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件.ppt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纲剖析,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应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分析,第一章 小学教育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二、小学教育三、教育科学研究四、教师专业发展,【考纲要求】,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法。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广义: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1.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独立性,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2.教育要素教育者:教育的主导 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3.教育功能,4.教育起源(观点&代表人物),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5.教育的发展古代教育: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形式已比较完备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后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6.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2)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7.学制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学制考点汇总,1.旧中国的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但并未实施的学制。主要抄袭日本,公布于壬寅年,故称之。(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学制,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1.旧中国的学制,(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的,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并一直沿用至全国解放初期。,2.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1)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这个学制包括了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学校分为四段六级;我国现行学制以该学制为基础有所发展,小学和中学有“六三三制”和“五四三制”(2)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3)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和“五四制”。,3.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西方现代中小学系统的形式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自上而下的发展,二是自上而下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三种学制类型。(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制,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8.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两种教育制度,(1)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免费性(不收学费、杂费)和普及性(三个基本性质)。(2)终身教育制度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注终身教育;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出版终身教育导论使终身教育理念得到迅猛发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标志着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二、教育学,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观点+代表人物+著作)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2)学记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2)柏拉图;(3)亚里士多德,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观点+代表人物+著作)教育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三、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三、教育心理学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出版的书籍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心理学科。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三、教育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三、教育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三、教育心理学5.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同是服务于教育实践的教育学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教育学的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们各自研究的对象不同;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着眼点也有一定差异。,【典型考题】,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A.论语B.学记C.大学D.孟子答案:B2.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A.夏朝 B.殷商C.西周 D.战国答案:A,【典型考题】,3.“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的人”夸美纽斯的这句话话意在说明教育是(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C. 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答案:C4.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 )。A.制约与促进 B.共性与个性C.影响与干涉 D.培养与推动答案:A,【典型考题】,4.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奇 B洛克C卢梭 D杜威答案:C5.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 )。A.培养能力 B.依法执教C.教书育人 D.传授知识答案:C,【典型考题】,6.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A.知、情、意、行 B.导、学、习、行C.闻、行、忠、信 D.学、思、习、行7.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 B伦理本位C科学本位 D个人本位,【典型考题】,7.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奇 B洛克C卢梭 D杜威答案:C8.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 )。A.培养能力 B.依法执教C.教书育人 D.传授知识答案:C,【典型考题】,9.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均衡发展A.B.C.D. 答案:C10.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卢梭的爱弥儿 B.斯宾塞的教育论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答案:D,第二节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1.小学教育的特点一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实施中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2.小学教育的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3.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学校管理1.小学教育的组织与运行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制度文化:传统、仪式和规章,第二节小学教育,2.小学教育的组织与运行学校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第二节小学教育,5.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第二节小学教育,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呼唤个人发展的需求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改革的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课程设置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课程设置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均衡地发展。综合性是指加强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密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选择性是指学校课程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课程设置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联合和交互渗透,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整合起来“一贯”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二节小学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典型考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理论依据是( )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B.结构主义学习理论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答案:A2.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所倡导的的学生观。3.我国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 )。A.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 B.十二年一贯整体设置C.九年一贯整体设置 D.初中和高中分别设置答案:C,【典型考题】,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4.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5.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能够促使师生员工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自觉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努力,这主要体现了学校文化的( )A.激励功能 B.凝聚功能 C.约束功能 D.教化功能答案:A,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1.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起源于教育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标准,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2.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教育科学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3.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研究的目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研究的功能: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4.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2.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选择研究课题查阅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3.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4.研究成果的撰写过程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拟定写作提纲;写作初稿;修改定稿,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5.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课题的评价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和过程,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6.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在对整个调查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础上写成的书面报告。题目前言正文总结附录,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的实施制订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确定观察方式、观察设备和记录手段;根据观察目的和人力、经费,确定观察对象的范围和数量;,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了解观察对象;当需要多个观察人员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明确观察方式,熟悉观察设备和记录方法;实施观察计划,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并做好记录;整理和分析观察记录,得出结论。,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可以直接向被观察者了解情况,获得许多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对同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局限性:难以控制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的外部因素,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带有偶然性;不能判断因果关系问题,只能研究外在行为;观察研究往往取样较小,观察的资料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观察结果容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的实施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的实施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4.个案法是指讲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一般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研究,因此也称“追踪研究”。,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5.历史法是以历史研究的方法研究教育科学,主要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如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观点的研究、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和教育思潮的研究、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的研究等。,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6.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7.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8.教育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9.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典型考题】,1.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2.研究者关注事件,揭示教育现象,采用“课描”的写作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被称为( )。A.实验研究 B.调查研究C.叙事研究 D.行动研究3.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第四节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角色与定位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第四节教师专业发展,2.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拥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第四节教师专业发展,3.教师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第四节教师专业发展,4.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从可能的领域,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以理解这一问题。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并且在内心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考题】,一位新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这表明该老师处于由美国学者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中的( )。A.关注情景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考点梳理与预测,考点梳理与预测,第二章学生指导,一、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健康指导三、学生学习指导,考纲要求:,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考纲要求:,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第一节 学生发展指导,一、学生身心发展1.身心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一、学生身心发展2.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一、学生身心发展3.身心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2)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感知由明显的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感知由笼统性向精确性发展。观察。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记忆: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一、学生身心发展3.身心发展的特点思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3)小学生情感的发展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4)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5)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交往,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一、学生身心发展3.身心发展的特点(6)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一、学生身心发展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及其作用环境及作用学校教育及作用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5.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1.学习的实质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2.学习的分类(加涅)学习顺序: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学习结果:智慧技能,即能力;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知识”动作技能;态度,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3.学习基本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二、学生学习发展3.学习基本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二、学生学习发展3.学习基本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2)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在程序教学中,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即使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6.学习基本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3.学习基本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4.学习基本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式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4.学习基本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4.学习基本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4.学习基本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4.学习基本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3)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4.学习基本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4)“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4.学习基本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5.个体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智力差异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性格的差异,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6.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他们学习动机中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成分。(1)改革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兴趣改革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2)渗透情意因素,帮助人人成功,激发兴趣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注重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二、学生学习发展7.学习习惯的养成按计划学习的习惯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三、小学生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权威阶段(68岁)他律道德阶段。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三、小学生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三、小学生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三、小学生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三、小学生品德发展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第一节学生发展指导,三、小学生品德发展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典型考题】,1.在儿童认知领域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A.感知觉 B.注意 C.记忆 D.思维答案:A2.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互补性 B.差异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答案:C,【典型考题】,3.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最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心理断乳期 D.发展关键期答案:A,【典型考题】,4.简述奥苏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的条件。5.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一、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1.小学生的生理特点2.小学生的卫生保健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眼和耳的卫生保健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用脑卫生,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二、小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近视龋齿腹泻脊椎弯曲肥胖症,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三、小学生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溺水溺水是小学儿童最常发生的意外事故电击烫伤和烧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骨折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避免随意移动;先止血再包扎固定,包扎固定后,立即送往医院处理中毒中暑,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具有与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综合征表现: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2)学习困难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表现: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也非常敏感和不安。,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儿童厌学症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5)儿童强迫行为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强迫性计数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心理辅导及其目标,第二节学生健康指导,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