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史·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课件.ppt
.,1,第一章,唐代文学绪论,.,2,第一节 唐代文学繁荣盛况及原因,一、唐诗繁荣的表现1.诸体皆备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作品数量多数量众多清代编纂的全唐诗收录共2200余家,录诗共四万八千余首。比从先秦诗经到南北朝诗的总和多出两三倍。作家如云,名家辈出3.繁荣局面贯穿了唐朝的各个历史时期,.,3,二、唐诗繁荣的原因,1、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1)为文人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文人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激起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昂扬精神面貌。影响到诗歌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4,2、唐代政治开明,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庶族寒士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术、宗教上的兼收并蓄的政策,促进了文化、学术的繁荣。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5,3、科举制度(诗赋取士)与君主提倡,(1)科举制度促使文学的繁荣 “以诗赋取士”影响了整个社会有力地刺激了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形成了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6,科举制度造成了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提供创作素材如: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2)君主提倡唐代帝王酷爱文学 ,直接参与诗歌创作与评论,对诗歌发展有一定刺激作用。,.,7,4、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与各种艺术的交互影响,(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2)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5、文学自身的发展,.,8,第二节 唐诗的发展进程,一、四分法的来历1、南宋:严羽诗有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2、元:杨士弘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唐音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9,3、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标志“四分法”的正式形成:“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4、四分法的意义: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10,5、四分法的时间断限初唐 唐初(618) 玄宗先天元年(712,近百年 ) 盛唐 开元元年(713)代宗永泰元年 (765,约50年) 中唐 代宗大历元年(766 )敬宗宝历二年(826,约60年) 晚唐 文宗大和元年(827) 唐末(907,约80年 ),.,11,二、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家、创作特色,1.初唐创作特色:南北诗风合流,律诗基本成型。理论上 亦出现了重风骨之声音。代表作家: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 ,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12,2.盛唐,创作特色:声律风骨兼备。代表作家: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王翰、王之涣、崔颢等人共同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派: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为代表。李杜: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这座高峰的顶点。,.,13,3.中唐,创作特色:风骨顿衰,崇尚疏旷淡然之美。代表作家:大历诗人 (元结、顾况 ,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李益 )元和诗人(韩孟诗派及元白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白居易 。还有自树一帜柳宗元和刘禹锡 ),.,14,4.晚唐,创作特色:自我中心的感慨,有着深沉的感伤情调,形式精美,渐趋柔靡。代表作家:这时期的杰出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15,【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2.唐诗繁荣的原因。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 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16,第二章,初唐诗歌,.,17,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一、贞观诗风与上官体1.贞观诗风特征:南、北朝文学由对立开始走向融合。创作成员: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如李世民、虞世南、杨师道等。贞观诗风呈现宫廷化倾向,.,18,有融合南北文风的主张:魏征隋书 文学传序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有清醒认识,提出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创作上的新变由追求刚健质朴到追求声律藻章: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但不久即以酬唱、咏物为主,诗风趋向南朝。,.,19,2.上官体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上官仪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但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20,二、初唐四杰的创作特征及其诗歌主张,(一)四杰生平及创作 王 勃(650-676) 27岁; 杨 炯(650-694) 45岁;卢照邻(634?-689 ) 56岁;骆宾王(623-684?) 62岁。,.,21,四 杰 擅长诗体 代表作,王 勃 五 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滕王阁序 杨 炯 五 律 从军行 卢照邻 七言歌行 长安古意 骆宾王 七言歌行 在狱咏蝉,.,22,(二) 四杰的成就:,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2、重视声律;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23,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24,四杰作品选读,.,25,在狱咏蝉 (作品选P15)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26,分析要点,一、咏蝉与抒怀的结合二、物我关系的处理,.,27,从军行(作品选P17)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8,1.“烽火照西京”中的“西京”指 ,那么“东京”(东都)指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翻译。 3.本诗表达了什么主旨?,长安,河南洛阳,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 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29,思考练习,1、课后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体会诗中乐观豪迈的送别情调,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思考: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2、记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 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30,第二节 陈子昂,一、陈子昂的诗论“初唐四杰”与陈子昂都自觉革新齐梁诗风,陈更彻底。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P191史)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31,1、强烈抨击齐梁以降的形式主义文风,所谓“彩丽竞繁”、“逶迤颓靡”,即片面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大量的故实,而毫无社会内容,更缺乏理想的光辉,.,32,2、提出革新主张讲求“汉魏风骨”、“风雅”“兴寄”。所谓“兴寄”的实质是要求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所谓“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情感,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建安,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而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这正是其后所出现的“盛唐气象”。,.,33,2、提出革新主张提出“骨气端翔(内容要求),音情顿挫(表述要求),光英朗练(辞采要求)”的审美理想。除内容有“骨气”外,还要求有优美的形式去表现,要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即文辞优美精练,有生气,有灵动感;声韵悠扬,铿锵有力。,.,34,二、陈子昂的创作,陈子昂集收诗110首。代表作为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三、陈子昂的地位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35,他是唐诗改革的先驱者,被誉为“唐诗之祖”。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荐孟郊于郑馀庆也)1 、摆脱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束缚,开启盛唐“刚健清新”的新气象。2、继承并发扬诗经、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将诗歌导向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健康之途。3、促进唐代古、律二体的区分。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陈子昂始法阮公为古体诗,唐因有古、律二体,始变齐梁之格矣。”,.,36,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作品选P2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37,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38,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39,对前人的继承,楚辞远游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40,主题,抒发不被重用,才能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41,艺术特色,风格:苍凉悲壮,气势雄浑。诗人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衬托手法:以天地、历史衬自己,以燕昭王衬武攸宜。含蓄蕴藉,内容丰富。融现实、历史、自然、心情于一炉,耐人寻味。句式参差,铿锵顿挫。,.,42,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已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43,刘、张的诗较多摄取了南朝乐府诗的营养,风格明丽优美,与主要取径于汉魏古诗的陈子昂有很大不同。在唐诗由初入盛的最后阶段,陈子昂以风骨胜,而刘希夷、张若虚又益之以情韵。他们的出现,意味着诗坛对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艺术经验的全面扬弃和发展,唐诗的高潮正是这一过程水到渠成的结果。,.,44,春江花月夜(作品选P18),张若虚,.,4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46,【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 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名动京师,曾任兖州兵曹。存诗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称。,.,47,【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7,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春江花月夜在诗歌史上,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48,余冠英译诗,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49,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50,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51,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52,一、层次内容,此诗应分三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写景。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说理。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抒情。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53,一、层次内容,第三部分又分为三层:第一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第二层: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54,二、感情特点,1、如梦如幻的抒情我们从诗中可以读到了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歌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55,二、感情特点,2、 “哀而不伤”,情调感伤但不颓废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相当开阔。,.,56,三、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1、景的中心,情、理的基础(1)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景色中,以月为景物描写的主体。(2)在写景、抒情、哲理的关系上,月起了关键的作用。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2、整首诗的结构是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斜月沉沉藏海雾)、月落西山(落月摇情满江树。),.,57,四、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1、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提供背景;2、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3、然后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4、最后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58,五、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1、语言自然、清新、鲜丽、华美而又流畅将人放在宇宙中以重新体察人作为生命体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和意义。崭新的生命意识和华美清新的意象浑然融合,兴象浑融,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歌风貌在此已经初露端倪。,.,59,2、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3、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60,这一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刘希夷略晚于四杰中的卢、骆,而比陈子昂稍前。他的诗歌,颇多赏春、惜春之作,而以后者尤佳,如春女行、春日行歌、代闺人春日、晚春等。这些诗的基调,已不再是对贵族社会荣华难久的揶揄和嘲讽,而是对自身青春常驻的依恋和向往。他的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常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方面是韶华易逝,青春不永,另一方面是万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所以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诗中的情思,也并不限于女子的自叹自怜,而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生哲理。诗人用明快轻捷的七言歌行体来处理人世沧桑之感,笔调流丽,遂使全诗避免了沉重颓丧之感,而呈现为美丽动人的青春惆怅。,.,61,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62,【思考题】,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元代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云:“陈拾遗,唐之诗祖也。”何以这么说? ),.,63,春江花月夜(作品选P18),张若虚,.,6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65,【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 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名动京师,曾任兖州兵曹。存诗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称。,.,66,【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7,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春江花月夜在诗歌史上,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67,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68,一、层次内容,此诗应分三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写景。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说理。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抒情。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69,一、层次内容,第三部分又分为三层:第一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第二层: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70,二、感情特点,1、如梦如幻的抒情我们从诗中可以读到了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歌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71,二、感情特点,2、 “哀而不伤”,情调感伤但不颓废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相当开阔。,.,72,三、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1、景的中心,情、理的基础(1)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景色中,以月为景物描写的主体。(2)在写景、抒情、哲理的关系上,月起了关键的作用。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2、整首诗的结构是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斜月沉沉藏海雾)、月落西山(落月摇情满江树。),.,73,四、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1、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提供背景;2、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3、然后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4、最后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叶摇情满江树”,既是月落,结束写景,亦是同情,布满江树。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74,五、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1、语言自然、清新、鲜丽、华美而又流畅崭新的生命意识和华美清新的意象浑然融合,兴象浑融,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歌风貌在此已经初露端倪。,.,75,2、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3、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76,余冠英译诗,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77,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78,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79,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5.试分析骆宾王在狱咏蝉与虞世南蝉、李商隐蝉的异同。6.为什么登幽州台歌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7.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中的感伤情绪?,