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C技术规范 PART 4修订稿V3-Check0525.docx
-实施-发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QB-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4部分:BICC的应用传送机制(APM)、隧道和IP承载控制协议(BCTP)修订稿版本号:V2.0.0 (征 求 意 见 稿)IVQB-目次1范围22引用标准23术语和定义34符号和缩略语45应用传送机制-BICC55.1概述55.2模型定义65.3BICC 应用进程功能105.4单偶联控制功能 (SACF) BICC SACF115.5BAT ASE125.6BICC 传送 应用数据的格式和编码146BICC的承载控制隧道协议(BCTP)316.1隧传(Tunnelling)承载控制协议326.2程序347BICC的IP承载控制协议(IPBCP)357.1IPBCP的消息357.2IPBCP的传送387.3程序387.4定时器41编制历史4修订说明本修订稿主要对原稿进行了以下几方面修订:· 补充图29和图30,对BCTP与IPBCP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相应ITU-T建议和3GPP规范的对应关系加以说明。· 参照3GPP TS26.103,增加AMR编解码信息单元。· 参照3GPP TS29.414,补充3GPP对SDP字段的配置建议,并规定不使用IP承载修改。· 对已确认“可选”、“暂不使用”的内容进行了标记。· 对原稿文字描述加以补充和完善。前言本规范共包含如下标准文件,本文件是第4部分。对应于ITU-T建议Q.765.5<<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协议的APM>>、Q.1970BICC的IP承载控制协议和Q.1990<< BICC的承载控制隧道协议>>。第1部分:BICC 的功能描述第2部分:BICC的消息和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第3部分:BICC 的程序第4部分:BICC 的APM、隧道和IP 承载控制协议。第5部分: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冰、王兵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YD/T XXXX-XXXX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与BICC相关的应用传送机制APM、IP承载控制协议和承载控制隧道协议。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1ITU-T Recommendation Q.1902.5 (12/2000), Excep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Transport Mechanism in the Context of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2ITU-T Recommendation Q.1400 (1993),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gnalling and OA&M protocols using OSI concepts.3ITU-T Recommendation Q.1902.1 (12/2000),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Functional Description (CS2).4ITU-T Recommendation X.213 (11/199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 Network service definition plus Amendment 1 (08/1997), Addition of the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format 识别符.5ITU-T Recommendation Q.1990 (12/2000), Bearer Control Tunnelling Protocol.6ITU-T Recommendation E.182 (03/1998), Operation, Numbering, Routing and Mobile Services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Tones in National Signalling Systems.7 ITU-T Recommendation Q.1970 (07/2001), BICC IP bearer control protocol.8 ITU-T Recommendation Q.765.5(07/2001), Application transport mechanism:Bea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CS2.9 3GPP TS29.414(03/2002), Core Network Nb Data Transport and Transport Signalling10 IETF RFC 2327: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3 术语和定义骨干网连接(BNC):表示骨干网内边缘到边缘传递连接,它由一个或多个BNCL(骨干网连接链路)构成,BNC表示端到端网络承载连接(NBC)的一段。 骨干网连接链路(BNCL):表示两个相邻骨干网实体(包含BCF功能)之间的传递设施。承载控制功能(BCF):在功能模型中有五种类型的BCF:BCF-G、BCF-J、BCF-N、BCF-R和BCF-T。承载控制接合功能(BCF-J):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与两个相关CSF的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BNC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网关功能(BCF-G):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与相关CSF-G的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BNC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节点功能(BCF-N):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与相关CSF的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到对等BCF-N的BNC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中继功能(BCF-R):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中继承载控制信令请求到下一个BCF,以完成边缘到边缘的骨干网连接。承载控制转接功能(BCF-T):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与相关CSF-T的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BNC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段(BCS):表示两个相邻的承载控制功能实体(BCF)之间的信令关系。承载互通功能(BIWF):一个功能实体,提供了承载控制功能(BCF)、一个业务节点(BCF-N、BCF-T或BCF-G)范围内的媒体映射/交换功能、一个或多个MCF及和MMSF,从功能上等效于一个兼作承载控制的媒体网关。承载互通节点(BIWN):包含类似BIWF功能的物理单元。呼叫控制偶联(CCA):定义了位于不同物理实体上的呼叫和呼叫-承载状态机之间的对等信令关联。呼叫协调节点(CMN):一个功能实体,提供了CSF-C功能,且没有相关的BCF实体。呼叫业务功能(CSF):定义了以下四种类型:呼叫业务节点功能(CSF-N):包含在ISN中,提供业务控制节点行为,实现窄带信令和BICC的互通,将呼叫特性送往对等层(CSF-N),并且调用BCF-N实现窄带业务在骨干网中的传输。 呼叫业务转接功能(CSF-T):包含在TSN中,提供业务转接行为,以建立和维护骨干网络呼叫和相关的承载关系。它在CSF-N对等层之间传递信令,并且调用BCF-T以实现窄带业务在骨干网中的传输。 呼叫业务网关功能(CSF-G):包含在GSN中,提供业务网关行为,以建立和维护网络呼叫和相关的承载关系。它在CSF-N对等层之间传递信令,并且调用BCF-G以实现窄带业务在骨干网中的传输。 呼叫业务协调功能(CSF-C):包含在CMN中,提供呼叫协调行为,以建立和维护网络呼叫。它在CSF-N对等层之间传递信令,不与任何BCF关联,只是一种呼叫控制功能。接口业务节点(ISN):提供与非BICC网络及终端设备接口的功能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呼叫业务节点功能(CSF-N)、一个或多个与非BICC网络、终端设备以及宽带骨干网中对等交互的互通功能(BIWF)。网关业务节点(GSN):提供两个网络域间的网关功能的功能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呼叫业务网关功能(CSF-G)、一个或多个承载互通功能(BIWF)。GSN可以与同网络域的TSN、ISN交互,也可以与其他网络域的GSN交互。GSN上的信令流与TSN上的相同。转接业务节点(TSN):在ISN、GSN之间提供转接功能的功能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呼叫业务转接功能(CSF-T)、一个或多个BIWF。TSN可以与同网络域的ISN、GSN及其他的TSN交互。业务节点(SN):ISN、GSN和TSN的统称。媒体控制功能(MCF):一个功能实体,和BCF相互作用,提供对承载和MMSF的控制。不属于BICC规范范畴。媒体映射/交换功能(MMSF):一个功能实体,提供两种承载间的受控互联,以及承载从一种技术和适配/编码方式到另一种技术和适配/编码方式的随意转换。信令传送层(STL):向BICC提供(传送)和/或网络层业务的一组特定协议集。其功能、协议和业务原语不属于本规范的范畴。信令传送转换器(STC):在STL和BICC之间的协议层,它使得BICC协议独立于所使用的STL层。交换节点(SWN):在骨干核心网络中提供交换功能一个功能实体,包含BCF-R。SWN能够与其他骨干网络域的SWN交互,并且,BCF-R能够与BIWF实体中的BCF-N交互。电路交换网(SCN):对任何使用电路交换技术的网络的通称,例如,ISDN/PSTN/PLMN。4 符号和缩略语ACMAddress Complete Message地址全消息AEIApplication Entity Invocation应用实体调用APMApplication Transport Mechanism应用传送机制APPApplication Transport Parameter应用传送参数ASEApplication Service Element应用业务单元ATIIApplication Transport Instruction Indicators应用传送指令指示语BATBearer Association Transport承载关系传送BCFBearer Control Function承载控制功能BCF-GBearer Control Gateway Function承载控制网关功能BCF-JBearer Control Joint Function承载控制接合功能BCF-NBearer Control Nodal Function承载控制节点功能BCF-RBearer Control Relay Function承载控制中继功能BCF-TBearer Control Transit Function承载控制转接功能BCTPBearer Control Tunnelling Protocol承载控制隧道协议BICC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BIWFBearer InterWorking Function承载互通功能BNC-IDBackbone Network Connection Identifier骨干网连接识别符CICCall Instance Code呼叫实例码CMNCall Mediation Node呼叫协调节点COTContinuity message导通消息CPGCall Progress message呼叫进展消息CSFCall Service Function呼叫业务功能CSF-CCall Service Coordination Function呼叫业务协调功能CSF-GCall Service Gateway Function呼叫业务网关功能CSF-NCall Service Nodal Function呼叫业务节点功能CSF-TCall Service Transit Function呼叫业务转接功能DPCDestination Point Code目的信令点编码EHErrors Handling差错处理GATGeneric Addressing and Transport通用寻址和传送GRSGroup Reset message群复原消息GSNGateway Serving Node网关业务节点IAMInitial Address Message初始地址消息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ISNInterface Serving Node接口业务节点ISUPISDN User PartISDN 用户部分MCFMedia Control Function媒体控制功能MLPPMulti-Level Precedence and Pre-emption多级过程和抢占MMSFMedia Mapping/Switching Function媒体映射/交换功能MTPMessage Transfer Part消息传递部分MTP3Message Transfer Part level 3 (Narrowband)消息传递部分第3级(窄带)MTP3bMessage Transfer Part level 3 (Broadband)消息传递部分第3级(宽带)OPCOriginating Point Code源信令点编码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电话交换网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RELRelease message释放消息RLCRelease Complete message释放完成消息RSCReset CIC messageCIC复原消息SACFSingle Association Control Function单偶联控制功能SAMSubsequent Address Message后续地址消息SAOSingle Association Object单偶联对象SCNSwitched Circuit Network电路交换网SLSSignalling Link Selection信令链路选择SNServing Node业务节点STCSignalling Transport Converter信令传送转换器STLSignalling Transport Layers信令传送层SWNSwitching Node交换节点TETerminal Equipment终端设备TSNTransit Serving Node转接业务节点5 应用传送机制-BICC本章规定了支持BICC(Q.1902.1)的承载相关信息传送的APM-user。由于BICC是用于管理已从承载控制分离实例的呼叫控制实例。它需要传送呼叫控制实例之间承载相关信息。因此引入应用传送机制(Application Transport Mechanism)。5.1 概述本标准的BICC程序按照5.2节中的模型来描述。它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协议功能和非协议功能(即交换机节点功能,这里指的是“应用进程”)。本标准仅描述与支持BICC的承载相关信息传送的NNI增强有关的交换机中的部分应用进程和协议功能。信令偶联分为三部分:承载偶联传送 (BAT ASE)、应用传送机制(APM ASE) 和 BICC ASE。这些都是由单偶联控制功能(SACF)来协调的。应用进程(AP)包括所有的呼叫控制功能。本标准仅描述支持BICC所要求增加的部分。业务原语用来定义特定满足应用信令需求的ASE和SACF,分别描述了用户(SACF或者AP)如何使用由业务提供者(分别为ASE或SACF)提供的业务。业务原语接口是一个概念性的接口,不可以测试和连接,它仅是一个描述工具,在一个接口使用业务原语并不表明在该接口的任何特定物理实现,也不代表提供业务该接口必须遵从特定的业务原语实现。所有对BICC规范的遵从是基于该节点的外部表现的,即以正确的顺序生成正确的消息结构。5.2 模型定义5.2.1 网络模型EXCEXCA-SNPINB-SNPAN图1 BICC网络本节描述支持BICC 的APM 的使用。APM 提供传送承载连接建立所需的BICC专用信息的手段以及呼叫控制实例和承载控制实例之间的连接。图1表示的是BICC网络拓扑结构的一个例子。A-SN 是来话业务节点, B-SN 是去话业务节点。业务节点交换机与其它网络交换机(EXC)相连,这些网络交换机可为ISDN 交换机或移动交换机。它通过ISUP 接口或BICC 接口与其它业务节点相连。公共起源节点 (PIN)和公共目的地节点(PAN)概念的引入是为了辅助描述APM。PIN表示网络中的APM-user (BICC) 要启动与对等层APM-user的通信。由于APM 隐含的寻址机制用于BICC , 所以公共目的地节点(PAN)是支持BAT-ASE 的呼叫通路上的下一个节点。5.2.2 规范模型这个模型是用来将BICC应用程序的描述结构化。它是基于OSI应用层结构(ALS)模型。图2表示的是BICC进程的通用模型。这个图不表示ISUP程序期间的某一点的情形,它表示的是整个结构。图2还表示了功能块之间的原语接口。 图2 BICC规范模型关于图2,所有的功能都有到"管理应用"的接口,它不定义为正式的原语接口。"交换机应用进程(Exchange Application Process)"是用来描述交换机中的所有应用功能,BICC是交换应用进程的一部分。模型所示的BICC节点功能在本标准中指的是BICC应用进程功能。BICC AEI 和 BICC ASE 与ISUP AEI 和 ISUP ASE相似。ISUP AEI 和 ISUP ASE详见Q.1902.5。注:有关BICC协议模型以及BICC AEI和BICC ASE 与 ISUP AEI和ISUP ASE之间的关系在Q.1902.1中给出。BAT ASE是APM ASE提供的业务的用户。它负责以公共APM可传送的形式准备承载相关信息。SACF 以适当的方式协调它的接口之间的原语流。为处理任何特别的BICC 功能,"交换机应用进程" 产生所要求的BICC节点功能的实例。AP 将按要求产生BICC AEI 的实例。网络接口(NI)功能是用来通过信令传送转换器 (Signalling Transport Convertor)将收到的消息分发给BICC AEI的适当实例。一个交换机中仅有一个NI 实例。NI详见Q.1902.5 和Q.1902.1。BICC AE 中包括的单偶联对象(SAO)为如下类型之一: a)Public Initiating Node包括: 去话BICC ASE、起源APM ASE、起源EH ASE、去话BAT ASE和BICC SACF。b)Public Addressed Node包括: 来话BICC ASE、目的地APM ASE、目的地EH ASE、来话BAT ASE和BICC SACF。5.2.3 信令流 图3和图4表示的是呼叫控制消息与应用信息流同时发生时的BICC呼叫的动态原语流。图3表示的是消息发送的情况,图4表示的是消息接收的情况。图 3图 4图5和图6表示的是不同时发送呼叫控制消息时BICC支持的动态原语流。即APM ASE向BICC ASE发送一个原语。BICC ASE将回送支持信息流机制的APM消息。图 5图65.3 BICC 应用进程功能5.3.1 概述本节描述AP 和BICC SACF之间的业务原语接口。5.3.2 原语接口 (AP BICC SACF)AP 和 BICC SACF之间的原语接口图2中的接口(a)由要求支持基本呼叫功能和BICC功能的原语组成。表 1 AP 和 BICC SACF之间的原语原语名称类型方向(注)BICC_DataIndication/Request®è/ç¬BICC_ErrorIndicationè®注 自 SACF 到 AP的原语流: è® 自 AP 到 SACF 的原语流: ç¬5.3.3 原语内容表2和表3为表1中的原语的参数列表。表 2 BICC_Data Ind/Req 原语的内容参数必备/任选参考ATIIM 见本标准第2部分动作指示语O见5.6.1骨干网连接识别符O见5.6.1互通功能地址O见5.6.1编解码列表O见5.6.1单编解码O见5.6.1BAT 兼容性报告O见5.6.1承载网络连接特性O见5.6.1承载控制信息O见5.6.1承载控制隧道O见5.6.1承载控制单元识别符O见5.6.1信号O见5.6.1承载重定向能力O见5.6.1承载重定向指示语O见5.6.1信号类型O见5.6.1时长O见5.6.1 每个参数 (除ATII外)均带有兼容性信息。表 3 BICC_Error Ind 原语的内容参数必备/任选参考Error 通知M见5.5.2.1的(2)和(3)5.4 单偶联控制功能 (SACF) BICC SACF5.4.1 概述BICC SACF 主要是接收/传送自/向实体的原语并为BICC AEI 执行分发功能。信息流是从AP图2中的接口(a)流向NI图2中的接口(f)或反方向。当多个ASE向AP产生的多个原语能通过接口一起传送时,SACF负责保持正确的偶联。这里的SACF仅定义BICC模型中与BICC相关的映射和功能。 表4和表7中的原语映射仅提供参考。5.4.2 与节点发送的消息相关的信息流收到自AP图2中的接口(a)的一个原语(request 或response)后,SACF 向ASE发送原语。在产生的原语中,从AP收到的参数的子集中提取参数。在向NI图2中的接口(f)发送结果原语之前,SACF也分发自ASE收到的响应原语。表4 BAT ASE 和 APM ASE之间的原语映射接口 (b), 自 BAT ASE接口 (d), APM ASEAPM_U_DataAPM_Data表5 AP和BAT ASE之间的原语映射 接口 (a), 自 AP接口 (b), BAT ASEBICC_DataBICC_Data5.4.3 与节点接收的消息相关的信息流 这些程序在Q.1902.5中APM-user ASE与 BAT ASE对应的地方描述。表6 BAT ASE和AP之间的原语映射接口 (b), BAT ASE接口 (a), 自 APBICC_DataBICC_DataBICC_ErrorBICC_Error表7 APM ASE和BAT ASE之间的原语映射接口 (d), 自 APM ASE接口 (b), BAT ASEAPM_DataAPM_U_Data表8 EH ASE和BAT ASE之间的原语映射接口 (c), 自 EH ASE接口 (b), BAT ASEAPM_ErrorAPM_U_Error5.5 BAT ASEBAT ASE 负责以APM可传送的形式准备信息。5.5.1 原语接口表9列出了BAT ASE 和 BICC SACF图2中的接口(b)之间的原语接口。 表9 BICC SACF和BAT ASE之间的原语原语名称类型方向 (注)APM_U_DataIndication/Request®/¬çAPM_U_ErrorIndicationè®BICC_ErrorIndication¬BICC_DataIndication/Request¬/®注 自SACF到BAT ASE 的原语流: è® 自BAT ASE到SACF的原语流: ç¬5.5.2 信令程序5.5.2.1 PIN5.5.2.1.1 发送程序收到BICC_Data.request 原语后,它的内容以适当的格式准备好且上下文标识值置为"BAT ASE"。结果在APM_U_Data.request 原语中发送。5.5.2.1.2 接收程序收到APM_U_Data.indication原语后,要检查它的内容是否为正确的格式和编码。如果一个信息单元通过了这个检查,它就被添加到BICC_Data.indication 原语中。如果一个信息单元未通过这个检查,则信息单元和相关问题报告(指示"unrecognised information")将被添加到BICC_Error.indication 原语中。注: 若高层信息单元是"构成式(构成式)" ,则它被当作一个单实体处理。一旦所有的信息单元已分析,则应发送BICC_Data.indication 和/或 BICC_Error.indication原语。 5.5.2.1.3 APM_U_Error Primitive收到APM_U_Error.indication 原语后, 其内容应不更改地放入BICC_Error 原语中。5.5.2.2 PAN见5.5.2.1。5.5.2.3 信令拥塞为了避免信令网中的拥塞,有必要使得那些产生发往拥塞点的信令负荷的应用能够限制它们的信令话务。5.5.3 原语内容表10和表11列出了BAT ASE 业务原语的必备和任选内容。BICC_Error 和 BICC_Data 原语的内容在AP/SACF 接口定义。注: BAT 上下文中使用了隐含寻址。表10 APM_U_Data Ind/Req 原语的内容参数必备/任选应用上下文识别符M应用传送指令指示语M应用数据M表11 APM_U_Error Ind 原语的内容参数必备/任选通知M5.6 BICC 传送 应用数据的格式和编码5.6.1 封装应用信息5.6.1.1 通用格式应用传送参数的封装应用信息(Encapsulated Application Information)的通用格式如图7所示。8=MSB7654321=LSB1识别符 12长度指示语 13兼容性信息 14内容 1m识别符 n长度指示语n兼容性信息n内容np图7 - 封装应用信息字段封装应用信息字段中的每个信息单元有相同的结构。一个信息单元由4个字段组成,它们总是按如下顺序出现:识别符(一个八位位组), 长度指示语,兼容性信息,内容。识别符是用来区别不同的类型。识别符有两类:"构成式"和"简单式"类。在"构成式"时,内容字段由一个或多个信息单元组成,每个信息单元的结构如上所述。在"简单式"时, 内容字段仅包括一个值。当传递一个"构成式"类的信息单元时, 这个"构成式"中的信息单元的顺序不变。长度指示语规定了兼容性信息和内容的长度。长度不包括识别符和长度指示语。长度指示语的格式见图8。Bit 8 定义为扩展指示语并指示长度信息是否在下一个八位位组继续。扩展指示语的值"0" 意为"信息扩展到下一个八位组", 值 "1" 意为 "最后一个八位组t"。 长度指示语本身最大长度为2个八位位组,即若有八位位组1a ,则它的的扩展指示语总置为值"1"。876543211Ext.LSB1aExt.=1MSB页:17这里还需要标记MSB的位置。1a中长度信元最多只有4个bits图8 - 长度指示语兼容性信息包含当收到的信息单元不能识别时的相应指令。这个字段的格式见图9。87654321传递不可能通用格式第一个八位位组Ext发送通知指示语指令指示语备用发送通知指示语指令指示语图9 兼容性信息在兼容性信息的子字段使用如下编码。a) 比特 2 1 指令指示语0 0 传递信息单元0 1 丢弃信息单元1 0 丢弃 BICC 数据1 1 释放呼叫b) 比特 3发送通知指示语0不发送通知。1发送通知。c) 比特 4: 保留d) 比特 6 5传递不可能的指令指示语0 0 释放呼叫0 1 丢弃信息单元1 0 丢弃 BICC 数据1 1 保留(interpreted as 00)e) 比特 7传递不可能的发送通知指示语0不发送通知1发送通知f)比特 8: 扩展指示语0 信息扩展到下一个八位位组1 最后一个八位位组内容字段包括元素要传送的信息。5.6.1.2 识别符列表表12为识别符的列表。表12 识别符的列表值信息单元名称类型参考0000 0000备用-0000 0001动作指示语简单式5.6.1.30000 0010骨干网连接识别符简单式5.6.1.40000 0011互通功能地址简单式5.6.1.50000 0100编解码列表构成式5.6.1.60000 0101单独编解码简单式5.6.1.70000 0110BAT兼容性报告简单式5.6.1.80000 0111承载网连接特性简单式5.6.1.90000 1000承载控制信息简单式5.6.1.100000 1001承载控制隧道简单式5.6.1.110000 1010承载控制单元识别符简单式5.6.1.120000 1011信号构成式5.6.1.130000 1100承载重定向能力简单式5.6.1.140000 1101承载重定向指示语简单式5.6.1.150000 1110信号类型简单式5.6.1.160000 1111时长简单式5.6.1.170001 0000 to1101 1111备用-1110 0000to1111 1111保留给国内使用-注: 这些信息单元的使用和含义是承载专用的并在Q.1902.1的相关补充中规定。5.6.1.3 动作指示语动作指示语(Action Indicator)的格式见图10。MSB 87654321 LSB动作指示语图10 动作指示语动作指示语字段使用如下编码:0000 0000无指示0000 0001后向连接0000 0010前向连接0000 0011前向连接,无通知0000 0100前向连接,加通知0000 0101前向连接,无通知选择的编解码0000 0110前向连接,加通知选择的编解码0000 0111use idle0000 1000连接的(connected)0000 1001交换的(switched)0000 1010选择的编解码0000 1011修改编解码0000 1100成功的编解码修改0000 1101编解码修改失败0000 1110呼叫中编解码协商0000 1111修改到选择的编解码信息0001 0000呼叫中编解码协商失败0001 0001开始信号,通报0001 0010开始信号,不通报0001 0011停止信号,通报0001 0100停止信号,不通报0001 0101开始信号证实0001 0110开始信号拒绝0001 0111停止信号证实0001 1000承载重定向0001 1001ütoý备用1101 1111þ1110 0000ütoý保留给国内使用1111 1111þ5.6.1.4 骨干网连接识别符骨干网连接识别符(Backbone Network Connection Identifier)见图11。876543211MSB骨干网连接识别符nLSB 图11 骨干网连接识别符 骨干网连接识别符的内容是承载专用的并在Q.1902.1的相关补充中规定。这个字段的最大长度为4个八位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