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历史文化ppt课件.ppt
威海历史文化,威海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夷之地,属青州,有菜夷聚居。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设文登县,今市境尽属之。此后,朝代更替,但隶属文登县未变。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威海即由此而来。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1950年5月,成立文登专区,辖威海、荣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阳、牟平、福山等8县。1956年2月,文登专区撤销,今威海地域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1967年2月,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今威海地域属之。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设烟台市(地级),同时威海市改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文登、荣成、乳山3县归烟台市管辖。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设为环翠区;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威海历史,刘公岛,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刘公岛自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以来,景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取得丰硕成果,已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内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主要景点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鲸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铁码头等景点。,简介,刘公岛在威海城区东部,威海湾口中央。据旧志记载,元代名刘岛,亦名刘家岛。大约在明代始名刘公岛。 关于刘公岛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数百年以前,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海上突然遇到了大风,狂风卷起巨浪,无情地扑向商船。船上的人们奋力地与风浪搏斗,祈望能找到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地方。然而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四周没有陆地,也不见岛屿,到哪里去找可以避风的地方呢?人们失望了,纷纷祷告苍天保佑。但无济于事,风越来越猛,浪越来越大,船在风浪中颠簸,一会儿被掀到浪峰之上,一会儿又被抛入浪谷之中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几天几夜过去了,风浪仍不见停息。船上的桅杆被风吹折了,舵也被浪打歪了,船失去了控制,象一片树叶在海面上漂浮。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没有了,艄公们筋疲力尽,垂头丧气地倚在舱板上,任凭船只随波逐流。天色又渐渐地黑了,月亮渐渐升了起来,只见天海间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有风浪依旧在夜幕中呼啸着。 突然,在绝望中,不知是谁惊叫一声:“看,前面有火光!”众人忙起身寻找,果然在黑暗的前方有一点微小的火光闪烁,在风浪中时隐时现。有火光,就有人,就有希望。众人顿时精神抖擞,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拼力将船,历史传说,向着火光划去。渐渐地,火光近了,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出前方是一个岛屿,那火光就在岛上闪烁。终于船靠岸了,艄公们下船寻着火光走去,不一会儿,看见前面有一栋房屋,窗前亮着灯光。艄公们急忙上前敲门。片刻,门开了,一位老翁出现在门口。众人一边打躬作揖,一边诉说他们的遭遇,要求老翁能施舍一些茶饭。 老翁爽快地答应,并呼一位老媪出来与众人相见。众人随老两口进屋后,发现屋子里虽不算宽敞,却十分古朴可亲。老翁一面安排众人歇息,一面吩咐老媪生火做饭。只见老媪从里屋挖出一碗米,洗好后倒进锅里。众人见了,心里在嘀咕:“区区一碗米,怎能解众人之饥?”艄公们虽然饥肠辘辘,却又难于启齿。不一会儿,饭熟了,老翁招呼大家吃饭。大家随吃随盛,饱餐一顿,锅里的饭却不见减少。众人心里暗暗称奇,但也不便询问。 饭后,艄公们感激不尽,向前拜谢道:“救命之恩,永志不忘。不知此为何地,老丈贵姓?”老翁笑答道:“此为刘家岛,老朽姓刘。”说罢,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赠,并送他们回船休息。 次日天明,风息浪小,红日高照。艄公们又上岛取水,寻遍全岛,却不见昨夜的那栋房屋,也不见老翁老媪的身影。但见岛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众人这才醒悟,皆曰:“我们大福,遇到神仙了。” 后来,这条船再次经过这里。艄公们又上岛寻找,岛上依然是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但仍不见老翁老媪和那栋房屋。为了纪念刘公刘母的救命之恩,众艄公集资在岛上修了一座刘公庙,庙内祀刘公刘母泥塑双象,以表示纪念之情。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该岛也逐渐被称为刘公岛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中。该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8年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该建筑构思大胆,造型独特,创造性地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该馆以甲午战争:18941895为基本陈列,共展出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 如:“金州曲氏一家投井场景”、“李鸿章在马关谈判场景”等,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 。整个展馆分为“序厅”、“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深渊与抗争”、“尾厅”这五个部分。该馆陈列展览 由国内著名的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装饰工程总公司高水准设计、制作 ,综合运用先进的陈列展示手段,代表了当今陈列馆展览的最高水平,融真实性、可观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 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著名作家陈云和写诗刘公岛,称之“一艘永不沉没的军舰 经过滚滚的甲午风云 疾驶行进 甲板上 站着中国近代史曾一度威风凛凛 站着丁汝昌 站着邓世昌站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刘公岛 腐败社会的见证刘公岛 一代英烈的化身”。该馆陈列展览由国内著名的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装饰工程总公司高水准设计、制作,综合运用先进的陈列展示手段,代表了当今陈列馆展览的最高水平,融真实性、可观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该馆在参观游览软硬件配备方面,注重人性化服务,实现全馆无障碍参观服务,展厅配备中央空调,设有观众休息区,整体游览环境舒适宜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馆于1985年3月21日,属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特色鲜明的陈列挺秀于中国博物馆之林。其辖属保护管理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包括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铁码头、黄岛炮台、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日岛炮台等共28处纪念遗址,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开放参观的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黄岛炮台与兵器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馆内藏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300多件,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该馆利用原北洋海军提督署等清代建筑为陈列展示场所,将传统陈列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在一起,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影视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原貌,使人身临其境,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直观的历史场景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了陈列展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列展示主要包括北洋海军陈列、礼仪厅复原陈列、威海卫之战陈列、北洋海军将领会议蜡像厅、丁汝昌殉难处、济远舰打捞文物展、复制克虏伯大炮、丁汝昌生平事迹展、北洋海军将士事迹展、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甲午战争史研究成果展等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之一。1994年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馆名。,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北洋海军提督署 丁汝昌纪念馆威海水师学堂铁码头炮台龙王庙,北洋海军提督署 北洋海军提督署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又称“水师衙门”,是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在这里谋划指挥军事事宜。北洋海军提督署系清代砖木举架结构建筑,古朴典雅,稳重大方。整体建筑按中轴线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前、中、后院中厅分别为礼仪厅、议事厅、祭祀厅。各厅厢院落廊庑相接,雕梁画栋,结构严整。院内东南角有演武厅一座,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屋宇高阔,厅内宽广,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到威海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处观礼,并在厅前检阅舰队操演。北洋海军提督署正面大门上方,悬挂李鸿章题“海军公所”匾额。两侧边门,分别绘有秦琼、敬德神像,描金点漆,肃穆威严。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乐亭一座,为庆典、迎宾的鸣金奏乐之所。乐亭前面,建有东西辕门,样式恰似古典牌楼。门前广场对称竖立旗杆两支,青龙军旗迎风猎猎,颇壮军威。西辕门以西20米处,建二层了望楼一座,登楼远眺,港内舰船活动尽收眼底.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纪念馆原为丁汝昌寓所,建于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家眷进居刘公岛,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该建筑为砖石结构,由左中右三套院落组成,占地约15000平方米。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会客的地方。中院与东、西院有圆门相通,如今陈列着丁汝昌生前用过的部分家什、字画;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亲手所植,至今仍根深叶茂。大门两侧为门房,如今是介绍丁汝昌生平的展室。寓所门前,矗立着高3.8米的丁汝昌铜像一尊。东西两侧建有红柱飞檐的六棱形凉亭。,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水师学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占地约20000平方米,现存有东西辕门、照壁、堞墙、小戏台和马厩等,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水师学堂。当时,水师学堂总办由提督丁汝昌兼领。1889年冬,从上海、福建、广东等地招收学生36名,另有10名学生附学,共46名。1890年5月,海军学校开始授课,课程设有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等,并配有敏捷、康济、威远、海镜四艘练船,供教学用。水师学堂共开办四年,毕业一届30名驾驶生。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公岛陷落,水师学堂也毁于战火。2004年6月威海水师学堂修复开放。 铁码头 铁码头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由道员龚照玙 主持设计建造,1891年竣工。铁码头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六 丈,中间灌入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涨潮时可停靠万吨轮船。甲午战争后,码头虽然几经维修改造,但基本维持原貌。197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突堤“丁”字形引桥。至今仍为人民海军所使用。,炮台 刘公岛上有清代炮台6座,分别位于黄岛、麻井子、旗顶山、迎门洞、 东泓、南嘴,与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除炮台外,还建有与之配套的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其工程规模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令人赞叹。 龙王庙 龙王庙建于清代,占地近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美观大方,有前后殿,东西厢房,均为举架木砖结构,正殿中间塑有龙王像,神气活现,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两边墙壁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壁画,形象逼真。东厢房陈列两块石碑,分别题刻“柔远安迩”和“治军爱民”碑文,均为光绪十六年刘公岛绅商为丁汝昌和张文宣所立。旧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岛里岛外的渔民纷纷进香跪拜,祈求龙王保佑海上平安。甲午海战前,凡过往船只要在岛上停靠,皆来此拈香祈福,北洋海军也信奉龙王,一时香火旺盛。丁汝昌殉国后,其灵柩曾厝置此处。后来岛上居民在庙内设其牌位,四时祭祀,所以龙王庙又名丁公祠。,刘公岛的文化,刘公文化区始建于1994年,属仿清式建筑,包括一个正殿、两个偏殿以及钟楼、鼓楼,殿内精选上千种天然彩色玉石精雕细琢而成的彩玉壁画,生动讲述了刘公岛的历史变迁以及汉末皇子刘民漂泊至刘公岛并在岛上扶危济困的历史佳话,精彩演绎了刘公岛的根源文化刘公文化。民俗文化区改建于2000年,仿古建筑与江南园林融为一体,幻影成像等高新科技与温州欧塑等传统工艺交相辉映,生动展现了国内独一无二的青铜水琴、世所罕见的千年鲸骨、如梦似幻的海市蜃楼、巧夺天工的东海龙宫等亮点景观,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海权文化区包括与天坛、地坛并称的中华海坛及一代名楼望海楼。气势磅礴的海坛之上,56条石雕飞龙盘踞其中,定海神珍巍然耸立,古代宝鼎雄浑大气,登临中华海坛,使人顿感海疆之辽阔,海洋之博大,海权之重要。望海楼始建于唐代,系登州刺史为迎候武则天东巡所建,名噪一时,后毁于战乱。在原址复建的望海楼,高约九丈,为博览园最高点,分为春福厅、夏禄厅、秋寿厅、冬禧厅四层,楼内汇集了国内20余位顶尖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杰作,文化底蕴丰厚,艺术品味极高,堪称文化殿堂、艺术宝库。,甲午文化区其中的甲午海战演示厅,通过目前国内最大的动感平台和全景式数字影院,真实再现甲午战争中的丰岛海战、黄海大战、刘公岛保卫战等系列战役,置身其中,眼前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水中爆炸形成的冲天水柱及烟雾此起彼伏,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那场惊涛骇浪之中,真切体验甲午战争的悲壮惨烈。其科技含量之高、展示手段之先进、震撼力和冲击力之强,都处于同类展馆最高水平。英租文化区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影视、蜡像、雕塑等展示手法,真实再现作为闻一多先生笔下“七子”之一的威海卫被英国强租32年以及刘公岛被英国强租42年(即被强租32年,续租10年)的辛酸历史,让人们穿越时空隧道,重回一百多年前的威海卫和刘公岛。海洋文化区园内的鲸馆是一处以实体标本展示为主的海洋科普展馆。馆内存放着目前世界上岸最大的抹香鲸(长19.6米,体重50.1吨)的表皮、骨骼以及重要器官的标本。这条抹香鲸创下了四个“最”:原始鲸体保存最好;表皮切片最少,只有3片;骨骼位置数据最齐全;制作时间最短。刘公岛博览园自开业以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展示手法、高雅的艺术品位、一流的服务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堪称解读刘公岛数千年沧桑的“百科全书”。,威海市历史悠久。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境内之远古历史,已经难考。史记夏本】纪云:“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汉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清胡谓禹贡锥指称:“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据此推断,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嵎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春秋时期境内先后为莱子国地、齐国东莱地。莱子国为姜姓东方夷国。清宣统山东通志卷二十封建云:“春秋襄公七年,齐晏弱围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棠,莱邑,晏弱围棠灭之,迁莱于郳。”齐灭莱后,因莱地位于齐国之东,始称东莱(一说在历史上莱与东莱是两个国家)。汉书地理志不夜县注曰:“齐地记云:古有莱地。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西汉时期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曰: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设治于今荣成市不夜)、昌阳县(设治于今文登市宋村东)、育犁县(设治于今乳山市城阴村南)。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东汉时期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威海历史,三国时期境内属魏东莱郡地,设昌阳县。西晋时期晋初,省昌阳县并入长广县,属长广郡,今市境南部属之,郡治在今海阳市发城(一说驻不其,在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北)。同时改东莱郡为东莱国(都掖县,今莱州),市境北部属之,为牟平县地,县治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又析长广县复置昌阳县,设治于今莱阳市照旺庄,仍属长广郡。自晋至北齐间,昆嵛山以东不再有县治。东晋时期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南北朝刘宋省东牟郡并入东莱郡,省东牟县并入牟平县,今市境北部属之。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北魏皇兴四年(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县,今莱州),领东莱、东牟、长广三郡,今市境北部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南部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东魏兴和元年(539年),析昌阳县地置观阳县,属长广郡,境南部属之,县治在今海阳市发城。北部仍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东牟郡并入长广郡,仍属光州;天统四年(568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一说文登置县于天保七年),今市境尽属之。隋朝境内为青州东莱郡(治掖县,今莱州)地,设文登县。隋书地理志青州部东莱郡注谓:“旧置光州,开皇五年改曰莱州,统县九。”在隋代,郡与州相继存续。开皇初废长广郡入莱州,至大业初又废莱州,置东莱郡。,威海历史,唐朝境内为河南道登州(治蓬莱)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627年)废。如意元年(692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 五代时期境内建置与唐代同,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境内为京东东路登州地,设文登县。宋延唐制,在境内置登州,初属京东路。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东东路。境内置乳山寨,时属牟平县,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金代境内为山东东路宁海州地,设文登县。天会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东东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两县立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宁海州,领牟平、文登二县,州治今牟平。境内置温水镇(时属文登县,在今环翠区温泉汤村)、汤泉镇(时属牟平县,在今乳山市汤上村)。元朝境内为中书省宁海州地,设文登县。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东州县,宁海州隶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宁海州直隶中书省部,领牟平、文登二县。神龙三年(707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废,改置东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665年) 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县,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余年间,境西南部一直属牟平县,其余属文登县。,威海历史,明朝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宁海州地,设文登县。明史地理志宁海州下注谓:“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文登县下注谓:“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明初,境内设辛汪寨、温泉镇、斥山镇、乳山寨四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御倭寇,在境内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清代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设文登、荣成二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辽东海道攻入,破宁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置荣成县,县治在今荣成市成山卫,属登州府。同时裁威海、靖海二卫并入文登县,设威海、靖海二巡检司。境内还设有石岛、盐滩二巡检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在租界内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威海卫城里仍属文登县。中华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先后为山东省胶东道、东海道和胶东区地。民国二年(1913年)裁并府、州,实行省、道、县三民国时期道县行政图级制,境内除租界区外,文登、荣成二县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分胶东道置东海道,境内属之。1928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文登、荣成二县直属山东省。1930年10月,威海卫收回,置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1942年,国民政府先后将山东省划为三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文登、荣成二县属胶东行署区第七行政督察区。1942年12月,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被国民政府撤销。1945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销了三个行署区,设立六个省政府办事处,分别领辖1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境内属鲁东(第六)办事处第七行政督察区。自1945年8月以后,境内除威海卫市市区北部曾被国民党军队暂时占领过外,其余全部已是解放区。,威海历史,抗日战争 建国初期威海行政区划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发展形成了行政管辖区域。从1940年4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荣成、文登和威海卫建立;9月,东海专区成立,威海卫行政办事处和荣成县、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属之。其后,境内先后又成立文西、文东(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属东海专区。1942年7月,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东海专区属之。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奉山东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卫市,与东海专区皆隶属胶东行政区。1948年3月,威海卫市改属东海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内先后属东海专区、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和烟台地区、烟台市。1950年5月9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胶东行政区和东海专区,组建文登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其时,境内有威海、荣共和国威海行政区划成、文登、昆嵛、乳山五县。1954年10月,威海市由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县级),由文登专区督导。1956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登专区,所属县市并入莱阳专区,专员公署驻莱阳。其时,境内设有文登县、荣成县、乳山县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专员公署迁烟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辖市(县级)改为专区辖市,属烟台专区。1967年2月,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烟台专区改称烟台地区,今境内属之。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烟台地区,烟台市升为省辖市,威海市仍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行政区域改设为环翠区;同时,将烟台市所辖荣成、文登、乳山三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仍属威海市管辖;1993年7月,乳山县改为省辖县级市,仍属威海市管辖。,威海历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