析 联合作业分析 双手操作分析动作分析 动作要素分析 动作经济原则设定工作标准1、方法、程序2、材料3、工具与设备4、工作环境条件运用上述分析技术,实现工作方法、程序、环境、条件的最佳化,为制定工作标准打下基础,也为时间研究做好准备。直接法 密集抽样时间研究密集抽样法(秒表法) 分散抽样时间研究工作抽样 预定动作时标准法(PTS) 方法时间测量(MTM) 工作因素法(WF) 合成法 简易WF法 模特计时法(MOD) 标准资料法 作业测定确定时间标准制定工作标准标准工作法+标准时间+其他要求工作标准训练操作工人实施标准,产生效益 图3-1 工作研究的内容三、工作研究的步骤1、 挖掘问题和确定工作研究项目PQCDSME调查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不会明显存在,因此首先应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有必要对过去的统计资料(效率、机器运转率、成品率、单耗等)进行仔细核查。按表3-2所示的PQCDSME调查表进行调查,可以更加有效地确认问题之所在。表3-2 基于PQCDSME的调查表序号调查项目调查重点(举例)1生产率(P)Productivity生产率是否下降是否能够提高生产率2质量(Q)Quality产品质量是否有所下降不合格率是否更高了合格率是否能够提高3成本(C)Cost成本是否有所提高原材料、燃料的单耗是否增加4交货期(D)Delivery是否赶不上交货期生产时间是否可以缩短5安全(S)Safety安全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安全隐患是否很多是否有不安全作业6士气(M)Morale作业人员配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士气、干劲作业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问题7环境(E)Environment作业现场劳动条件是否良好环境条件是否满足员工健康要求2、 观察现行方法,记录全部事实(5W1H) 问题一旦明确,就要确立调查计划,进行现场分析。按表3-3所示的5W1H进行全面的、毫无遗漏的调查是至关重要的。当进行方法研究时,表3-3的问题必须有系统的一一询问,这种有系统的提问技巧乃是方法研究分析成功的基础。3、严格考察记录事实,寻求改进现状的可能方案(ECRS)通过分析记录的事实,确定问题的重点和改善目标,在充分考虑改善四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改进现状的可能方案。改善四原则见表3-4所示。表3-3 基于5W1H的调查表序号项目问题1对象做什么?What2作业人员谁来做?Who3目的为什么这样做?Why4场所、位置在哪里做?Where 5时间什么时候?When6方法怎样做?How表3-4 改善四原则原则目标例子排除(E)是否可以不做如果不做将会怎么样省略检查通过变换布局省略搬运合并(C)是否可以更简单将2个以上的加工同时作业将加工和检查同时作业重排(R)是否可以调换顺序更换加工顺序提高作业效率简化(S)2个以上的工序是否可以合并起来重新认识作业自动化4、评价和拟定新方案(TEED)对于一些复杂和重大的改进,通常会形成几个方案。这些方案通常各有所长和所短,这就需要通过评价比较,选择较为优秀和合理的方案,作为拟定的实施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应该包括: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方案实施的难易程度。具体内容见表3-5所示。5、制定作业标准及时间标准对于选定的改进方案要经过标准化的步骤,才能变成指导生产作业活动和操作方法的规范和根据,才能使改进方案真正落到实处。作业标准化是新方法报告书的具体化,其中主要应该包括作业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和工具标准化,工作环境标准化,工作地布置标准化以及作业指导书等。作业指导书是指导工人掌握作业或操作方法的要领,包括正确使用设备和工具等,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针对拟订的标准方法制定标准时间,为企业的生产计划、人员安排等提供依据。表3-5 评价方案调查表序号调查因素调查重点1技术(T)Technology采取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是否简便、有效对产品质量是否会带来不利影响2经济(E)Economy方案实施后可能带来的节约额3环境(E)Environment方案的实施是否会对作业现场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带来影响4实施难易程度(D)Difficulty方案实施时组织调度工作量的大小方案被相关主管人员和操作者接受的程度6、新方案的组织实施这应该是工作研究中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新方案真正在生产中得以实施,工作研究的真正效果才能发挥,工作研究的目标才能实现。新方案的组织实施包括以下工作:获得有关部门主管的认可和支持;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掌握新方案;现场实验运行(模拟实验-确认方案的可行性);维持新方案,切勿半途而废。7、检查和评价 新方案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应该由工业工程部门主管对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出评估。检查重点是考察方案实施以后产生的种种影响;方案原定目标是否实现;分析制定的作业标准与实际的差异,考虑有无调整的必要等。第四章 方法研究一、方法研究的涵义所谓方法研究是指遵循科学的步骤,对现行的工作方法或拟议的工作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分析,改进其中不必要和不合理的部分,以寻求更为简便、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工作方法的原理和技术。二、方法研究的应用范围1、设计和调整全厂与车间平面布置,确定原材料、半成品在工作或车间的运输路线。2、调整和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设备、厂房和人力资源等。3、改进生产和管理业务流程,避免和消除不必要及不合理的作业步骤和管理。4、改进操作方法,使操作者的作业活动更为安全、有效,并减轻体力和精力疲劳。5、为制定作业标准时间提供合理的作业程序和操作方法。三、方法研究的特点1、求新意识不自满,永无止境的求新意识是方法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不以现行的工作方法为满足,力图改进,不断创新。2、方法研究的指导思想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力求在不投资或少投资的情况下,获得大的经济效益。3、方法研究的着眼点系统整体优化,方法研究首先着眼于整个工作系统、生产系统的整体优化(程序分析),然后再深入地解决局部问题(操作分析),再进而解决微观问题(动作分析),从而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四、方法研究的主要分析技术方法研究的分析技术分为三类: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程序分析主要适用于工序以上的层次;操作分析适用于工序以下操作层次;动作分析适用于动作以下层次。各层次适用对象举例见表4-1。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层次适用对象的界限不是截然分割的,前后有一定的交叉。表4-1 方法研究三种分析技术各层次适用对象举例NO工作单位说明备注1动作作为作业的最小单位来分叫做基本动作或者单位作业。² 向材料伸手² 手拿材料² 搬运材料等都属于动作2作业将几个动作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作业,用秒表研究时间,一般是按这个单位来测定。² 把材料放入机器² 对材料进行切割² 拿出材料等属于作业3工序在规定的作业区域上,组合成的1个作业,一般作为1个工序,测定评价用的标准时间是以这个单位来设定。² 用车床加工² 用钻头钻孔² 热处理等属于工序注:操作与作业含义是等同的方法研究的基本过程就是先用程序分析法对整个流程进行分析改善,接下来用操作分析法对工序中的人、机、料进行合理调配,再用动作分析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方法。五、方法研究的步骤方法研究的步骤如图4-1所示。问题的发生、发现现状分析发现问题的重点改善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改善方案跟踪处理改善方案 选择问题:应该改善什么记录和分析,发现问题:用程序分析的有关图表对现行的方法全面记录;用“5W1H”提问技术对记录的事实进行逐个提问,发现问题的重点,并根据“ECRS”四大原则对有关程序进行取消、合并、重排和简化。建立:在以上基础上,建立最实用经济合理的新方法。实施和评价:采取措施使此新方法得以实现;评价新方法是否达到目的 维持:依据方案进行标准操作,防止反弹图4-1 方法研究的步骤第一节 程序分析一、程序分析的涵义完成任何工作所需经过的路线和手续即为程序。程序分析是以整个生产过程为对象,研究分析一个完整的工艺程序,对其进行系统调查、记录和分析考察,以便发现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活动,从而找出改进的重点和相应的改进方案的一种分析技术。二、程序分析的原则和目的程序分析改善的原则和目的见表4-2。三、程序分析技术程序分析可以应用于不同作业系统的分析改进,因而形成了种类较多的程序分析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工艺流程分析、流程程序分析、搬运程序分析、管理事务流程分析。表4-2 程序分析改善的原则和目的程序分析改善原则程序分析改善目的 最终目的是减少无价值的工序 工序组合的变更 产品、设备、作业内容的最佳化 减少运输量及次数 检查工序位置的最佳化 减少停滞量及次数、时间 成本节约 提高生产性 减少材料损伤与保证质量 减少在制品(日程,交货期) 有效利用空间 提高安全和环境条件1、工艺流程分析工艺流程分析就是以生产过程中材料或零部件的工艺过程为对象,根据完成工艺的两项活动加工和检验,按工艺顺序用符号做详细记录,并研究改进流程的一种方法。工艺流程分析的改进对象只包括加工和检验两项活动,因此此项分析工作技术性强;要十分准确地调查了解现有加工制品的加工、检验的顺序和方法;详细记录加工和检验过程使用的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数量,零部件结构及装配程序以及整个过程所涉及的加工设备、加工工具、检验所需的时间等。工艺流程程序图的构成以及分析改进重点,应用实例参考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55-66。2、流程程序分析以生产过程中部分作业流程为对象,通过对流程中的加工、检验、搬运、储存和等待等活动事项作详细的观察与记录,并研究改进作业流程的方法。流程程序分析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材料或产品流程程序图(物型)、人员流程程序图(人型)。流程程序分析图的构成、分析改进重点以及应用实例参考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67-84。3、布置和经路分析布置和经路分析以作业现场为分析对象,对产品、零件的现场布置或作业者的移动路线进行分析。布置和经路分析重点对“搬运”与“移动”路线进行分析,常与流程程序图配合使用,以达到缩短搬运距离和改变不合理流向的目的;可详尽了解产品或工人在现场的实际流通线路或移动线路。布置和经路分析方法、改进重点以及应用实例参考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84-97。4、管理事务流程分析管理事务流程分析是将程序分析技术应用到管理事务工作中,针对管理流程中的书面报告、帐、票的传输的路线以及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不合理之处,加以改进,以提高整个管理事务系统的效率。管理事务流程分析方法、改进重点以及应用实例参考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97-104。程序分析各种技术的比较汇总如表4-3所示。表4-3 程序分析各种技术比较汇总分析研究名称分析研究对象分析考察主要活动分析改进重点应用场合工艺流程分析制造对象全部工艺过程操作()检验()操作和检验工序设置的合理性制造工艺流程分析流程程序分析人型:操作者所承担的作业流程全过程操作、检验、运输、等待操作者活动路线合理,减少运输和等待活动,提高作业活动有效性适合各类作业活动分析物型:原材料或半成品投入到制成品的全过程。操作、检验、搬运、储存、等待缩短物品流动路线,减少运输和等待,缩短生产周期适合各种制品生产过程的分析管理事务流程分析管理事务的全过程操作、检查(核对)、传送、等待、储存等活动公文、单据的传送、管理文件的审批程序分析各种分析技术使用的工具、方法、改进重点以及应用实例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对产品或零件的生产或装配过程进行工艺流程分析、流程程序分析和布置经路分析。第二节 操作分析一、操作分析的含义通过对以人为主体的工序的详细研究,使操作者、操作对象、操作工具三者科学地组合、合理地布置和安排,达到工序结构合理,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作业的工时消耗,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目的而作的分析,称为操作分析。二、操作分析常用技术根据特定的适用场合操作分析可分为双手操作分析、人-机联合操作分析和工组联合操作分析。1、双手操作分析以工序的操作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观察和记录其过程,重点是应用双手协调工作原理,改进操作方法,以达到平衡双手负荷、减轻疲劳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分析时常采用双手操作程序图。应用双手操作分析注意以下三点:对需要高度注意力,有可能出现安全和质量事故的操作,在没有保证足够安全措施保证前,不要轻易实施双手操作;双手操作的对象物的重量不宜过重,通常应该在2kg以下为宜;双手操作的频率要适宜,且频率快慢能加以控制和调节。双手操作分析方法、应用实例参考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123-129。2、人机操作分析以机械化作业为研究对象,用来研究和分析人-机操作过程中,操作者手动操作和机械设备机动操作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以达到尽可能多消除操作者和机械设备在工作循环周期内的空闲时间,并提高人-机作业的生产率。分析时利用人机操作图,调查、了解在操作周期内机器与工人操作的相互关系,以充分利用机器与工人的能量及平衡操作,使人和机器的操作活动更加协调,尽可能减少人和机器设备的空闲时间,以充分发挥人机作业效率。操作分析的目的在于实现一人同时操作多台机器。人-机操作分析方法、应用实例参考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110-118。3、工组联合操作分析在生产现场,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操作人员同时对一台设备(一项工作)进行操作,则称为联合操作。工组联合操作分析是对各操作者之间的配合关系进行分析,以便消除操作者之间负荷不均衡和浪费等,以提高工组的效率。在展开工组联合操作分析时,必须先调查各作业者等待的状态;各作业者的生产率;共同作业中,耗时最长的作业等。然后分别加以改善,消除等待现象等,使各作业者负荷平衡,合理配置作业人员,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工组联合操作分析方法、应用实例参考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118-123。操作分析三种技术的比较汇总如表4-4所示。表4-4 操作分析三种技术比较汇总表各种手工作业、装配作业改进操作方法,消除多余笨拙的操作,实施双手操作操作、检验、搬运、等待等各项活动作业活动单人过程双手操作分析机械化作业工组人员分工合理性,协作配合操作(O)空闲(D)工组联合作业过程工组联合操作分析机械化作业人机操作的有机配合,提高人和机器的生产效率操作(O)空闲(D)机械化作业过程人机联合操作分析应用场合分析改进重点分析考察主要活动分析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名称第三节 动作分析一、动作分析的含义动作分析是在程序决定之后,对操作者身体细微动作进行分析,删去无效的动作或不必要动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其基本思想是对操作者手、眼及其它身体部位的动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后,剔除多余无效的动作,把必要的有效动作很好地组合成标准动作系列,并与之相配合设计适当的工具、工作地布置等。二、动作分析的目的1、简化操作方法,发现操作人员的浪费,减轻工人疲劳,为制定标准工作法提供资料。动作分析目的是分析每一个基本动作的合理性。即对一个工作者使用两眼、两手、两脚的动作予以细分并进行分析及研究,把“不必要”的“去除”,把“有必要”的动作变为既“有效率”,又“不易疲劳”的最“经济性动作”。“动作研究”对于大批量生产型(Mass-production)企业作用更大,往往一个动作的改善,可获得相当可观的效果。2、发现空闲时间,取消不必要的动作,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提供资料。吉尔布雷斯夫妇认为:大多数工作都是由人的双手完成,而且所有的手工活动都是由一些基本动作的组合并不断重复。三、动素分析美国人吉尔布雷斯首先将人的操作活动划分为17个基本的动作元素(简称动素),并确定了这些动素的定义和符号。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凭借观察,用动素符号记录和分析动作活动,从而寻求改善方案。动素分析表、动素分析检查重点,应用实例参考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131-156。四、动作经济原则利用动作经济原则改善的重点不在改变整个制造过程的工作计划以及改变机器的布置,减少过程延迟等问题,而是在基本不改变工作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动作经济原则尽量减少工人的疲劳,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其基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减少工人的疲劳、能发挥工人最高效率为准则制定操作方法,再配备适当的加工工具、工作区及机械设备。教材基础工业工程P156-175详细介绍了动作经济原则,在此列举了更简单易记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